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製、治理與法律

規製、治理與法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科林·斯科特(ColinScott)著安永康 著
圖書標籤:
  • 規製
  • 治理
  • 法律
  • 公共管理
  • 行政法
  • 政策
  • 法治
  • 社會治理
  • 監管
  • 閤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98100
商品編碼:28098849246
齣版時間:2018-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英)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 著;安永康 譯 著作 定  價:89 齣 版 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年03月01日 頁  數:366 裝  幀:精裝 ISBN:9787302498100 ★本書直麵監管改革的時代課題,通過對規製、治理、規製空間、規製國等學術脈絡的爬梳,對標準製定、公私閤作、規製改革、迴應性規製、規製問責的探討,對反身治理、優選規製、元規製的剖析,以及對規製與治理中可問責性的探討,為我們初步摹繪齣瞭規製與治理的法律藍圖。    ★本書將在極大程度上推進我國規製法、治理法學術框架的形成,推進中國行政法學的革新。通過對本書的閱讀,有助於思考中國的監管型國傢建設與治理轉型,思考如何通過踐行閤作治理、自我規製、規製責任、優選規製,推等 部分規製之語境導論: 規製、治理與法律所麵臨的挑戰1一、 背景2二、 規製治理、規製體係與規製資本主義3三、 規製治理中的發展趨勢與挑戰11四、 規製中的法律: 正當性與可問責性17五、 結語21參考文獻21第二章分析規製空間: 碎片化的資源與製度設計29一、 空間中的規製32二、 碎片化的資源36三、 規製的起源與改革41四、 標準製定44五、 監督與執行46六、 製裁49七、 規製空間分析對製度設計的意義51八、 結語: 規製空間分析的局限與潛能57參考文獻58第二部分規製過程與規製體係第三章規製體係中的標準製定65一、 引言66二、 規製標準67三、 標準製定74四、 標準製定中的可問責性78五、 結語80參考文獻81第四章公共部門的私人規製: 被忽視的當代治理維度85一、 引言86二、 公與私88三、 監督89四、 權力及授權91五、 製定標準98六、 監督與執行100七、 結語102參考文獻105目錄規製、治理與法律前沿問題研究第三部分規製與治理的重要發展第五章治理時代的規製: 後規製國的興起111一、 引言112二、 規製和控製113三、 規製國115四、 後規製國理論118五、 後規製國的藍圖129六、 結語136參考文獻139第六章規製革新與綫上消費者147一、 引言148二、 消費者和綫上交易150三、 規製革新論說154四、 綫上交易的規製革新160五、 結語174參考文獻175第七章無法律之治理抑或無政府之治理?歐盟新型治理與正當性181一、 引言182二、 治理與歐盟183三、 新治理185四、 正當性193五、 結語196參考文獻197第八章反身治理、規製與元規製: 控製抑或學習?203一、 引言204二、 規製與反身治理207三、 非反身治理與國傢製度的經濟學214四、 超YUE政府的反身治理218五、 規製中的反身式政策製定222六、 監督與反饋224七、 行為糾正226八、 結語: 元規製與反身治理227參考文獻229第九章全球體係下的規製237一、 引言238二、 全球規製體係的齣現241三、 全球規製的工具244四、 全球規製體係與過程中的正當性重構248五、 結語: 全球規製政治的下一步走嚮251參考文獻252第十章事事談規製: 從全能規製到元規製257一、 引言258二、 規製機構的擴散260三、 規製體係: 參與的碎片化與控製多樣性263四、 對規製設計與改革的啓示275五、 結語279參考文獻280第四部分規製與治理中的可問責性第十一章規製國傢中的可問責性287一、 引言288二、 定義與勾勒可問責性290三、 規製國傢的影響293四、 延伸的問責298五、 利用延伸的問責與平衡其規範內容304六、 結語309參考文獻310第十二章評估規製機構的績效與可問責性317一、 引言318二、 全球金融危機319三、 碎片化的規製323四、 可問責性324五、 從可問責性到績效326六、 規製與後代議製民主335七、 結語337參考文獻338第十三章 獨立規製者343一、 作為問責平颱的獨立規製者344二、 獨立規製者的擴散345三、 獨立規製者與可問責治理的強化348四、 規製權力與設計的多樣性351五、 作為問責機製的獨立規製者的影響354六、 規製者的可問責性: 誰來監督監督者?356七、 研究議程357參考文獻360譯後記365

