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 生活与创作(上、中、下册)

玛丽娜 茨维塔耶娃 生活与创作(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谷羽 译
图书标签:
  • 茨维塔耶娃
  • 诗歌
  • 传记
  • 文学
  • 俄罗斯文学
  • 女性作家
  • 现代主义
  • 文化
  • 艺术
  • биографи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贝叶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02226
商品编码:28034198188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6-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商品名称: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上、中、下册)

作者:      (俄)萨基扬茨;谷羽 著 [译者]谷羽 译

译者:      谷羽

市场价:      115元

ISBN号:      9787549502226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类型:      图书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语种:中文

  出版时间:2011-06-01      版次:1      页数:1100

  印刷时间:2011-06-01      印次:1      字数:800.00千字

 

 

  目录

前言

    第YI部分  俄罗斯

第YI章  诗人的青春岁月(1910-1915)

第二章  一年的行程(1916)

第三章  诗人展翅腾飞的心灵 (1917-1918)

第四章  茨维塔耶娃的浪漫主义剧作 (1918-1919)

第五章  “只在烈火中歌唱”(1919年-1921年2月)

第六章  离别前的莫斯科(1921年3月-1922年5月)

    第二部分  漂泊国外

第七章  柏林十一周(1922年5月-7月)

第八章  捷克(1922年8月-1925年10月)

第九章  法国“星光灿烂的一年”(1925年11月-1926年)

第十章  1927年的荒漠

第十一章  “缓慢移动的巨石”(1928-1929)

第十二章  “以往的岁月——ZUI切……”(1930-936)

第十三章  在法国的ZUI后岁月(1937年-939年6月)

    第三部分  返回俄罗斯

第十四章  莫斯科郊区(1939年6月-940年6月)

第十五章  “莫斯科没有我的容身之处”(1940年6月-2月)

第十六章  离去(1941年1月-8月31日)

附录

  1.阿里阿德娜·艾伏隆1966年6月13日给阿娜斯塔西娅·茨维塔耶娃的书信摘抄

  2.安娜·萨基扬茨1977年2月7日给玛·谢·沙吉尼扬的书信

  3.安娜·萨基扬茨1981年8月31日给阿·伊·茨维塔耶娃的书信

  4.安娜·萨基扬茨答《俄罗斯基督教运动通报》杂志记者问

主要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诗歌与翻译作品索引

茨维塔耶娃翻译的其他诗人的作品(俄译法)

长诗、剧本和散文作品索引

玛·伊·茨维塔耶娃著作索引

书中涉及有关茨维塔耶娃作品评论索引

茨维塔耶娃当众演讲与朗诵索引

翻山越岭 长途跋涉(译后记)

 

 

  精彩内容

    1917年4月13日茨维塔耶娃的女儿伊丽娜出生了。

    有两张伊丽娜和阿莉娅一起照的相片保存下来了,伊丽娜两岁左右,高高的前额,一张小嘴,一双大眼睛特别像父(有些地方像母,但是像父的地方更多)。

    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在笔记本里写道:“本来我想给她起名字叫……安娜(为纪念阿赫玛托娃)。——可转念一想,命运从来没有重复的,也就罢了。”

    她在父母的住宅里住了大约三个星期,从那里给阿莉娅写了一封短信(使用印刷体大写字母_),阿莉娅虽然还不满五岁,可是已经能够阅读!

    “给阿莉娅。(你要自己读)

    可爱的阿莉娅,

    你的妹妹伊丽娜是仙鹤给我叼来的——你认识这种大大的白鸟,嘴巴红红的,两条腿又细又长。

    伊丽娜长着一双黑眼睛,头发也是黑的,她就会睡觉,吃奶,哭叫,什么事也不懂。

    她叫起来跟阿廖沙完全一样,她会让你喜欢的。

    我给保姆留下了纸让你画画,你给我画你自己,画我和伊丽娜,画完了交给莉莉娅,她会给我带来。 

......

 

 

  内容简介

    茨维塔耶娃(1892—1941)是20世纪俄罗斯*重要、*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一生大开大合,亢奋悲凉,忽而天马行空,雷鸣电闪,忽而惶恐交加,如坠深渊,才华横溢,秉性孤傲,心比天高,命运多舛,风风雨雨,曲曲折折,一部生命交响乐,琴弦迸断,戛然而止。

    安娜·萨基扬茨(1932—2002)是俄罗斯研究茨维塔耶娃的编辑和传记作家,她不仅负责编辑了茨维塔耶娃去世后**本抒情诗选、主持编辑了茨维塔耶娃的两卷集和七卷集,还披沥十载,数易其稿,撰写了带有总结性的传记著作《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安娜·萨基扬茨在本套书中以生动的语言讲述诗人年轻时期的创作,初登莫斯科文坛的神采飞扬,青春时期的展翅腾飞,漂泊国外的一度辉煌与痛苦、坎坷,一次次感情风暴的刮起与消逝,返回俄罗斯的煎熬与绝望;她阅读了大量的书信、笔记、评论、回忆录等历史文献资料,深入分析诗人的作品、诗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创作心理及人生感悟,揭示其作品与岁月之间的联系,真实地展现诗人非凡的一生及其独特的创作个性。她还获得了茨维塔耶娃女儿阿里阿德娜、妹妹阿娜斯塔西娅的信任,从她们那里获得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资料,增加了传记的可信度。本套书这部平实丰赡的传记其广度与深度与茨维塔耶娃的声名是相称的。

