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内燃机学

【RT】 内燃机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 全兴信,李钟福 著
图书标签:
  • 内燃机
  • 发动机
  • 机械工程
  • 汽车工程
  • 动力工程
  • 热力学
  • 燃烧学
  • 发动机原理
  • 汽车维修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3803
商品编码:28378232841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内燃机学

定价:198.00元

作者: 全兴信,李钟福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ISBN:9787111513803

字数:

页码:59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内燃机是汽车、飞机、火箭等核心部分发动机的统称,其包含了机械工程学中所学的热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力学、热传递、燃烧学、润滑工学等基本力学和应用力学的方方面面。本书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和内燃机相关的新技术,便于学生学习,工作人员应用。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章绪论1
1.1概述1
1.1.1热力机1
1.1.2内燃机的特征2
1.1.3汽车发动机的历史4
1.2内燃机的工作原理6
1.2.1四冲程发动机6
1.2.2二冲程发动机11
1.2.3转子发动机14
1.2.4分层进气发动机17
1.3汽车用内燃机的分类18
1.4现状和未来21
1.4.1现行发动机21
1.4.2未来发动机23
练习题29
第2章内燃机热力学31
2.1热力学基础31
2.1.1单位31
2.1.2理想气体的状态变化33
2.1.3混合气的性质37
2.1.4热效率和平均有效
压力40
2.2空气标准理想循环43
2.2.1奥托循环44
2.2.2狄塞尔循环(柴油循
环)46
2.2.3沙巴特循环48
2.2.4阿特金森循环51
2.3理想循环的探讨53
2.3.1理想循环的比较53
2.3.2实际发动机上的应用55
2.3.3进气、排气过程解释59
2.4燃料-空气循环66
2.4.1循环的假设66
2.4.2p-V线图68
2.4.3热效率69
2.4.4与实际循环的比较70
练习题72
第3章内燃机的性能和测试74
3.1发动机性能74
3.1.1概述74
3.1.2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因素86
3.1.3发动机性能曲线89
3.2指示线图的说明91
3.2.1指示功和指示平均有效
压力91
3.2.2指示线图92
3.2.3多变指数94
3.3发动机性能影响因素的
影响96
3.3.1设计因素96
3.3.2运行条件99
3.3.3环境因素102
3.4发动机的能量平衡103
3.4.1净指示功103
3.4.2冷却损失104
3.4.3摩擦损失105
3.5发动机性能试验107
3.5.1测功机107
3.5.2压力计109
3.5.3性能试验110
练习题115
第4章燃料和燃烧117
4.1燃料117
4.1.1原油的精制117
4.1.2液体燃料120
4.1.3气体燃料128
4.1.4替代燃料130
4.2燃烧137
4.2.1燃烧的化学反应137
4.2.2燃烧形态147
4.2.3自燃和点火158
练习题163
第5章汽油机164
5.1混合气形成164
5.1.1混合气的生成164
5.1.2要求混合比166
5.1.3气体交换167
5.2进气系统、燃油供给
系统168
5.2.1进气系统168
5.2.2燃料供给系统171
5.2.3可变气门装置174
5.3燃烧室和点火系统176
5.3.1燃烧室176
5.3.2点火系统178
5.4汽油机的燃烧185
5.4.1正常燃烧185
5.4.2异常燃烧191
5.5发动机的电子控制195
5.5.1电子控制概述195
5.5.2电子控制输入传
感器197
5.5.3电子控制项目200
5.6燃料消耗率208
5.6.1燃料消耗率的影响
因素208
5.6.2降低燃料消耗率的
技术209
5.6.3稀薄燃烧214
5.6.4可变装置221
练习题223
第6章柴油机225
6.1柴油机的基本原理225
6.1.1运行状态225
6.1.2运行条件227
6.1.3燃油喷射系统229
6.1.4燃烧室230
6.2燃烧室进气系统234
6.2.1混合气的形成235
6.2.2涡轮增压系统240
6.2.3废气再循环(EGR)
系统243
6.3机械式燃油喷射系统245
6.3.1燃油喷射系统的
构成246
6.3.2燃油喷射装置247
6.3.3燃油输送过程252
6.3.4喷油器254
6.4电控燃油喷射系统256
6.4.1概述256
6.4.2燃油喷射量和喷射
时刻256
6.4.3喷射特性259
6.4.4喷油器265
6.4.5柴油机的电子控制266
6.5柴油机的燃烧268
6.5.1燃烧过程268
6.5.2热发生率和燃烧
特性272
6.5.3柴油机爆燃275
6.6柴油机提高燃油效率的
技术276
6.6.1燃烧技术276
6.6.2涡轮增压器的改善279
6.6.3柴油混合动力280
练习题283
第7章进/排气系统和增压
系统284
7.1四冲程发动机284
7.1.1气体交换过程284
7.1.2气门机构285
7.1.3进气门/排气门的气体
流动292
7.1.4气门的开闭时刻297
7.1.5进气/排气系统动态
增压301
7.2二冲程发动机309
7.2.1扫气过程309
7.2.2扫气性能312
7.2.3扫气模型314
7.2.4二冲程发动机的
分类316
7.2.5二冲程发动机的
性能319
7.3增压320
7.3.1增压器的种类320
7.3.2增压式发动机循环323
7.3.3涡轮增压器的种类326
练习题329
第8章内燃机的冷却330
8.1冷却的重要性330
8.2热传递331
8.3热平衡和冷却系统336
8.3.1发动机的热平衡336
8.3.2冷却系统338
8.4热传递经验式344
8.4.1气缸内温度的变化344
8.4.2气体热传递345
8.4.3辐射热传递347
8.4.4气体传热量349
8.5燃烧室表面温度和热流351
8.5.1测量方法351
8.5.2汽油机353
8.5.3柴油机355
8.6燃烧室热负荷356
8.6.1燃烧室各部位温度356
8.6.2发动机变量的影响360
练习题364
第9章内燃机的润滑与摩擦365
9.1润滑365
9.1.1基本概念365
9.1.2润滑结构366
9.2油膜润滑369
9.2.1润滑过程369
9.2.2润滑理论370
9.3发动机各部位的润滑375
9.3.1活塞系统375
9.3.2曲轴系统379
9.3.3动态气门系统381
9.4润滑系统383
9.4.1润滑装置383
9.4.2润滑方式385
9.4.3润滑油386
9.5摩擦390
9.5.1摩擦损失的种类390
9.5.2摩擦损失的影响
因素391
9.5.3减小摩擦损失的
技术392
练习题395
0章内燃机的力学397
10.1活塞-曲柄机构397
10.1.1构成397
