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易侠”哪去了?
象数易学如何解决寻找事物之间共性问题
中华周易协会会长张延生
潜心二十年研究的新力作为读者释疑
2014年初,《《象数易学与逻辑》(续)》作者出版的《象数易学与逻辑》一书是从“象数易学”的“象数”逻辑的“象表意”、“象数表意”、“象形表意”的模型论的角度,探讨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所对应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逻辑特点及缺陷,以及“时间为主,空间为辅”的“时空对应统一”的“时空观”(世界观)。特别是对“数理逻辑”的不可避免的必然性缺陷及“象数易学”的“辩证数理逻辑”的优势方面,进行了专门数理逻辑方面的探讨与某些证明;
此外,还探讨了不为人们广为重视的“形式逻辑”对政治、经济、社会、科学等误导及误识的某些作用及影响,并举例论述了“象数数理”是如何来寻找“数理逻辑”本质统一的“同一性”问题和方法的。
……
而本(续)册,是在以上《象数易学与逻辑》一书的基础上,并受到“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的启发,为了保证我们“延生易”中的标准型易卦的认识与表述的“象数”模型及其组合结构状态,在对应、转化、充添、表述任何事物时的尽量的准确与确切,我们通过“象数易学”易卦仅仅对应配以“先天八卦数”及其组合结构状态的方法,与以进行了彻底基本性地解决。并且通过对应配以先、后天八卦数不同的“象数易卦”组合的诸多模型,进行了对它们地对比与确认;
同时,通过探讨传统“象数易学”及“数术学”学中,是如何对各种尺度、重量和某些体容积等度量衡单位,进行具体对应表述的度量衡与卦、数及其数值本质性质、状态的对应关系,对应性地确定了64卦各卦数位的具体数字的对应表述模式及其各自具体对应表述的具体数据值。
张延生,教授,工程师。男,汉族,1943年3月出生于陕西省延安市瓦窑堡,山东省滕县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发动机工艺系工艺。曾任北京航空学院机械厂厂部技术室工程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易学教研室主任、教授。曾兼任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名人协会理事、中国医学气功研究会理事、北京中医学院大学生手诊研究协会顾问等职。现任中华易学大会主席、中华周易协会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并被数十家企事业单位聘为决策或指导顾问。
作者易学特长:象数、易理、应用、易医、义理。
前言…………………………………………………… 001
篇、度量衡与卦、数及其本质性质状态的对应关系… 028
一、传统“象数易学”及“数术学”中,是如何对各种尺度、重量
和某些体容积等度量衡单位,进行具体对应认识与表述的 …… 030
二、小数、分数、比例关系等前提下,我们的对应起卦、设卦、得
卦的某些对应原则 ………………………………………………… 033
㈠我们“易理学”数理的成卦表述原则 ………………… 033
㈡小数对应的表述模式、状态及规律 …………………… 038
㈢分数与比例的对应表述模式、状态及规律 …………… 040
三、64 卦各卦数位的具体数字的对应表述模式和数据值 …… 043
四、“反卦”“交易卦”“对卦”本身及其相互搭配“以变”“合和”
时,从其数理及其本质性质的定性上来说,会是个什么规律、状态
与性质 …………………………………………………………… 065
㈠一般“反卦”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
特点 ………………………………………………………… 065
㈡既是“反卦”又是“交易卦”“对卦”之间,各自的数理表
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关系特点 ………………………… 069
㈢一般“交易卦”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
关系特点 …………………………………………………… 073
㈣既是“对卦”“反卦”又是“交易卦”之间,各自的数理表
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关系特点 ………………………… 077
五、“上半反卦”“下半反卦”“上下同时反卦”“上半对卦”“下
半对卦”本身及其相互搭配“以变”“合和”时,从其数理及其本
质性质的定性上来说,会是个什么规律、状态与性质 … 081
㈠“上半反卦” 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
特点 ………………………………………………………… 081
㈡“下半反卦” 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
特点 ………………………………………………………… 085
㈢“上下同时反卦” 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
相关特点 …………………………………………………… 089
㈣“上半对卦” 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
特点 ………………………………………………………… 093
㈤“下半对卦” 之间,各自的数理表述规律及其二者的相关
特点 ………………………………………………………… 097
第二篇、对三至六爻同类型易卦相互作用时,在“象数”计算中表
现出的准确率的认识… ……………………………………… 102
一、三爻卦“对卦”(含两个三爻卦或两个事物)之间的“湮灭”
特点(包括先、后天八卦 3 个爻组的各卦间的相互“湮灭”的
结果) …………………………………………………………… 104
