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12版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各级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皮肤科初学者的教材和住院医师培训

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12版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各级医院皮肤科执业医师皮肤科初学者的教材和住院医师培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世正 译
图书标签:
  • 皮肤病学
  • 临床医学
  • 医学教材
  • 皮肤科
  • 诊断学
  • 治疗学
  •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
  • 皮肤科医师
  • 住院医师培训
  • 医学研究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图天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19682
商品编码:28918826655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具体描述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2版)
定价 598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8
开本 大16
作者 W.D.James等主编;徐世正译
装帧 精装
页数 960
字数 2220
ISBN编码 9787030419682

目录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第12版序

译者序
前言与致谢
第1章 皮肤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第2章 皮肤体征与诊断
第3章 物理因素引起的皮肤病
第4章 瘙痒症与神经皮肤性疾病
第5章 特应性皮炎、湿疹和非感染性免疫缺陷病
第6章 接触性皮炎和药疹
第7章 红斑和荨麻疹
第8章 结缔组织病
第9章 黏蛋白病
第10章 脂溢性皮炎、银屑病、顽固性掌跖皮疹、脓疱性皮炎和红皮病
第11章 玫瑰糠疹、毛发红糠疹和其他丘疹鳞屑及过度角化性疾病
第12章 扁平苔藓及相关性疾病
第13章 痤疮
第14章 细菌性感染
第15章 真菌和酵母引起的疾病
第16章 分枝杆菌病
第17章 麻风(Hansen 病)
第18章 梅毒、雅司病、非性病性梅毒和品他病
第19章 病毒性疾病
第20章 寄生虫感染、刺伤和咬伤
第21章 慢性发疱性皮肤病
第22章 营养性疾病
第23章 皮下脂肪疾病
第24章 内分泌病
第25章 皮肤纤维与弹力组织异常
第26章 代谢障碍
第27章 遗传性皮肤病和先天异常
第28章 真皮和皮下组织肿瘤
第29章 表皮痣、肿瘤和囊肿
第30章 黑素细胞痣和肿瘤
第31章 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病
第32章 皮肤淋巴样增生、皮肤T 细胞淋巴瘤、其他恶性淋巴瘤及相关疾病
第33章 皮肤附属器疾病
第34章 黏膜疾病
第35章 皮肤血管病
第36章 色素障碍
第37章 皮肤外科学
第38章 皮肤激光外科
第39章 美容皮肤病学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s-serif;">《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为皮肤病学世界**专著,已有82 年的出版历史,以一卷本书包揽皮肤科疾病的临床体征、症状、诊断试验及治疗精华。第11 版较第10版增加收录疾病70余种,并删去了一些过时或已经见不到的疾病。针对每种疾病,明确了一线疗法、二线疗法及替代疗法,以循证医学为基础补充了大量新的参考文献,保证了《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的**性和实用性。
适读人群 :主要面对皮肤科执业医师,旨在成为它们临床诊疗的案头参考书,对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方面的临床问题提供简明可靠的诊疗建议;由于本书的简洁、全面,也是皮肤科初学者的理想教材和住院医师培训的主要教材。
s-serif;">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原书第11版)》是美国皮肤科医师几乎人人拥有的基本用书。从2004 年原著第9 版的中文首版问世,到2008 年原著第10 版的中文版再次与读者见面,已经得到中国广大皮肤科同道们的热爱和赞誉,*近8 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从中受益。,一本*新版本的问世无疑又给我国读者带来!

