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现货 共2册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一个20多岁青年人的探索与热情)+倾听马克思)

正版现货 共2册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一个20多岁青年人的探索与热情)+倾听马克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内田树,[日] 石川康宏,译李春霞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
  • 青年读物
  • 哲学
  • 社会科学
  • 理论
  • 意识形态
  • 政治
  • 书籍
  • 现货
  • 两册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金麦田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20700689
商品编码:28441849415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248

具体描述



读者年龄: 12周岁以上


商品参数

共2册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一个20多岁青年人的探索与热情)+倾听马克思)
            定价 64.00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版次
出版时间 2018年01月
开本 32开
作者 (日)内田树,(日)石川康宏,译 李春霞
装帧 平装-胶订
页数 248
字数 0
ISBN编码 9787520700689

书 名: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一个20多岁青年人的探索与热情 

作 者:[日]内田树,[日]石川康宏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

出版日期:201801 

版 次: 

页 数:0 

ISBN :9787520700689 

定价;32元 

  

分类:哲学 → 哲学 

货号:1735628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以日本**学者内田树与石川康宏书信来往和对话的形式,对马克思经典理论进行阐释,两位先生文风不同,对同一问题的态度、观点及视角不尽相同,这种形式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可读性,能使读者以轻松愉悦、快乐自由的阅读方式品读马克思、倾听马克思。


作者简介

内田树 日本**学者、评论家、**书作家。195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著有《日本边境论》《当心村上春树》《倒立日本论》等。

石川康宏 日本**学者。1957年出生,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内容简介

日本**学者内田树、石川康宏以书信往来的形式,以两种独特迥异的解读方式,结合当下社会现实,对《共产党宣言》《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的经典问题,进行了恰如其分地解读。内容行文流畅,通俗易懂;体裁富有创意,别具一格。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在日本出版后,销售达百万册,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为全球青少年们所热爱。《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自2013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中国通俗理论读物领域的重点**书,并被列为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图书之一。

目录

前言

**篇 《共产党宣言》

**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我听着前辈们的讨论(当然几乎是听不懂),对于马克思想要全盘了解社会的构造和历史的大无畏精神,感到了**的震撼。这是因为,在我的常识当中,马克思那种宏大的视角、思考问题的大胆方式也是**的。

第二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我热爱马克思的*大理由,不是因为马克思将世界的构造明确地阐述给我们,也不是因为他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而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变聪明。

第二篇 《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第三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会彼此敌对、互相冲突,一种利益*定消灭另一种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这样的:人只有为同时代人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达到**。

第四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2009年4月14日

马克思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失去的只有锁链”的无产者(马克思除了锁链之外,还拥有例如家庭、朋友、同志等美好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是以“把全部权利赠与无产者”为主题构思文章的。

第三篇 《经济学哲学手稿》

第五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意义在于,他没有将现实中各问题的解决办法寄托于神或来世,而是想要通过改革现实的社会关系(人的关系)来解决问题,开创性地提出了这种唯物主义社会变革论。

第六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马克思*有人文关怀的地方,在于他每次想到“异化劳动”时就会变得特别激动。他无法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坐视不管。一个青年苦苦追问 “何为像人一样活着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涉猎当时所有的思想和学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快的速度创造属于“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想”。我希望年轻人可以感受到这种迫切感。

第四篇 《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七封信 石川康宏致内田树 

共产主义并不是来自对理想国(乌托邦)的臆想,而是在资本主义的问题逐一解决之后,所固定下来的形式。这种新颖的想法,成为日后马克思革命论和未来社会论的重要支柱。

第八封信 内田树致石川康宏 

我希望青年们在读到马克思的这句话时,不把它当成是“没有分工的社会”这种高瞻远瞩的政治愿景,而是把它当做职业选择时的“智者箴言”——“不断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固定做同一个工作也很好”,这样不是很好吗?

