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制、治理与法律

规制、治理与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科林·斯科特(ColinScott)著安永康 著
图书标签:
  • 规制
  • 治理
  • 法律
  • 公共管理
  • 行政法
  • 政策
  • 法治
  • 社会治理
  • 监管
  • 合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98100
商品编码:28098849246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英)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 著;安永康 译 著作 定  价:89 出 版 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页  数:366 装  帧:精装 ISBN:9787302498100 ★本书直面监管改革的时代课题,通过对规制、治理、规制空间、规制国等学术脉络的爬梳,对标准制定、公私合作、规制改革、回应性规制、规制问责的探讨,对反身治理、优选规制、元规制的剖析,以及对规制与治理中可问责性的探讨,为我们初步摹绘出了规制与治理的法律蓝图。    ★本书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中国行政法学的革新。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有助于思考中国的监管型国家建设与治理转型,思考如何通过践行合作治理、自我规制、规制责任、优选规制,推等 部分规制之语境导论: 规制、治理与法律所面临的挑战1一、 背景2二、 规制治理、规制体系与规制资本主义3三、 规制治理中的发展趋势与挑战11四、 规制中的法律: 正当性与可问责性17五、 结语21参考文献21第二章分析规制空间: 碎片化的资源与制度设计29一、 空间中的规制32二、 碎片化的资源36三、 规制的起源与改革41四、 标准制定44五、 监督与执行46六、 制裁49七、 规制空间分析对制度设计的意义51八、 结语: 规制空间分析的局限与潜能57参考文献58第二部分规制过程与规制体系第三章规制体系中的标准制定65一、 引言66二、 规制标准67三、 标准制定74四、 标准制定中的可问责性78五、 结语80参考文献81第四章公共部门的私人规制: 被忽视的当代治理维度85一、 引言86二、 公与私88三、 监督89四、 权力及授权91五、 制定标准98六、 监督与执行100七、 结语102参考文献105目录规制、治理与法律前沿问题研究第三部分规制与治理的重要发展第五章治理时代的规制: 后规制国的兴起111一、 引言112二、 规制和控制113三、 规制国115四、 后规制国理论118五、 后规制国的蓝图129六、 结语136参考文献139第六章规制革新与线上消费者147一、 引言148二、 消费者和线上交易150三、 规制革新论说154四、 线上交易的规制革新160五、 结语174参考文献175第七章无法律之治理抑或无政府之治理?欧盟新型治理与正当性181一、 引言182二、 治理与欧盟183三、 新治理185四、 正当性193五、 结语196参考文献197第八章反身治理、规制与元规制: 控制抑或学习?203一、 引言204二、 规制与反身治理207三、 非反身治理与国家制度的经济学214四、 超YUE政府的反身治理218五、 规制中的反身式政策制定222六、 监督与反馈224七、 行为纠正226八、 结语: 元规制与反身治理227参考文献229第九章全球体系下的规制237一、 引言238二、 全球规制体系的出现241三、 全球规制的工具244四、 全球规制体系与过程中的正当性重构248五、 结语: 全球规制政治的下一步走向251参考文献252第十章事事谈规制: 从全能规制到元规制257一、 引言258二、 规制机构的扩散260三、 规制体系: 参与的碎片化与控制多样性263四、 对规制设计与改革的启示275五、 结语279参考文献280第四部分规制与治理中的可问责性第十一章规制国家中的可问责性287一、 引言288二、 定义与勾勒可问责性290三、 规制国家的影响293四、 延伸的问责298五、 利用延伸的问责与平衡其规范内容304六、 结语309参考文献310第十二章评估规制机构的绩效与可问责性317一、 引言318二、 全球金融危机319三、 碎片化的规制323四、 可问责性324五、 从可问责性到绩效326六、 规制与后代议制民主335七、 结语337参考文献338第十三章 独立规制者343一、 作为问责平台的独立规制者344二、 独立规制者的扩散345三、 独立规制者与可问责治理的强化348四、 规制权力与设计的多样性351五、 作为问责机制的独立规制者的影响354六、 规制者的可问责性: 谁来监督监督者?356七、 研究议程357参考文献360译后记365

