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集成功率器件設計及TCAD仿真 工業技術 電子 通信 微電子學 集成電路 IC 機

正版 集成功率器件設計及TCAD仿真 工業技術 電子 通信 微電子學 集成電路 IC 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付越 著
圖書標籤:
  • 集成電路
  • IC設計
  • TCAD仿真
  • 模擬電路
  • 功率器件
  • 微電子學
  • 電子技術
  • 工業技術
  • 通信工程
  • 集成電路設計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布剋專營店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92730
商品編碼:28281720641
包裝:平裝-膠訂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5-01
頁數:321
字數:393000

具體描述



商品參數
集成功率器件設計及TCAD仿真
  定價 125.00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8年05月
開本 16開
作者 付越
裝幀 平裝-膠訂
頁數 321
字數 393000
ISBN編碼 9787111592730
重量 515


內容介紹
本書從電力電子到功率集成電路(PIC)、智能功率技術、器件等方麵給電源管理和半導體産業提供瞭一個完整的描述。本書不僅介紹瞭集成功率半導體器件,如橫嚮雙擴散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LDMOSFET)、橫嚮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LIGBT)和超結LDMOSFET的內部物理現象,還對電源管理係統進行瞭一個簡單的介紹。本書運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TCAD)仿真實例講解集成功率半導體器件的設計,代替抽象的理論處理和令人生畏的方程,並且還探討瞭下一代功率器件,如氮化鎵高電子遷移率功率晶體管(GaN功率HEMT)。本書內容有助於填補功率器件工程和電源管理係統之間的空白。書中包括智能PIC的一個典型的工藝流程以及很難在其他同類書中找到的技術開發組織圖,通過對本書的閱讀,可以使學生和年輕的工程師在功率半導體器件領域&先一步。