㈠“先天八卦”间 ………………………………………… 104
㈡“后天八卦”间 ………………………………………… 106
二、四爻卦“对卦”(含两个三爻卦或 4 个事物)相互间“湮灭”
的特点(含“先”“后”天两个三爻卦的组合以及 4 个爻组成的“互
卦”) ……………………………………………………………… 108
㈠“先天八卦”间 ………………………………………… 109
㈡“后天八卦”间 ………………………………………… 110
三、五爻卦“对卦”(含 3 个三爻卦或 6 个事物)相互间“湮灭”
的特点(含“先”“后”天 5 个爻组成的“互卦”) ………… 120
㈠“先天八卦”间 ………………………………………… 120
㈡“后天八卦”间 ………………………………………… 122
㈢五爻卦“对卦”之间相互“中和”“湮灭”时,其确切的表
述准确率将会如何 ………………………………………… 124
四、六爻卦“对卦”(每卦含 4 个三爻卦或两卦对应于 8 个事物)
相互间“湮灭”的特点(含“先”“后”天 6 个爻组成的“互
卦”) ……………………………………………………………… 131
㈠“先天八卦”间 ………………………………………… 131
㈡“后天八卦”间 ………………………………………… 134
㈢六爻卦“对卦”之间,相互“中和”“湮灭”时,其确切的
准确率会如何 ……………………………………………… 136
五、总结 ………………………………………………………… 144
㈠配以“先天八卦”数时,在三至六爻的各种“对卦”关系间,
它们各自所在的“中和”“湮灭”时,是会达到尽量的百分之
百的量化“守恒”状态的 ………………………………… 144
㈡在“后天八卦”的配数上来说,在三至六爻的各种“对卦”
关系间,它们各自所处于的“中和”“湮灭”统一的过程里,
总是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量化的“守恒”状态的,却总是会发
生及出现各种各样许许多多的不同百分比的量变损失或增殖量
的悖论性结果的 …………………………………………… 144
第三篇、“象数易学”数理表述方法的“合”“和”“以变”…
特点… …………………………………………………………… 148
一、确定数的总体场态的对应方法与规律 …………………… 150
㈠整数、自然数、序数等常见数 ………………………… 150
㈡分数 ……………………………………………………… 151
㈢小数 ……………………………………………………… 153
(续) 象数易学与逻辑 04
㈣比例 ……………………………………………………… 154
二、偶数个数位的数的对应成卦规律 …………………………… 156
三、奇数个位数的数的对应成卦规律 …………………………… 158
四、分数对应成卦的规律 ………………………………………… 160
五、小数对应成卦的规律 ………………………………………… 163
六、比例对应成卦的规律 ………………………………………… 165
七、总之 …………………………………………………………… 167
八、具体应用原则与举例 ………………………………………… 170
第四篇、“象数易学”是如何解决寻找不同事物间的同一性…
问题的… ……………………………………………………………… 176
一、“象数易学”的“易理学”,是如何对数及数值、数据、数制
的量化量,做出本质定性的判断的 ……………………………… 179
二、“象数易学”的“易理学”,是如何对数及数值、数据、数制
等的诸多的量化形式,做出“辩证统一”的共性及同一性的易卦定
性性质的判断的 …………………………………………………… 182
㈠“自然数”或“正整数”形式下 ……………………… 183
㈡“分数”形式下 ………………………………………… 187
㈢“小数”形式下 ………………………………………… 190
㈣“比例”形式下 ………………………………………… 193
㈤小结 ……………………………………………………… 196
㈥总结 ……………………………………………………… 199
第五篇、“先天八卦”数的分布结构及其某些数理逻辑规律
… ………………………………………………………… … 209
一、方位分布结构 ………………………………………………… 210
二、序数的分布结构特点 ………………………………………… 211
三、“先天八卦分布”数序(场态)排列规律 ………………… 212
四、由 1 到 104 个连续数的分布来看,在“先天八卦分布”中,各
方位上数层的分布规律 …………………………………………… 223
五、如何通过一个数来判定其所对应的“先天八卦”的场、态性质
……………………………………………………………………… 232
六、“坤乾易”的“形坟”六十四卦排序 ……………………… 236
第六篇、“后天八卦”数分布结构及其某些(数理)逻辑规律…
… ……………………………………………………………………… 247
一、“后天八卦”序数分布结构及特点 ………………………… 249
二、方位(包括数)的分布结构 ………………………………… 249
三、序数的分布结构特点 ………………………………………… 250
四、“后天八卦分布”数的加减法规律 ………………………… 252
五、左右旋转性及整体奇偶旋臂分布结构 ……………………… 253
六、“后天八卦序数”的“五行”生克结构分布 ……………… 253
七、奇偶数及“中五”之间的关系 ……………………………… 254
八、内部数字按其大小顺序的发展特性 ………………………… 254
九、“后天八卦序数”分布结构的特点 ………………………… 254
十、由 1 到 100 连续数的分布来看,“后天八卦序数”分布结构中,
各方位上数层的分布规律 ………………………………………… 265
十一、“后天八卦”数的一些定性推导法则 …………………… 273
十二、“九宫飞星图”的分析、研究与使用 …………………… 281
㈠“元世”飞星规律(20 年飞移一宫位) ……………… 281
㈡“年运”飞行规律(一年飞一宫) …………………… 305
㈢各宫位的特点与壮衰方法 …………………………… … 307