10.1.2特征400
10.2活塞400
10.2.1活塞的运动400
10.2.2活塞上的作用力403
10.2.3活塞敲击405
10.3连杆406
10.3.1连杆的运动406
10.3.2连杆上的作用力407
10.3.3连杆的等价质量
系统408
10.4曲轴410
10.4.1曲轴的旋转力410
10.4.2曲轴的强度410
10.4.3曲轴的振动412
10.5飞轮414
10.5.1飞轮的作用414
10.5.2飞轮的影响因素416
10.6发动机的平衡417
10.6.1平衡原理417
10.6.2单气缸发动机的
平衡418
10.6.3平衡锤419
10.6.4多气缸发动机的
平衡419
练习题420
1章内燃机与大气污染422
11.1汽车的废气排放422
11.1.1废气排放问题422
11.1.2排放废气的种类423
11.1.3废气生成机制424
11.1.4污染物质产生的影响
因素430
11.2降低排放废气的措施435
11.2.1汽油机435
11.2.2柴油机442
11.3汽车废气排放标准和测
试法449
11.3.1汽车的分类449
11.3.2废气排放标准450
11.3.3废气排放检测法451
11.4减少汽车CO2排放的技术
发展458
11.4.1CO2排放量458
11.4.2燃料消耗率461
11.4.3燃料消耗率规定和
动向463
11.4.4降低CO2排放的
措施464
练习题466
2章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467
12.1绪论467
12.1.1燃气涡轮发动机
概述467
12.1.2燃气涡轮发动机的
种类470
12.1.3燃气涡轮发动机的
发展史475
12.2热力学-流体力学477
12.2.1热力学-流体力学
基础477
12.2.2喷气发动机的燃料480
12.2.3推进发动机循环483
12.3压缩器500
12.3.1工作原理500
12.3.2速度关系式、转矩、
功501
12.3.3T-S线图和增
压比503
12.3.4压缩器的种类505
12.3.5轴流式压缩器的
性能507
12.4燃烧室509
12.4.1燃烧系统509
12.4.2燃烧室的分类515
12.4.3燃烧室的性能516
12.4.4有害气体517
12.5涡轮519
12.5.1速度三角形520
12.5.2T-S线图和效率521
12.5.3度523
12.5.4轴流式涡轮的性能525
练习题526
3章火箭推进发动机527
13.1绪论527
13.1.1火箭推进发动机的
种类527
13.1.2火箭推进发动机的
历史530
13.2压缩性流体的热力学
性质538
13.2.1压缩性流体538
13.2.2马赫数关系式539
13.2.3音速与面积之间的
关系543
13.3火箭的运动546
13.3.1火箭的质量与质
量比546
13.3.2无重力场中的运动547
13.3.3重力场中的运动550
13.3.4多级火箭553
13.4火箭发动机的推进557
13.4.1推进性能557
13.4.2理想火箭喷管560
13.4.3火箭发动机的特性569
13.5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574
13.5.1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
结构575
13.5.2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
种类580
13.5.3液体推进剂582
13.6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585
13.6.1固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
结构585
13.6.2推进剂药柱形状和燃烧
特性587
13.6.3固体推进剂589
练习题592
参考文献59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RT】 内燃机学——机械动力心脏的脉动与演进 在现代文明的宏伟图景中,机械动力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基石之一。而内燃机,作为这庞大动力系统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其每一次的轰鸣都标志着人类对能量转化的不懈追求与卓越智慧。【RT】 内燃机学,并非仅仅是一本教科书,它更是一次深入机械动力心脏的探险,一次对驱动世界运转最核心技术原理的全面剖析。本书旨在为读者揭示内燃机的奥秘,从其诞生之初的粗犷轰鸣,到如今高度集成化、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形态,勾勒出其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并深入浅出地讲解其复杂精妙的工作机制。 本书的开篇,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隧道,回溯内燃机的起源。我们将探讨那个充满创造力和挑战的时代,先驱们如何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通过无数次的实验与改良,逐步攻克了点火、燃烧、活塞运动等一系列难题,最终孕育出这种革命性的动力装置。从早期简陋的蒸汽机雏形,到以赛马为灵感的内燃机概念,再到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内燃机诞生,每一个里程碑都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和坚韧的毅力。我们将详细介绍早期的发明家们,如尼古拉斯·奥托、迪塞尔等,他们如何凭借非凡的洞察力,奠定了内燃机设计的理论基础,并为后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段历史的回顾,不仅是对技术进步的礼赞,更是对人类创新精神的致敬。 在理解了内燃机的历史脉络之后,本书将正式进入其核心——工作原理的深度解析。我们将以最严谨、最清晰的语言,阐释不同类型内燃机的基本构造与工作循环。无论是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的往复式活塞发动机,还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喷气式发动机,抑或是船舶和大型设备中常见的旋转式发动机,本书都将对其关键部件进行详尽的介绍。活塞、气缸、曲轴、连杆、气门、燃烧室等每一个组件的形状、材质、功能,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工作,共同完成吸气、压缩、做功、排气这四个基本冲程,都将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常见的四冲程发动机,我们将深入分析其在不同冲程下的能量转换过程。在吸气冲程,燃料与空气的混合物是如何被精确地引入燃烧室;在压缩冲程,混合物如何被压缩至极高的压力和温度,为后续的剧烈燃烧做好准备;在做功冲程,燃料的爆炸式燃烧如何产生强大的推力,驱动活塞做功,最终通过曲轴转化为旋转动力;最后在排气冲程,燃烧后的废气如何被有效地排出,为下一个循环做好准备。