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国教育病理

吾国教育病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也夫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教育史
  • 教育问题
  • 中国教育
  • 病理学
  • 社会问题
  • 文化
  • 历史
  • 改革
  • 反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黄金美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1591
商品编码:28191315590
包装:简装
出版时间:2013-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吾国教育病理

定价:42.00元

作者:郑也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086415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简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什么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
  为什么企业招不到好人才?
  为什么学校忙于各项评比?
  为什么教师喟叹职业尊严?
  大家都在说教育出了问题!
  当我们走在歧路重重的教改之路上,
  《吾国教育病理》将给我们全新的启示,
  重新思考当前教育的病因与解决之道!
  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
  ※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社会学者郑也夫愤懑之作,针砭时弊、痛快淋漓,为中国教育敲一记警钟!
  ※陈丹青 李公明 刘苏里 雷 颐
  熊丙奇 杨东平 易中天 联合推荐!

《新京报》2013年度教育好书,《出版商务周刊》2013年度风云图书,《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好书!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是逻辑不通的昏话
  高校扩招是通吃社会各阶层的障眼法
  独子政策是高考热无法降温的根源
  令全社会马首是瞻的官员高学历
  过度复习是摧毁创造力的利器
  情商对常人重于智商
  意志力的缺乏是当代社会的精神癌变
  科技史是打通文理的金桥
  行政化与单一化是孪生兄弟
  《吾国教育病理》一反时下不涉病灶、不究病理,治标不治本的教育论述,从诸多视角,说出惊世骇俗的道理,直指中国教育的病因,直陈其解决之道,言辞犀利,一针见血,穷根问底,论据详实。既呈现了对教育病理的追问,也体现了对当下国情的关怀。
  其姊妹篇《科场现形记》则从教育领域中你能想到的方方面面,呈现出你想象不到的事实。

目录


作者介绍


  郑也夫,祖籍不可考。1950年生于北京。初中即将毕业时遭遇“”。1968年赴北大荒。其后的三十九年中先后工作、学习过十个单位: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六队,该农场水利工程队,该农场工程大队学校,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系,北京社科院社会学所,美国丹佛大学社会学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平均每个单位不足四年。很高兴一直在流动,始终是边缘人,得以冷眼旁观周围的一切。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兼任北京市交通顾问。曾任央视《实话实说》总策划。
  作者主要作品
  《吾国教育病理》,2013
  《科场现形记》,2013
  《语镜子》,2013
  《双城记》,2013
  《半开放社会》(香港),2011
  《沙葬》,2011
  《神似祖先》,2009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2008
  《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07
  《抵抗通吃》,2007
  《知识分子研究》,2004
  《阅读生物学札记》,2004
  《被动吸烟者说》,2004
  《城市社会学》,2002
  《信任论》,2001
  《忘却的纪念》,1998
  《世界杯断想》,1998
  《游戏人生》,1997
  《走出囚徒困境》,1995
  《代价论》,1995
  《礼语咒词官腔黑话——语言社会学丛谈》,1993

