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徐悲鸿的啸马悲歌
:38.00元
作者:蒋华强著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5-01
ISBN:978750603149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廖静文以“***彻底的变化”评徐:“可以说,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绘画中,到了徐悲鸿这次变革,才出现了*彻底的变化。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出现**、*不同于传统的人物画是从徐悲鸿‘素描论’开始的。我们更爱传统,更欣赏传统画中的意趣,但也不能不承认,徐悲鸿创造的风格,在绘画***突出、影响**。”(《追溯徐悲鸿精神》)
艺术史论家陈传席以“五大理论之一”评徐:“中国的理论固然多,然使中国画产生巨大改观的只有五次。其一是顾恺之的‘传神论’;其二是宗炳的‘山水画论’;其三是以苏轼为中心的的代‘文人画论’;其四是董其昌的‘南北宗论’;其五就是徐悲鸿的‘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论’。”(《谈变化中国画形态的五大理论》)
当代中国美术家王促以“严肃艺术家”评徐:“回顾20世纪中国美术史,徐悲鸿先生之巨人形象就会鲜明地浮现出来:这是一个有着诚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责任感的严肃艺术家,他的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统一,恐怕是任何獐头鼠脑之辈所不可同日而语、同台相比的。”(《徐悲鸿在新世纪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台湾美术评论家何怀硕以“真正艺术家”评徐:“事实上,中国美术的振兴,若不从这条路出发,必无从下手。在中国画坛,只会闭门摹仿古人粉本,画人物则方巾高士,樱唇美人,连画一个活人都束手无策的境况中,试问如何从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抽象主义中振兴中国艺术之路:……则徐氏对西方美术有主观、有选择、有批判地吸收与舍弃,正表现了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怀抱。”(艾中信《徐悲鸿研究》)
李垚以“应该找事业型或者奉献型的女性”评徐:“徐、蒋之间的抵牾*后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就徐悲鸿方面来说,是他‘一意孤行’的艺术个性受到了挑剔和压抑;就蒋碧薇方面来说,是贵族式的生活理想得不到实现,爱情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所以徐悲鸿应该找事来型或者奉献型的女性。事业型*不济可以作为同志,起码可以互相理解和互相勉励,像孙多慈就是。奉献型就是廖静文,在廖眼里的徐就是一尊神,一个完美的化身,在好那里,徐悲鸿能得到一个男人所能体悟的绝崇拜,所以他们的婚姻才是真正幸福的婚姻。”(《徐悲鸿和他生命中的三个女人》)
内容提要
他说:“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则中国若不亡,而艺术必亡。艺术若亡,则文化顿将暗无光彩。起而代之将为日本人在世界上代表东方艺术,诸位想想,倘不幸果真如此,我们将有何颜面以对祖宗?”(《当前中国艺术问题》,1947年)
他说:“中国艺术在汉代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中国自然主义的绘画,从质和量来看,都可以占世界的把交椅,这把交椅差不多一直维持到十九世纪,欧洲才产生了几位的风景车家,……可是他们直到十七世纪还极少头等画家,也没有真正的山水画。而中国在第八世纪就产生了王维。……又如米芾的画,烟云幻变,染自然,……早于欧洲印象派的产生达几百年,也可以算得奇迹了。”(《中国艺术的贡献及其趋向》,1944年)
他说:“文人画之要素,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盖艺术为物,以人惑人,以精深相应者也。”
他说:“如果为了我个人的名利和生活安逸,我可以走另一条路,好是一条平坦的路,但那样我怎能对得起我的国家和人民呢?”