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描述,还会结合流体力学、热力学、燃烧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解释这些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原理,让读者深刻理解为何发动机能够产生如此强大的动力。 本书还将重点关注内燃机的关键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例如,发动机的缸径、行程、排量如何影响其动力输出;压缩比如何决定了燃烧的效率和功率;气门正时和升程对进排气效率有何影响;以及功率、扭矩、燃油经济性、排放等指标的相互关系和优化途径。我们将探讨不同的设计理念如何影响发动机的性能表现,例如,为什么有些发动机追求高转速爆发力,而另一些则侧重于低转速的强大扭矩。 燃烧过程是内燃机的心脏跳动,也是本书重点关注的章节之一。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燃料(汽油、柴油、天然气等)的燃烧特性,以及它们在不同燃烧方式下的表现。对于汽油发动机,我们将深入探讨火花塞点火原理,以及其在不同工况下的点火时机和方式。对于柴油发动机,我们将详述压燃式点火的奥秘,以及燃油喷射系统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还会介绍现代内燃机中广泛应用的电子燃油喷射系统(EFI)、可变气门正时(VVT)技术、涡轮增压技术(Turbocharging)和机械增压技术(Supercharging)等,并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显著提升发动机的动力、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 除了传统的往复式活塞发动机,本书还会对其他类型的内燃机进行介绍,拓宽读者的视野。例如,旋转活塞发动机(Wankel engine)以其结构紧凑、运转平稳的特点,在某些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将剖析其独特的“三叶轮”工作原理。此外,对于航空发动机,如涡轮喷气发动机和涡轮风扇发动机,我们将阐述其基于空气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的巨大推力产生机制,以及其在现代航空运输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内燃机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探讨如何减少内燃机的污染物排放。我们将详细介绍尾气后处理技术,如三元催化器、颗粒物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以及它们如何有效地去除氮氧化物(NOx)、碳氢化合物(HC)和颗粒物(PM)等有害物质。我们还将讨论如何通过优化燃烧过程、改进燃油品质、使用清洁能源(如生物燃料、氢燃料)等手段,从源头上减少排放。 此外,本书还会触及内燃机的控制系统和智能化发展。现代内燃机早已不是简单的机械装置,而是集成了大量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和复杂算法的智能系统。我们将介绍发动机管理系统(EMS)如何通过实时监测发动机的各种参数,并根据预设的算法进行精确调控,以实现最佳的性能和效率。未来的内燃机将更加智能化,例如,与自动驾驶系统、混合动力系统集成,实现更高效、更环保的动力输出。 【RT】 内燃机学的编撰,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又不乏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本书的语言力求简洁明了,避免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次接触内燃机领域的读者,也能循序渐进地理解其核心概念。同时,对于具备一定机械工程背景的读者,本书也提供了深入探讨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研究。 总而言之,【RT】 内燃机学是一部关于机械动力心脏的百科全书,它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探索内燃机世界的奇妙旅程。从历史的源头,到工作原理的精髓,再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都将以最全面、最深刻的方式,为您呈现这项伟大的发明所蕴含的科学魅力和工程智慧。无论您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工程师,还是对汽车、航空、船舶等动力技术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本书都将成为您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助您深入理解驱动现代社会运转的强大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他多年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内燃机知识体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发动机的热力学循环的讲解。书中不仅仅是介绍了奥托循环、迪塞尔循环等经典模型,更是深入分析了实际发动机中各种不可逆过程对循环效率的影响,比如节流损失、泵气损失以及热量损失。当我看到那些用图形化的方式展示的能量损失图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发动机的效率提升,需要从如此多的细节入手。而且,作者还巧妙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每一个概念时,都会引用实际发动机的设计参数和实验数据,这使得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坚实的支撑。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瞬态工况下的发动机性能”的章节,作者详细分析了发动机在加速、减速等动态过程中的响应特性,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控制策略来提升驾驶体验。这本书让我对发动机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静态的理论模型,而是上升到了一个动态、复杂的系统层面,也让我对工程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意。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混乱的机械知识体系中,搭建了一个清晰的框架。作者的逻辑性非常强,环环相扣,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知识的递进。