 

 

  作者简介

    安娜·亚历山大罗夫娜·萨基扬茨(1932—2002),文学评论家,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语文系。作为国家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参与了库普林和布宁小说集的筹备出版工作。1960年,经过她的努力争取,终于被批准编辑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去世后**本作品集。这是她终生研究玛·茨维塔耶娃生活与创作的起点。她还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收集资料,研究作家布宁的生平,为布宁的《暗径》和其他小说撰写注释。

    著有《约瑟夫·乌特金:生活与创作概观》( 1969)、《论布宁和他的散文》(1998年)、《安娜·阿赫玛托娃——几次会见》(1998)、《茨维塔耶娃的一生:永生的凤凰》(2000)、《你的时刻,你的岁月,你的世纪: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一生》(2002)、《岂只是怀念玛丽娜·茨维塔耶娃?》(2002年),编选《玛丽娜·茨维塔耶娃诗选:我将生存……》(1982),责编并作序《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两卷集(诗歌、散文、日记、书信)》(1989),与Л.穆努欣合编有:《玛丽娜·茨维塔耶娃七卷集》(1997—1998)、《玛琳娜·茨维塔耶娃:诗人生活相片记事》(2000)。

 


诗歌的炽热心跳:二十世纪俄国白银时代的灵魂肖像 这部精装三卷本的巨著,以极其细腻和深入的笔触,聚焦于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为璀璨、也最为悲剧性的巨星之一——阿赫玛托娃(Anna Akhmatova)的完整一生与她那震撼人心的创作历程。它并非仅仅是一部文学评论集,而是一幅宏大、多维度的历史画卷,通过对阿赫玛托娃的生平、时代背景及其文学遗产的细致梳理,展现了“白银时代”俄罗斯艺术精神的辉煌与陨落。 本书的叙事结构采取了严谨的编年史与主题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的阿赫玛托娃的形象,而非仅仅停留在她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本身。 第一卷:沙皇之末的幽兰——童年、初啼与流亡前的辉光(约 1889 年 - 1921 年) 第一卷详细描绘了安娜·戈连科(阿赫玛托娃的本名)在敖德萨和察尔斯科耶塞洛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作者深入挖掘了她的家庭背景——一个富有文化气息但又充满内在矛盾的贵族家庭对她早期世界观的塑造。重点剖析了她如何从一个早慧、敏感的少女,成长为彼得堡文学沙龙中最受瞩目的“阿克梅派”代表人物之一。 本卷详尽考察了她与尼古拉·古米廖夫的复杂婚姻及其对彼此创作的影响。通过对《晚祷》、《白群》、《乌什基》等早期诗集的逐一解析,作者揭示了阿赫玛托娃如何以其标志性的“精确性”和“心理写实主义”革新了俄国抒情诗。她诗歌中对爱、记忆和女性命运的审视,被置于沙皇制度末期那层精致而又腐朽的社会氛围中进行考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卷运用了大量解密的档案资料,重构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她与布洛克、曼德尔斯唐等人的交往细节,描绘了那个时代文人阶层在文化自信与时代焦虑之间的摇摆状态。 第二卷:钢铁的绞索与诗人的坚守——内战、新经济政策及“大清洗”的前夜(约 1922 年 - 1941 年) 第二卷进入了俄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血腥的时期。作者清晰地勾勒出布尔什维克革命对阿赫玛托娃的创作产生的巨大冲击。在新的苏维埃意识形态下,她早期的“小我”情诗被视为资产阶级颓废的遗物,她的作品遭到官方的排斥和压制。 本卷的重心在于探讨阿赫玛托娃如何在高压下生存并坚持写作。作者详细分析了她与第一任丈夫古米廖夫(后被处决)之间的最后岁月,以及这段经历如何为她后来的诗歌注入了深刻的悲剧色彩和对牺牲的沉思。随后,本书聚焦于她与艺术家尼古莱·普宁(Nikolai Punin)的纠葛,展示了艺术与政治理想在个人生活中的残酷碰撞。 在文学分析方面,本卷着重探讨了她被忽视的剧作与散文创作,并深入剖析了她对俄罗斯古典传统的回归,例如对普希金的研究,这被视为她在政治沉默期寻求精神庇护的路径。本卷的结尾,铺垫了“大清洗”恐怖的来临,为第三卷的悲剧高潮做了深刻的铺垫。 第三卷:黑夜的见证者与不朽的颂歌——苦难、抵抗与遗产能(约 1941 年 - 1966 年) 第三卷是全书的核心与高潮,详尽记录了阿赫玛托娃如何在斯大林主义的铁蹄下,成为那个时代人类良知的活化石。本书细致描述了列宁格勒围城战期间,她如何在饥饿和恐惧中坚守。 全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对《安魂曲》(Requiem)的诞生过程的还原。作者不仅仅是分析诗歌文本,而是通过对数百位狱中家属和幸存者的访谈(包括对她儿子的长期探监记录),重构了阿赫玛托娃在排队等候探监的漫长队伍中,默记并口头流传这部不朽史诗的全过程。这部分内容极具震撼力,将阿赫玛托娃从一位个人抒情诗人升华为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承载者。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她晚年的国际地位的恢复与苏维埃体制对她的矛盾态度。从她对曼德尔斯唐悲剧的深切哀悼,到她对年轻一代诗人(如叶甫图申科)的提携,展现了她作为精神导师的权威性。最终,本卷详尽考察了她晚年最重要的史诗性作品《没有英雄的史诗》(Poem Without a Hero),将其置于俄国文学史的宏大语境中进行解读,阐释了其复杂的结构、象征主义与对历史循环的哲学思考。 全书的结论部分,深入探讨了阿赫玛托娃如何跨越意识形态的鸿沟,最终被世界文学界所认可,其诗歌精神如何影响了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波德、塞弗拉斯和帕斯捷尔纳克等作家的创作路径。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饱含深情的叙事,为这位“俄罗斯诗歌的王冠”立下了一座不可磨灭的文学丰碑。全书配有珍贵历史照片和文献影印件,是研究二十世纪俄国文化史、女性文学及极权社会下知识分子命运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我总是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既好奇又有些许敬畏。她的诗歌,如同一场场疾风骤雨,充满了原始的激情和令人心碎的孤独。阅读她的作品,常常会让我产生一种被直击灵魂的震撼感,仿佛那些文字直接诉说着我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情感。她笔下的爱情,是烈火焚身的狂热,也是无法抵达的遥远;她笔下的祖国,是深沉的思念,也是决绝的放逐。这种极致的情感表达,在其他诗人身上是少见的,也正是她独特的魅力所在。她的诗句,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那些意象的跳跃,那些语气的转折,都仿佛是在编织一张网,将读者的心牢牢捕获。我常常会反复阅读她的某些诗篇,每一次都能从中品味出新的滋味,就像品一杯陈年的烈酒,越是回味,越是醇厚。