目錄


原書前言  
作者簡介  
第1章 電力電子,可以實現綠色的技術1  
 1.1 電力電子介紹1  
 1.2 電力電子的發展曆程3  
 1.3 DC/DC變換器4  
 1.4 綫性穩壓器4  
 1.5 開關電容DC/DC變換器(電荷泵) 5  
 1.6 開關模式DC/DC變換器6  
 1.7 綫性穩壓器、電荷泵和開關調節器的比較8  
 1.8 非隔離DC/DC開關變換器的拓撲結構8  
  1.8.1 Buck變換器9  
  1.8.2 Boost變換器11  
  1.8.3 Buck-boost變換器12  
  1.8.4 Cuk變換器14  
  1.8.5 非隔離式變換器額外的話題14  
 1.9 隔離的開關變換器拓撲結構16  
  1.9.1 反激式變換器16  
  1.9.2 正激式變換器17  
  1.9.3 全橋變換器18  
  1.9.4 半橋變換器19  
  1.9.5 推挽變換器20  
  1.9.6 隔離DC/DC變換器其他話題20  
  1.9.7 隔離DC/DC變換器拓撲結構的比較22  
 1.10 SPICE電路仿真22  
 1.11 對於電池供電器件的電源管理係統23  
 1.12 小結24  
第2章 功率變換器和電源管理芯片25  
 2.1 用於VLSI電源管理的動態電壓調節25  
 2.2 集成的DC/DC變換器27  
  2.2.1 分段的輸齣級29  
  2.2.2 一個輔助級的瞬態抑製32  
 2.3 小結36  
第3章 半導體産業和超摩爾定律37  
 3.1 半導體産業37  
 3.2 半導體産業的曆史38  
  3.2.1 一個簡要的時間錶38  
  3.2.2 八叛逆38  
  3.2.3 半導體産業的曆史路綫圖39  
 3.3 半導體産業的食物鏈金字塔40  
  3.3.1 第1層:晶圓和EDA工具41  
  3.3.2 第2層:器件工程42  
  3.3.3 第3層:IC設計42  
  3.3.4 第4層:製造、封裝和測試43  
  3.3.5 第5層:係統和軟件43  
  3.3.6 第6層:市場營銷44  
 3.4 半導體公司45  
 3.5 超摩爾定律46  
第4章 智能功率IC技術49  
 4.1 智能功率IC技術基礎49  
 4.2 智能功率IC技術:曆史展望50  
 4.3 智能功率IC技術:産業展望52  
  4.3.1 智能功率IC技術的工程組52  
  4.3.2 智能功率IC技術開發流程55  
  4.3.3 計劃階段56  
  4.3.4 工藝集成和器件設計57  
  4.3.5 布圖、投片、製造和測試58  
  4.3.6 可靠性和標準59  
  4.3.7 目前智能功率技術的概述60  
 4.4 智能功率IC技術:技術展望61  
  4.4.1 智能功率技術中的器件62  
  4.4.2 智能功率IC技術的設計考慮62  
  4.4.3 隔離方法65  
第5章 TCAD工藝仿真介紹67  
 5.1 概述67  
 5.2 網格設置和初始化67  
 5.3 離子注入69  
  5.3.1分析模型70  
  5.3.2 多層注入71  
目  錄Ⅸ   
  5.3.3 MonteCarlo模擬71  
 5.4 澱積72  
 5.5 氧化73  
  5.5.1 乾氧氧化73  
  5.5.2 濕氧氧化74  
  5.5.3 氧化模型74  
 5.6 刻蝕76  
 5.7 擴散77  
  5.7.1 擴散機製78  
  5.7.2 擴散模型79  
 5.8 分凝80  
 5.9 工藝模擬器模型的校準83  
 5.10 3D TCAD工藝仿真介紹84  
 5.11 GPU仿真85  
第6章 TCAD器件仿真介紹87  
 6.1 概述87  
 6.2 器件仿真基礎87  
  6.2.1 漂移-擴散模型87  
  6.2.2 離散化88  
  6.2.3 Newton方法89  
  6.2.4 初始猜測和自適應偏置步長89  
  6.2.5 收斂問題90  
  6.2.6 邊界條件91  
  6.2.7 瞬態仿真93  
  6.2.8 網格問題93  
 6.3 物理模型93  
  6.3.1 載流子統計94  
  6.3.2 雜質的不wan全電離94  
  6.3.3 重摻雜效應94  
  6.3.4 SRH和Auger復閤94  
  6.3.5 雪崩擊穿和碰撞電離95  
  6.3.6 載流子遷移率101  
  6.3.7 熱和自加熱106  
  6.3.8 帶隙變窄效應107  
 6.4 AC分析107  
  6.4.1 引言107  
  6.4.2 基本的公式108  
  6.4.3 在TCAD中的AC分析110  
 Ⅹ 集成功率器件設計及TCAD仿真  
 6.5 在TCAD仿真中的陷阱模型111  
  6.5.1 陷阱電荷的狀態111  
  6.5.2 陷阱動力學112  
 6.6 量子隧穿115  
  6.6.1 功率器件中量子隧穿的重要性115  
  6.6.2 TCAD仿真的基本隧穿理論116  
  6.6.3 隧穿的非平衡Green函數的介紹118  
 6.7 器件仿真器模型的校準119  
第7章 功率IC工藝流程的TCAD仿真120  
 7.1 概述120  
 7.2 一個模擬的功率IC工藝流程120  
  7.2.1 工藝流程步驟120  
  7.2.2 模擬的工藝流程的結構視圖121  
 7.3 智能功率IC工藝流程模擬122  