他说:“人总应该明辨是非,推崇真理。生命固然可贵,但古今中外,不少人为了卫护真理而流血牺牲,我敬重这种品德。”
目录
绪论 啸马悲歌徐悲鸿
本名徐寿康
寻梦辛酸路
奋力高飞时
伯乐教育家
悲沧半生缘
绵绵师生恋
短暂暮年情
爱憎过分明
生命太短暂
艺术却永恒
章 艰辛学路
一 落魄的“东海王孙”
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三 异国十年寻梦
第二章 美术“教父”
一 锐意革新的青年导师
二 参与创建南国艺术学院
三 执教于国立中央大学
四 精心筹建中国美术学院
五 北平艺专的“左”校长
第三章 画坛伯乐
一 慧眼识“二石”
二 与蒋兆和的交往
三 滋兰树蕙桃李满园
四 青年学子的知音
第四章 艺术使者
一 震动欧洲的中国绘画展
二 促进中印艺术交流
三 爱画与爱国
四 为民生的惊世之作
五 一马出世凡马空
第五章 情海波澜
一 对现实婚姻的反叛
二 良缘佳偶终反目
三 说不尽红豆遗情
四 相濡以沬待归鸿
徐悲鸿大事年表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读完《徐悲鸿的啸马悲歌》,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将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与那个动荡年代紧密相连,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独到之处,他没有简单地堆砌史实,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徐悲鸿的艺术创作、人生经历以及内心世界,层层剥离,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啸马”这一意象的解读,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象征着徐悲鸿艺术的奔放与力量,更承载着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黎民疾苦的悲悯。我被书中关于徐悲鸿在创作《愚公移山》时所经历的艰辛所感动,那是一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也是艺术家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伟大的艺术,从来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而徐悲鸿,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
评分《徐悲鸿的啸马悲歌》是一本充满力量的书,它让我得以窥见一位伟大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汹涌澎湃。我曾以为,艺术家的传记,无外乎是对其作品的分析和对其生平的记载,但这本书却远远超越了这些。它将徐悲鸿的艺术生涯,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他如何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岁月里,用画笔为民族呐喊、为生命讴歌。我特别被书中对徐悲鸿创作《负马图》的背景描写的震撼,那是一种沉重的写实,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反思。而“啸马”作为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徐悲鸿艺术的标志,更是他内心深处那份不屈的精神写照,是对自由和希望的永恒追寻。作者没有回避徐悲鸿人生中的坎坷与磨难,而是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脉络中,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的坚韧与伟大,以及他对民族复兴的深切期盼。
评分这本《徐悲鸿的啸马悲歌》读来,仿佛将我拉入了一个那个动荡年代的缩影。我曾以为,描绘大师的艺术生涯,无非是按时间顺序梳理其作品的演变,再附上些许背景介绍。然而,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像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珍珠,闪烁着艺术家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和时代洪流的沉重印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匠心独运,没有将徐悲鸿的生平事迹堆砌成冰冷的文字,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他的创作激情、对国家民族的忧虑、以及在乱世中的挣扎与坚持,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所描绘的那些 iconic 作品,如《八骏图》中的奔腾嘶鸣,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在艰难岁月中,对生命、自由和希望的呐喊。作者并没有回避徐悲鸿生命中的苦难和挫折,反而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脉络中,让我们看到,伟大的艺术往往诞生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读罢掩卷,心中激荡,对那位伟大的艺术家,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徐悲鸿的啸马悲歌》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悲歌”二字的深刻寓意。我一直以为“啸马”是徐悲鸿作品中力量与不屈的象征,而这本书则将这份力量置于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审视。它并非仅仅是对徐悲鸿艺术成就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位艺术家灵魂深处的呐喊与哀愁。通过对徐悲鸿不同时期作品的解读,作者巧妙地将时代变迁、民族命运与艺术家个人情感紧密相连。那些笔下的骏马,奔腾中似乎带着一种悲壮的呼唤,是对山河破碎的痛惜,是对黎民疾苦的悲悯,更是对国家复兴的期盼。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徐悲鸿在创作《奔马图》时所经历的心路历程的描写所打动,那不仅仅是笔墨的挥洒,更是心血的倾注,是艺术家在内忧外患下,用艺术表达民族精神的艰难探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家的创作,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我仿佛能听到马蹄声中的悲鸣,感受到画卷中蕴含的巨大能量,那是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也是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脊梁。
评分翻开《徐悲鸿的啸马悲歌》,我仿佛踏入了一个由水墨与时代交织而成的宏大叙事。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将徐悲鸿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艺术神祇,而是将其置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洪流之中,细致地展现了他作为一名普通人,在历史巨变中的思考、挣扎与抉择。作者的笔触是如此的细腻,以至于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徐悲鸿对艺术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他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书中对徐悲鸿教育理念的阐述,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画家,更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教育家,他试图通过艺术启迪民智,唤醒国魂。而“啸马”这一意象,在书中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它不再仅仅是力量的象征,更是艺术家在黑暗年代中,内心不屈呐喊的写照,是对压迫的反抗,是对未来的憧憬。读这本书,我仿佛与徐悲鸿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着他内心的激荡与时代的脉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