文摘


序言



《吾国教育病理》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教育现状的书籍。它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深入挖掘教育背后存在的深层根源和机制。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关注现象,更着力于探究现象产生的土壤,以及这些“病症”是如何长期以来在中国教育体系中滋生、蔓延并固化下来的。 一、 历史的阴影与现实的塑造:教育理念的演变与失焦 本书并非一本纯粹的史书,但它会追溯中国教育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从古代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想,到近现代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而进行的教育改革,再到当下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冲击,作者试图勾勒出教育理念在中国社会变迁中如何被重塑、被选择,甚至是被扭曲的过程。 作者会详细探讨,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哪些教育目标被置于优先地位,而哪些又被有意或无意地边缘化。例如,在国家发展初期,教育的“工具性”被极度强调,培养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人才”成为首要任务。这种逻辑在特定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但长期被放大,可能会导致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同时,本书也会触及教育理念受到西方思潮影响的复杂过程。在引进西方教育模式和理念时,我们是如何进行选择、借鉴和本土化改造的?这个过程中是否存在“照搬照抄”而忽视中国国情的情况?抑或是对某些西方理念的曲解和片面理解?这些都可能成为探讨教育“病理”的重要切入点。 二、 体系的张力与个体的困境:应试教育的沉疴与异化 “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绕不开的关键词,也是本书着重剖析的核心病灶之一。然而,《吾国教育病理》不会停留在对“应试教育”的简单批判,而是试图揭示它为何在中国土壤中如此根深蒂固,并且为何难以被真正撼动。 本书会从多个维度分析应试教育的成因。这其中既包括社会大环境的压力,比如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及社会评价体系中对学历和分数的过度看重;也包括教育体制内部的惯性,例如教师评价体系、学校考核机制等,都可能在无形中强化了应试的导向。 更重要的是,本书会深入探讨应试教育对个体产生的深远影响。它不仅可能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上“浅尝辄止”,缺乏深度思考和批判性能力,更可能压抑学生的情感发展、人格塑造以及社会化进程。学生被训练成“考试机器”,却可能在面对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时显得力不从心。 本书会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展现应试教育如何将原本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枯燥的题海战术,如何让孩子们的童年被无休止的补习班和作业填满,以及这种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潜在伤害。它会拷问,在追求分数和升学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比分数更宝贵的东西。 三、 评价的迷思与价值的偏移:分数之外的隐形课程 教育的评价体系是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吾国教育病理》会深入剖析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探讨其如何导致教育价值的偏移。 本书会质疑,当评价的标准过于单一,主要集中在学科成绩和考试分数时,教育的本质是否已经被扭曲?这种评价体系如何筛选和塑造学生?它是否鼓励了学生迎合考试,而不是追求真知? 作者会指出,在分数之外,还存在着各种“隐形课程”。这些隐形课程包括社会对成功的定义、家庭的期望、学校的无形规训等。本书会探讨,当这些隐形课程与显性课程(如课本知识)发生冲突时,学生将如何选择?而这些隐形课程又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书还会反思,我们是否过度依赖量化的指标,而忽视了教育的非量化维度?比如,学生的品德、情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艺术素养等,这些虽然难以精确测量,但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却至关重要。当这些非量化指标在评价体系中长期被忽视,教育的“病症”将会更加隐蔽和难以纠正。 四、 结构性困境与资源分配:教育公平的挑战与现实 教育公平是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基石。《吾国教育病理》会严肃对待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教育公平问题,并深入剖析其结构性根源。 本书会探讨,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学校之间存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这种不均如何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它又如何固化社会阶层,阻碍社会流动? 作者会详细分析,城乡教育差距、区域教育差距、校际教育差距等具体表现。它会揭示,在看似公平的教育体系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例如,优质教育资源为何集中在少数地区和少数学校?家庭背景如何影响孩子接受优质教育的可能性?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教育评价体系如何加剧了教育不公。当评价标准本身就带有倾斜性,或者当评价过程无法排除外在因素的干扰时,教育公平就更难实现。本书会呼吁,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不仅需要关注资源的投入,更需要改革评价机制,构建更加公正、包容的教育体系。 五、 改革的路径与希望的曙光:重塑教育的未来 尽管《吾国教育病理》深刻地揭示了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但它并非一本只说不做的批判之作。在深刻剖析问题的同时,本书也会积极探讨改革的可能路径和方向,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寻找希望。 本书会提出,教育改革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整体性的推进。它不仅仅是某个政策的微调,而是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评价、教育管理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刻的变革。 作者会强调,教育的回归本质,即“育人”的本质,是所有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意味着,教育需要重新关注个体的价值、潜能和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将学生视为生产工具或升学机器。 本书会呼吁,构建更加多元、包容的教育评价体系,承认并鼓励学生不同的发展路径和特长。它会倡导,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最后,《吾国教育病理》会指出,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每一个个体的自由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它会传递一种信念: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通过深入的反思和不懈的努力,中国教育的“病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这本书,正是为这场深刻的变革提供一份冷静的审视和一份前瞻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吾国教育病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书中的观点犀利,直击当前教育体制的痛点,让人在阅读时忍不住拍案叫绝。作者似乎对教育的肌理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批评,而是深入到体制的根基,挖掘出那些隐藏在光鲜数据背后的真正问题。比如,他分析了应试教育如何系统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这种论述的深度和广度,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教育模式。书中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很扎实,使得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而有说服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富有洞见的解决思路,尽管这些思路在当下可能难以全面推行,但它们为我们打开了思考教育未来的新窗口。读完这本书,我感到既有被震撼的痛楚,也有被点燃的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剂清醒剂,让人对教育的未来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强烈的责任感。

评分

这部作品的文字功底令人印象深刻。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极强,他能够将复杂的教育哲学概念,用极其精炼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表达出来。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或段落所蕴含的张力和美感,值得我反复咀嚼。它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论著。书中对教育现象的描述,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人文关怀。例如,在探讨教师职业倦怠时,作者没有将责任简单地推给外部环境,而是深入挖掘了教师个体在面对体制压力时的内心挣扎与自我调适。这种深刻的人性洞察,使得这本书的厚度远超其篇幅。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教育肌体上的病灶,虽然过程有些疼痛,但对于最终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

坦白讲,初读这本《吾国教育病理》时,我带着一丝怀疑。毕竟市面上关于教育改革的探讨汗牛充栋,真正能让人耳目一新的并不多。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和切入点却相当独特。它没有采用那种宏大叙事或高屋建瓴的视角,而是更多地从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普通家庭的切身经历出发,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充满挣扎的教育群像。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让那些冰冷的教育统计数据瞬间鲜活了起来。我深有体会的是作者对教育公平性问题的剖析,它不仅仅是关于资源分配的不均,更深入到了社会阶层固化如何通过教育被进一步强化这一复杂的社会学议题。文字流畅自然,偶尔夹杂着的幽默感也恰到好处地缓解了主题的沉重。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费力,但回味起来却意味深长,它迫使我停下来,思考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究竟在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在某些论点上过于激进,以至于让我感到有些不安。这并非说作者的观点没有道理,而是其表达的力度和彻底性,挑战了我长期以来对教育系统的固有认知。它似乎在暗示,我们所珍视的许多教育成果,其实是用一种不可持续的方式换来的“虚假繁荣”。这种挑战权威的勇气值得赞赏,但对于一个习惯了温和改良论调的读者来说,阅读过程无疑是充满“颠覆性”的体验。书中对评价体系、升学压力等环节的批判,直指核心,毫不留情。它迫使我直面一个令人不适的现实: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教育悖论”之中——投入越多,产出越偏离教育的初衷。这本书更适合那些已经对现有体系感到深深困惑,并渴望看到更彻底变革声音的读者。

评分

我欣赏《吾国教育病理》的宏大视野,它成功地将教育问题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变迁和历史脉络中进行考察。作者不将教育视为孤立的系统,而是将其与国家发展战略、文化传承乃至全球化趋势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分析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路。书中对“教育的未来形态”的畅想部分尤为精彩,它描绘了一种去中心化、更加注重个体终身学习和能力转化的教育蓝图。虽然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但这种前瞻性的构思,为我们提供了超越眼前困境的想象空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对“病理”的诊断,更在于它为我们指明了“康复”的远方地平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登上了一座高塔,看到了教育全貌,也明白了每一步攀登的意义所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