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 新业态 武留信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 新业态 武留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武留信 陈志恒 朱 玲 曹 霞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管理
  • 健康产业
  • 中国健康
  • 蓝皮书
  • 武留信
  • 健康经济
  • 产业报告
  • 新业态
  • 新学科
  • 2018年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砚聚客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25345
商品编码:28330051033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 新业态

:128.00元

作者:武留信 陈志恒 朱 玲 曹 霞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01

ISBN:9787520125345

字数:423000

页码:408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新业态》蓝皮书从理论政策高度、产业实践广度、专业技术深度全面系统地介绍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直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预测和展望未来发展前景。蓝皮书既可以为部门制订卫生与健康政策与规划提供依据,也为从事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机构或企业提供咨询指导与参考。该蓝皮书包括一个总报告和综合篇、科技篇、产业篇、热点篇和调查篇五个专题报告。总报告高度凝练概述了我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与挑战、未来发展策略与前景;五个专题报告分别介绍了健康管理和慢病健康管理的理论政策、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产业动态,自然健康和中医健康的发展以及中国体检人群的调查。蓝皮书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内外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领域的*进展,是国内该领域的首本蓝皮书,对于引导和推动我国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新趋向、新挑战

  ——透析“十大发展态势”,直面“五大问题挑战”【武留信 朱 玲 陈志恒 曹 霞】/001

  一 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的界定/002

  二 2017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态势/008

  三 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面临的挑战/015

  四 2018年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018

Ⅱ 综合篇

2 健康管理创新理论新进展【武留信 曹 霞 朱 玲】/022

3 健康产业政策研究报告【陈良恩 武留信 丁 立】/040

4 健康管理实践研究【曹 霞 陈志恒 朱 玲】/058

5 慢病健康管理研究报告【朱 玲 王雅琴 武留信】/076

6 健康管理学科建设问题与对策【杨 磊 王大辉 许亮文】/093

Ⅲ 科技篇

7 精准健康管理科技进展研究【袁 洪 李 莹 缪汝佳】/109

8 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进展回顾【李 莹 武留信 林艳辉】/120

9 慢病健康管理成功模式与案例【王雅琴 陈志恒 朱 玲】/140

10 医用可穿戴设备与技术发展态势分析【田利源 武留信 陈志恒】/152

Ⅳ 产业篇

11 健康产业政策实施难点与对策【陈良恩 武留信 丁 立】/166

12 慢病健康管理实施新动向【王雅琴 武留信 朱 玲】/184

13 医用可穿戴设备应用面面观【田利源 武留信 朱 玲】/199

Ⅴ 自然健康篇

14 自然健康的发展【杨娉婷 武留信 陈志恒】/220

15 自然健康的现况分析【杨娉婷 朱 玲 陈志恒】/233

16 自然健康产业发展态势——营养、芳香与水疗【向亚利 陈志恒 朱 玲】/249

17 中医健康研究新进展【赵琳琳 武留信】/271

18 中医健康技术新亮点【赵琳琳 陈志恒】/282

19 中医健康产业发展新业态【武留信 赵 群】/302

Ⅵ 调查篇

20 中国体检人群健康素养调查【强东昌 肖渊茗 陈志恒】/313

21 中国体检人群健康相关行为因素调查【陈志恒 武留信】/327

22 中国体检人群慢病现况调查【李 莹 陈志恒 朱 玲】/347

23 结 语/367

Abstract/368

Contents/370

作者介绍


武留信 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关村新智源健康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健康管理分会会长。受聘于中南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和杭州师范大学等医学院校的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军事飞行人员医学选拔与健康鉴定、亚健康与健康管理科研工作40余年。主持完成了“健康管理概念与学科体系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国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中国体检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筛查与管理专家共识”、“中国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中国健康体检人群听力损失筛查专家共识”等。共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及军队科研课题20余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中华健康管理学》和社区、军队和体检方向健康管理师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主持完成了“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慢性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综合干预示范研究”重点项目。是国家科技部科技评审专家。作为我国健康科普教育专家,先后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等军内外做健康讲座百余场,出版科普著作5部。

