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通常把文明看成一种现成的财富,但作者认为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而且,作者推翻了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的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文明的进程。总之,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前言
*章“文明”和“文化”概念的社会发生
*部分“文明”与“文化”概念的对立在德国的社会发生
引言
“文明”与“文化”这两个对立概念的发展过程
关于德国宫廷观念的几个例子
关于德国中等阶层和宫廷贵族
说明德国中等阶层知识分子与宫廷贵族之间关系的文学例子
“文化”与“文明”对立中社会矛盾的缓和及民族矛盾的加剧
di二部分“文明”概念在法国的社会发生
法语中“文明”概念的社会发生
重农主义和法国改革运动的社会发生
di二章“文明”使人类行为发生的特殊变化
“礼貌”概念的历史
中世纪的社交礼节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行为变化
关于就餐行为
* 例子
di二 对于席间风俗习惯引文的一些想法
*类 关于以上引文所属各社会的概况关于“宫廷礼仪”和“礼貌”概念盛衰的说明关于就餐“文明”发展的概况关于宫廷谈吐模式的形成关于人们用什么理由来说明这是“坏的”,那是“好的”“更好的”行为的问题
di二类 关于吃肉关于席间餐刀的使用关于席间叉的使用对于自然需要看法的变化
*例子
di二关于这些例子和这方面变化的一般评说关于擤鼻涕
*例子
di二关于擤鼻涕引文的一些想法关于吐痰
*例子
di二对有关吐痰引文的一些想法 关于卧室中的行为
*例子
di二对于例子的几点想法 对男女关系看法的变化关于攻击欲的转变骑士生活概况
di三章西方文明的社会发生
宫廷社会概貌
专制主义社会发生学简论
中世纪社会发展机制
*部分封建化机制
前言
中世纪统治机构中凝聚与分散的势力
民族大迁徙后的人口增长
十字军东征社会发生学观察
社会内部的扩展:新*新工具的形成
中世纪社会出现的一些新因素,和古希腊罗马社会的比较
封建主义社会发生学宫廷抒情诗的社会发生学和宫廷礼俗
di二部分国家的社会发生
崛起王室的*阶段:在领地范围内的竞争和垄断的形成
有关英、法和德国发展历程几个不同方面的附录
论垄断(或独占)机制王国范围内的早期竞争
离心力量重又加强:众王子的竞争圈子
*的自由竞争和胜利者*终的垄断地位
统治单位内部的分量分布。这种分布对于中央权力的意义。
“国王机制”的形成税务独占社会发生学
总结 文明论纲
社会强制导致自我强制
强制向长远扩展和自我强制的扩展反差在缩小,种类在扩大武士的宫廷化
本能的抑制心理化和合理化(理性化)羞耻和难堪
上层联结更为紧密,下层更大的崛起
概观
附记:埃利亚斯和他的《文明的进程》"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埃利亚斯,这让我联想到一些欧洲社会思想史上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对权力、国家形成以及个体化进程的探讨影响深远。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带有浓厚的社会结构分析色彩,试图揭示权力集中化(即国家形成)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个体的行为模式。比如,随着暴力垄断权的转移,个体不再需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和即时的暴力反应,从而使得更精细的情感控制和更长的“前摄性”规划成为可能。这种从外部强制到内部约束的转变,是文明化的核心议题之一。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阐述“举止的规范化”与“心理的内在化”是如何同步进行的。如果书中能详细分析不同社会阶层在这一进程中所经历的差异,那就更好了,因为社会变迁往往不是均质化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视角来看待“文明”这个标签,而不是将其视为一个静止的终极状态。
评分我对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特别着迷,这本书的副标题“文明的社会发生和心理发生的研究”直接击中了我关注的核心。我总觉得,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科技水平或物质财富上,更深层次地,在于其成员的自制力、对他人的同理心以及情感表达的规范性。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构建起“社会发生”与“心理发生”之间的关联模型的。是社会压力导致了个体内在心理机制的重塑?还是某些先在的心理倾向,推动了特定的社会结构的形成?这种因果链条的梳理,往往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扎实的理论框架,也许是关于“适度情感”与“过度情感”之间的张力如何影响社会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如果能结合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比如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对暴力和羞耻感的处理方式的变化,那就太棒了。我期待的不是简单的史实罗列,而是对人类内在“自动化倾向”如何被社会环境逐步“精细化”的哲学思辨。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很吸引人,光是“文明的进程”几个字就让人浮想联翩。我一直对人类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今天的状态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似乎正好能满足我的好奇心。我个人比较关注社会结构和人类心理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演进的。比如,在早期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与现代社会相比,究竟有着怎样的质的飞跃或转变?是通过哪些关键的社会变革,比如城市化、工业革命,才塑造了我们今天这种看似理所当然的“文明”行为?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深入的见解,探讨这些宏大叙事背后的具体驱动力,而不是停留在表面。也许作者会引入一些比较性的分析,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征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出一条清晰的演化脉络。读完这本书后,我希望能够对我们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习以为常的礼仪、规范,有一个更具历史深度的理解。这种对事物根源的追溯,往往能带来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人对现实世界产生新的观察视角。
评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本质量通常很有保障,这让人对阅读体验抱有信心。我期待这本书的论述风格是严谨而富有逻辑性的,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漫长的历史时空,去审视“人是如何成为一个社会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我关注的重点在于“进程”二字所暗示的连续性和断裂性。文明的演进是否总是一条平滑的曲线,还是充满了剧烈的、爆发性的转变点?如果存在断裂,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是由哪些突发事件(如瘟疫、战争、技术革新)所触发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界定出“文明化”的关键阶段,并且为我们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让我们能够用来评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明发展程度。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角,探讨是否存在普适性的文明化规律,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希望它不仅是一本历史解读,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潜能与社会约束之间永恒博弈的深刻论述。
评分作为一个对历史细节比较敏感的读者,我更关注那些构成日常生活的微小变化。所谓“文明”,很多时候就体现在那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上,比如餐桌礼仪的变化、对身体排泄物的处理方式的改变,或者公共场合声音大小的控制。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则反映了社会对个人行为边界认识的深刻调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具体的社会实践是如何“固化”为新的心理习惯的。例如,作者是否会讨论“羞耻感”和“厌恶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逻辑?这些情感的变化是如何促使人们自发地收敛自己的行为,从而达成了社会所期望的“文雅”状态?我特别想知道,这种由外在压力转向内在自律的转变,在多大程度上是不可逆的,以及在现代社会,我们是否又在某些方面开始经历某种程度的“去文明化”的退行?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洞察,往往能提供比宏观理论更具说服力的证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