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 商务印书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等

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 商务印书馆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等 著
图书标签:
  • 京津冀
  • 城镇化
  • 区域规划
  • 城乡发展
  • 协调发展
  • 规划
  • 政策
  • 住房和城乡建设
  • 中国
  • 2008-2020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新图文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5823
商品编码:281679419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8-2020)

定价:295.00元

作者: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 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000858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导语_点评_推荐词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组织编制的,并且经过两市一省一部联合批准而形成的认可的法定性文件,是探索跨省域城镇群规划地位的法定性、创新城乡规划实施体制的尝试。作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个,也是目前*一个正式批复实施的跨省域区域性规划,本规划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进一步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规划思路。本规划对于从事城镇规划和建设的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录




部分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文本

章总则

第二章区域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三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

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

第五章区域综合交通体系支撑

第六章规划实施

附图

第二部分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总报告

导言“

章国家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二章问题、趋势与发展战略

第三章区域功能体系构建

第四章城乡空间发展格局

第五章重大设施支撑与保障

第六章协同区发展政策指引

第七章规划实施与保障措施

第三部分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专题研究

专题一区域产业功能体系与空间协同发展专题研究

专题二人口流动与统筹城乡发展专题研究

专题三综合交通体系与城镇发展关系专题研究

专题四海岸线保护利用专题研究

专题五城镇群协调发展与气候环境关系专题研究

专题六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政策框架与机制专题研究

作者介绍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文摘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序言


新图文轩,正版现货,欢迎读者选购


《区域经济地理学导论:理论、方法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全面地介绍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核心研究方法以及在国家与地方发展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作为一本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教材或参考读物,它不仅梳理了自古典学派以来区域经济思想的演变脉络,更紧密结合当代全球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新议题与新挑战。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构建区域经济地理学分析体系的理论基础。首先,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详细阐述了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的经典模型,包括阿尔弗雷德·韦伯的最小成本模型、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Central Place Theory)以及洛什的交通成本分析。这些理论模型是理解产业布局和聚落形态的基础逻辑。 随后,本书聚焦于经济地理学的核心概念——“空间”与“集聚”(Agglomeration)。我们系统地分析了马歇尔对工业区的经典论述,并引入了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 NEG)框架,特别是其在解释规模报酬递增、中间品贸易和空间不均衡发展方面的数学模型。重点讨论了集聚的驱动力,包括共享知识溢出(Knowledge Spillovers)、劳动力市场的深度和专业化供应商网络效应。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区域增长理论的演进。从早期的要素禀赋理论(如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在区域层面的应用)过渡到以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区域增长内生理论,特别是“熊彼特式”的创新扩散过程在区域间的差异性。我们探讨了区域创新系统(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RIS)和区域学习(Regional Learning)的概念,强调知识的地理学维度。 第二部分:区域研究的核心方法论 本部分着重于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中常用的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 在定量分析方面,本书详细介绍了空间计量经济学(Spatial Econometrics)的关键工具。这包括对空间自相关(如Moran's I统计量)的检验,以及如何构建和应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空间杜宾模型(SDM)来处理地理数据中固有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问题。对于面板数据分析,本书提供了如何整合时间与空间维度进行动态建模的实操指导。 在分析区域结构和联系方面,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在区域层面的应用被重点阐述,包括如何进行区域乘数分析和产业链的定位与延伸研究。此外,网络分析方法(Network Analysis)被引入,用于识别关键的经济节点(Hubs)和连接性(Connectivity),评估供应链和创新网络的鲁棒性。 定性方法部分,本书强调了扎根理论和案例研究在揭示复杂制度和文化因素对区域发展影响的重要性。深入探讨了“地方特质”(Place Character)和“地方依附性”(Place Attachment)如何塑造区域的比较优势和发展路径,为理解非市场因素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选择所起到的微妙作用提供了分析框架。 第三部分:当代区域发展的关键议题与实践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当代区域发展中的核心挑战,这些挑战通常具有显著的空间维度。 1. 全球化与区域分工的重塑: 分析全球价值链(GVCs)的嵌入对不同层级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探讨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回流”(Reshoring)现象背后的区位逻辑变化,以及跨国公司区位选择的策略转变。 2. 城市群与都市区的空间治理: 深入探讨城市群(Urban Agglomeration)作为新的区域发展空间单元的形成机制、内部结构(如核心-腹地关系)和功能分工。重点讨论了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协同布局(如交通、能源网络)以及在超大城市群背景下面临的“大城市病”与空间公平性问题。 3. 包容性增长与区域均衡: 关注区域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分析了要素流动(尤其是人口和资本)对区域间差距的贡献,探讨了如何通过产业梯度、产业转移的溢出效应以及区域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来实现更具包容性的区域发展目标。本书反对“一刀切”的发展模式,强调根据区域自身禀赋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4. 可持续性与绿色转型: 探讨了区域尺度上面临的环境约束和资源管理问题。分析了生态足迹分析、区域碳排放核算等工具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重点研究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优化、生态廊道建设以及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本书的特色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融合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地理学的研究视角,为政策制定者、规划师、研究人员以及关注区域经济动态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分析工具箱。它强调区域发展的复杂性、动态性和情境依赖性,鼓励读者超越简单的要素投入思维,深入挖掘空间组织、制度环境和知识互动在区域繁荣中的决定性作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入手,源于我对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奇心。京津冀一体化,无疑是近年来中国最受瞩目也最具挑战性的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我尤其想了解,在如此复杂的区域背景下,如何实现“协调发展”而非简单的“扩张”。这本书,从规划的角度,给了我一个深入的切入点。我会被书中对于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界定所吸引,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报告,而是试图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路径。例如,书中对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有着详细的阐述,包括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的规划,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修路”,更是为了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自由流动,从而带动区域内的经济要素重新配置。同时,对于产业协同发展,书中也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如何在避免恶性竞争的同时,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产业的梯度转移和升级,这一点我认为至关重要。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幕后揭秘”,让我得以一窥国家层面对京津冀未来发展所做的战略部署和精细设计。