商品参数
书 名:病毒学原理(Ⅱ)--致病机理与控制
作 者: 主编
I S B N :9787122195357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月第1版
印刷时间:2015年1月第1次
字 数:字
页 数:410页
开 本:16开
包 装:平装
重 量: 克
原 价:158元

目录

1    易感宿主的感染    001
1.1 引言 /001
1.2 简述病毒致病研究的历史 /001
1.2.1 微生物传染源 /001
1.2.2 早发现的人类病毒 /002
1.2.3 病毒致病机制研究的黄金年代 /003
1.2.4 新千年与病毒致病机制研究 /004
1.3 感染的基础 /004
1.3.1 一系列不幸事件 /004
1.3.2 感染的起始 /007
1.3.3 病毒的侵入 /008
1.3.4 成功的感染必须调节或逃避宿主的防御 /012
1.3.5 病毒的传播 /013
1.3.6 病毒对器官的侵害 /019
1.3.7 病毒的嗜性 /022
1.4 展望 /025
2    人群的感染    027
2.1 引言 /027
2.2 病毒致病机制 /027
2.2.1 统计学 /030
2.2.2 流行病学 /031
2.2.3 /033
2.2.4 病毒感染的传播 /035
2.2.5 地理与季节 /036
2.2.6 病毒的毒力 /039
2.2.7 宿主对病毒性疾病的易感性 /047
2.3 展望 /050
3    病毒攻击与宿主防御的抗衡:早期作用    052
3.1 引言 /052
3.1.1 初级的物理和化学防御 /053
3.1.2 感染的个重要时刻 /053
3.2 固有细胞防御 /054
3.2.1 单个细胞如何探测来自外界的入侵 /055
3.2.2 受体介导病原相关分子的识别 /056
3.2.3 细胞因子是固有细胞防御的初级产物 /061
3.2.4 干扰素:早期预警和起作用的细胞因子 /064
3.2.5 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死亡) /074
3.3 敌对的细胞质:其他的固有防御 /079
3.3.1 自噬 /079
3.3.2 表观遗传沉默 /079
3.3.3 RNA沉默 /080
3.3.4 胞嘧啶的脱氨基作用[Apobec(载脂蛋白B剪接复合物)] /080
3.3.5 Trim 蛋白(三重相互作用基序)蛋白 /081
3.4 展望 /082
4    免疫防御    087
4.1 引言 /087
4.1.1 天然和适应性免疫反应 /088
4.2 天然免疫反应 /089
4.2.1 一般特征 /089
4.2.2 哨兵细胞 /089
4.2.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092
4.2.4 补体 /094
4.2.5 反应 /097
4.3 适应性免疫应答 /099
4.3.1 一般特征 /099
4.3.2 适应性免疫的细胞 /102
4.3.3 适应性免疫:来自于携带不同的抗原受体的淋巴细胞的行为 /104
4.3.4 抗原递呈与免疫细胞的活化 /108
4.3.5 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113
4.3.6 抗体应答 /117
4.3.7 免疫与脑 /121
4.4 免疫病理学:免疫反应过度引起的机体损伤 /122
4.4.1 免疫病理损伤 /123
4.4.2 病毒感染导致的免疫 /126
4.4.3 全身性反应综合征 /126
4.4.4 自身免疫病 /126
4.4.5 异源T细胞免疫 /128
4.4.6 使免疫“短路”的超抗原 /128
4.4.7 自由基介导的机制 /129
4.5 展望 /129
5    感染模式    135
5.1 引言 /135
5.2 生活周期和宿主防御 /136
5.3 生长的数学与感染模式的相关性 /136
5.4 急性感染 /139
5.4.1 定义和必要条件 /139
5.4.2 急性感染倾向于被控制和清除 /140
5.4.3 抗原变异为急性感染提供了选择优势 /141
5.4.4 急性感染是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 /143
5.5 持续性感染 /143
5.5.1 定义和必要条件 /143
5.5.2 无效的固有或天然免疫应答可促进持续性感染的发生 /144
5.5.3 通过调控适应性免疫应答使持续性感染持久存在 /144
5.5.4 削弱免疫监视可能导致持续性感染在组织的建立 /148
5.5.5 当免疫细胞被感染时可能发生持续性感染 /148
5.6 两种引起持续感染的病毒 /149
5.6.1 麻疹病毒 /149
5.6.2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151
5.7 潜伏性感染 /151
5.7.1 一般特征 /151
5.7.2 单纯疱疹病毒 /152
5.7.3 EB病毒 /158
5.8 慢发性感染: Sigurdsson的遗产 /161
5.9 顿挫性感染 /162
5.10 转化感染 /162
5.11 展望 /163
6    人体免疫缺陷病毒致病机制    166
6.1 引言 /166
6.1.1 世界范围内的问题 /166
6.2 HIV是一种慢病毒 /167
6.2.1 HIV的发现和鉴定 /167
6.2.2 HIV复制周期典型特征和辅助蛋白的作用 /171
6.3 胞内靶蛋白 /177
6.4 传播途径 /178
6.4.1 病毒传染源 /178
6.4.2 传播模式 /179
6.4.3 传播机制 /180
6.5 感染过程 /181
6.5.1 病毒表型和感染的免疫细胞指标 /181
6.5.2 感染应答的多样性 /183
6.6 细胞免疫功能障碍的原因 /183
6.6.1 CD4+ T淋巴细胞 /184
6.6.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184
6.6.3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185
6.6.4 B细胞 /185
6.6.5 自然杀伤细胞 /185
6.6.6 自身免疫 /185
