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丹尼尔.贝尔 著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改变社会科学社会发展与变迁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丹尼尔.贝尔 著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改变社会科学社会发展与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尔.贝尔 著,高铦 王宏周 魏章玲 译
图书标签:
  • 后工业社会
  • 社会学
  • 社会发展
  • 社会变迁
  • 未来社会
  • 科技
  • 知识经济
  • 丹尼尔·贝尔
  • 趋势分析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全程在线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9215
商品编码:28080731897
丛书名: 后浪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目录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术轴心时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导 论 1

方法论补记 7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10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30

本书计划 37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理论 43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50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58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74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80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99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107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115

工作部门和职业 121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134

教育与地位 134

黑 人 136

妇 女 137

非营利部门 138

“新”工人阶级 139

变革的限制 145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157

变化的速度 159

规模的变化 162

知识诸方面 165

定义“知识” 165

知识的计量 168

知识的分解 177

技术进步的计量 179

现代化和技术发展 179

经济进步的计量 180

对技术的预测 186

知识社会的结构 202

知识阶级诸方面 203

科学精英和大众 212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未来形象 222

体制结构 232

资源分配 239

结论 251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255

新的批评 259

经济化模式 261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263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67

社会学化模式 269

种种规划 270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273

义务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转折点 276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279

“公司”的含义 280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282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285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293

数字、互动与密度 298

扩散和规模变化 302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304

公共与私人 306

社会结算系统 308

规划工具 312

社会指标是什么? 316

时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321

范 式 323

时间机器 325

初现的年代 326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军人支配物 334

由谁掌权? 337

政治角逐场 342

结语 未来的议程 347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348

科学的未来 355

科学的精神气质 355

科学领域的政治 362

能者统治与平等 383

取消学校教育 394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对能者统治的情况 401

卢梭和人类的虚荣 407

穆勒和代议制的逻辑 410

罗尔斯和公正 414

对能者统治重下定义 420

公正的能者统治 425

匮乏的终结? 429

新的匮乏 439

文化与意识 448

作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国际背景 455

结 论 459

出版后记 461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本洞察社会巨变的经典之作 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并非一本简单的预言书,而是一部深刻剖析现代社会转型,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性思考的里程碑式著作。作者以其严谨的社会学视角和宏大的历史观,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迈进的全新社会形态,揭示了这场转变背后蕴含的深层逻辑和潜在影响。本书不仅仅是对“后工业社会”概念的定义和阐释,更是一次对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再审视,对知识、技术、文化在塑造未来社会中所扮演角色的深入探究。 一、 工业社会的终结与后工业社会的黎明 贝尔首先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社会变迁信号:传统工业社会正逐步走向其历史的终点。他认为,工业社会的核心在于物质生产和制造业的扩张,其经济基础是机器和能源的运用,其社会结构由工厂、劳动者和资本家构成。然而,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崛起,这一根深蒂固的模式开始松动。 后工业社会的黎明,最显著的标志是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从以生产商品为主导,转向以提供服务为主导。这种转变体现在几个关键层面: 就业结构的变化: 制造业的比重下降,而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疗保健人员等知识型和服务型职业的比重急剧上升。这意味着社会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知识和信息成为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 技术范式的转变: 工业社会的驱动力是机械技术和能源技术的革新。而进入后工业社会,理论知识和信息技术成为主要的驱动力量。科学研究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直接转化为技术和生产力的源泉。理论创新引领着实际应用的突破,形成一种“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的循环。 决策模式的演进: 工业社会中的决策更多依赖于经验和实践。在后工业社会,由于复杂性和社会系统的演进,决策越来越需要依赖于科学的预测、模型和数据分析。信息成为决策的关键,并催生了对预测和规划能力的需求。 二、 知识:后工业社会的核心驱动力 在贝尔的论述中,知识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在后工业社会,知识不再仅仅是人们的认知活动,而是成为一种“结构性因素”(structural factor),直接影响着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理论知识的价值: 区别于以往的经验性知识,后工业社会更看重的是“理论性知识”(theoretical knowledge)。这种知识具有普遍性、抽象性和系统性,能够解释现象、预测未来、指导行动。例如,物理学理论催生了半导体产业,信息论催生了计算机科学,这些都是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典型案例。 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大学、研究机构和信息产业成为知识创造和传播的核心场所。科学研究的投资和产出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信息的流通速度和效率,也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步伐。 知识的商品化与价值化: 知识本身也逐渐成为一种商品,可以通过教育、咨询、软件等形式实现其经济价值。拥有高素质人才和强大知识生产能力的企业和国家,将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 三、 社会结构与阶层的新划分 后工业社会对传统的社会结构和阶层划分提出了挑战。 技术精英的崛起: 随着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技术官僚(technocrats)和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成为新的权力阶层。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不再仅仅取决于财富的积累,更取决于其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应用能力。 社会分工的复杂化: 传统的基于生产部门的划分(如农民、工人、管理者)被更复杂的基于知识和技能的划分所取代。社会成员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更多地受到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影响。 社会冲突的新焦点: 尽管物质贫困可能得到缓解,但新的社会冲突可能围绕着知识的分配、信息的获取、决策的参与以及技术带来的伦理问题而产生。例如,数字鸿沟、信息不对称、算法偏见等问题,都可能成为新的社会张力来源。 四、 价值体系与文化变迁 后工业社会不仅是经济结构的变革,更是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的深刻演变。 享乐主义与自我实现: 随着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的追求可能从生存转向享乐和自我实现。对生活品质、精神满足、个性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提高。 后物质主义的兴起: 贝尔也提及了“后物质主义”(post-materialism)的现象,即人们的价值观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向对自由、参与、环保、人权等非物质价值的关注。 文化多元与信息爆炸: 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爆炸的现象。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辨别真伪、如何保持文化认同,成为新的挑战。 传统权威的挑战: 随着知识的普及和信息渠道的多样化,传统的权威(如宗教、政治、家庭)可能面临挑战。个体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受到更多重视。 五、 挑战与展望 贝尔并非盲目乐观,他清醒地认识到后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社会整合的难题: 知识精英的崛起,以及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可能导致社会整合的难度增加。如何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建立共识,维护社会稳定,是一个重要课题。 政治决策的复杂性: 决策的科学化和技术化,可能导致普通民众在政治参与中的隔阂感。如何实现民主参与和技术理性的平衡,是政治体制面临的挑战。 伦理与道德的困境: 新技术的出现,如基因工程、人工智能等,将带来前所未有的伦理和道德困境。如何建立新的伦理规范,引导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至关重要。 对“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尽管贝尔强调技术的重要性,但他并非完全陷入“技术决定论”。他认识到,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同样在塑造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影响。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社会变迁的强大理论框架。它指出了知识作为新时代核心驱动力的重要性,揭示了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的深刻变化,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本书的影响力深远,它不仅为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也为普通读者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在今天,当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时,重读贝尔的这部经典,更能体会到其思想的穿透力和预见性。它提醒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洞察未来的趋势,需要我们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以及对人类自身价值和潜能的持续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略显晦涩,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古典学者的严谨与磅礴的气势。它不迎合大众口味,拒绝使用浮夸的辞藻来粉饰复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探讨了社会演进的内在逻辑。我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理解其中关于“结构性断裂”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基础、技术范式与文化价值这三大支柱并置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微妙的不平衡正在酝酿着巨大的社会张力。与市面上许多只关注短期热点的作品不同,此书提供的是一种拉长时间轴的宏观视角,让你能够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审视眼前的混乱与秩序。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和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为理解当代世界的“不可避免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感到一丝被复杂性所震撼的敬畏。

