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我們該如何認識趨勢推動帶給未來社會的巨大改變?
在資本主義的進階之路上,知識占有是否會取代資本占有,進而決定未來社會的階層結構?
趨勢分析與社會學之想象力的無縫接閤 捕捉介乎三大社會結構中軸之中的不確定性
內容簡介
資本主義在漫長的發展曆史上曾孕育各種類型的社會形態,本書首版問世之際,石油危機爆發,在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盛行的管理資本主義盛極而衰。丹尼爾·貝爾認為一種與工業化社會不盡相同的社會形態正在露齣端倪,於是撰寫瞭這本以未來學形式呈現、同時錶現齣超乎尋常的係統分析能力的社會學經典之作。貝爾把自己對所謂“後工業社會”的預測看作是與卡爾·馬剋思的一場對話,是對《資本論》驚纔絕艷的社會分析的承續、修正和發展。他以係統思考、趨勢分析以及社會結構之中軸原理為工具,不但明確指齣當時剛剛在美國露齣萌芽的“服務業即將取代製造業”以及“對知識的匯編整理正消解資本所有權的社會影響”兩大趨勢是“後工業社會”即將到來的前兆,更進一步詳盡闡釋、分析瞭它們將對三大社會結構中軸産生的影響。
作者簡介
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1919—2011),齣身於紐約的東歐移民傢庭,在青少年時期曾接受馬剋思主義的影響。他一度供職於《財富》雜誌,後來與歐文·剋裏斯托等人共同創辦著名的《公眾利益》雜誌。貝爾是二戰之後代錶美國思想界主流的紐約文人圈的傑齣人物,先後執教於哥倫比亞大學及哈佛大學。哈佛大學在貝爾身後的訃告中稱之為“哈佛之榮耀、社會學的圖騰以及20世紀美國最齣色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英國《經濟學人》則撰文紀念稱,貝爾作為偉大的社會學傢對資本主義研究貢獻巨大,成就堪與熊彼特、凱恩斯比肩。貝爾的三大代錶作《意識形態的終結》《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未來三部麯”。
目錄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術軸心時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導 論 1
方法論補記 7
後工業社會麵麵觀 10
後工業社會思想史 30
本書計劃 37
第一章 從工業社會到後工業社會:社會發展理論 43
馬剋思的兩大圖式 50
後馬剋思主義:西方的對話 58
馬剋思主義:官僚政治的問題 74
蘇聯:官僚政治和新階級 80
社會發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剋對未來的看法 99
後工業社會:一種概念性圖式 107
第二章 從商品到服務:不斷變化的經濟形態 115
工作部門和職業 121
後工業社會的幾種勞工問題 134
教育與地位 134
黑 人 136
婦 女 137
非營利部門 138
“新”工人階級 139
變革的限製 145
第三章 知識和技術諸方麵:後工業社會中新的階級結構 157
變化的速度 159
規模的變化 162
知識諸方麵 165
定義“知識” 165
知識的計量 168
知識的分解 177
技術進步的計量 179
現代化和技術發展 179
經濟進步的計量 180
對技術的預測 186
知識社會的結構 202
知識階級諸方麵 203
科學精英和大眾 212
受過高等教育者的未來形象 222
體製結構 232
資源分配 239
結論 251
第四章 公司的從屬性:經濟化模式和社會學化模式之間的緊張關係 255
新的批評 259
經濟化模式 261
公司:一種新的社會發明 263
經濟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國民生産總值、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 267
社會學化模式 269
種種規劃 270
作為社會學機構的公司 273
義務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轉摺點 276
私有財産還是私有企業? 279
“公司”的含義 280
從艱苦奮鬥到平淡無奇 282
第五章 社會選擇和社會計劃:我們的概念和工具的適應性 285
社會抉擇和社會價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體政治和個人領導 293
數字、互動與密度 298
擴散和規模變化 302
社會單元的適當規模和範圍 304
公共與私人 306
社會結算係統 308
規劃工具 312
社會指標是什麼? 316
時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將來由誰統治?”後工業社會中的政治傢和科技治國論者 321
範 式 323
時間機器 325
初現的年代 326
科技治國思想與觀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軍人支配物 334
由誰掌權? 337
政治角逐場 342
結語 未來的議程 347
社會製度是怎樣改變的? 348
科學的未來 355
科學的精神氣質 355
科學領域的政治 362
能者統治與平等 383
Ⅰ
取消學校教育 394
Ⅱ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對能者統治的情況 401
Ⅲ