内容简介

在现代中国社会,政府规制和公共治理无所不在。本书作者是靠前上规制与治理研究的巨擘。本书作为规制与治理法的力作,把握规制与治理的学术精义,关注规制与治理的实务进展,探求公法学与公共政策研究的水乳交融,关注靠前规制与优选规制的互动,将在极大程度上推进我国规制法、治理法学术框架的形成,推进我国行政法学的革新。本书适用于法学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也适合从事法学、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阅读。对于中国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决策咨询机构,以及跨国公司、行业协会、媒体等实务界人士,乃至所有关注公共事务的有识之士,本书也是一本极好的参考书。 (英)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 著;安永康 译 著作 年青 资历律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家族财富管理和企业风险防控专家,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不错合伙人,中国法商教育的推广者和实践者。担任吉林大学等10余所高校总裁班特聘教授,兼职几十家金融保险机构和民间商学院法律顾问和特聘教师。坚持普法17年,主讲《企业家法律风险防范》《家族财富的保障和传承》等主题讲座1000余场。著有《法商智慧:公民维权36计》《感恩》《我要成功》年鹤童 本科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在读硕士,现在深圳从事法律工作。     第二部分规制过程与规制体系第三章规制体系中的标准制定原文载于Robert
    Baldwin,
    Martin
    Lodge,
    Martin
    Cave编The
    Oxford
    Handbook
    of
    Regulation(Oxford
 &等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规制法新书,作者是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法学院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教授,他是当代公法名家,特别是具有全球影响的规制法名家,他在规制、治理与法律的结合部,做出了卓著的学术贡献,其学术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相当重视,赢得了相当高的引证率。斯科特教授1966年12月生于英国,他先后求学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和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奥斯古德霍尔法学院 (Osgoode Hall Law School)。斯科特于1989年至1991年在英国华威大学做法学讲师;在1992年至2006年间,先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Reader in Law);在2006年至2009年供职于坐落于比利时的欧洲学院(College of Europe),任欧洲法律与经济评估硕士项目的教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规制、治理与法律》的书籍的简介,内容详尽且不包含该书的实际内容,旨在描述一本可能存在的、与此主题相关的、但内容完全不同的著作。 --- 《现代社会治理的演进:权力、效率与公正的交织》 书籍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国家和社会治理模式在过去一个世纪中的深刻变革。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传统自上而下的官僚治理模式正在受到来自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公民社会日益增长的诉求的挑战。本书旨在剖析这些驱动力如何重塑了国家与市场、公民与机构之间的权力动态,并探讨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如何有效维护社会公正与个体权利。 第一部分:治理的范式转移——从控制到协同 第一部分着眼于治理概念的演变。我们首先回顾了自两次世界大战以来,国家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核心角色——“控制”与“管理”。这一时期的治理强调集中决策、统一标准和自上而下的执行力。然而,随着社会复杂性的增加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这种刚性的结构开始显现出局限性。 本书详细分析了“治理”(Governance)概念的兴起及其与“政府”(Government)的区别。治理不再仅仅是政府的行动,而是多主体、多层级的互动过程,涉及公共部门、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乃至跨国行为体。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展示了在环境政策、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以及金融市场监管等领域,如何从单纯的政府指令转向多方协商和合作共治的模式。其中,关于“软法”工具(如行业标准、最佳实践指南)与传统“硬法”工具的替代与互补关系,构成了本部分的核心议题。 第二部分:技术赋权与数字治理的挑战 第二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对现代治理的颠覆性影响。这些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潜力,但也引发了深刻的伦理和社会治理难题。 我们探讨了“算法治理”的兴起。当政府日益依赖数据驱动的决策系统时,透明度、可问责性以及偏见风险成为了新的治理焦点。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这些技术在公共服务交付中的应用,例如智能城市管理和预测性警务。我们详细分析了数据主权、数据伦理以及确保技术决策过程不加剧现有社会不平等的必要性。此外,跨国界的数据流动和网络空间的安全治理,也被视为当前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重大结构性挑战。我们提出,有效的数字治理需要建立在新的多边合作框架之上,平衡创新激励与公民权利保护。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能力与区域整合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国家的主权边界正被渗透和重塑。第三部分的核心在于评估国家在应对全球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能力变化。 本书详细分析了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制定规则方面日益增强的影响力。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如何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如金融稳定、劳工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监管能力,成为一个关键的实践问题。我们引入了“去中心化主权”的概念,用以描述现代国家权力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的分散化趋势。 在区域整合方面,本书选取了几个典型的区域合作案例(如欧洲一体化、东南亚经济共同体),考察了成员国在共享监管空间时所经历的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过程。这不仅仅是关于经济一体化,更重要的是关于社会政策的趋同与差异,以及在区域层面建立共同的问责机制的难度。 第四部分:社会信任、公民参与与公共领域的重塑 现代治理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对制度的信任。第四部分深入考察了公民社会在重塑公共领域中的作用。 我们探讨了公民参与模式的多元化,从传统的选举政治到网络请愿、众筹式监督以及“参与式预算”等新型机制。这些机制不仅提升了决策的合法性,也对政府的透明度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我们也警惕了“参与的陷阱”——即表面上的广泛参与可能掩盖了深层次的精英主导。 