㈣月、日、时的“飞宫”方法 ………………………… … 312
第七篇、“河图”“洛书”“太乙”各数与先后天八卦不同结构分
布搭配形成的卦、数规律… ………………………………………… 321
一、“后天八卦方位”配“河图”数 …………………………… 322
二、“后天八卦方位”配“太乙”数 …………………………… 329
三、“先天八卦方位”配“洛书”数 …………………………… 348
四、另类“先天二进制”转化的卦序 64 卦生成图 ……………… 356
五、其他八卦方位配“洛书”数 ………………………………… 365
第八篇、“后天数”返“先天数”的规律、特点与运用… ……… 377
第九篇、文字、语言成卦的规律及其对应的某些逻辑内涵… …… 391
㈠处于“对卦”关系下的字、词、语句的特点 ………………… 401
㈡处于“反卦”关系下的字、词、语句的特点 ………………… 413
㈢再举些汉文字的笔画构成,来探讨其对应文字、词、句的易卦内
涵意义 ……………………………………………………………… 432
㈣字的笔画数及字的个数与卦的关系 …………………………… 469
㈤多个字如何确定对应卦 ………………………………………… 478
㈥通过运用“象数易学”对文字词句的对应定性的法则,从理性上
来理解与区别目前流行的一些新提法和某些词句的实际本质性内涵
及其间的辩证关系 ………………………………………………… 482
参考书目?………………………………………………… 558
在浩如烟海的国学经典中,《易经》无疑是最具代表性也最令人敬畏的之一,而《焦氏易林》则更是其间的一朵奇葩,其晦涩与精妙并存,让人既想探究又倍感压力。《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这本书,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我试图理解《易林》的航程。作者没有将《易林》仅仅看作是占卜的工具,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蕴含的“象数”与“逻辑”之间的深刻联系。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对“象”与“数”的辩证关系的阐释,以及如何通过“逻辑”这座桥梁,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过去,我常常在理解《易林》的某个卦象变化时感到困惑,觉得它似乎是随意而为,但通过这本书,我逐渐领悟到,在那些看似繁复的象数变动背后,其实隐藏着一套严谨的、可供推理的逻辑体系。作者通过对具体卦例的细致剖析,展示了如何从象数的直观显现中提炼出逻辑,再用逻辑去印证和深化对象数的理解。这种“象数——逻辑”的互动模式,让我对《易林》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触及到其更深层的智慧内涵。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理解《易经》象数之学的全新大门,特别是它对《焦氏易林》的深入解读,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神秘卦象背后的深刻逻辑。《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并非一本简单的说书,它更像是一次严谨的学术研究,但同时又以一种极其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作者的论述,将“象”的直观意象、“数”的量化分析,与“逻辑”的严密推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可供理解的知识体系。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为作者如何将复杂的象数变化,通过逻辑的梳理,变得条理清晰而感到惊叹。例如,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某个卦象变动时,作者能够一步步地分析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发展动力,甚至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模式,让我恍然大悟。这种将古老的智慧体系,用现代的逻辑工具进行解构和重塑,让我看到了《易经》和《易林》的强大生命力,也让我更加确信,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并非是封闭落后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至今仍可借鉴的智慧。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里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盏灯,照亮了原本迷雾重重的《易经》象数世界。《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思想启蒙。作者巧妙地将“象”与“数”这两个看似抽象的概念,通过翔实的论证和生动的阐释,与“逻辑”这一普适性的思维工具紧密结合起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读《焦氏易林》时,没有陷入单纯的占卜式叙述,而是深入分析了其中卦象、爻位的排列组合如何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可供推理的系统。那些看似随机的卦象变化,在作者的笔下,逐渐显露出其背后清晰的逻辑链条,仿佛是古人观察自然、洞察人生的思维模型。我过去曾尝试阅读过一些关于《易经》的书,但常常因为无法理解象数之间的联系而感到困惑。这本书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让我明白象数并非无迹可循,而是有着一套自洽的运行规律。