文摘


序言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 新业态》内容不含以下书籍: 一、 聚焦于特定疾病或治疗的医学专著: 本书并非一本深入探讨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医学专著。例如,它不会像《癌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进展》那样,详细解析肿瘤标志物、影像学诊断技术、化疗、放疗、免疫疗法等具体医学手段。同样,它也不会像《糖尿病的综合管理:饮食、运动与药物》那样,专注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发症预防、饮食建议和运动处方。本书的视角更为宏观,关注的是健康管理这一整体性、系统性的学科发展和健康产业的生态构建,而非针对单一疾病的临床治疗指南。 二、 个人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手册: 本书也非一本面向大众的、提供具体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科普读物。它不会提供“如何做出健康的早餐”、“一周运动计划”、“缓解压力的10个小技巧”等操作性的建议。虽然健康管理本身与个人健康生活息息相关,但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健康管理学科的形成、发展、理论体系、实践模式以及其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而非直接指导个体的日常健康行为。读者不会从中找到具体的食谱、健身动作分解、或者详细的心理调适方法。 三、 纯粹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著作: 尽管健康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的支撑,但本书并非一本抽象的、纯粹的经济学或管理学理论著作。它不会深入阐述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健康产业中的应用,例如国民生产总值与健康支出的关系、产业政策的经济学原理等。同样,它也不会像一本管理学教科书那样,详细讲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等通用管理学理论。本书的理论探讨紧密围绕健康管理学科的特性以及健康产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展开,具有鲜明的行业针对性。 四、 历史文献或学术史研究: 本书不包含对健康管理学科或健康产业历史的详尽梳理或学术史研究。它不会像一本历史著作那样,追溯健康管理概念的起源、研究不同历史时期健康观念的演变、或者对早期健康管理实践进行史料分析。虽然报告中可能会提及一些历史背景信息,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而非对历史进行系统性的学术探讨。 五、 具体的法律法规汇编或政策解读: 本书不是一部关于健康管理或健康产业的法律法规汇编,也不会对某项具体的法律条文进行详细的解读。虽然健康产业的发展受到政策法规的深刻影响,本书的分析会涉及政策导向,但它不会提供法律文本的全文,也不会进行严谨的法律解释。读者从中无法找到关于医疗执业许可、药品审批流程、健康保险政策等方面的具体法律规定或法律判例。 六、 科技前沿的专业论文集: 本书不收录针对某项具体健康技术或医疗设备进行的尖端、专业的学术论文。例如,它不会包含基因测序技术在精准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人工智能在疾病诊断中的最新进展、或者纳米技术在药物递送方面的突破性研究。虽然健康科技是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书的关注点在于这些科技如何融入健康管理体系和产业形态,而非技术本身的研究细节。 七、 针对特定人群的健康教育材料: 本书不面向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等)提供专门的健康教育材料。它不会像一本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指南那样,教授如何应对骨质疏松、如何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也不会像一本针对孕妇的健康手册那样,指导孕期营养、产前保健等。本书的受众更侧重于关注健康管理学科和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的专业人士、政策制定者、研究者以及相关领域的从业者。 八、 纯粹的财务报表或市场调研数据堆砌: 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大量的财务报表、市场调研数据或统计图表。虽然报告中会引用相关数据来支撑论点和分析,但其核心在于对这些数据的解读、分析和提炼,以揭示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发展规律、挑战与机遇。读者不会得到一份仅由数字和图表构成的报告,而是需要经过分析和思考的、具有洞察力的内容。 九、 个人回忆录或经验分享: 本书不包含作者个人的回忆录、工作经历分享,或者他人在健康管理领域的经验性叙述。它不是一本讲述“我如何成为一名成功的健康管理者”或者“我在健康产业创业的坎坷经历”的书籍。本书的写作风格更加客观、宏观,以研究报告的体格,呈现中国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的整体面貌。 十、 虚构文学作品或历史小说: 本书是一份严肃的研究报告,不包含任何虚构的故事情节、人物塑造或文学创作。它不是一本通过故事来探讨健康理念的小说,也不是一部基于历史事件的文学改编。其内容 strictly 来源于现实世界的观察、分析和研究。 本书的实际内容侧重于: 《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新学科 新业态》主要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的构建与发展: 深入剖析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范式、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体系等,探讨其在国家教育体系和学术界的定位与发展。 产业的现状与趋势: 全面梳理中国健康管理产业的构成要素,包括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教育、康复护理、健康促进、慢病管理、健康保险、健康金融、智慧健康等多元业态,分析各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商业模式和发展瓶颈。 新业态的探索与创新: 重点关注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健康管理服务和健康产业模式,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数字疗法、远程医疗、健康社区服务、医养结合新模式等,分析其特点、优势、面临的挑战以及发展前景。 