评分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动我心灵深处的作品。读过不少关于二十世纪俄国文学的介绍,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名字总是会反复出现,她被誉为“俄国最伟大的女诗人之一”,这样的评价足以引起我的极大兴趣。她的生平经历,似乎也与她的诗歌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和深刻的个人挣扎。我总是觉得,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其人生经历往往是理解其创作的钥匙。那种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个人情感的漩涡里,如何保持独立思考和艺术创作的初心,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我对她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探索欲,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她的文字背后究竟承载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苦痛与辉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在特殊历史时期依然能够坚持自我、创造出伟大作品的艺术家们充满敬意。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无疑就是这样的代表。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她依然用自己独特的语言,书写着内心的波澜壮阔,书写着对生命、对爱情、对自由的永恒追问。她的诗歌,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我对她的作品充满了好奇,总想深入地去了解,在那些充满激情的诗句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轨迹。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她灵魂的呐喊,是她对这个世界最真挚的回响。

评分

在浩瀚的文学星空中,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无疑是一颗璀璨却又略带凄凉的明星。她的诗歌,以其惊人的强度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俄国乃至世界诗坛都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我一直被她那种近乎于野蛮的真诚所吸引,她的文字不像经过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更像是在烈火中淬炼出的金属,带着粗犷的力量和原始的生命力。她的诗句中,充满了对生活最赤裸的审视,对情感最淋漓的释放。那种将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倾泻而出的勇气,着实令人动容。每次阅读她的作品,我都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共鸣,仿佛她能够窥探到我内心深处那些连我自己都难以言说的情绪,并用最精准的词语将其表达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又充满力量的气息,硬壳封面采用了复古的色调,配合着烫金的玛丽娜·茨维塔耶娃的签名,仿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动荡而又辉煌的时代。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厚实而略带纹理,触感温润,这样的细节足以让任何一个热爱纸质阅读的读者感到心满意足。封面上的茨维塔耶娃肖像,她的眼神深邃,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又蕴含着不屈的火焰,这张照片无疑是选择得极其恰当,它不仅是书籍的标志,更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灵魂的一次凝视。而书籍的排版也极为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合理,即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惫。书的整体风格延续了对艺术家传记作品的高标准要求,从封面到内页,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制作方的用心和对玛丽娜·茨维塔耶娃其人其事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让人在拿起它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一种精神上的旅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