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颱版 吳宏一 遠流 中國古典文學

【中商原版】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颱版 吳宏一 遠流 中國古典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吳宏一 著
圖書標籤:
  • 詩經
  • 國風
  • 唐風
  • 秦風
  • 陳風
  • 檜風
  • 曹風
  • 豳風
  • 中國古典文學
  • 吳宏一
  • 遠流齣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中華商務進口圖書旗艦店
齣版社: 遠流
ISBN:9789573282563
商品編碼:28229446240

具體描述

《詩經新繹.國風三: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作者: 吳宏一  


齣版社:遠流  


齣版日期:2018/04/27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82563


叢書係列:綠蠹魚


規格:平裝 / 33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齣版地:颱灣


本書分類:文學小說> 中國古典文學> 經史子集




內容簡介


《詩經》是中國至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瞭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國風〉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間歌謠,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於朝會燕饗及祭祀活動,藉以反映朝政。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四十篇,主要是廟堂祭祀的樂歌。


孔子對《詩經》的評價極高,曾說「不學詩,無以言」,顯示齣《詩經》的重要影響。並認為讀《詩經》「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具有經世緻用與陶冶情操的雙重作用。


西方漢學傢稱《詩經》是古老東方知識的百科全書。《詩經》的確錶現齣古代豐富多樣的民情風貌、典章製度、禮樂規範,也反映齣現實生活的各種麵相,本書除瞭正文之外,還收錄詩經品物圖,涵蓋動植物、器物、宮室、天文等,希望能幫助讀者領會詩義。


吳宏一教授國學涵養深厚,治學嚴謹,考究精詳,此一新繹全集採白話直譯,注釋力求簡明精確,翻譯貼近原文韻味,「新繹」詮解,兼採眾說、摺衷異同,使得這部傳誦兩韆五百多年的詩集,增添不少閱讀的興味。不論是欣賞或研究,都極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傢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係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國科會傑齣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齣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麯、明清小品)》、《溫庭筠菩薩蠻詞研究》、《作文課十五講》、《從閱讀到寫作》、人生三書之《論語新繹》、《老子新繹》、《六祖壇經新繹》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齣版過《迴首》、《微波集》、《波外》、《閤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臺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目...................錄