政策环境与制度保障: 探讨国家在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发展方面的政策导向、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以及监管机制,分析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总结当前中国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服务体系不完善、人才短缺、技术应用瓶颈、监管滞后等,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潜在机遇以及实现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展望。 国内外比较研究(可能包含): 在分析中国发展的同时,可能会适时引入国际上健康管理和健康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借鉴。 总而言之,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健康管理学科的学术建构以及健康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洞察,是研究者、从业者和政策制定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深度爱好者,我购买这类“蓝皮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到“未来在哪里”的线索。武留信主编的这份报告,如果只是对既有事实的梳理,那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它具备一定的预测性。结合“新学科”和“新业态”这两个关键词,我想知道,到2019年,哪些领域会成为资本追逐的下一个高地?例如,针对特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的个性化管理方案是否已经形成标准化的服务包并开始商业化?或者,心理健康管理在经历了初步的概念导入后,是否开始有成熟的、可规模化的服务模型出现?我更看重那些能提供“前瞻性视野”的章节,即不仅描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分析“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份报告应该像一个高倍望远镜,帮助我们看清未来三到五年的行业航道,指导我们调整帆的方向。如果它能提供一套可供参考的、针对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行动建议框架,那它就完成了作为一份顶尖报告的使命。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健康管理蓝皮书》,最大的感受是它的学术严谨性和体系的庞大。武留信先生作为主编,想必在学科建设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我关注的焦点在于“新学科”的构建过程,这不仅仅是学科名称的堆砌,更涉及到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以及跨学科合作的深度。我希望看到报告能详细阐述,当前的健康管理教育体系是如何适应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的。例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基因测序等硬核技术如何有效地融合进传统的健康教育框架内?此外,“新业态”的探讨,我希望它不仅仅停留在对互联网医疗、慢病管理平台的热炒上,而是能深入剖析这些新模式背后的商业逻辑是否可持续,其盈利点是否健康,而不是仅仅依赖于资本的输血。对于一个长期观察商业模式的人来说,能否在盈利和公共健康效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判断新业态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份蓝皮书如果能提供关于投资回报率和社会效益的对比分析,那就太有价值了。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时代感和前沿性,光是“蓝皮书”这三个字,就暗示着这是一份重量级的、经过深入调研和系统分析的官方或权威报告。我个人对国家层面的宏观趋势把握特别感兴趣,尤其是涉及到“健康”这样一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领域。我期待能从中看到过去一年中国在健康管理领域积累了哪些核心数据,有哪些政策上的重大突破,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影响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一下,那些看似高大上的“新学科”和“新业态”究竟落地到了什么程度?它们是停留在实验室和试点阶段,还是已经开始在三四线城市普及开来?对于一个关注行业发展的人来说,这份报告无疑是梳理脉络、把握方向的必备指南,它应该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坐标系,让我能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健康赛道中,找到自己应该站立的位置。我非常看重报告的深度和数据支撑,希望它不是流于表面地赞美,而是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体系中存在的痛点和瓶颈,毕竟,只有问题被准确定义,解决方案才有可能被有效实施。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类报告的阅读习惯往往比较跳跃,我更倾向于直接查找自己最关心的那几个章节,而不是从头读到尾。这次我主要瞄准了2018年前后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热点。那个时期,大健康概念正处在一个爆发的前夜,各种资本和创业团队都在摩拳擦掌,急于抢占赛道。我非常好奇,这份报告是如何定性当时市场那种略显狂热的氛围的。它有没有对一些过度承诺的健康产品或服务发出预警?或者,它是否精准预言了哪些当时看起来不起眼的技术或服务,会成为日后的主流?阅读体验上,我更喜欢那种结构清晰、图表丰富、数据可视化程度高的部分。如果报告能用清晰的图表展示出健康管理投入与国民健康指标改善之间的相关性,那就太棒了。我个人对“健康素养”的提升效率非常关注,期待报告能提供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衡量过去一年全民健康素养的进步幅度,这比单纯的GDP增长更能体现社会发展的质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给我带来一种强烈的“转型期记录”的感觉。2018年是一个关键的节点,中国正在从以“治病救人”为核心的传统医疗模式,向以“预防和管理”为导向的健康模式进行痛苦而必要的转型。因此,我更期待看到报告中对“转型中的摩擦力”的描述。这种摩擦力可能来自医疗体系内部的既得利益者、来自监管框架的滞后性,或是来自公众认知转变的缓慢。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基于一线调研的、充满细节的故事或案例,而不是空泛的口号。比如,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个试点性的健康管理项目是如何对抗传统医生的工作习惯的?在新业态的推动下,保险公司、体检机构和互联网公司之间的边界是如何被打破和重塑的?这种微观层面的冲突和协作,往往比宏观的政策规划更能揭示行业发展的真实肌理。如果报告能保持批判性的视角,直面转型中的阻碍,那它的价值将大大提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