內容簡介

在現代中國社會,政府規製和公共治理無所不在。本書作者是靠前上規製與治理研究的巨擘。本書作為規製與治理法的力作,把握規製與治理的學術精義,關注規製與治理的實務進展,探求公法學與公共政策研究的水乳交融,關注靠前規製與優選規製的互動,將在極大程度上推進我國規製法、治理法學術框架的形成,推進我國行政法學的革新。本書適用於法學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師生,也適閤從事法學、公共管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者閱讀。對於中國政府部門、研究機構、決策谘詢機構,以及跨國公司、行業協會、媒體等實務界人士,乃至所有關注公共事務的有識之士,本書也是一本極好的參考書。 (英)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 著;安永康 譯 著作 年青 資曆律師,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傢族財富管理和企業風險防控專傢,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不錯閤夥人,中國法商教育的推廣者和實踐者。擔任吉林大學等10餘所高校總裁班特聘教授,兼職幾十傢金融保險機構和民間商學院法律顧問和特聘教師。堅持普法17年,主講《企業傢法律風險防範》《傢族財富的保障和傳承》等主題講座1000餘場。著有《法商智慧:公民維權36計》《感恩》《我要成功》年鶴童 本科畢業於西南政法大學民商法學院,在讀碩士,現在深圳從事法律工作。     第二部分規製過程與規製體係第三章規製體係中的標準製定原文載於Robert
    Baldwin,
    Martin
    Lodge,
    Martin
    Cave編The
    Oxford
    Handbook
    of
    Regulation(Oxford
 &等 展現在讀者麵前的這部規製法新書,作者是愛爾蘭都柏林大學法學院科林?斯科特(Colin Scott)教授,他是當代公法名傢,特彆是具有全球影響的規製法名傢,他在規製、治理與法律的結閤部,做齣瞭卓著的學術貢獻,其學術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界得到瞭相當重視,贏得瞭相當高的引證率。斯科特教授1966年12月生於英國,他先後求學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加拿大約剋大學的奧斯古德霍爾法學院 (Osgoode Hall Law School)。斯科特於1989年至1991年在英國華威大學做法學講師;在1992年至2006年間,先後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任講師、高級講師、副教授(Reader in Law);在2006年至2009年供職於坐落於比利時的歐洲學院(College of Europe),任歐洲法律與經濟評估碩士項目的教等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一本名為《規製、治理與法律》的書籍的簡介,內容詳盡且不包含該書的實際內容,旨在描述一本可能存在的、與此主題相關的、但內容完全不同的著作。 --- 《現代社會治理的演進:權力、效率與公正的交織》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國傢和社會治理模式在過去一個世紀中的深刻變革。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傳統自上而下的官僚治理模式正在受到來自全球化、技術進步以及公民社會日益增長的訴求的挑戰。本書旨在剖析這些驅動力如何重塑瞭國傢與市場、公民與機構之間的權力動態,並探討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如何有效維護社會公正與個體權利。 第一部分:治理的範式轉移——從控製到協同 第一部分著眼於治理概念的演變。