6.7 HIV的免疫应答 /186
6.7.1 体液免疫应答 /186
6.7.2 细胞免疫反应 /188
6.7.3 小结:关键性的平衡 /188
6.8 艾滋病病人中HIV-1复制的动力学 /188
6.9 HIV对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影响 /190
6.9.1 淋巴器官 /190
6.9.2 神经 /190
6.9.3 胃肠 /192
6.9.4 其他器官 /193
6.10 HIV与癌症 /193
6.10.1 Kaposi肉瘤 /194
6.10.2 B细胞淋巴瘤 /195
6.10.3 肛门与生殖器癌症 /195
6.11 治疗和的前景 /196
6.11.1 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方法 /196
6.11.2 高活性的抗逆转录病毒的治疗 /196
6.11.3 开发性疫苗以感染 /197
6.11 展望 /198
7    转化和肿瘤发生    201
7.1 引言 /201
7.1.1 转化细胞的特性 /202
7.1.2 细胞增殖的调控 /205
7.2 致癌病毒 /208
7.2.1 致癌病毒的发现 /209
7.2.2 转化细胞中的病毒遗传信息 /214
7.2.3 病毒转化基因的起源和本质 /219
7.2.4 病毒转化蛋白的功能 /221
7.3 病毒癌基因产物激活细胞信号转导通路 /221
7.3.1 病毒模拟细胞信号分子 /222
7.3.2 细胞信号转导蛋白表达或活性的改变 /225
7.4 病毒癌基因产物干扰细胞周期调控通路 /231
7.4.1 由Rb蛋白引起的限制点控制的废除 /231
7.4.2 病毒特异性cyclin的生成 /234
7.4.3 cyclin依赖性激酶剂的失活 /235
7.5 转化细胞必定能生长和生存 /235
7.5.1 促分裂信号和促生长信号的整合 /235
7.5.2 转化细胞生存的机制 /236
7.6 癌变所需的转化细胞特性的其他改变 /241
7.6.1 免疫防御的 /241
7.7 人致癌病毒诱导转化和癌变的其他机制 /242
7.7.1 非转导性、复合性致癌性逆转录病毒:具很长潜伏期的肿瘤发生 /242
7.7.2 由肝炎病毒所致的癌变 /244
7.8 展望 /247
8    疫苗    250
8.1 引言 /250
8.2 疫苗的历史起源 /250
8.2.1 天花病的历史回顾 /250
8.2.2 大规模的接种计划非常有效 /251
8.3 疫苗基础知识 /256
8.3.1 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256
8.3.2 疫苗刺激免疫记忆 /257
8.3.3 基本挑战 /260
8.4 制作疫苗的科学与艺术 /261
8.4.1 基本方法 /262
8.5 疫苗技术 /273
8.5.1 大多数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依赖于佐剂的刺激免疫反应 /273
8.5.2 免疫方式 /275
8.5.3 免疫治疗 /275
8.6 艾滋病疫苗的需求 /276
8.6.1 挑战 /276
8.6.2 主要事件 /277
8.7 展望 /277
9    病毒病的防治    280
9.1 引言 /280
9.1.1 矛盾?如此多的病毒知识,如此少的抗病毒药物 /280
9.1.2 历史背景 /282
9.2 抗病毒化合物的发现 /282
9.2.1 抗病毒药物发现的新词汇 /283
9.2.2 抗病毒化合物的筛选 /283
9.2.3 抗病毒药物设计(designer antivirals)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药物发现 /287
9.2.4 “R”和“D”之间的区别 /288
9.2.5 已获批准的抗病毒药物举例 /290
9.2.6 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靶点 /296
9.2.7 抗病毒基因治疗和反式显性剂 /299
9.2.8 抗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300
9.3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艾滋病 /301
9.3.1 抗HIV药物举例 /302
9.3.2 治疗持续感染与抗药菌株出现的综合问题 /306
9.3.3 联合治疗 /308
9.3.4 策略性地中断治疗 /309
9.3.5 面临的挑战和得到的教训 /309
9.4 展望 /310
10    病毒的进化和新发病毒    312
10.1 病毒的进化 /312
10.1.1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经典理论 /312
10.1.2 病毒群体是如何进化的? /313
10.1.3 病毒的起源 /324
10.1.4 自身基本特性既约束病毒进化,同时也驱动其进化 /333
10.2 新发病毒 /336
10.2.1 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的类型 /337
10.2.2 传入新的宿主:生态中的基本问题 /343
10.2.3 病毒生态位的扩展:自然选择的新发病毒简介 /346
10.2.4 变异、重组以及重排扩大感染宿主范围 /350
10.2.5 有些新发病毒是真正的新病毒 /354
10.2.6 诊断病毒学相应诊断规范的改变 /354
10.3 认识和可能性 /355
10.3.1 传染性病原和公众认知 /355
10.3.2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356
10.4 展望 /358
附录A 本书讨论的选择的几种动物病毒引起的疾病、流行病学及其致病机制    362
附录B 特殊感染因子    388
引言 /388
类病毒 /388
卫星病毒 /388
朊病毒和传染性海绵状脑病 /390
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 /391
术语     395
索引     403