评分

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都相当关注的读者,这本书在“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这一宏大主题下,对于生态环境的论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京津冀地区环境污染的严峻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中最为棘手也最能体现规划水平的问题。这本书并没有回避这一点,而是将其置于核心位置。我会在书中寻找关于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跨界河流治理、以及区域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规划内容。它不仅仅是提出口号,而是尝试从规划层面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和技术路径,比如建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推广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等等。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宏观战略的制定,更在于它对具体问题的细致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探索,这对于解决区域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尤其是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封底的书介也相当吸引人,尤其是“2008-2020”这个时间跨度,让我觉得它承载了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内京津冀发展的战略思考。我会在阅读中,试图去理解这份规划是如何在2008年那个时间节点,对未来十多年的发展进行预判和布局的。这不仅仅是一份政策文件,更像是一个时代发展轨迹的梳理和指引。我会被书中对于不同城镇群的功能定位、发展重点、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描绘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京津冀看作一个整体,而是会区分不同的区域单元,比如北京作为首都的功能定位,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角色,以及河北各个城市群的不同发展方向。这种精细化的视角,让我觉得这份规划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我想从中了解,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各个地区是如何被引导着走向协同发展的道路,又是如何在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各自的特色发展。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于书中关于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部分尤为感兴趣。京津冀一体化,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打破原有的行政藩篱,建立起有效的跨区域合作机制。这本书,作为一份“规划”,理应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我会在其中寻找关于如何建立区域合作组织、如何协调地方政府的利益、如何进行跨区域的规划管理、以及如何建立信息共享和决策协调平台等方面的论述。我期望看到的是,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这本书,如果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种协调机制的框架和运作方式,那将非常有价值。它将不仅仅是一份关于“做什么”的规划,更是一份关于“如何做”的指导,对于理解和推动未来的区域合作,具有现实意义。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创新的思路,来应对区域发展中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我是在机缘巧合下翻到的,当时被它厚重的封面和“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这样的标题吸引了。作为一个对国家发展战略略有关注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对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充满好奇。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专业性和深度。翻开目录,你会看到洋洋洒洒的章节,从宏观的战略定位,到具体的产业布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再到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几乎涵盖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每一个关键要素。商务印书馆的出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品质保证,印刷精美,排版清晰,即使是专业的规划术语,也力求解释到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的参与,更是说明了这本书的权威性。我并非规划领域的专业人士,所以很多细致的数据和模型分析我可能理解不深,但我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逻辑和长远考量。书中对2020年这一时间节点的设定,也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份静态的规划,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行动指南,它描绘了一幅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蓝图,让人对接下来的发展充满期待,也希望能看到规划的落地成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