我最喜欢的是关于“冷却系统”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水冷和风冷两种方式,而是深入分析了热量在发动机内部的产生和传递过程,以及冷却系统在维持发动机最佳工作温度方面的关键作用。当我看到书中关于不同冷却方式下的温度分布图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发动机的散热,是一门复杂的艺术。而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冷却系统的组成部件,比如水泵、散热器、节温器以及风扇,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这本书让我对发动机的“健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工作的冷却系统充满了敬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系统都相互关联,共同协作,才能保证发动机的平稳运行。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我从未有过的。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机械的传奇故事。我最喜欢的是关于“点火系统”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火花塞的作用,而是深入分析了点火能量、点火提前角以及点火顺序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当我看到书中关于不同点火方式下的燃烧曲线图时,我才意识到,原来一次小小的火花,却能引发如此巨大的能量爆发。而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点火系统的类型,比如电感式点火、电容放电点火以及独立点火系统,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本书让我对发动机的“心脏”——点火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那些看似简单的火花,充满了敬畏。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离不开那些关键而微小的环节。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视野的拓展。作者在讲解内燃机基本原理的同时,还会巧妙地将相关领域的知识融入其中,让我得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理解内燃机。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材料科学在发动机设计中的应用”的章节。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发动机材料,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材料在高温、高压以及腐蚀性环境下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材料的改进来提升发动机的耐久性和可靠性。当我看到书中关于陶瓷材料在高温部件上的应用案例时,我感到非常惊叹。作者解释了为什么陶瓷材料能够承受比金属材料更高的温度,以及如何通过特殊的制造工艺来克服陶瓷材料的脆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内燃机的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协同进步,也让我对跨学科的研究和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鼓励我去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去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去寻找创新的可能性。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毕竟“内燃机”这个词听起来就有些枯燥乏味。然而,翻开书页的那一刻,我便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用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那些复杂的工程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我最喜欢的是关于“气门机构”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枯燥地描述凸轮轴的转角和气门的开闭时间,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气门机构比作发动机的“呼吸系统”,形象地解释了进气门和排气门如何协同工作,将新鲜空气送入气缸,并将燃烧后的废气排出。当我读到关于“气门正时”的讲解时,我仿佛能看到气门在精确的时间间隔内,有条不紊地开启和关闭,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指挥家,在指挥着一场宏大的音乐会。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气门机构的类型,比如顶置气门、侧置气门以及可变气门正时技术,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部件,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精妙的设计。它让我对机械工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机械设备。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最浅显易懂的方式,将最专业的知识传授给我。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排放控制技术”的讲解。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排放标准,而是深入分析了内燃机产生各种污染物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减少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当我看到书中关于三元催化转化器的工作原理图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这些看不见的“净化器”,在保护我们的环境方面,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而且,作者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排放控制技术,比如废气再循环(EGR)、颗粒物过滤器(DPF)以及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本书让我对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对科技在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作用充满了信心。