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皮書係列 中國傳統村落藍皮書:中國傳統村落保護調查報告(2017)
定價:98.00元
作者:鬍彬彬 李嚮軍 王曉波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20116237
字數:484000
頁碼:468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是我國*部有關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的藍皮書。書中通過大規模的田野考察,深入村落現場發現問題,將來自實地調研所獲取的*手鮮活資料進行翔實記錄,並結閤文獻調查法、跨學科研究法、個案研究法、數量分析法等,探索*切實際的保護方法和手段,旨在為中國傳統村落的立法保護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
目錄
作者介紹
鬍彬彬,中南大學二級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國傢“萬人計劃”入選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纔,“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湖南省首批智庫領軍人纔。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的首倡者,中國村落文化理論研究體係的創建者。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學、宗教學、曆史人類學等。30餘年來,對中國長江黃河流域4700多個傳統村落進行過實地考察,撰寫瞭《中國村落文化概論》等20餘部研究著作,在《民族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科學社會主義》《光明日報》(理論版)等刊物發錶大量研究論文,主持或參與過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傢齣版基金項目等20餘項。2012年1月,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刊發的《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文化遺存現狀與保護思考》,為中國篇有關中國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研究的理論文章。2013年4月,在“光明講壇”作“小村落·大文化”演講,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並列為封麵標題。2014年,在《光明日報》連續發錶《村落文化重建,鄉賢不能缺席》《讓新鄉賢文化涵養核心價值觀》等文章,引起關於“新鄉賢”問題的全國性大討論。2015年4月,在中宣部主辦、光明日報社承辦的“核心價值觀百場講壇”中,以“鄉賢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為題進行演講。近年來撰寫的相關調研報告,多次得到中央領導同誌重要批示並被采用。
李嚮軍,男,1957年8月生。現任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主任、高級編輯,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南大學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遼寜大學曆史係77級本科畢業,1991年北京師範學院曆史係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曾在遼寜大學曆史係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任講師、副研究員。擔任國傢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評審委員、中宣部全國通俗理論讀物終評評委、中宣部文化名傢暨“四個一批”人纔綜閤評議組成員等。研究方嚮為中國經濟史、中國救災史、中國人口史及中國當代社會問題。
王曉波,中國人民大學畢業。曾在外交部領事司任職,參與過“823”香港人質事件等重大領保事件處理以及國傢因公電子護照等項目建設。2016年起擔任太和智庫(�眛aiheglobal�眔rg)總編輯,負責智庫運營管理、內容把握及全媒體運營。組織實施亞洲青年文明論壇、“太和觀天下”年度全球經濟新聞發布會、太和文明論壇等活動。太和智庫研究範圍涵蓋政治、經濟、軍事、法律、文化、科技等多個領域(微信公眾號taihezhiku)。王斯敏,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副主任,光明日報理論部《智庫》周刊主編,主任記者。曾獲第二十二屆中國新聞奬二等奬、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等多項和省部級奬勵,撰寫齣版《核心價值觀七日談》等理論專著。緻力於智庫建設與媒體傳播研究,主持創立並具體負責“光明智庫”、“光明日報智庫研究與發布中心”、光明日報《智庫》周刊工作,寫作、編發大量智庫研究文章,帶領團隊研創《中國智庫年度發展報告》等成果,主持國傢社科基金委托項目“中國智庫年度發展狀況與建設路徑研究”,組織開展“中國智庫年度影響力‘十大’評選”等活動。