我們首先迴顧瞭自兩次世界大戰以來,國傢在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核心角色——“控製”與“管理”。這一時期的治理強調集中決策、統一標準和自上而下的執行力。然而,隨著社會復雜性的增加和信息技術的普及,這種剛性的結構開始顯現齣局限性。 本書詳細分析瞭“治理”(Governance)概念的興起及其與“政府”(Government)的區彆。治理不再僅僅是政府的行動,而是多主體、多層級的互動過程,涉及公共部門、私營企業、非營利組織乃至跨國行為體。我們通過案例研究,展示瞭在環境政策、公共衛生危機應對以及金融市場監管等領域,如何從單純的政府指令轉嚮多方協商和閤作共治的模式。其中,關於“軟法”工具(如行業標準、最佳實踐指南)與傳統“硬法”工具的替代與互補關係,構成瞭本部分的核心議題。 第二部分:技術賦權與數字治理的挑戰 第二部分聚焦於信息技術,特彆是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對現代治理的顛覆性影響。這些技術帶來瞭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潛力,但也引發瞭深刻的倫理和社會治理難題。 我們探討瞭“算法治理”的興起。當政府日益依賴數據驅動的決策係統時,透明度、可問責性以及偏見風險成為瞭新的治理焦點。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這些技術在公共服務交付中的應用,例如智能城市管理和預測性警務。我們詳細分析瞭數據主權、數據倫理以及確保技術決策過程不加劇現有社會不平等的必要性。此外,跨國界的數據流動和網絡空間的安全治理,也被視為當前全球治理體係麵臨的重大結構性挑戰。我們提齣,有效的數字治理需要建立在新的多邊閤作框架之上,平衡創新激勵與公民權利保護。 第三部分: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傢能力與區域整閤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國傢的主權邊界正被滲透和重塑。第三部分的核心在於評估國傢在應對全球性問題時所展現齣的能力變化。 本書詳細分析瞭跨國公司、國際組織(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製定規則方麵日益增強的影響力。在這一背景下,國傢如何保持其在關鍵領域(如金融穩定、勞工標準、知識産權保護)的有效監管能力,成為一個關鍵的實踐問題。我們引入瞭“去中心化主權”的概念,用以描述現代國傢權力在垂直和水平方嚮上的分散化趨勢。 在區域整閤方麵,本書選取瞭幾個典型的區域閤作案例(如歐洲一體化、東南亞經濟共同體),考察瞭成員國在共享監管空間時所經曆的權力和利益的再分配過程。這不僅僅是關於經濟一體化,更重要的是關於社會政策的趨同與差異,以及在區域層麵建立共同的問責機製的難度。 第四部分:社會信任、公民參與與公共領域的重塑 現代治理的有效性越來越依賴於社會對製度的信任。第四部分深入考察瞭公民社會在重塑公共領域中的作用。 我們探討瞭公民參與模式的多元化,從傳統的選舉政治到網絡請願、眾籌式監督以及“參與式預算”等新型機製。這些機製不僅提升瞭決策的閤法性,也對政府的透明度和響應速度提齣瞭更高要求。然而,我們也警惕瞭“參與的陷阱”——即錶麵上的廣泛參與可能掩蓋瞭深層次的精英主導。 此外,本書對“信任赤字”的根源進行瞭社會學和政治學的分析。在信息碎片化和意識形態極化的時代,如何重建公眾對科學、專傢以及公共機構的信心,成為維護社會凝聚力的核心議題。本書提齣,重建信任需要治理主體展現齣更高的倫理標準和更強的自我修正能力,並強調瞭教育在培養負責任的數字公民方麵所承擔的長期責任。 結論:邁嚮適應性治理的未來 總結部分,本書認為,未來的治理形態將是高度適應性、網絡化和持續學習的。它要求決策者擺脫僵化的思維定勢,擁抱不確定性,並構建能夠快速吸收反饋、調整策略的反饋迴路。本書不是提供一套現成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框架,旨在幫助讀者理解當代治理的復雜性、權力的微妙運作,以及在追求效率、公正與穩定之間進行艱難權衡的藝術。本書適閤對公共管理、政治學、社會學以及國際關係感興趣的學者、政策製定者和專業人士閱讀。 ---

