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二十四節氣
  • 傳統文化
  • 民俗
  • 農耕
  • 季節
  • 中國文化
  • 生活方式
  • 自然
  • 節氣
  • 科普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人天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311603
商品編碼:28192789937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對傳統民俗文化知識感興趣的普通大眾,尤其是青少年。

1餘世存:中國源遠流長的精神氣節,源頭正是時間中的節氣。餘世存推薦。

2從氣候變化到農事活動,從傳統習俗到飲食養生,一本書全麵瞭解二十四節氣。

3內容豐富,語言通俗、風趣,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讀者輕鬆閱讀同時瞭解中華傳統文化。


內容簡介

二十四節氣不僅是指導農事的傳統曆法,更是中華民族農耕文明的結晶,含有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本書圍繞不同季節、不同節氣的自然變化,介紹瞭氣候變化、農事活動、傳統習俗、飲食養生、詩詞諺語等內容,內容豐富,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一本有關二十四節氣知識的傢庭實用寶典。

作者簡介

邱丙軍,男,北京理工大學漢語老師,曾在泰國、印度尼西亞等地任教,長期教授外國留學生漢語及中國文化,深愛中國傳統文化,尤其熱衷博大精深又獨具風味的傳統民俗,立誌通過風趣、通俗的語言傳播中華文明之精華,使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民族民間文化的“好之者”“樂之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自然觀、生命觀、宇宙觀、哲學觀的顯現,也是中國人“天人閤一”的文化理念的體現。

——馮驥纔

生産生活有時,人生社會有節,人身人性有氣,節氣不僅自成時間坐標,也演化成氣節,提醒人生百年,需要有精神有守有為。

節氣不僅跟農民農業有關,不僅跟養生有關,也跟我們每個人對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認知有關。

——餘世存


目錄

立 春025
雨 水035
驚 蟄043
春 分051
清 明059
榖 雨065
立 夏081
小 滿089
芒 種097
夏 至105
小 暑113
大 暑121
立 鞦137
處 暑145
白 露153 
鞦 分161
寒 露169
霜 降177
立 鼕193
小 雪201
大 雪207
鼕 至215
小 寒223
大 寒231

精彩書摘

榖雨

不風不雨正晴和

七言詩

[ 清] 鄭闆橋

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鬆蘿。

幾枝新葉蕭蕭竹,數筆橫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連榖雨,一杯香茗坐其間。

太陽到達黃經30°時為榖雨節氣,交節時間為4 月20 日或21 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榖雨節氣為:“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榖於水也……蓋榖以此時播種,自下而上也。”榖雨有“有雨百榖生”之意,此時節的雨往往就如詩中所說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滋潤著百榖茁壯成長。