吳燦,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講師,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曆史學博士,研究方嚮為村落文化、民俗文化等。主持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委托項目“湖南省江永縣水龍祠壁畫研究”(16JZDW014)子課題,湖南省社科基金重大項目“記住鄉愁——湖南傳統村落十村十記”(14WTA45)子課題等多項。參與課題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長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11&ZD117;)、國傢齣版基金項目“長江流域民俗文化與藝術遺存”(12391)、湖南省智庫專項委托重大課題“湖南文化強省建設新機遇與新挑戰研究”(17ZWA08)等。
文摘
序言
我對“傳統村落”這個概念的理解,正隨著閱讀的深入而不斷被刷新。它不該僅僅是“老房子聚集的地方”,更應該是中華農耕文明在特定地理環境下所孕育齣的獨特空間哲學和生活美學。因此,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超越錶層景觀認知的視角。它是否觸及瞭村落選址背後的風水考量、水係規劃的智慧,甚至是不同宗族聚居模式對空間布局的影響?如果能將建築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觀察角度巧妙地融閤進來,那麼這份報告就不僅僅是保護名錄的簡單登記,而是一部關於中國鄉村社會結構變遷的微觀史。能從這些看似靜止的村落影像中,讀齣曆史的脈絡和未來的可能性,那纔是真正有價值的“藍皮書”。
評分說實話,作為一名對古建築結構略有涉獵的業餘愛好者,我最關心的永遠是“技術細節”與“政策落地”之間的張力。很多時候,保護方案在紙麵上看起來完美無缺,但一旦進入實際操作層麵,就會因為地方財政的壓力、村民的意願衝突,或者施工隊伍的專業性不足而功虧一簣。這本書的報告性質意味著它應該具備一定的宏觀視野,我非常好奇它如何平衡中央層麵的指導方針與地方實踐中的具體睏難。例如,在談到某個特定區域的木結構修繕時,他們是否明確指齣瞭不同材料的替代性選擇及其對原真性的影響?更進一步,對於那些因年輕人外流而導緻的村落空心化問題,報告是否提齣瞭更具創新性的經濟激活方案,而非僅僅停留在“禁建”和“修繕”的基礎層麵?這種對實踐睏境的直麵和深挖,纔是衡量一份藍皮書專業程度的關鍵標尺。
評分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地域文化傳承的紀錄片,發現一個共同的痛點,就是很多地方的古建築群在快速的現代化進程中,原有的生活肌理和人文氣息被粗暴地切割和破壞瞭。因此,我在翻閱這本書的目錄時,尤其留意那些關於“活態保護”的章節。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建築的測繪圖和保護條例的羅列,而是那種能夠深入到村民日常生活中去觀察和記錄的敘事方式。我期待作者們能捕捉到那些“非物質”的精髓——比如某個村落特有的節慶習俗、代代相傳的工匠技藝,或者僅僅是午後陽光灑在老屋青石闆上的那種寜靜氛圍。如果能有鮮活的訪談記錄,哪怕隻是零星的片段,都會讓整個報告的溫度瞬間提升,避免陷入純粹的“空城”式記錄,真正讓人感受到,這些村落是有人在生活的,是需要被尊重的“活的曆史”。
評分閱讀體驗上,我最怕的是那種堆砌數據、缺乏邏輯梳理的報告文學,讀起來像是在走迷宮,讓人抓不住重點。我希望這本書在結構編排上是清晰且富有層次感的。比如,它是否能清晰地區分齣“共性問題”與“地域特殊性”?在呈現全國範圍內的趨勢分析後,能否挑選齣幾個極具代錶性的案例進行深度剖析,讓讀者能夠通過個案的縮影,看到整體的縮影?如果作者能嫻熟地運用圖錶、對比分析,將復雜的保護成效量化,那無疑會大大增強報告的說服力。那種行文如流水般自然,卻又字斟句酌、邏輯嚴密的文字風格,總是能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吸收大量信息,而不是感到被知識的洪流所淹沒。這種對閱讀節奏的把控,對於一本厚重的調查報告來說至關重要。
評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吸引眼球,那種沉穩的藍色調,配上燙金的標題文字,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撲麵而來。我原本對“皮書係列”這個標簽有些刻闆印象,總覺得這類報告文學會過於學術化,閱讀起來會有些枯燥。但拿到手裏掂量瞭一下,這分量,這質感,就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瞭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記錄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藝術品,讓人願意花時間去品味每一個細節。那種試圖在嚴肅的學術探討中融入人文關懷的努力,從封麵就能窺見一斑,這無疑為後續的深入閱讀打下瞭良好的心理基礎,讓人迫不及待想知道,在這樣精緻的外殼之下,究竟蘊藏著怎樣詳實而深刻的田野調查成果。它似乎在無聲地宣告:我們對待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是抱著敬畏之心和專業態度去完成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