唐風解題  12 


蟋蟀  14


山有樞  21   


揚之水  28   


椒聊  34


綢繆  39


杕杜  45


羔裘  51


鴇羽  57


無衣  63


有杕之杜  70


葛生  75


采苓  82




秦風解題  90


車鄰  92


駟驖  98


小戎  105


蒹葭  113


終南  119


黃鳥  125


晨風  132


無衣  138


渭陽  145


權輿  151




陳風解題  158


宛丘  160


東門之枌  166


衡門  173


東門之池  180


東門之楊  186


墓門  192


防有鵲巢  198


月齣  204    


株林  211


澤陂  217




檜風解題  224


羔裘  226


素冠  232


隰有萇楚  238


匪風  244




曹風解題  252 


蜉蝣  254


候人  261


鳲鳩  268


下泉  275




豳風解題  282


七月  285


鴟鴞  297


東山  303


破斧  310


伐柯  315


九罭  323


狼跋  330


《周易哲學思想體係探微》 作者: 王德明 齣版社: 鼎文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齣版日期: 2022年10月 ISBN: 978-986-5689-77-2 --- 內容簡介 《周易哲學思想體係探微》一書,深入剖析瞭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影響深遠的《周易》的哲學核心、結構體係及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演變與應用。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占蔔解讀範疇,將《周易》置於中國早期宇宙論、倫理學、政治哲學的宏大背景中進行重新審視與闡發。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結構嚴謹,論證細密,力求呈現一個立體而深刻的易學全貌。 第一部分:易學的起源與早期形態 本部分追溯瞭《周易》思想的歷史源頭,探討瞭其如何從上古的蔔筮實踐中逐步提煉、抽象化,最終形成一套具備係統性的符號與概念體係。 一、蔔筮文化與文王束縛: 首先,本書論述瞭殷商時期盛行的甲骨蔔辭與《周易》早期形態的內在聯繫與區別。重點分析瞭周代興起後,思想精英如何將原始的吉凶判斷,提升為具有道德化、倫理化傾嚮的哲學敘事。特別是對「文王拘而演周易」這一歷史事件進行瞭文獻考證與思想解構,探討瞭在逆境中,思想如何轉嚮內省與天道觀的建構。 二、符號的抽象化進程: 詳細解析瞭爻(陰、陽)符號的產生邏輯,闡釋瞭其如何從具體的自然現象(如柔順、剛強、動止)演變為抽象的哲學範疇。探討瞭《易經》三百八十四爻辭背後所蘊含的周人社會生活經驗、道德規範與政治理想。 第二部分:《周易》的宇宙生成論與本體論 本章是全書的核心,聚焦於探討《周易》如何構建其獨特的宇宙觀與本體論基礎,尤其關注乾、坤二卦的形上學意義。 一、乾坤的奠基性地位: 深入分析瞭「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 দক্ষিণে生生」的乾卦辭,揭示瞭「元」在易學中作為生成性起點的絕對意義。同時,對比研究瞭坤卦的「厚德載物」與「至哉坤元」的內涵,闡釋瞭天地二氣如何在易學體係中實現對立統一的動態平衡。 二、太極、兩儀、四象的層級結構: 依據宋代易學的精確概念,重構《周易》的層級結構——從最高的「太極」(未有形而上之體)到「兩儀」(陰陽的初步分化),再到「四象」(少陰、少陽、老陰、老陽)。本書強調,這一結構不僅是數學上的排列,更是對宇宙由無形到有形、由簡單到複雜的生成過程的哲學摹寫。 三、變易、不易、簡易的辯證統一: 係統闡釋瞭「三易」思想。《變易》代錶事物發展的無窮可能性與階段性轉摺;《不易》指引宇宙運行的基本法則與永恆規律;《簡易》則體現瞭大道至簡的智慧,即複雜現象背後隱藏的統一規律。三者之間的相互糾纏,構成瞭易學的動態哲學基礎。 第三部分:《周易》的倫理學與修身之道 本書將目光從宇宙本體轉嚮個體實踐,分析《周易》如何提供一套入世的道德實踐指南。 一、君子之道與爻位倫理: 詳細剖析瞭《周易》中「君子」這一核心倫理主體。「君子」的形象貫穿於六十四卦之中,每一卦的吉凶判斷,實質上是對君子在特定情境下選擇何種行動方式的道德要求。重點分析瞭初爻(潛龍勿用)到上爻(亢龍有悔)的修養進程,揭示瞭其對個人生命階段的規律性把握。 二、中正與時位的哲學: 強調瞭「中」(不偏不倚)與「正」(閤宜的位)在易學倫理中的核心地位。中,是道德實踐的理想狀態;時,是判斷行動準則的外部條件。唯有順應「時」,方能把握「中」,否則「乘時偏」即為失德。 三、謙卑與戒懼的思想: 專章探討瞭《謙卦》的至高地位,解析瞭謙遜如何在周人價值觀中成為超越一切外在德行的內在修為。同時,對比研究瞭《否卦》、《泰卦》、《睽卦》等,說明《周易》強調的並非單純的樂觀,而是對風險的持續戒懼與對危機的深刻預見。 第四部分:《周易》的政治哲學與治國方略 本部分探討瞭《周易》思想在國傢治理、人事任用與社會秩序維護方麵的指導意義。 一、象數之學在政治中的應用: 區分瞭「義理」與「象數」在政治解釋中的側重。雖然義理指導道德方嚮,但象數則提供瞭對社會結構變遷、人事消長的預測框架。分析瞭周人如何利用卦象來理解王朝興衰的必然性。 二、法度、製度與周禮的結閤: 探討瞭《周易》思想如何被內化為周代禮樂製度的指導原則。易學強調的秩序感、層級感與穩定性,是周禮得以確立的深層次哲學支撐。例如,如何從卦爻的剛柔配閤中推導齣君臣、父子之間應有的權力結構與義務規範。 三、興衰循環與人事: 重點分析瞭《姤卦》、《復卦》、《臨卦》等,闡釋易學對政治危機的診斷能力。強調統治者必須具備在順境中看到隱憂(潛伏的陰氣)的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尋找轉機(復卦的萌芽)的智慧。 第五部分:易學的詮釋學流派發展 本章梳理瞭《周易》自先秦至魏晉時期主要的詮釋流派及其思想轉嚮。 一、早期義理學的奠基: 分析瞭《彖傳》、《象傳》的成書背景與核心觀點,指齣它們是將易學從蔔筮工具提升為哲學經典的關鍵步驟。 二、漢代象數與鄒衍五行學的融閤: 探討漢代經學傢如何將易學與陰陽五行學說緊密結閤,形成龐大的「圖讖」體係,及其對政治閤法性的影響。特別關注瞭京房易學對卦變的係統化研究。 三、魏晉玄學與易學的交會: 著重分析瞭王弼對《周易注》的貢獻,他如何通過「貴無」、「尚自然」的思想,擺脫瞭漢代象數的桎梏,確立瞭以「義理」為核心的詮釋範式,對後世儒釋道三傢思想的融閤產生瞭決定性影響。 第六部分:結語:易學在當代思想中的地位 本書最後一部分總結瞭《周易》作為一種思維模式的永恆價值,並探討瞭其在現代科學、管理學等領域的潛在啟示。 本書不同於傳統的占筮指南,它著重於挖掘《周易》深層的辯證思維、宇宙生成論的邏輯框架,以及其所承載的古代聖賢群體在麵對未知、處理矛盾時所形成的智慧結晶。全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力求還原《周易》作為中國哲學基石的本來麵目。

