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由教育成长丛书,课堂差错是指互动情境下,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想法、说法、解法等等。“融错”是指把课堂差错融化为一种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是化腐朽为神奇,这正好符合我古代“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的哲学思想。为什么说是“融错”,而不是“容错”?因为课堂并不是容纳了“差错”就精彩,而是把“差错”融化为教学不可或缺的资源才精彩。华应龙把“融错教育”分成“容错、融错、荣错”三个阶段。精彩在教师艺术地处理了随机生成的差错,巧妙地彰显了差错的宝贵价值,把真正富有价值的内涵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
《华应龙与化错教学》由华应龙著。事业,因与名分享而辉煌。这是一套,寻找教育成长智慧的丛书;这是一套,凝集当代教学思想流派的精粹;这是一套,展示一流教学实践案例的大典。
华应龙,1966年6月出生,江苏南通人。中学高教师,特教师,“苏派名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荣获首届全教育改革创新奖、首届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明远教育奖”.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
30多年来,致力于探索“化错教学”,“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清新流动的生命力让学生特别爱上他的“疯狂数学”.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光明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教育》《中教育报》《中教师报》等媒体多次专题报道。
2012年、2013年,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西城区教委、人民教育研究院和江苏省教研室分别举办了“华应龙教学思想研讨会”。
我的成长之路
一、品味幸福
二、恩师陈今晨
三、年年、月月、日日
四、伟大的女性带着我们飞翔
五、今年20,明年18
六、笑声相随——在《人民教育》创刊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发言
七、“没想到!”——为《中教育报》诞辰30周年而写
八、篮球——我的导师
九、听听自己的课
十、享受课堂
十一、反思教学,超越自我
十二、教学,从擦黑板开始
十三、读书——教后解困之法门
十四、南北都是路
十五、参事的境界
十六、元旦遇巧
十七、我就是数学
十八、没有什么不可能——首尔奇遇记
十九、派出所,骰子惹的祸?
二十、一生只做一件事——在“2014年度中课改杰出教师”颁奖大会上的发言
二十一、从教后的关键事件
我的教育观
一、化错教学,求真育人
二、“误导”与“导误”
三、师者若水
四、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
五、做一个会“偷懒”的优秀教师
六、课上似同学,课下似兄弟
七、人皆可以为尧舜
八、蹲下来和孩子对话
九、差牌?妙打!
十、好老师是自己找的?
十一、好课,教师进退自如
十二、勇敢地退,适时地进
十三、有无相生,课之佳境
十四、好课来自困惑,创新缘起问题
十五、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十六、数学活动,爱你没商量
十七、所有的判断都是统计学——关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的判断
十八、会飞的课堂
十九、称呼里的学问
走进课堂
一、当阳光亲吻乌云——化错教学以“解决(连乘)问题”为例
二、成功与失败就差一点点——以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为例
三、让规律多飞一会——“规律的规律”教学思考与实践
四、“借人喻数”的魅力——以教学“平均数”为例
五、大成若缺大盈若冲——以教学“圆的认识”为例
六、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以教学“量角的大小”为例
七、教是因为需要教——以“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为例
八、单位,让分数更好玩——“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创新
九、发现问题即是收获——以“台湾长什么样子”为例
社会反响
一、沃土之上尽展才华
二、优秀教师无不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
三、读华应龙
四、“和谐”——华应龙教育教学艺术之精华
五、华应龙的“化错教学”析
六、一个智慧型教师的教学改革探索——对华应龙数学教学特色的初步解读
七、他是数学学科虔诚的传教士
八、化错教学将改变我们的课堂
九、功夫在课外
十、华应龙——小学数学教育的智者
十一、华应龙的普遍意义
十二、见证“华应龙现象”
十三、应龙,一个创造教学禅意的人
十四、寻宝者华应龙
十五、引导者华应龙
十六、睿智、勤勉和无私
十七、隐形的翅膀
十八、“三感”华应龙
十九、我们班上的特教师
二十、由一封弥足珍贵的回信想到的
二十一、只因一路上有您
二十二、朋友在彼岸
二十三、华应龙,一位有文化自觉的教师
二十四、他拾回了课堂的灵魂
二十五、文化,教育的“血脉”
二十六、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华应龙教育思想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附录
主要著作
后记妈妈走了
球小乾坤大……
流水没有阻挡就不会激起美丽的浪花。打球没有强劲的对手,轻易地得分,那太没劲儿了。纠缠、虚晃、突破、急停,于刹那间捕捉战机,跳投、得分,那才叫刺激、过瘾。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我从不惧怕碰到的困难。遇到棘手的淘气鬼,我把他当作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难得的际遇。
要想投篮得分,只要向上就有可能。但是篮球场上,不是所有得分的投篮都是好球,也不是所有没有投中的球都是坏球。我觉得老师看待学生的学习也该如此。学生正确的作业可能只是模仿,但错误的作业却可能是一种创新。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篮球场上不相信虚名,得凭真本事说话。我们要不断提高的是自己的“能”、内功,而不是“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上的课、写的文章不能说是真知灼见,但不拾人牙慧,一定有自己的实践和思考。
球场上的变化、发展,往往瞬息万变,令人捉摸不定,还常出人意料。一场球与一场球,在变化与发展上是不会相同的,课堂也是如此。苏轼说:“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才能,需要功力,还需要厚实的生活底子作基础。我也许永远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我一直在努力追求。做一株思想的芦苇,不断反思教学,超越自我。