编辑
原著经典、享有声誉——Principles of Virology为上微生物、病毒学领域销售得**的经典巨著,是一部进行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原典,备受学界推崇,被指定为知名高校的教材。
强强联手、译者阵容——译著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协和医院等国内病毒与病毒性疾病研究领域*机构和知名专家联合翻译,确保了译著的内容精准和学术水平,方便为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学科地图、内容精彩纷呈——译著用上近千幅图、表、框建立了网络型的内容体系,一改枯燥原理性知识的弊端:双色和彩色图片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展现出了病毒与人体作用的机理;立体多维的病毒知识对于不同方向和深度的研究项目来讲,均可以轻松找到适合阅读和理解的**切入点。
内容
    《病毒学原理》(含卷Ⅰ和卷Ⅱ)深入浅出地将病毒复杂繁多的复制方式及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呈现出来,有利于读者探索治疗和控制病毒感染的方法。卷Ⅱ深入浅出地将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呈现出来,主要介绍了病毒的致病机理、病毒感染的控制以及病毒的进化,重点论述病毒和机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各种反应,有利于读者探索治疗和控制病毒感染的方法。书中设置了丰富的参考文献和附录信息:总结了代表性病毒的致病机制,以及病毒病的疾病特征、流行病学等,可方便读者就具体章节和某一专题深入查阅与学习。
本书概念、内容、图文并茂、实用性居上,适合作为高等院校生命科学、医学及相关师生的病毒学教材。对于生命科学、医学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与技术人员来讲,也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
<导读信息>
如果您正准备着手于病毒学某一领域的研究,这是一部经典的原理性指导书,通过它您可了解该领域的全局,激发您探索新的病毒特性的兴趣。
如果您再病毒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这本书能为您提供方法论,为您的研究提供一张地图,指引您前进的方向。
如果您在病毒领域已经获得了部分令人欣喜的成绩,本书的各个专题逻辑严密,可以帮您分析收获的数据是否能够充分支持您的学术观点。
即便您不是病毒学领域的研究人员,本年也适合您,因为病毒是生命科学重要的研究工具,许多生命现象都是利用病毒的特性揭示的。


