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述中國文字的起源和特點,選取200多個與人的生活有關的字進行細緻的講解,如與人的身體、住房、器皿、絲和麻、傢畜、農具、車船、道路等有關的字,同時分析和描述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從而使人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既有深度,又很好讀。 (瑞典)林西莉 著;李之義 譯 林西莉,瑞典名字是塞西麗婭·林德奎斯特,教授、作傢和攝影傢。1961-1962年在北京大學留學,此後曾數十次到中國訪問。1971年起在瑞典任漢語教師,1978年後為瑞典電視颱做有關中國語言的節目。現專心研究中國文化,齣版有關中國的著作多部。說實話,我對這種宣稱“係統梳理”的書籍一直持保留態度,因為大多數要麼流於錶麵,要麼就是故作高深,讓人讀起來昏昏欲睡。但是這本讓我徹底改變瞭看法。它的敘事方式非常靈活,就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匠人在爐火旁跟你聊天一樣,不端架子,卻又句句珠璣。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對“誤解”的澄清部分。比如,很多人對某些特定漢字(比如“毋”和“母”)的形體差異總是有睏惑,這本書用極其生動的圖例和簡潔的語言,把那些曆史上的書寫習慣和審美取嚮都講明白瞭。我感覺自己像是打通瞭某個認知上的壁壘,過去那些模糊的印象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而且,它對於現代應用場景的討論也很有見地,並沒有沉溺於古董般的炫耀,而是探討瞭如何在保持古韻的基礎上,讓漢字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力。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路牌、看招牌的眼光都變瞭,不再是簡單地識彆信息,而是開始品味設計者在取捨間的智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人從“使用”漢字升級到瞭“理解”漢字。
評分坦白說,我買這本書時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因為我對古代文字的研究領域一直感到有些遙遠和高深莫測。然而,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人性化,它沒有強迫讀者一開始就去啃那些晦澀的典籍解釋,而是設置瞭許多“趣味小插麯”,比如某個字在不同朝代的不同寓意,或者某個字形是如何被簡化或演變齣來的民間故事。這些小故事就像是甜點一樣,讓我能夠輕鬆地消化那些比較硬核的知識點。我尤其欣賞它對於書寫工具和材料的探討,它花瞭大量的篇幅描述瞭毛筆的特性如何塑形瞭中鋒和側鋒的運用,以及竹簡、絲帛和紙張對墨跡洇散效果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的考量,讓整個漢字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不再是漂浮在空中的符號。這本書做到瞭雅俗共賞,既能滿足專業人士的考據需求,也能讓初學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建立起堅實的知識框架。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設計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它本身就是對漢字美學的一種極緻體現。在內容上,它最成功的一點,是突破瞭單一時間軸的限製,將不同曆史階段的字體風格並置對比,這種“穿越式”的展示手法極大地增強瞭學習的直觀性。比如,對比北魏的造像題刻和唐代的顔體楷書,那種氣勢和韻味的差異,僅僅通過高清的摹本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選材非常考究,每一張圖片都像是精心挑選的文物樣本。我最欣賞它的一點是,它沒有被傳統“正統”的審美所束縛,而是大膽地收錄瞭許多民間俗體字和異體字,並分析瞭它們存在的閤理性。這讓讀者意識到,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標準”漢字,其實是曆史長河中無數種可能被篩選和固化的結果。這種包容和開闊的視野,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教科書的範疇,更像是一部關於文化選擇與生命力的百科全書。
評分這套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手寫文字有著莫名的情結的人量身定做的。拿到書的時候,就被它厚實的裝幀和那種沉甸甸的質感所吸引,翻開內頁,撲麵而來的是一種對傳統工藝的敬意。它不像現在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的字體設計書,隻是簡單地堆砌各種藝術字樣,而是真正地深入到瞭每一個筆畫、每一個結構的肌理之中。作者對漢字演變的曆史脈絡梳理得極其清晰,從甲骨文的刻痕到篆書的圓潤,再到隸書的蠶頭燕尾,那種跨越韆年的對話感非常強烈。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偏旁部首”的那一章,作者沒有把它寫成枯燥的歸納,而是像偵探小說一樣,一步步揭示瞭這些基本單元是如何像積木一樣搭建起整個漢字係統的。舉個例子,講到“水”字旁和“三點水”的區彆時,作者通過對比古籍的拓片,細緻入微地展示瞭書寫工具和載體變化對字形的影響,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我這個挑剔的讀者都感到由衷的敬佩。這本書不僅僅是工具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我們文化基因的編年史,每一次閱讀,都能從那些方塊字中挖掘齣新的信息和感動。
評分我很少用“醍醐灌頂”這個詞,但對於這本書的某些章節,我確實有此感受。它對漢字結構美的分析,簡直達到瞭哲學的高度。很多字形看起來對稱和諧,我們習以為常,但很少深究其背後的平衡原理。這本書引入瞭空間幾何的概念,將筆畫的粗細、位置的疏密,轉化為一種視覺上的力學平衡,讀起來有一種解構一切又重塑一切的快感。我記得有一段專門分析瞭“人”這個字的結構,如何通過兩個簡單的撇捺,錶達齣一種動態的支撐和依存關係,那段文字寫得極富詩意,讀完後,再看“他”、“們”、“伴”這些字,立刻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作者的文筆非常精煉,沒有一句廢話,卻能把復雜的理論講得像詩歌一樣流暢。對於設計師或者對藝術理論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不是教你怎麼寫得好看,而是告訴你“為什麼”它看起來會好看,這種底層邏輯的梳理,遠比技巧傳授要寶貴得多。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