  7.3.1 P+襯底122  
  7.3.2 N型掩埋層123  
  7.3.3 外延層生長和深N連接125  
  7.3.4 高壓雙阱127  
  7.3.5 N-LDMOS的P型體注入128  
  7.3.6 有源區麵積/淺溝槽隔離(STI) 129  
  7.3.7 N阱和P阱134  
  7.3.8 低壓雙阱135  
  7.3.9 厚柵氧層和薄柵氧層136  
  7.3.10 多晶柵139  
  7.3.11 NLDD和PLDD 139  
  7.3.12 側牆141  
  7.3.13 NSD和PSD 142  
  7.3.14 後端工序144  
第8章 集成功率半導體器件的TCAD仿真150  
 8.1 PN結二極管150  
  8.1.1 PN結基礎150  
  8.1.2 在平衡時的橫嚮PN結二極管151  
  8.1.3 正嚮導通(導通態) 153  
  8.1.4 一個PN結二極管的反嚮偏置156  
  8.1.5 具有NBL的橫嚮PN結二極管156  
  8.1.6 PN結二極管的擊穿電壓增強158  
  8.1.7 反嚮恢復166  
  8.1.8 Schottky二極管169  
目  錄Ⅺ   
  8.1.9 Zener二極管170  
  8.1.10 PN結二極管的小信號模型173  
 8.2 雙極結型晶體管174  
  8.2.1 NPN型BJT的基本工作原理175  
  8.2.2 NPN型BJT的擊穿178  
  8.2.3 BJT的I-V麯綫族182  
  8.2.4 Kirk效應182  
  8.2.5 BJT熱失控和二次擊穿的仿真186  
  8.2.6 BJT的小信號模型和截止頻率的仿真188  
 8.3 LDMOS 191  
  8.3.1 擊穿電壓的提高191  
  8.3.2 LDMOS中的寄生NPNBJT 220  
  8.3.3 LDMOS的導通電阻222  
  8.3.4 LDMOS的閾值電壓226  
  8.3.5 LDMOS的輻照加固設計227  
  8.3.6 LDMOS的I-V麯綫族228  
  8.3.7 LDMOS的自加熱230  
  8.3.8 LDMOS的寄生電容231  
  8.3.9 LDMOS的柵電荷234  
  8.3.10 LDMOS非鉗位感應開關(UIS) 235  
  8.3.11 LDMOS的簡潔模型236  
第9章 集成的功率半導體器件的3DTCAD模擬238  
 9.1 3D器件的布局效應238  
 9.2 LIGBT的3D仿真241  
  9.2.1 關於LIGBT 241  
  9.2.2 分段陽極LIGBT 241  
  9.2.3 分段陽極LIGBT3D工藝仿真244  
  9.2.4 分段陽極LIGBT的3D器件仿真246  
 9.3 超結LDMOS 254  
  9.3.1 基本概念254  
  9.3.2 超結LDMOS的結構261  
  9.3.3 超結LDMOS的3D仿真261  
  9.3.4 超結LDMOS的3D器件仿真264  
  9.3.5 一個具有相同的N漂移區摻雜的標準LDMOS的3D仿真265  
  9.3.6 一個N漂移區摻雜降低的標準LDMOS的3D仿真265  
  9.3.7 超結LDMOS和標準LDMOS的比較266  
 9.4 超結功率FinFET 267  
  9.4.1 超結功率FinFET的工藝流程269  
 Ⅻ 集成功率器件設計及TCAD仿真  
  9.4.2 超結功率FinFET的測量結果270  
  9.4.3 超結功率FinFET的3D仿真271  
 9.5 大的互連仿真273  
  9.5.1 大的互連的3D工藝仿真275  
  9.5.2 大的互連的3D器件仿真279  
第10章 GaN器件介紹281  
 10.1 化閤物材料與矽281  
 10.2 GaN器件的襯底材料282  
 10.3 Ⅲ -氮族縴鋅礦結構的極化特性283  
  10.3.1 微觀偶極子與極化矢量283  
  10.3.2 晶體結構與極化284  
  10.3.3 零淨極化的理想c0/a0比284  
 10.4 AlGaN/GaN異質結287  
  10.4.1 具有固定鋁摩爾分數的能帶圖288  
  10.4.2 具有一個固定的AlGaN層厚度的能帶圖289  
  10.4.3 具有摻雜的AlGaN或GaN層的AlGaN/GaN結構291  
  10.4.4 具有金屬接觸的AlGaN/GaN結構292  
 10.5 在AlGaN/GaN結構中的陷阱293  
 10.6 一個簡單的AlGaN/GaN HEMT 294  
  10.6.1 器件結構294  
  10.6.2 GaN HEMT的ID -VG麯綫296  
  10.6.3 小結297  
 10.7 GaN功率HEMT例子Ⅰ 298  
  10.7.1 器件結構298  
  10.7.2 GaN材料的碰撞電離係數300  
  10.7.3 GaNHEMT器件的擊穿仿真300  
 10.8 GaN功率HEMT範例Ⅱ 301  
 10.9 GaN HEMT器件的柵極漏電流的仿真302  
  10.9.1 器件結構302  
  10.9.2 模型和仿真設置303  
  10.9.3 柵極泄漏電流仿真305  
 10.10 化閤物半導體電力應用的市場前景306  
附錄A 載流子統計308  
附錄B 載流子統計309  
附錄C 陷阱動力學和AC分析320  
顯示全部信息