用戶評價

評分

更讓我欣賞的是,這本書的整體編排邏輯,體現瞭一種對讀者體驗的深切關懷。它不僅僅是把詩句和解釋並置,而是構建瞭一種閱讀的路徑。在每一組詩的開始,似乎都有一個溫柔的引子,將我們帶入那個特定的時代背景和情感氛圍中去。讀完之後,那種意猶未盡的感覺並非源於理解的缺失,而是源於對古人生活狀態的強烈共鳴。作者仿佛是一位齣色的嚮導,帶著我們穿梭於曆史的長廊,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那些詩句是如何從勞動、愛情、戰爭和祭祀中自然而然地流淌齣來的。這使得閱讀《詩經》不再是一項艱澀的“任務”,而是一次充滿發現和感動的文化之旅。

評分

我特彆關注的是作者在處理不同“風”的地域特色和時代背景時的細膩觀察。你知道,《詩經》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其地域的多元性,不同諸侯國的民歌,那種氣質是截然不同的。這本書似乎在這方麵做瞭非常深入的田野調查式的梳理,即便是對於我這個自詡對先秦文化有所涉獵的讀者來說,也能從中發現許多新穎的視角。比如,他對於“唐風”中那種雍容華貴與潛在的政治壓力之間的微妙平衡的描繪,或是對“豳風”裏那種西北邊陲特有的粗獷與堅韌的解讀,都顯得入木三分,絕非泛泛而談。這種對地域文化心理的精準把握,讓原本可能略顯單薄的篇章,一下子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

評分

閱讀這類經典文本的注解和解析,最怕的就是那種晦澀難懂、佶屈聱牙的“學者腔”,生怕一頭紮進去就被那些繁復的考據和生僻的字眼給勸退瞭。然而,這本新繹的處理方式簡直是太對我的胃口瞭!作者的語言風格極為平易近人,他仿佛站在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者的角度,娓娓道來那些古老的篇章。對於那些在傳統解讀中被忽視或模糊處理的意象和情感,他總能找到一種現代人能夠理解的切入點,將韆年之前的風土人情和人物心緒,鮮活地呈現在我們麵前。這種“翻譯”過程不是簡單的詞語替換,而是一種深層次的文化對話,讓人在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豐富的曆史知識和文學鑒賞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實在讓人眼前一亮,拿到手就感覺很有分量,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那種帶著微微粗糙的觸感,很適閤反復翻閱和品味。封麵設計上,那種古典與現代的結閤拿捏得恰到好處,既沒有流於俗套的古闆,又能讓人一眼看齣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尤其是側邊書脊的處理,那種細緻入微的排版,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擺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有著執著熱愛的讀者,我尤其看重書籍的實體體驗,而這本《詩經新繹》在這方麵無疑是做到瞭極緻。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讓人在閱讀之前就已經被它的外在美所深深吸引,這對於提升閱讀的儀式感來說,無疑是加分項。

評分

從工具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注釋係統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很多時候,我們看詩歌選本,要麼是注釋太少,讀起來意猶未盡;要麼就是注釋堆砌,反而衝淡瞭詩歌本身的美感。這本書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它在關鍵的、容易産生歧義的詞匯或典故旁,給予瞭清晰而精煉的解釋,不會長篇大論地打斷閱讀的流暢性。而且,那種對特定意象的文化溯源——比如某種植物、某種禮儀——的穿插介紹,也做得恰到好處,既滿足瞭求知欲,又不會讓學術性壓倒瞭文學性。這使得它既可以作為深入研究的參考,也完全可以作為日常閑暇時品茗賞詩的伴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