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著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目录
中文版序 1
1999 年版前言 技术轴心时代 8
1976 年版前言 67
1973 年版序 79
导 论 1
方法论补记 7
后工业社会面面观 10
后工业社会思想史 30
本书计划 37
第一章 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社会发展理论 43
马克思的两大图式 50
后马克思主义:西方的对话 58
马克思主义:官僚政治的问题 74
苏联:官僚政治和新阶级 80
社会发展:莫斯科的看法 93
捷克对未来的看法 99
后工业社会:一种概念性图式 107
第二章 从商品到服务:不断变化的经济形态 115
工作部门和职业 121
后工业社会的几种劳工问题 134
教育与地位 134
黑 人 136
妇 女 137
非营利部门 138
“新”工人阶级 139
变革的限制 145
第三章 知识和技术诸方面:后工业社会中新的阶级结构 157
变化的速度 159
规模的变化 162
知识诸方面 165
定义“知识” 165
知识的计量 168
知识的分解 177
技术进步的计量 179
现代化和技术发展 179
经济进步的计量 180
对技术的预测 186
知识社会的结构 202
知识阶级诸方面 203
科学精英和大众 212
受过高等教育者的未来形象 222
体制结构 232
资源分配 239
结论 251
第四章 公司的从属性:经济化模式和社会学化模式之间的紧张关系 255
新的批评 259
经济化模式 261
公司:一种新的社会发明 263
经济化模式的局限性 265
国民生产总值、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267
社会学化模式 269
种种规划 270
作为社会学机构的公司 273
义务的平衡 274
公司的转折点 276
私有财产还是私有企业? 279
“公司”的含义 280
从艰苦奋斗到平淡无奇 282
第五章 社会选择和社会计划:我们的概念和工具的适应性 285
社会抉择和社会价值:需要新的算法 287
群体政治和个人领导 293
数字、互动与密度 298
扩散和规模变化 302
社会单元的适当规模和范围 304
公共与私人 306
社会结算系统 308
规划工具 312
社会指标是什么? 316
时代前景 319
第六章 “将来由谁统治?”后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家和科技治国论者 321
范 式 323
时间机器 325
初现的年代 326
科技治国思想与观念 328
物支配人 331
军人支配物 334
由谁掌权? 337
政治角逐场 342
结语 未来的议程 347
社会制度是怎样改变的? 348
科学的未来 355
科学的精神气质 355
科学领域的政治 362
能者统治与平等 383
Ⅰ
取消学校教育 394
Ⅱ
重新界定平等 398
反对能者统治的情况 401
Ⅲ
卢梭和人类的虚荣 407
穆勒和代议制的逻辑 410
罗尔斯和公正 414
对能者统治重下定义 420
Ⅳ
公正的能者统治 425
匮乏的终结? 429
新的匮乏 439
文化与意识 448
作为仲裁者的政治 453
国际背景 455
结 论 459
出版后记 461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初读时略显晦涩,但一旦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一种古典学者的严谨与磅礴的气势。它不迎合大众口味,拒绝使用浮夸的辞藻来粉饰复杂的理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深度,探讨了社会演进的内在逻辑。我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理解其中关于“结构性断裂”的论述,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基础、技术范式与文化价值这三大支柱并置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微妙的不平衡正在酝酿着巨大的社会张力。与市面上许多只关注短期热点的作品不同,此书提供的是一种拉长时间轴的宏观视角,让你能够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审视眼前的混乱与秩序。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和无可辩驳的逻辑链条,为理解当代世界的“不可避免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让人在敬佩之余,也感到一丝被复杂性所震撼的敬畏。
评分这是一部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消化的文本,它不像流行读物那样提供即时的满足感,而是更像一块需要耐心地打磨的璞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展现出的那种冷静的、非情感化的态度。他仿佛站在一个冰冷的观察站,记录着人类社会自我演化的轨迹,既不带褒贬,也不做多余的价值判断,只是纯粹地展示“正在发生什么”以及“可能导致什么”。这种去魅的过程,对于一个长期被情绪化叙事裹挟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清醒剂。它迫使你放下已有的偏见和预设的立场,进入一个更加纯粹的理性讨论空间。全书结构如同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理论环节都紧密咬合,环环相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无可挑剔的构建能力。
评分这部作品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了当代社会结构正在经历的深刻转型。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对表象的简单描摹,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变革背后的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力深远的驱动力。我尤其欣赏他对于“知识”这一核心要素在未来社会中地位的重构——它不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而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和支配性的资源。书中对于技术创新与社会制度之间复杂互动的论述,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为何某些看似边缘的趋势,最终能够颠覆既有的权力分配和价值体系。这种对“趋势”的捕捉和预判能力,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次对未来可能性的深度预演。读完之后,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运行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反思,迫使我重新审视个体在面对宏大社会结构变迁时的能动性与局限性。它不仅仅是一本社会学的著作,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世界的生存指南,提醒我们保持警觉,理解风暴的源头。
评分阅读此书,就像获得了一份关于未来社会运行机制的“底层代码”说明书。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解决方案或乌托邦式的承诺,而是详尽地拆解了当前社会结构的“默认设置”是如何被新的技术与知识范式所覆盖和重写的。我发现,作者对未来社会中“治理”模式的探讨尤为深刻,他指出了传统政治工具在面对高度复杂和网络化的社会系统时的失效性。这种对权力结构动态变化的捕捉,远超出了传统的政治学范畴,更接近于一种对复杂系统自身的行为模式的模拟。对于任何渴望在即将到来的变革中占据先机,或至少不被时代洪流彻底淹没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和概念地图,是不可或缺的导航仪。它引导你从“是什么”跃升到“将如何成为”。
评分真正让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对于“专业化”和“官僚化”的批判性继承。他没有简单地将这些视为进步的必然产物,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如何在无形中固化了新的等级制度,并将社会行动者异化。这种辩证的分析视角,超越了单纯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二元对立,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书中对不同社会群体在面对新范式冲击时所体验到的“错位感”的描绘,尤其贴切。它让我想起自己观察到的许多现象:那些在旧体系中如鱼得水的人,在新兴领域中却显得手足无措。这说明作者不仅在构建宏大叙事,更在关注个体在剧烈变动中的心理地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让你在理解社会运行的大齿轮时,同时关注到那些被碾压或被抛弃的微小摩擦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