《精微之藝: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的關鍵技術》 前言 在信息時代飛速發展的浪潮中,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作為現代電子産品的“心髒”和“大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智能手機到超級計算機,從汽車電子到航空航天,無處不見集成電路的身影。而集成電路的誕生和演進,離不開其背後精妙的設計理論和嚴謹的製造工藝。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集成電路設計的核心要素,聚焦於其關鍵技術的實踐應用,為有誌於投身於這一高科技領域的工程師、研究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一份詳實而有益的參考。 本書並非一本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而是聚焦於集成電路設計和製造過程中至關重要的幾個環節,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內,將復雜的技術概念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們不追求麵麵俱到,而是希望通過對核心問題的深入探討,幫助讀者建立起對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技術的整體認知和關鍵技能的掌握。 第一章:集成電路設計的基石——器件模型與參數提取 集成電路設計的起點,是對構成電路的基本單元——半導體器件的深入理解。無論是MOSFET(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晶體管)還是BJT(雙極結型晶體管),它們的電氣特性都受到其物理結構、摻雜濃度、幾何尺寸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準確的器件模型是進行電路仿真和設計的基石。 本章將首先迴顧半導體器件的基本工作原理,重點介紹幾種主流的晶體管模型,如SPICE模型中的BSIM(Berkeley Short-channel IGFET Model)係列,以及其在描述短溝道效應、漏緻場效應(DIBL)、亞閾值擺幅(Subthreshold Swing)等非理想現象方麵的優勢。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器件模型參數的提取過程。參數提取是一個至關重要且極具挑戰性的環節,它直接決定瞭仿真結果的準確性。我們將介紹多種參數提取的方法,包括基於測量數據擬閤、基於物理模型推導以及結閤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重點講解如何通過設計實驗(Design of Experiments, DOE)來係統地采集器件特性數據,並利用優化算法(如最小二乘法、遺傳算法等)來求解模型參數,從而獲得能夠精確反映器件實際行為的模型。此外,我們將討論不同工藝節點下器件模型的變化趨勢,以及模型更新和維護的重要性。 第二章:精密控製的藝術——集成電路製造工藝概覽 集成電路的設計成果最終需要通過一係列復雜的物理和化學過程纔能轉化為實際的芯片。製造工藝是連接設計與産品的橋梁,其精度和可靠性直接影響著芯片的性能、良率和成本。 本章將對現代集成電路製造工藝進行宏觀的介紹,重點關注幾個關鍵的工藝步驟。我們將從矽片製備(wafer fabrication)開始,介紹單晶矽的生長、拋光等過程,為後續工藝奠定基礎。接著,我們將詳細闡述光刻(lithography)技術,這是決定芯片特徵尺寸的關鍵技術,將掩模版上的電路圖形轉移到矽片上的過程。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的光刻技術,如深紫外(DUV)光刻和極紫外(EUV)光刻,以及它們在分辨率和工藝挑戰上的差異。然後,我們將深入介紹刻蝕(etching)技術,包括乾法刻蝕(如反應離子刻蝕RIE)和濕法刻蝕,以及它們在去除不需要的材料、形成三維結構方麵的作用。此外,我們還將討論薄膜沉積(thin-film deposition)技術,如化學氣相沉積(CVD)和物理氣相沉積(PVD),用於形成各種導電、絕緣和半導體薄膜。最後,我們將概述互連(interconnect)工藝,即在芯片內部連接各個器件的金屬導綫網絡的形成過程,以及其對信號傳輸速度和功耗的影響。本章將強調不同工藝步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協同作用,以及工藝演進對芯片設計能力的影響。 第三章:邏輯電路設計的邏輯——組閤邏輯與時序邏輯 在理解瞭構成電路的基本單元和製造過程之後,我們將轉嚮集成電路設計的核心——邏輯電路設計。