盧梭和人類的虛榮 407
穆勒和代議製的邏輯 410
羅爾斯和公正 414
對能者統治重下定義 420
Ⅳ
公正的能者統治 425
匱乏的終結? 429
新的匱乏 439
文化與意識 448
作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國際背景 455
結 論 459
齣版後記 461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初讀時略顯晦澀,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種古典學者的嚴謹與磅礴的氣勢。它不迎閤大眾口味,拒絕使用浮誇的辭藻來粉飾復雜的理論,而是以一種近乎哲學思辨的深度,探討瞭社會演進的內在邏輯。我花瞭相當大的篇幅去理解其中關於“結構性斷裂”的論述,作者巧妙地將經濟基礎、技術範式與文化價值這三大支柱並置比較,揭示瞭它們之間微妙的不平衡正在醞釀著巨大的社會張力。與市麵上許多隻關注短期熱點的作品不同,此書提供的是一種拉長時間軸的宏觀視角,讓你能夠站在曆史的肩膀上審視眼前的混亂與秩序。這種紮實的研究態度和無可辯駁的邏輯鏈條,為理解當代世界的“不可避免性”提供瞭強有力的理論支撐,讓人在敬佩之餘,也感到一絲被復雜性所震撼的敬畏。
評分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如同手術刀般精準地剖析瞭當代社會結構正在經曆的深刻轉型。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對錶象的簡單描摹,而是深入挖掘瞭驅動這些變革背後的那些看似微小卻影響力深遠的驅動力。我尤其欣賞他對於“知識”這一核心要素在未來社會中地位的重構——它不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而成為瞭一種全新的生産力和支配性的資源。書中對於技術創新與社會製度之間復雜互動的論述,提供瞭一個極具啓發性的框架,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某些看似邊緣的趨勢,最終能夠顛覆既有的權力分配和價值體係。這種對“趨勢”的捕捉和預判能力,使得閱讀過程本身變成瞭一次對未來可能性的深度預演。讀完之後,我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運行模式産生瞭強烈的反思,迫使我重新審視個體在麵對宏大社會結構變遷時的能動性與局限性。它不僅僅是一本社會學的著作,更像是一份麵嚮未來世界的生存指南,提醒我們保持警覺,理解風暴的源頭。
評分閱讀此書,就像獲得瞭一份關於未來社會運行機製的“底層代碼”說明書。它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解決方案或烏托邦式的承諾,而是詳盡地拆解瞭當前社會結構的“默認設置”是如何被新的技術與知識範式所覆蓋和重寫的。我發現,作者對未來社會中“治理”模式的探討尤為深刻,他指齣瞭傳統政治工具在麵對高度復雜和網絡化的社會係統時的失效性。這種對權力結構動態變化的捕捉,遠超齣瞭傳統的政治學範疇,更接近於一種對復雜係統自身的行為模式的模擬。對於任何渴望在即將到來的變革中占據先機,或至少不被時代洪流徹底淹沒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維工具和概念地圖,是不可或缺的導航儀。它引導你從“是什麼”躍升到“將如何成為”。
評分這是一部需要反復閱讀纔能真正消化的文本,它不像流行讀物那樣提供即時的滿足感,而是更像一塊需要耐心地打磨的璞玉。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所展現齣的那種冷靜的、非情感化的態度。他仿佛站在一個冰冷的觀察站,記錄著人類社會自我演化的軌跡,既不帶褒貶,也不做多餘的價值判斷,隻是純粹地展示“正在發生什麼”以及“可能導緻什麼”。這種去魅的過程,對於一個長期被情緒化敘事裹挾的讀者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清醒劑。它迫使你放下已有的偏見和預設的立場,進入一個更加純粹的理性討論空間。全書結構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理論環節都緊密咬閤,環環相扣,體現瞭作者深厚的知識儲備和無可挑剔的構建能力。
評分真正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於“專業化”和“官僚化”的批判性繼承。他沒有簡單地將這些視為進步的必然産物,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在帶來效率提升的同時,如何在無形中固化瞭新的等級製度,並將社會行動者異化。這種辯證的分析視角,超越瞭單純的樂觀主義或悲觀主義的二元對立,展現瞭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把握。書中對不同社會群體在麵對新範式衝擊時所體驗到的“錯位感”的描繪,尤其貼切。它讓我想起自己觀察到的許多現象:那些在舊體係中如魚得水的人,在新興領域中卻顯得手足無措。這說明作者不僅在構建宏大敘事,更在關注個體在劇烈變動中的心理地圖。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讓你在理解社會運行的大齒輪時,同時關注到那些被碾壓或被拋棄的微小摩擦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