它让我意识到,我们的每一次选择,都可能对未来产生影响,而科技,则是我们改变未来的强大力量。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内燃机世界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其精妙绝伦的设计和运作原理。作者的讲解思路清晰,逻辑性极强,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一步步探索这个复杂而迷人的领域。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发动机的机械损耗”这一章节所吸引。作者没有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剖析了活塞与缸壁的摩擦、曲轴轴承的阻力、以及齿轮传动的能量损失等细致入微的损耗环节。当我看到那些详细的损耗分析图表,并且得知通过优化设计和材料选择,可以将这些损耗降到最低时,我为工程师们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折服。书中还对不同类型的机械损耗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量化,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让我意识到,提高内燃机的效率,不仅仅是优化燃烧过程,更是要关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将能量损失控制到极致。这本书让我开始以一种更挑剔、更细致的眼光去审视机械,也让我更加欣赏那些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工程师们。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给迷茫在机械世界里的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内燃机的理解不再是雾里看花。翻开它,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严谨而富有逻辑的图示,它们以一种极其直观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物理过程具象化。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燃烧室设计的章节,作者用一种非常精炼的语言,解释了不同形状的燃烧室对燃烧效率、爆震倾向以及排放的影响。当我看到不同燃烧室形状下的火焰传播模拟图时,我仿佛能亲眼看到那熊熊燃烧的火焰,感受到能量是如何在瞬息之间爆发的。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各个关键部件的设计原理和制造工艺。比如,活塞环的设计,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巨大的学问,作者细致地讲解了不同材质、不同截面的活塞环在密封性、耐磨性和减少摩擦方面的优劣。读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汽车发动机,其背后是如此精密的工程计算和无数次的实验验证。这本书让我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让我对机械工程这门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学习下去,去探索更多隐藏在机械背后的奥秘,去理解那些看似普通却又至关重要的技术。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能够将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物理化学原理,以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在描述燃料的燃烧过程时,就像是在描绘一幅壮丽的化学反应画卷。他不仅仅是列出化学方程式,而是通过对能量转化、分子运动以及反应速率的深入剖析,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微观的燃烧世界。那些关于混合气形成、着火延迟期以及火焰传播的讲解,充满了动态感和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燃烧不完全”的章节所吸引,作者用生动的比喻,解释了为什么会产生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以及这些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当我看到书中展示的各种燃烧产物分析图时,我才真正意识到,发动机的每一次呼吸,都关乎着地球的健康。而且,这本书在理论的讲解之外,还穿插了大量关于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的讨论。比如,作者对未来清洁能源发动机的展望,对新型催化转化器技术的介绍,都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通过技术创新,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让我们的星球更加清洁。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发动机的理解,从一个“门外汉”提升到了一个“半个行家”。作者的讲解非常系统化,循序渐进,即使是对机械知识了解不多的人,也能轻松地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润滑系统”的讲解。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列出机油的作用,而是深入分析了机油在减少摩擦、散热、清洁以及密封方面的关键作用,并详细介绍了各种润滑油的类型、粘度以及性能指标。当我看到书中关于不同工况下机油性能衰减的图表时,我才意识到,机油的选择和更换,对于发动机的健康至关重要。而且,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润滑系统的类型,比如压力润滑、飞溅润滑以及干式油底壳系统,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这本书让我对发动机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好奇,也让我对那些默默工作的润滑油产生了新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看似微小的部件,都承载着重要的使命,也都是整个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