临床皮肤病学前沿进展与实践指南(第13版) 本书简介 《临床皮肤病学前沿进展与实践指南(第13版)》是一部全面、深入且与时俱进的皮肤病学权威参考书,旨在为全球皮肤科医师、住院医师、医学院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本版在前九版经典内容的基础上,汇集了全球顶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重点关注过去数年间皮肤病学领域的重大突破,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新发现,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靶向治疗和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 内容深度与广度 本书的结构设计兼顾了基础理论的系统性与临床实践的指导性。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共计三十五章,内容覆盖了皮肤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病理生理学、治疗方法以及特殊人群的皮肤管理。 第一部分:皮肤的结构、功能与基础科学进展 本部分对皮肤的正常组织学、生理功能进行了详尽阐述,并重点更新了与皮肤疾病密切相关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新增章节深入探讨了皮肤微生物组(Skin Microbiome)在炎症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最新的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如何推动我们对复杂皮肤病(如银屑病、特应性皮炎)致病机制的理解。对皮肤免疫系统在皮肤屏障功能维持和疾病发生中的调控网络进行了深入剖析。 第二部分:炎症性与免疫介导性皮肤病 这是本书的核心与重点修订部分。针对特应性皮炎(AD),本版详细介绍了最新的T2/非T2炎症通路学说,并全面收录了最新的JAK抑制剂、IL-4/IL-13/IL-31受体拮抗剂等生物制剂及小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适应症、疗效评估标准及长期安全性监测指南。 银屑病的章节更新了对脓疱型、关节病型银屑病等特殊类型的管理策略,对TNF-α抑制剂、IL-17/IL-23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流程进行了细化,并讨论了这些系统治疗对心血管代谢综合征共病的管理建议。 红斑性狼疮、皮肌炎等结缔组织疾病章节,结合最新的自身抗体检测技术,提供了更精准的诊断流程。血管炎部分重点强调了ANCA相关血管炎和皮肤小血管炎的病理学分类及其规范化治疗方案。 第三部分:皮肤感染与性传播疾病 本部分强调了对抗生素耐药性问题的应对策略。对细菌感染(如蜂窝组织炎、深部真菌感染)的经验性用药选择和目标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新。病毒性疾病部分,详细介绍了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的最新疫苗接种策略,以及针对耐药性或复发性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的治疗新进展。真菌学章节,补充了新型抗真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适应证。 第四部分:皮肤肿瘤学与激光美容 皮肤肿瘤学部分进行了大规模修订,以反映早期诊断技术和个体化治疗的进步。 黑色素瘤: 详细阐述了BRAF、NRAS突变状态检测的临床意义,系统性地介绍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抑制剂、CTLA-4抑制剂)联合治疗方案的适应证、疗效评估(如RECIST标准在皮肤肿瘤中的应用)和管理副作用的策略。对于早期黑色素瘤的Sentine 淋巴结活检指征也给出了明确指导。 非黑色素瘤皮肤癌(NMSC): 详细介绍了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局部治疗(如莫氏显微外科手术、光动力疗法)和系统治疗(如Hedgehog通路抑制剂、EGFR抑制剂)的更新指南。 皮肤美容与激光章节增加了对能量设备(如射频、聚焦超声)在紧致提升领域的最新应用,对激光治疗色素性疾病(如黄褐斑、咖啡斑)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进行了量化评估。 第五部分:色素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与特殊皮肤病 色素障碍部分,对黄褐斑的治疗进行了革命性更新,强调了综合治疗(包括新型外用药物、口服抗炎药物和激光的联合应用)的重要性。白癜风章节收录了最新的JAK抑制剂在治疗活动期白癜风中的突破性研究数据。 遗传性疾病,如大疱性类天疱疮、遗传性大疱性疾病,更新了其分子病理机制和基因诊断技术。本部分还包含对老年皮肤病学、妊娠期皮肤病和儿科皮肤病学的实践要点总结。 特色与优势 1. 临床导向性强: 每一章节末尾均设有“临床决策路径图”或“关键要点总结”,便于读者快速掌握诊断和治疗流程。 2. 丰富的图谱与病理图像: 本版配备了超过2500张高清彩色临床照片和病理切片图像,极大地辅助了形态学诊断。 3. 循证医学基础: 所有治疗推荐均基于高级别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和系统评价,确保了推荐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跨学科视野: 强调皮肤病与内科系统疾病(如心血管、代谢综合征、精神卫生)的关联性管理,提升了皮肤科医师的综合诊疗能力。 本书适合所有希望掌握现代皮肤病学体系,追踪最新研究进展的专业人士,是构建高水平皮肤科临床思维和实践技能的必备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在安德鲁斯这本《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12版》面前,我深切体会到了什么是“教科书级别的”全面与权威。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覆盖之广泛,让我感觉以前所学的很多零散知识点,终于找到了一个集中的、系统的归宿。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更是将每一种疾病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医学背景下进行阐述。从病因、发病机制,到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再到治疗原则和预后评估,每一个环节都做得极其严谨。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治疗时,所体现出的循证医学的严谨性,会引用相关的研究证据来支持推荐的治疗方案,这让我们在面对复杂的治疗选择时,能够更加有理有据。同时,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话题的讨论,也展现了其学术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皮肤科新人,对于这个领域既充满好奇又有些畏惧。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中文翻译版,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老师”。初拿到这本书时,就被它庞大的体量和丰富的插图所震撼。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图谱”和“工具书”。书中的彩色图片质量非常高,许多疾病的临床表现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图像来辅助学习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常常对着图片,对照着文字描述,一点点地去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书中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也足够深入,比如皮肤的解剖生理、免疫学基础等等,这为我理解更复杂的疾病机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它还引导我们关注患者的整体情况,不仅仅是皮肤本身的问题,还包括全身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对皮肤病的影响,这种全方位的视角非常宝贵。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名在二甲医院皮肤科工作的医生来说,安德鲁斯这本《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12版》更像是一本“救急手册”。很多时候,在临床工作中会遇到一些不常见的病例,或者对某个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拿不太准,这时候我就会翻开这本书。它里面提供的鉴别诊断思路非常清晰,能够帮助我迅速缩小范围,找到可能的原因。而且,书中的治疗建议非常具体,对于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都有详细的指导,这大大节省了我在查阅大量文献的时间。我尤其喜欢它对各种治疗手段的优缺点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时刻在身边指导着我,让我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临床上的各种挑战。