评分

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消化的文本,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更像一块需要耐心地打磨的璞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非情感化的态度。他仿佛站在一个冰冷的观察站,记录着人类社会自我演化的轨迹,既不带褒贬,也不做多余的价值判断,只是纯粹地展示“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可能导致什么”。这种去魅的过程,对于一个长期被情绪化叙事裹挟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清醒剂。它迫使你放下已有的偏见和预设的立场,进入一个更加纯粹的理性讨论空间。全书结构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理论环节都紧密咬合,环环相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无可挑剔的构建能力。

评分

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了当代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表象的简单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变革背后的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力深远的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知识”这一核心要素在未来社会中地位的重构——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和支配性的资源。书中对于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之间复杂互动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看似边缘的趋势,最终能够颠覆既有的权力分配和价值体系。这种对“趋势”的捕捉和预判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度预演。读完之后,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运行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反思,迫使我重新审视个体在面对宏大社会结构变迁时的能动性与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世界的生存指南,提醒我们保持警觉,理解风暴的源头。

评分

阅读此书,就像获得了一份关于未来社会运行机制的“底层代码”说明书。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解决方案或乌托邦式的承诺,而是详尽地拆解了当前社会结构的“默认设置”是如何被新的技术与知识范式所覆盖和重写的。我发现,作者对未来社会中“治理”模式的探讨尤为深刻,他指出了传统政治工具在面对高度复杂和网络化的社会系统时的失效性。这种对权力结构动态变化的捕捉,远超出了传统的政治学范畴,更接近于一种对复杂系统自身的行为模式的模拟。对于任何渴望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占据先机,或至少不被时代洪流彻底淹没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和概念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它引导你从“是什么”跃升到“将如何成为”。

评分

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于“专业化”和“官僚化”的批判性继承。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进步的必然产物,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如何在无形中固化了新的等级制度,并将社会行动者异化。这种辩证的分析视角,超越了单纯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面对新范式冲击时所体验到的“错位感”的描绘,尤其贴切。它让我想起自己观察到的许多现象:那些在旧体系中如鱼得水的人,在新兴领域中却显得手足无措。这说明作者不仅在构建宏大叙事,更在关注个体在剧烈变动中的心理地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在理解社会运行的大齿轮时,同时关注到那些被碾压或被抛弃的微小摩擦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