从15岁读师范开始到现在,我已经打了27年篮球了。27年的篮球生活,丰富了我的生活和记忆,给了我一副强健的体魄,给了我一种拼搏的精神,养成了我团结合作的习惯,滋育了我一种平和的心态。
现在,我儿子也酷爱篮球,我十分支持,父子俩常在球场上切磋技艺。2004年年底的一天,看到儿子和我差不多高了,一时兴起,我教他灌篮。个灌篮表演成功,当我灌中第二个球,手还抓住篮筐的时候,“咣当”一声,篮板离开了柱子,从我的头上飞到了身后。一身虚汗。——哦,我笑了。是篮球在开导我:“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那是上半场;现在,年近四十,是篮球下半场了。下半场打的是理性球,不再玩儿花样,不再陶醉于某一个动作的优美,而是讲究实用,更注重整体的技战术,珍重当下,善待周遭的一切。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实在是太接地气了,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感,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教育前辈在娓娓道来他多年教学实践中的心路历程和独到见解。作者的语言组织非常流畅自然,偶尔穿插的幽默感和生动的案例,让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教育理论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我发现自己经常会不自觉地被带入到那些真实的课堂场景中去,仿佛亲身经历了作者所描述的那些挑战与思考。这种亲和力使得书中的理念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面的口号上。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展现出的耐心和清晰度,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教育哲学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智慧。这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份充满温度的教育“对话录”,让人在阅读中感到被理解、被启发。
评分从内容深度上来说,这本书对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核心痛点进行了极其深刻且独到的剖析。它没有回避教育实践中那些最棘手、最让人头疼的问题,反而敢于直面,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反思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性,每一步的论证都建立在扎实的观察和长期的实践积累之上,绝非空泛的臆想。书中对于教学情境的描述极为细致入微,那些只有一线教师才能体会到的那种微妙的张力和瞬间的灵感捕捉,都被作者精准地捕捉并记录了下来,这使得书中的许多论述都具有极强的可验证性和普适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教学的理解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重塑,它促使我从更宏观、更本质的角度去审视日常的教学行为,这种思想上的冲击和提升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彩搭配,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但又不失现代感。我尤其喜欢封面上字体排版的考究,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让人一拿起书就感觉手里捧着的不是一般的读物,而是知识的结晶。内页的纸张质量也是一流的,触感舒适,油墨清晰,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粘合处紧实有力,一看就知道是下了真功夫的,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的专业书籍来说太重要了。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大小设计得也很合理,放在书架上既美观,携带起来也方便,无论是放在包里通勤时翻阅,还是放在案头随时取用,都恰到好处。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完美地诠释了内容应有的庄重与价值,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它充满了敬意和期待。这本书的装帧工艺完全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一本好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教育视角,这种视角充满了建设性的批判精神,但又饱含着对教育事业深深的热爱与责任感。它挑战了许多传统观念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教条,引导我以一种更加开放和辩证的态度去看待教育中的“偏差”与“不完美”。书中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当下的教学效果,更着眼于培养学生长远的发展能力和健全的人格。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成长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调整、自我完善的动态过程,需要教育者具备极大的勇气去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这本书无疑是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未来教育环境时,一本极佳的“指南针”和“定心丸”,让人在迷茫时能找到清晰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逻辑性简直无可挑剔,层次分明,层层递进,非常适合系统学习和梳理思路。从宏观的教育理念奠基,到中观的教学模式探究,再到微观的课堂具体实施策略,作者的思路如同清晰的河流,引导读者有条不紊地深入主题。我发现,即便是不连续地阅读,也很容易在不同的章节之间找到明确的联系和呼应,这得益于作者在章节过渡和核心概念重复强调上的高超技巧。特别是书中设置的那些案例分析和反思环节,它们就像是知识点的“锚点”,帮助读者及时巩固所学,并把理论知识与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对接和校准。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知识的吸收率,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专注和清晰的方向感,不会迷失在繁杂的细节之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