评分

作为一名在皮肤科领域耕耘多年的住院医师,我参加了多次安德鲁斯这本《中文翻译版 原书第12版》的学习培训。这本书简直是我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蒙。书中对于疾病的阐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让学习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案例的分析,结合临床实际,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这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并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此外,书中还强调了人际沟通和医患关系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医生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指导。这本书让我不仅仅是学习了皮肤病学,更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更加全面的医生。

评分

作为一名在基层医院皮肤科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必须说,在接触到安德鲁斯这本“大部头”之前,我对很多皮肤病的认识和诊断都停留在比较表浅的层面。这本书的引进,简直是给我们这些“土鳖”医生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它不像一些国内教材那样,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堆砌,而是非常务实地从临床实践出发。比如,书中对常见皮肤病的鉴别诊断,简直是庖丁解牛般细致,列举了各种可能混淆的疾病,并给出了非常清晰的鉴别要点,图文并茂,哪怕是经验不太丰富的住院医师,也能在遇到疑难病例时,心里有底,知道从哪些方向去思考。而且,书中对一些罕见病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虽然不一定每天都能遇到,但了解总比不了解强,关键时刻能救命。我特别喜欢它在治疗建议部分,不仅列出了各种药物的用法用量,还详细阐述了不同治疗方案的优缺点、适用人群以及潜在的副作用,非常人性化,也给了我们很大的灵活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