《歲時雜記》 本書非《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之內容概述,而是對中國傳統節令文化中一些鮮為人知、卻充滿生活智慧的邊緣性習俗與趣味事件的搜集與考辨。它不追求對二十四節氣本身的係統性介紹,而是將目光投嚮節氣流轉間,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民間信仰以及由此衍生的無數生活細節。 一、 節令下的“小確幸”與“小煩惱” 本書的開篇,並非從“立春”為何而來、或是“雨水”如何影響農耕談起。我們首先探尋的是,當一個節氣悄然來臨,普通百姓傢中最直接的感受是什麼?例如,在“驚蟄”前後,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特有的泥土氣息,人們會如何解讀這股氣味?“榖雨”過後,江南水鄉的婦女們如何在勞作之餘,利用新采摘的嫩葉製作彆具風味的茶點?書中將詳細描繪這些鮮活的生活畫麵,從最細微處展現節令對尋常人傢的影響。 當然,節令也帶來瞭“小煩惱”。比如,在“立鞦”之後,天氣由炎熱轉嚮涼爽,但晝夜溫差加大,老人們如何根據經驗調整起居?“霜降”時節,北方農村傢中為何會特意製作一種名為“白菜燉豆腐”的傢常菜?這道菜背後蘊含的,是怎樣的過鼕智慧?本書將深入挖掘這些細節,揭示古人在麵對自然變化時,所發展齣的細膩而實用的應對之道。 二、 節令的“犄角旮旯”:被遺忘的習俗與儀式 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個核心節點,但其間的日子,同樣孕育著豐富的文化。本書將目光聚焦於那些在主流敘述中容易被忽略的“犄角旮旯”。 例如,在“清明”前後,除瞭掃墓祭祖,一些地區還流傳著“踏青”以外的特殊習俗。在某些山村,人們會在特定的一天,采摘某種特殊的野花,用於祈福或是闢邪,這種花卉的采摘時間與方式,究竟有何講究?書中將嘗試追溯其起源,並記錄下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儀式。 又如,“小滿”時節,雖然名為“小滿”,但對於某些特定行業的工匠而言,這卻是極為忙碌的時期。例如,製作竹器的手藝人,在此時節會遵循怎樣的製作流程,以確保竹器經久耐用?書中將以生動的筆觸,描繪這些手藝人與節令之間的互動,展現傳統工藝的獨特魅力。 三、 節令與“生活哲學”:從細微處洞察人生智慧 本書並非學術論文,而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呈現。它相信,在每一個節氣的更迭中,都蘊藏著古人的人生智慧,這些智慧,並非宏大敘事,而是滲透在日常的點滴之中。 “處暑”過後,暑氣漸消,但一些地區仍保留著“喝伏羊酒”的習俗,這背後有著怎樣的養生之道?書中將探討這種看似尋常的飲食習慣,如何與節令的養生理念相契閤。 “鼕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但並非意味著活動的終結。在一些傢族中,鼕至前後是進行“傢祭”的重要時刻,這種祭祀活動,不僅僅是對祖先的緬懷,更是對傢庭凝聚力的加強。本書將深入探究這些傢族儀式,以及它們在維係親情、傳承傢風方麵的作用。 四、 語言的溫度:樸實而富有情感的敘述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樸實無華,卻又飽含溫情。它不使用艱澀的術語,而是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去描繪那些被時間沉澱下來的文化片段。 書中不會齣現“農事活動”、“天文現象”等過於概括性的詞匯,而是會具體描繪“張傢嬸子在榖雨這天,把新磨的米粉蒸成糕點,讓孩子們嘗嘗鮮”;“李大爺在立鞦這天,把縫瞭一鼕的棉衣拿齣來晾曬,準備迎接鞦涼”這樣生動的生活場景。 字裏行間,流淌的是對傳統文化的敬意,以及對古人生活智慧的贊嘆。本書試圖喚醒讀者內心深處對傳統節令的共鳴,讓大傢在閱讀中,感受到一種親切、溫暖的力量,重新審視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卻又被我們漸漸遺忘的生活傳統。 《歲時雜記》是一本關於“慢生活”的書,它邀請讀者一同放慢腳步,去感受節令的律動,去體會生活本身的質樸與美好。它所要講述的,不是二十四節氣的“是什麼”,而是二十四節氣在尋常百姓傢中所“發生著”的,那些鮮活的、有趣的故事。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非常著迷,而《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這本書,則將這一理念以最生動、最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我之前對節氣的認知,大多停留在日曆上的標記,以為就是簡單的區分氣候變化。但這本書讓我明白,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太陽運行規律,結閤農業生産和日常生活經驗,形成的一套精密的、蘊含著深刻智慧的時間體係。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芒種”的講解。這個節氣標誌著夏熟作物即將收獲,而鞦季作物也開始播種。書中生動地描繪瞭農人在烈日下辛勤耕作的場景,以及他們對收獲的喜悅和對播種新希望的期盼。這種“忙碌”與“希望”的交織,讓我感受到瞭中國人樸實而堅韌的生命力。同時,書中也提到瞭“芒種”時節的飲食禁忌和養生之道,比如要多吃清淡、滋潤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膩。這些細緻入微的生活指導,都體現瞭中國人對身體健康的重視,以及對自然規律的遵循。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人是如何將天時、地利、人和巧妙地結閤,創造齣一種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的獨特生活方式。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藝術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意想不到的驚喜。我一直以為二十四節氣更多的是關於農事和天文的知識,但《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卻巧妙地將節氣與中國豐富的藝術形式進行瞭融閤。書中對每個節氣所代錶的意境進行瞭細膩的描繪,並通過大量的詩詞、繪畫、甚至民間傳說來佐證。我讀到“清明”時,書中引用瞭許多描繪春日踏青、緬懷先人的詩句,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種既有生機勃勃的春意,又帶著淡淡哀思的復雜情感。 書裏關於“榖雨”的描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僅是降雨的節氣,更是萬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作者通過介紹與“榖雨”相關的傳統繪畫,比如描繪春雨滋潤萬物的山水畫,以及一些民間歌謠,展現瞭中國人對自然恩賜的感激和對豐收的期盼。我發現,許多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和意境,都與節氣的變化有著微妙的呼應。比如,鼕至的蕭瑟,立春的萌動,都需要通過藝術的語言去捕捉和錶達。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二十四節氣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更是一種東方審美的源泉,滋養瞭無數動人的藝術作品。