作者通过对《易林》具体卦例的分析,展示了如何从象数中提炼出逻辑,再用逻辑去验证和深化对象数的理解,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这种“象数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极大地降低了理解《易经》的门槛,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智慧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认同感。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思维的书籍充满期待,《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期待。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易经》的象数之学,特别是《焦氏易林》中的奥秘,总有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感。感觉那些卦象的变动,虽然有着生动的意象,但其背后的逻辑联系却难以捉摸。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和系统的方式,将原本看似孤立的象数符号,编织成了一张清晰的逻辑网络。他并没有将“象”与“数”视为神秘的符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如何运用“逻辑”来解读和推演这些象数所传达的信息。我尤其被作者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一些复杂卦象时的处理方式所折服。他能够将复杂的象数变化,还原成一系列有迹可循的逻辑推演过程,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可能预示着什么。这种将古老的象数智慧与现代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尝试,不仅让我看到了《易经》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知识体系,若想真正触及灵魂,就必须具备一种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即使是那些看起来充满神秘色彩的古老学问。《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正是这样一本让我为之惊叹的书。它没有回避《易经》和《焦氏易林》中那些让许多人望而生畏的象数符号,反而将它们视为理解更深层智慧的钥匙。作者通过对“象”的直观感知与“数”的量化分析,构建起了一条通往“逻辑”的路径。我尤其被作者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一些复杂卦象时的处理方式所折服。他不仅仅罗列卦辞,而是通过层层剥茧,揭示出卦象变动背后所蕴含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甚至是一种战略性的思维模式。这种基于象数之上的逻辑推理,让我看到了《易经》作为一种智慧体系的强大生命力,它并非是静态的教条,而是动态的、可供分析和运用的方法论。我曾以为《易林》只是《易经》的延伸,充满了奇特的占断,但这本书让我明白,《易林》同样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逻辑思想。作者的解读,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地万物的变化,构建起一套理解世界运行规律的逻辑框架。
评分从一个对《易经》象数之学略知一二,却常常感到困惑的读者,到如今对《焦氏易林》的某些部分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这本书无疑是功不可没。作者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将“象数”与“逻辑”对立起来,而是将它们视为一体两面,通过逻辑的梳理,让象数不再是神秘莫测的符号,而是能够被理解、被推理的语言。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析《焦氏易林》中的一些变卦时的思路,他能够从一个简单的象数变化出发,通过层层逻辑推导,揭示出其背后蕴含的复杂关系和发展趋势。这种“由象及数,由数及理”的分析方法,让我看到了《易林》的内在生命力,也让我认识到,古代先贤并非只是凭空臆想,而是有着一套严谨的、基于观察和推理的思维体系。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对《易林》知识的积累,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深刻体验和重塑。它让我明白,即便是最古老的智慧,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找对方法,它们同样能够与我们现代的思维方式产生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易经》象数体系的视角,尤其是对《焦氏易林》的深度挖掘,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神秘符号背后的深刻逻辑。我过去接触的许多关于《易经》的书籍,要么过于注重象征意义,要么过于侧重占卜应用,却很少有像这本书这样,能够将“象数”这种直观的、形象的思维方式,与“逻辑”这种抽象的、推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如此深入的结合,并以此来解读《焦氏易林》。