古典与文明丛书——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 华喆著 三联

古典与文明丛书——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 华喆著 三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华喆 著
图书标签:
  • 礼学
  • 郑学
  • 汉唐
  • 文化史
  • 思想史
  • 经典
  • 学术
  • 三联书店
  • 华喆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60433
商品编码:27767361758
包装:平装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礼是郑学”之说来自《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而作者以此作为理解经典、分析经说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汉唐经学诠释的发展脉络,提出汉唐经学传统是以如何理解郑玄为主轴构建而成的。本书以晓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古代经学家们的思维世界,回溯了从郑玄之学创立,到唐代《五经正义》的编订为止,近五百年间经学的发展历程。书中围绕郑玄学说以及后来学者对于郑玄的质疑、批评、调整和曲释、回归等等,从经说本身的内容发掘其中的演变关系与学术特色,提出了许多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论断。

作者简介

华喆,1981年生,北京人。复旦大学哲学学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三礼学、经学史等方向的研究,在《中国史研究》《文史》《文献》《中国哲学史》等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序 乔秀岩

绪论

第一节 源起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本书章节安排

第一章 郑玄礼学解析——以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写本郑玄《论语注》为中心

第一节 从《论语》郑注看郑玄礼学体系

第二节 君视疾时东首于南牖、北墉下辨

第三节 《论语》郑注的真相:郑玄在汉晋《论语》诠释史中的意义

第二章 郑玄与他的师友

第一节 据《周官》以明周礼:“五祀”郑、马异义辨析

第二节 重理论而轻现实:郑玄与卢植、蔡邕之比较

第三节 两汉春秋学“西狩获麟”之异解:郑玄经学的纯理论倾向

第三章 魏晋学者中的反郑玄倾向

第一节 汉末曹魏学者对于郑玄经注的质疑

第二节 王肃对郑玄礼学体系的调整:有关“郑王之争”的再认识

第三节 两晋礼议与经典臆解

第四章 皇侃、孔颖达对郑玄体系的不同诠释

第一节 南北朝义疏学简述

第二节 《礼记子本疏义》残卷简介

第三节 孔颖达《礼记正义》取舍皇侃《子本疏义》研究

终章 经学的棱镜:郑玄与经学史

第一节 从郑玄到赵匡:中晚唐经典诠释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棱镜”下的郑玄:郑学在宋学与清学中的位置