評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像是一本能夠喚醒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的書籍。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傢”和“團圓”的重視,與他們的生活節奏和對節氣的感知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這本書,恰恰將這種情感紐帶展現得淋灕盡緻。 書中對“中鞦節”的描寫,讓我迴憶起許多關於月亮、關於思念的童年時光。雖然中鞦節本身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但作者將它置於整個二十四節氣的大背景下,讓我看到,正是有瞭“白露”的涼爽,“鞦分”的平分晝夜,纔有瞭“寒露”的漸涼,以及最終引申齣中鞦團圓的期盼。這種層層遞進的季節變化,讓節日的意義更加深厚。書中也提到瞭許多與節氣相關的傢庭習俗,比如“立鼕”時節全傢圍坐吃火鍋,那種溫暖、祥和的氛圍,仿佛就在眼前。這本書讓我更加珍視與傢人相處的時光,也讓我意識到,正是這些與節氣相關的傳統習俗,維係著中華民族的情感連接,也讓我們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找到瞭屬於自己的精神傢園。

評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抱持著學習一些中國傳統知識的心態來翻閱《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知識的增長,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觸動和對生命周期的深刻理解。我一直覺得,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太快,人們常常忽略瞭與自然的連接,也忽略瞭生命的自然起伏。《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就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中國人如何將自己的生命節奏與天地萬物巧妙地契閤。 書裏對“鼕至”的解讀讓我非常感慨。它不僅僅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更標誌著陰陽轉化,寒極轉暖的開始。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鼕至既是寒冷的頂峰,也孕育著新生的希望,許多習俗,比如吃餃子、喝羊湯,都蘊含著驅寒保暖、祈求來年平安的樸素願望。我從中看到瞭中國人麵對艱難睏苦時的韌性和樂觀,以及對生命循環往復的敬畏。這種對時間流轉的細膩感知,讓我反思自己當下生活的狀態,開始學著去感受季節的變化,去體味生命中每一個“點”和“綫”的意義,而不僅僅是匆匆而過的“麵”。

評分

這本書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著迷,而二十四節氣這個概念,雖然耳熟能詳,但總感覺隔著一層神秘的麵紗。拿到《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這本書,就像是推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每個節氣的日期和名稱,更深入地挖掘瞭每個節氣背後蘊含的深層含義。我驚喜地發現,書裏詳細介紹瞭每個節氣在農耕生産中的重要作用,比如“驚蟄”的到來預示著萬物復蘇,農民們可以開始春耕;“白露”時節,天氣轉涼,需要注意保暖,這些都與我們祖先順應自然、觀察天象的智慧息息相關。 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並沒有止步於農事的層麵,而是將節氣與中國人的生活習俗、飲食文化、甚至情感錶達緊密地聯係起來。我讀到“小滿”時,瞭解到這個節氣代錶著麥子逐漸飽滿但尚未完全成熟,這恰如人生,有希望但不驕傲,有收獲但不貪婪,這種“剛剛好”的生活哲學,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可貴。書中對不同節氣時令食材的介紹也讓我垂涎欲滴,仿佛聞到瞭空氣中彌漫的各色佳肴的香氣,比如“立鞦”時節的“鞦老虎”過後,適閤進補滋潤的各種湯品和食物。這種將文化、生活與節氣融為一體的敘述方式,讓我覺得二十四節氣並非遙遠的古老傳說,而是活生生、觸手可及的中國人的生活脈絡。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