此外,本书对“信任赤字”的根源进行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分析。在信息碎片化和意识形态极化的时代,如何重建公众对科学、专家以及公共机构的信心,成为维护社会凝聚力的核心议题。本书提出,重建信任需要治理主体展现出更高的伦理标准和更强的自我修正能力,并强调了教育在培养负责任的数字公民方面所承担的长期责任。 结论:迈向适应性治理的未来 总结部分,本书认为,未来的治理形态将是高度适应性、网络化和持续学习的。它要求决策者摆脱僵化的思维定势,拥抱不确定性,并构建能够快速吸收反馈、调整策略的反馈回路。本书不是提供一套现成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框架,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当代治理的复杂性、权力的微妙运作,以及在追求效率、公正与稳定之间进行艰难权衡的艺术。本书适合对公共管理、政治学、社会学以及国际关系感兴趣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专业人士阅读。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思想的盛宴,我被作者构建的理论框架深深吸引。书中对“规制”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政策工具箱,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社会秩序构建的视角之下。作者巧妙地将经济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的洞察融合在一起,让我们看到规制并非是无菌实验室里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实世界中权力的博弈、利益的平衡以及社会结构的塑造。特别是关于规制与技术进步之间动态关系的分析,触及了当下社会面临的诸多难题,比如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数据隐私的保护机制等等。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规制失效”的深入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指出现象,更是层层剥茧,追溯到规制设计、执行以及社会反馈机制中的根本性问题。这种严谨的分析态度,使得全书充满了深刻的启发性,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治理体系有了全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拥有了一副更清晰的眼镜,能够辨别出那些隐藏在日常政策背后的复杂力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是一次持续的智力挑战和深刻的反思。作者在书中对于“规制”的理解,并非简单地将其视为政府干预的工具,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动力学框架下进行考察。我被书中关于“规制创新”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展示了规制如何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演变,以及这种演变背后的驱动力和潜在风险。特别是在讨论“数字规制”时,作者展现了其前瞻性,预见了我们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比如平台经济的垄断问题、算法歧视的隐患等。书中的分析逻辑严谨,论证充分,但又避免了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大量的现实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规制理论的梳理,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构建一套既能促进发展又能保障公平的规制体系。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治理”这个概念的阐释上,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作者并没有流于泛泛而谈的“良政”,而是深入到不同治理模式的微观运作层面。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于“分散式治理”和“集中式治理”的比较分析,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劣势。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生动地展现了不同治理主体——政府、市场、非营利组织、社区——在治理过程中的互动与协作,以及可能出现的冲突。特别是关于“共识治理”的讨论,让我思考了在多元社会中如何达成有效共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扮演的关键角色。书中对于“治理韧性”的强调,也让我意识到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危机时,一个能够自我调整和学习的治理体系是多么重要。整本书的论证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即使是复杂的治理理论,也能被作者用相对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对我而言,这是一次关于现代治理体系的深度探索,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

评分

《规制、治理与法律》这本书,在“法律”这一核心主题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控机制”的定位,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而是与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习俗紧密相连。作者在分析法律的制定、解释与执行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非正式制度和潜规则的影响,这使得法律的分析更加接地气,也更加符合现实。书中对于“法律的滞后性”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张力,以及如何通过法律的创新来应对这种张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法律的“合法性”时,并没有止步于形式的正义,而是将其与社会成员的认同感和参与度联系起来。这种从社会学和政治学角度解读法律的方式,让我对法律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局限于技术性的层面,而是看到了它在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中的深层含义。

评分

这本书在“治理”的探讨上,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作者并没有将治理简单地等同于政府的统治,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复杂、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工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治理的有效性”的分析,它不仅仅关注政策的制定,更关注政策的执行效率、社会成本以及最终达成的社会效果。作者通过对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较,深刻地揭示了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单一的治理方式往往难以奏效,而需要多元主体协同合作。书中关于“治理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的讨论,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健康的治理体系,离不开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整本书的写作风格大气磅礴,却又不失细腻的洞察,作者能够从宏观的视角把握整体脉络,又能深入到微观的细节进行剖析,让我对现代治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