作者在书中并非简单地罗列卦象,而是通过精密的分析,展示了象数变化是如何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律运作的,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趋势。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对某个卦象变动的解读,试图理解其中象数转换所代表的逻辑推演。这种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本关于《易经》的书,更像是在参与一场关于古代智慧的逻辑探险。书中对于《焦氏易林》的梳理和分析,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看到了《易林》不仅仅是《易经》的衍生物,更是一种独立而完整的、基于象数逻辑的智慧体系。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如同拨云见日般的清晰与豁然。我在阅读《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之前,对《易经》的象数之学,特别是《焦氏易林》的部分,一直存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模糊感。总觉得那些卦象和爻辞的变动,虽然有其意象,但其背后的逻辑联系却难以捉摸。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严谨和系统的方式,将原本看似孤立的象数符号,编织成了一张清晰的逻辑网络。他并没有将“象”与“数”视为神秘的符号,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观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展示了如何运用“逻辑”来解读和推演这些象数所传达的信息。对于《焦氏易林》中一些复杂的变卦,作者的分析尤为精彩。他能够将复杂的象数变化,还原成一系列有迹可循的逻辑推演过程,让我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可能预示着什么。这种将古老的象数智慧与现代的逻辑思维相结合的尝试,不仅让我看到了《易经》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智慧,不论古今,都应该具备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和普适性。《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这本书,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易经》的象数之学,以及《焦氏易林》的庞杂体系,常常被视为玄奥难懂,但作者却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将“象数”的直观形象思维与“逻辑”的严谨推理思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理解《易林》的智慧之门。我非常赞赏作者在书中对“象”与“数”的分析,他并没有将它们视为独立的符号,而是将它们视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并进一步揭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逻辑规律。特别是对于《焦氏易林》中一些复杂的卦象变化,作者能够抽丝剥茧,层层剖析,展示出象数之间是如何通过逻辑进行转换和推演的。这种解析方式,让我感觉我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对智慧的探索过程中。这本书让我明白,《易经》和《易林》并非仅仅是关于占卜的古籍,它们更是一种关于理解世界运行规律、认识事物发展趋势的深刻智慧体系,而这种智慧,正是建立在“象数”与“逻辑”的坚实基础上。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引人入胜了,《象数易学与逻辑(续) 焦氏易林探秘》。我一直对《易经》及其衍生的各种学说充满了好奇,但很多时候,那些晦涩的术语和抽象的逻辑常常让我望而却步。市面上关于《易经》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神秘化,总感觉缺少一种连接我与古老智慧的桥梁。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这本书时,立刻被其书名中“象数”和“逻辑”这两个词所吸引。这似乎预示着作者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卦象和爻辞的表面解读,而是试图挖掘其背后更为深层的、可被理解的思维模式。而“焦氏易林探秘”则更是点睛之笔,焦延寿的《易林》在《易经》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其内容和解读方式却常常被认为比《周易》本身更为复杂。因此,本书能够深入探究《易林》的奥秘,无疑是一次充满挑战但也极具价值的阅读之旅。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清晰、系统的方式,将象数这种直观的形象思维与严谨的逻辑推理相结合,为我们揭示《易经》和《易林》中蕴含的智慧,甚至可能触及到古代中国人认知世界、认识自身的一种独特方式。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是对我心中长期存在的对《易经》学习障碍的一种回应,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它来探索更深层的奥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