第三节 回到棱镜之前:“礼是郑学”的当代意义

附录:《礼记子本疏义》校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 华喆著 三联 本书聚焦于汉唐之际儒家经典诠释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以“郑学”为核心线索,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经典解读方式的演变,揭示了其背后复杂的思想史、文化史及社会史动因。作者华喆凭借扎实的文献功底与精妙的分析能力,为我们勾勒出一部波澜壮阔的经典诠释史画卷。 “郑学”,通常指的是汉代经学家郑玄及其学派的经典诠释体系。郑玄以其博通经史、精究训诂的治学特点,对《诗经》、《尚书》、《礼记》、《周易》、《论语》等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解读,构建了一个宏大而严谨的经典阐释框架。他的学说不仅在汉代占据了主导地位,更是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学术思潮。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郑学的研究止步于郑玄本人,而是将其视作一条重要的历史脉络,审视了这条脉络在汉唐之间如何经历吸收、发展、乃至被挑战与重塑的过程。汉代,是郑学确立并走向辉煌的时代。随着国家对儒学的推崇,郑玄的学说逐渐成为官方认可的经典解读范式,其严谨的考证、周密的体系、以及与政治制度的紧密结合,使其获得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思想的河流永不停歇。进入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思想活跃,传统的经典诠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尽管郑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但新的学术思潮开始涌现。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都为经典解读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视角。一些学者开始超越郑学固有的框架,尝试从更宽广的哲学、人生的高度去理解经典,注重义理的阐发,而非仅仅停留在文字训诂。 到了唐代,随着国家统一和文化的繁荣,儒家经典的地位再次得到巩固,但此时的经典诠释,已不再是汉代郑学一家独大的局面。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经典解读需要面向更广泛的群体,更需要具备一定的实用性和社会影响力。唐代经学家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既有对郑学精髓的继承,也吸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新的思想成果。他们更加注重经典与现实社会、政治实践的联系,力求在传承古训的同时,赋予经典新的生命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当时的社会需求。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正是要深入剖析这一“变迁”的过程。作者将“礼”作为理解郑学及其变迁的重要切入点。“礼”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不仅关乎社会秩序的建构,也深刻影响着个体的道德修养。郑玄对“礼”的诠释,往往与宗法制度、政治伦理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规范性和社会性。然而,在汉唐之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文化元素的融合,使得“礼”的内涵和外延也随之发生着微妙而重要的变化。本书正是通过考察郑学对“礼”的诠释如何在不同历史时期被继承、发展、甚至被颠覆,来展现经典诠释变迁的深层逻辑。 本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它提供了一个关于汉唐间儒家经典诠释发展脉络的清晰图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辨析,作者揭示了郑学在这一历史时期的流变轨迹,填补了学术研究中的一些空白。 其次,本书强调了思想史与文化史、社会史的相互关联。经典诠释并非孤立的学术活动,而是深刻地受到当时社会政治背景、文化思潮以及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作者将经典诠释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使得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 再者,本书对“郑学”本身的理解进行了深化。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郑玄的学说,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动态中考察其演变,展现了郑学如何在与其他思想流派的对话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和丰富。 最后,本书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机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经典诠释的变迁,正是传统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不断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过程。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是一部严肃而富于启发的学术著作。对于任何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经典学、以及汉唐文化感兴趣的读者而言,本书都将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阅读体验。它引导我们穿越历史的尘埃,去审视那些古老的经典如何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去理解思想的演变如何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文明的面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古典与文明丛书——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的介绍,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的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画卷。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礼”无疑是维系社会秩序、规范人伦关系、传承文化传统的基石。而“郑学”作为汉代儒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对“礼”的解释更是影响深远。汉唐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不仅是政治、经济的辉煌时代,更是思想文化激荡融合的时代。在这期间,“礼”的内涵和外延必然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这本书如果能详细呈现这一“变迁史”,比如,汉代经学家是如何阐释“礼”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统治,而到了唐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佛教道教的兴盛,“礼”是否在个人修养、社会风俗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作者华喆如何通过梳理具体的经典诠释,展现这种细微而又关键的文化变迁,将是本书最大的看点。我期待能从中看到“礼”如何在不同时代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的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礼是郑学”这四个字,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到那个士人阶层以儒家经典为精神内核的时代。郑玄,这位东汉时期的大学者,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对《礼经》等经典《仪礼》、《礼记》的解读上,可以说奠定了后世理解“礼”的基调。而“郑学”,更是成为了一个代名词,代表着一种严谨、博大、体系化的经典注释风格。《古典与文明丛书》这个系列名,也预示着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考据,更会探讨“礼”如何融入中华文明,并随着时代变迁而发生微妙的演化。汉唐之间,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再到大唐的辉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从未停歇。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在这一漫长历史长河中,“郑学”所代表的“礼”是如何被继承、被挑战、被修正的,例如,是如何与佛道思想产生碰撞,又如何在新的社会结构和政治诉求下被重新赋予意义的,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书中能有精彩的案例分析,展现不同历史时期学者们对“礼”的独到见解。

评分

我对华喆的这部《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经典诠释变迁史稿”这个副标题,让我预感到这是一部严肃而深入的学术著作。在汉唐这个文化交融、思想活跃的时代,对于“礼”的理解,绝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从汉代经学对《五经》的尊崇,到唐代官方儒学的确立,再到佛道思想的传播对传统观念的冲击,每一个时期对“礼”的阐释都可能带有其独特的时代烙印。这本书如果能详细梳理这一过程,比如说,汉代经学如何强调“礼”的制度性、社会性功能,到了唐代,“礼”是否在情感、精神层面有了更丰富的解读?在处理与其他思想体系的融合时,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人的生死观、社会观产生了巨大影响,“礼”的边界和内涵是否因此发生了悄然的变化?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描绘出这种“变迁”的具体图景,提供翔实的文献证据和清晰的逻辑推演,那将是对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一次重要启迪。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书,虽然还未深入细读,但其书名《古典与文明丛书——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便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对“郑学”这个概念颇感好奇,它似乎指向了汉代以来儒家经典诠释中一个重要的学派分支,而“礼”作为核心概念,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汉唐之间,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经典传承与解读上,必然经历了深刻的演变。这本书如果能细致梳理这一脉络,揭示不同时代、不同学者在理解和阐释“礼”这一概念上的异同,以及这种变迁背后的社会、政治、思想因素,那将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史研究的一次重要贡献。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勾勒出这种“变迁史稿”,是线性发展还是螺旋上升?是渐进演变还是存在断裂与革新?作者华喆在三联书店出版此书,也让我对其学术严谨性和思想深度有了初步的期待。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的大门。

评分

《古典与文明丛书》作为一套冠名“古典与文明”的书系,其选择的题材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而《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稿》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极有可能是一部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核心价值观演变的重要著作。“郑学”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礼”的解读,直接关乎到古代社会的秩序、人际关系以及道德规范。汉唐之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飞速发展的时期,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思想文化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这其中,对“礼”的理解和践行,必然也会经历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变迁过程。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汉唐时期不同学派、不同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发展、甚至挑战“郑学”关于“礼”的传统解释,是如何在新旧思想的碰撞中,重新构建或调整“礼”的内涵和外延的,那么它将为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基因提供宝贵的视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