邏輯電路是實現特定功能的電子係統,其基礎是邏輯門電路。 本章將係統介紹組閤邏輯和時序邏輯的設計。組閤邏輯電路由邏輯門組成,其輸齣僅取決於當前的輸入,不包含記憶功能。我們將介紹基本的邏輯門(AND, OR, NOT, XOR等)以及如何利用它們構建更復雜的組閤邏輯電路,如加法器、多路選擇器、譯碼器等。我們將深入討論邏輯函數的化簡方法,如卡諾圖(Karnaugh map)和奎因-麥剋拉斯基(Quine-McCluskey)算法,以設計齣更高效、更簡潔的電路。 時序邏輯電路則包含記憶元件(觸發器、鎖存器),其輸齣不僅取決於當前輸入,還取決於過去的輸入序列。我們將詳細講解D觸發器、JK觸發器、SR觸發器等基本時序元件的構成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礎上,我們將介紹狀態機(state machine)的設計,包括有限狀態機(FSM)的狀態轉移圖(state transition diagram)和狀態錶(state table)的繪製,以及如何將其轉化為實際的時序邏輯電路。我們將討論同步時序邏輯和異步時序邏輯的區彆,以及在實際設計中如何選擇和應用。本章旨在為讀者打下堅實的邏輯設計基礎,為後續的復雜係統設計做好準備。 第四章:功能實現的藍圖——寄存器傳輸級(RTL)設計 在數字集成電路設計領域,寄存器傳輸級(Register Transfer Level, RTL)設計是實現復雜邏輯功能的主要手段。RTL設計描述瞭數據在寄存器之間的傳輸和轉換過程,是一種更高級彆的抽象,比門級描述更易於理解和維護。 本章將聚焦於RTL設計的方法論和實踐。我們將介紹常用的硬件描述語言(HDL),如Verilog和VHDL,並重點闡述它們的語法和語義。我們將講解如何利用HDL來描述組閤邏輯和時序邏輯,包括如何實例化模塊、如何定義端口、如何使用行為級語句(如always塊、assign語句)來描述電路功能。我們將深入探討RTL設計的原則,如模塊化設計、層次化設計、可復用性設計以及代碼的可讀性和可維護性。我們將展示如何將邏輯設計分解為更小的、可管理的模塊,並通過接口連接它們。此外,我們將討論RTL代碼的仿真和驗證的重要性,包括單元仿真、集成仿真以及如何編寫測試平颱(testbench)來驗證RTL設計的正確性。本章還將觸及一些高級RTL設計技巧,如狀態機的優化、數據路徑的設計以及如何處理時序約束。 第五章:性能與可靠性的保障——時序分析與驗證 集成電路的設計不僅僅是實現功能,更重要的是確保其在預期的時鍾頻率下穩定可靠地運行。時序分析(timing analysis)是驗證設計是否滿足時序要求的過程,而形式驗證(formal verification)則是以數學方法保證設計的正確性。 本章將深入探討時序分析的關鍵概念和方法。我們將介紹建立時間(setup time)和保持時間(hold time)的概念,以及它們對觸發器工作的影響。我們將講解時鍾周期(clock period)、時鍾歪斜(clock skew)以及時鍾抖動(clock jitter)等時鍾相關參數。我們將重點介紹靜態時序分析(Static Timing Analysis, STA)工具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STA工具來識彆和修復時序違例(timing violations)。我們將討論時序報告的解讀,以及如何根據時序分析結果來優化設計,例如通過調整寄存器位置、改變邏輯結構或優化時鍾網絡。 在驗證方麵,除瞭功能仿真,形式驗證也日益受到重視。我們將介紹形式驗證的基本原理,包括模型檢查(model checking)和等價性檢查(equivalence checking)。我們將討論如何利用形式驗證來證明電路設計在某些屬性上的正確性,例如不存在死鎖(deadlock)、所有狀態都可以達到等。本章將強調在設計流程中,時序分析和驗證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與RTL設計緊密結閤,共同確保最終芯片的質量。 結語 集成電路設計與製造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演進的領域,其深度和廣度遠超本書的探討範圍。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紮實的起點,引導他們理解這一復雜而迷人的技術體係的核心要素。我們希望通過對器件模型、製造工藝、邏輯設計、RTL設計以及時序分析與驗證等關鍵環節的深入闡述,幫助讀者建立起清晰的認知框架,激發他們對這一領域的興趣和探索熱情。未來的集成電路技術將麵臨更多挑戰,例如更先進的製程技術、更復雜的芯片架構、以及對能源效率和功耗的更高要求。但無論技術如何變遷,對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對精細工藝的持續追求,始終是推動集成電路産業不斷前進的永恒動力。願本書能成為您在集成電路探索之旅中的有益夥伴。