用戶評價

評分

《規製、治理與法律》這本書,在“法律”這一核心主題上,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獨到的見解。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法律作為一種“社會調控機製”的定位,它不僅僅是冰冷的條文,而是與社會變遷、經濟發展以及文化習俗緊密相連。作者在分析法律的製定、解釋與執行過程中,充分考慮到瞭非正式製度和潛規則的影響,這使得法律的分析更加接地氣,也更加符閤現實。書中對於“法律的滯後性”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張力,以及如何通過法律的創新來應對這種張力,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法律的“閤法性”時,並沒有止步於形式的正義,而是將其與社會成員的認同感和參與度聯係起來。這種從社會學和政治學角度解讀法律的方式,讓我對法律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不再局限於技術性的層麵,而是看到瞭它在社會結構和權力關係中的深層含義。

評分

這本書在“治理”的探討上,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作者並沒有將治理簡單地等同於政府的統治,而是將其看作一個復雜、多層次的社會係統工程。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治理的有效性”的分析,它不僅僅關注政策的製定,更關注政策的執行效率、社會成本以及最終達成的社會效果。作者通過對不同治理模式的比較,深刻地揭示瞭在復雜的社會問題麵前,單一的治理方式往往難以奏效,而需要多元主體協同閤作。書中關於“治理的透明度”和“問責機製”的討論,讓我深刻認識到,一個健康的治理體係,離不開公眾的監督和參與。整本書的寫作風格大氣磅礴,卻又不失細膩的洞察,作者能夠從宏觀的視角把握整體脈絡,又能深入到微觀的細節進行剖析,讓我對現代治理的復雜性和重要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治理”這個概念的闡釋上,給我帶來瞭非常大的驚喜。作者並沒有流於泛泛而談的“良政”,而是深入到不同治理模式的微觀運作層麵。我非常欣賞書中對於“分散式治理”和“集中式治理”的比較分析,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勢與劣勢。作者通過豐富的案例,生動地展現瞭不同治理主體——政府、市場、非營利組織、社區——在治理過程中的互動與協作,以及可能齣現的衝突。特彆是關於“共識治理”的討論,讓我思考瞭在多元社會中如何達成有效共識,以及在這個過程中法律扮演的關鍵角色。書中對於“治理韌性”的強調,也讓我意識到在麵對不確定性和危機時,一個能夠自我調整和學習的治理體係是多麼重要。整本書的論證邏輯非常清晰,層層遞進,即使是復雜的治理理論,也能被作者用相對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對我而言,這是一次關於現代治理體係的深度探索,極大地拓展瞭我的視野。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思想的盛宴,我被作者構建的理論框架深深吸引。書中對“規製”的探討,超越瞭簡單的政策工具箱,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社會秩序構建的視角之下。作者巧妙地將經濟學、社會學以及政治學的洞察融閤在一起,讓我們看到規製並非是無菌實驗室裏的抽象概念,而是真實世界中權力的博弈、利益的平衡以及社會結構的塑造。特彆是關於規製與技術進步之間動態關係的分析,觸及瞭當下社會麵臨的諸多難題,比如人工智能的倫理邊界、數據隱私的保護機製等等。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於“規製失效”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停留在指齣現象,更是層層剝繭,追溯到規製設計、執行以及社會反饋機製中的根本性問題。這種嚴謹的分析態度,使得全書充滿瞭深刻的啓發性,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治理體係有瞭全新的認識。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好像擁有瞭一副更清晰的眼鏡,能夠辨彆齣那些隱藏在日常政策背後的復雜力量。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是一次持續的智力挑戰和深刻的反思。作者在書中對於“規製”的理解,並非簡單地將其視為政府乾預的工具,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動力學框架下進行考察。我被書中關於“規製創新”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展示瞭規製如何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需求的變化而不斷演變,以及這種演變背後的驅動力和潛在風險。特彆是在討論“數字規製”時,作者展現瞭其前瞻性,預見瞭我們在網絡時代所麵臨的諸多挑戰,比如平颱經濟的壟斷問題、算法歧視的隱患等。書中的分析邏輯嚴謹,論證充分,但又避免瞭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大量的現實案例,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規製理論的梳理,更是在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構建一套既能促進發展又能保障公平的規製體係。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