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教授认为,社会现代化就是社会结构的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核心,而社会流动则是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路径和机制,如何畅通社会流动、促进社会结构变迁和合理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
从学理上看,这四本专著自成一体,从理论到方法,都为读者提供了系统认识社会结构变迁的视角和工具。
从国内的社会学研究来看,目前还没有一个课题组就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和社会建设等领域开展如此连续和系统的研究,并出版相应完整的专著。
在方法论上,不盲目照搬西方相关理论,也不一味地强调本土特色;既认真、深入、系统地梳理西方相关理论,分析其对指导课题组开展研究的借鉴价值以及局限性,又基于中国的国情进行新的理论建构和创新。
这四本专著有始有终、一脉相承、前后相继、自成一体,不仅对理解当时的社会变化特别是社会现代化,而且对我们理解和研究新时代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002)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课题组集体研究讨论后撰写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对当前社会阶层变化做了总体分析,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准,把当今中国的社会群体划分为十个阶层,并对每个阶层的地位、特征和数量做了界定;对现有的社会阶层结构做了初步分析。
第二部分是课题组部分成员分别撰写的关于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和社会中间阶层四个专题报告。
第三部分是由五个地区的分课题组,各自撰写的深圳、合肥、福清、汉川和镇宁五个市县的社会阶层结构状况的地区个案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流动》(2004)
本书专注于对社会流动状况、趋势与机制的研究,以此来解释中国十大社会阶层的分化过程以及阶层结构的合理性和未来演变方向。
主题是十大社会阶层是怎样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结构分化演变而形成的,社会流动机制发生了哪些变化,这十大社会阶层今后各自将怎样继续演化,现有的社会流动机制哪些是合理的,哪些还不合理,需要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2010)
本书共十章,总报告是全书的总论,第一章到第十章分别是:人口结构、家庭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本书对中国社会结构的历史和现状做了总体描述和分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就是向社会和广大读者推荐“关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对中国社会结构发展变化做的调查和研究。
《当代中国社会建设》(2013)
本书的研究主题源于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的深刻观察和系统思考。这个特征用一句话概括就是:社会建设时代已经来临。
经济发展了,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增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频发。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社会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
斯人已逝,思想犹存。
在陆学艺先生去世五周年之际,我们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研究报告》为书名,再版他生前倾注十多年心血而著成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是对他的怀念和追忆,也是秉承他的遗志和思想,继续推动用新社会结构主义视角来洞察我国社会经济问题的不懈努力。
陆学艺先生不仅是著名的三农专家,而且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三农研究转向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结构和社会建设研究,并组建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深入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中国面临的社会结构性问题,指出了社会建设之重要意义,终凝结成了有始有终、一脉相承、前后相继、自成一体的四本书。
此次将这四本书作为一个整体修订再版,重新统一板式、封面,既是对陆老师的深切缅怀,又可以让经典作品持续发光发热,继续启发后学。不仅如此,本书还采用了精装加函套的装订形式,可以供对此套书有深厚感情的学者读者做收藏使用。
陆学艺:男,教授, 1962-1965年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生。长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1998年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96年任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是全国第八、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研究专长是社会学理论、社会结构研究和农村发展理论研究。陆学艺 教授曾主持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和重点课题研究,曾发表《改革中的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结构变迁》和《三农论》等专著多部,发表专业论文百余篇,曾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多次。目前仍主持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中国国情丛书――百村经济社会调查》、《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等。
作为一个非专业出身但对国情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最担心的就是这类社科文献过于晦涩难懂。不过,听说这是陆先生的集大成之作,或许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会注意叙述的流畅度和可读性。我期望书中不仅有高深的理论模型,还能穿插一些生动的案例分析,帮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抓住核心脉络。例如,对于城乡差距的动态变化,或者新兴职业群体(如互联网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分析,如果能用清晰的语言进行阐释,那就太棒了。毕竟,一本好的学术著作,理应是连接专业学界与广大学者读者的桥梁,而不是一道高不可攀的围墙。我希望这次的阅读体验能让我对“当代中国社会”有一个更具立体感的认知。
评分这套书的全四册配置本身就暗示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这绝不是一个简单主题的报告能比拟的。我推测,每一册可能分别对应了一个核心的维度,比如第一册或许聚焦基础的人口结构与地域分布,第二册深入阶层划分与资源占有,第三册可能探讨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资本的运行,而第四册则可能展望未来的结构性变迁趋势。这种结构化的安排,对于梳理复杂的社会学概念非常有帮助,它迫使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社会进行全景式的扫描。我期待看到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尤其是在讨论社会流动性受阻时,不同维度(如教育、户籍、性别)的叠加效应是如何产生的,这往往是理解社会公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评分我一直很关注陆学艺先生在社会分层与流动性研究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这次终于有机会系统性地研读他关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整体性论述。从我以往接触的零散论文来看,他的理论框架总是逻辑严密,数据支撑有力,尤其擅长在宏大叙事中捕捉到微观层面的复杂张力。我特别期待这套报告能深入剖析中国特有的“单位制”消解后,新的社会阶层是如何重构的,以及这种重构对社会认同和政治参与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毕竟,了解社会结构,是理解一切社会现象的基石,希望这四册能提供一个无懈可击的分析蓝图,而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描述。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在社会学领域摸索的人来说,能够获得一套如此权威、系统的集成作品,简直是如获至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典藏版的定位果然名不虚传。拿到手沉甸甸的,那种厚实的纸张和精细的装订工艺,立刻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在细节上的用心。尤其喜欢它采用的精装设计,书脊的烫金字体在书架上显得尤为大气,即便只是摆着,也像是一件艺术品。四册一套的配置,感觉内容量非常扎实,让人对内部的学术深度充满了期待。这种实体书的质感,是电子阅读永远无法替代的,每一次翻页都能带来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很适合需要长期研究和反复查阅的专业人士或深度爱好者。从外在来看,它无疑是市场上同类学术著作中的佼佼者,光是收藏价值就已经非常高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份对当代中国社会研究领域的致敬之作,体现了出版物本身应有的重量感和历史感。
评分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来看,这部作品无疑是对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次里程碑式的总结与反思。社会结构从来都不是静止的,它是在历史的脉络中不断被塑造和重塑的。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转型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探讨在市场化、全球化双重冲击下,传统社会组织形态是如何瓦解,又有哪些新的权力中心和利益集团正在形成。这种超越时代限制的洞察力,才是一部伟大社会学著作的真正价值所在。它不只是记录“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并为我们理解未来的社会走向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历史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