用戶評價

評分

市麵上有很多關於集成電路的書籍,但真正能夠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並且內容詳實、緊跟行業發展的,卻屈屈可數。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僅僅是一本教科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在默默地指導著你,讓你少走彎路。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一些復雜概念的講解方式,用比喻和類比來幫助讀者理解,非常巧妙。

評分

我是一名對微電子學和集成電路設計充滿好奇的愛好者,雖然不是專業人士,但一直渴望能夠深入瞭解這個領域。這本書的內容雖然專業性很強,但作者在講解時,非常注重邏輯性和條理性,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跟得上思路。即使遇到一些陌生的術語,也能通過上下文和作者的解釋找到理解的方嚮。

評分

我是一名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學生,即將麵臨畢業設計和找工作。在選擇畢業設計方嚮和為麵試做準備的過程中,這本書給瞭我非常大的幫助。它不僅讓我對集成電路設計有瞭更係統的瞭解,還讓我認識到瞭TCAD仿真在現代芯片設計中的重要作用。書中關於設計流程和注意事項的講解,也讓我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有瞭更清晰的規劃。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專業和科技感,書中的內容更是如此。它深入淺齣地講解瞭集成電路設計中的關鍵技術,並著重介紹瞭TCAD仿真在其中的應用。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經典設計案例的剖析,讓我能夠看到這些先進技術是如何一步步演進和成熟的。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寶藏。

評分

作為一名剛剛入行不久的工程師,我對TCAD仿真這個概念一直很感興趣,但一直覺得門檻很高,不好入門。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作者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從最基礎的概念講起,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深入瞭解TCAD仿真的原理和應用。而且,書中還提供瞭大量的實例,讓我能夠邊學邊練,很快就掌握瞭基本的操作技巧。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務實,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但字字珠璣,直擊核心。作者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復雜的集成電路設計和TCAD仿真技術娓娓道來。在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然後翻迴到前麵章節的內容進行迴顧,因為書中蘊含的知識點太多瞭,需要反復咀嚼纔能真正消化吸收。

評分

我之前看過不少關於集成電路設計方麵的書籍,很多都過於偏重理論,讀起來非常枯燥,學到的東西也難以付諸實踐。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在理論講解的同時,非常注重實際應用和工業界的最新動態,這對我這種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技能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書中穿插瞭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工程師經驗分享,這些都是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的寶貴信息。

評分

我是一名半導體行業的從業者,平時的工作涉及到器件的物理模型和仿真。這本書的內容非常貼閤我的工作需求,特彆是關於TCAD仿真部分的講解,我從中學習到瞭不少新的技術和方法,也對一些我之前不太理解的現象有瞭更深入的認識。這本書的價值,對於我來說是無可估量的。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令我印象深刻。它不僅涵蓋瞭集成電路設計的核心技術,還涉及到瞭許多前沿的工藝和材料。在閱讀過程中,我感覺自己仿佛置身於一個充滿活力的電子工業技術的世界,與無數優秀的工程師一同探索著創新的邊界。這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讓我對整個行業有瞭更宏觀和深刻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我早就想入手瞭,一直聽說它在業界評價很高,但苦於種種原因遲遲未下決心。這次終於有機會把它捧在手裏,感覺就像收到瞭一份期待已久的禮物。翻開扉頁,精美的排版和印刷質量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手感也相當不錯,讀起來不會覺得刺眼。書的整體設計風格很現代,但又不失專業書籍應有的嚴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