注释

后记

读者评价


在线试读

在本书中,我们希望通过选取一些马克思以及恩格斯的代表作,以两人对话的形式来进行深入探讨。比如,“石川先生,这句话尖锐深刻,意义深远,你觉得呢?”“嗯,不愧是马克思!”不知这种形式是否合适。

同时我也隐隐抱有一种期待:哪怕只有一个青年读者觉得“这么大年纪的人还如此热情地讨论马克思,说明马克思真是了不起啊……要不然读读看吧”,我都会认为我出色地完成了历史使命。

【解读方式不同】

我和石川先生对于马克思的解读方式也许很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没有关系。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方式,这是自然的。解读方式越多,越说明文章的内涵深刻,寓意厚重。

所以,在本书中,我将尽量提出与石川(哎呀,称呼有些随便了。不过没关系的吧,平时也是有时称呼“石川先生”,有时称呼“石川”)不同的解读方式。当然我并不是要故意唱反调,否定石川先生的解释,只是想告诉读者“我们还可以这样来理解”。

对音乐的理解也是一样吧。听音乐的时候,有人对曲子在音乐史中的定位感兴趣,也有人喜欢研究一下歌词的意义,还有人对作曲家背后的轶事感兴趣,当然也有人在意发音的音韵和气息的运用……这些欣赏方式并不是互相排斥的。我认为对于马克思的不同解读也是如此。

我冒昧地说一句,石川先生的解读方式,应该是结合马克思的政治史、思想史体系,去细致地讲解著作中重要的地方。石川先生不愧为学者,做事情注重根基,有板有眼。

那么我呢,也就不*再做这些事情了。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不太擅长有板有眼地做事。对于学者来说,列举先行研究,确保文献的引文没有错误等是*基本的工作,我却实在做不来。

英美圈的学者在这方面确实做得很好。似乎还没有出现过先行研究引文有错误的情况。一旦发现,那**是学术丑闻了。相对来说,法国的学者在这方面就有些马虎了。

我的老师伊曼纽尔 勒维纳斯先生就是这样的。翻译他的著作时,发现书中有很多引用错误。有些章节的脚注几乎都在罗列老师的引用错误(这样说似乎对老师不敬)。当然,所谓的引用错误,一般跟论文的论点并没有什么关系,有的忘记加原文中的标点符号,或者写错了引文的页码,有的是杂志名称的大小写不一样,诸如此类。尽管如此,类似的错误还是很多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考虑了一下。也许因为勒维纳斯老师是一个粗心的人?我认为并非如此。我想可能是老师在读文献资料时,过于投入了吧。写引文的时候,脑中不断涌现出“接下来要写的内容”,单是誊写就已辛苦**极,这时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写错标点符号,或者写下相反页面的页码,以及类似的错误。

但是请不要误会,我并不是说这样很好。我们有时也会因为有了好主意而高兴地一跃而起吧?在这本书中,我特别希望青年们能够体会这种“高兴地一跃而起”的感觉。

可以说这是一种因为知识而产生的兴奋感。大家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因为某个契机,我们会感觉大脑突然加速,就像本来分散的拼图,快速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一样,大脑突然发热。石川先生一定了解这种感受吧。我称之为“知识感高涨”,希望青年朋友们也可以切身体会这种感受,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

为此,希望大家选择马克思来读。这就是我们撰写此书的*重要的原因。

我热爱马克思的*大理由,不是因为马克思将世界的构造明确地阐述给我们,也不是因为他给我们指明方向,告诉我们如何去构建一个没有阶级的社会,而是因为读马克思会让我们变聪明。

人类学家克洛德 列维 斯特劳斯曾经写道,他在写论文之前,一定要从书架上取出马克思的书,随意地读几页。他好像特别喜欢《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这部作品。据说他在读过几页马克思的著作后,就会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我十分理解他的感受。读几页马克思著作之后,就像头脑中有一阵清凉的微风吹过。

这种感觉并非“茅塞顿开”。对于一些复杂的问题,即使是读过马克思之后,也不会茅塞顿开。如果只是读几页马克思,就可以轻松地解决难题,那么谁也不想费工夫了。

有时候,读过马克思之后,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但是,你会切身感受到自己在思考问题时是多么的不知变通,又是多么的因循守旧。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感觉自己思考的框架(也可称为牢笼)从外面被猛烈地摇晃着,牢笼的墙壁开始出现裂痕,灰尘四起,铁栅栏也开始松动。这时你才意识到:“原来我是在牢笼里面的啊!”马克思不会将我们从牢笼中解救出来,但是他告诉我们一个事实:我们是被幽禁在牢笼中的。如果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牢笼中,也就不会有逃离牢笼的想法。

马克思不会为我们解决问题。但是读过马克思之后,你会明白自己的问题*须由自己来解决。我认为这正是马克思具有有“教育意义”的地方。

石川先生是这样写的吧:

“在开展研究时,我与马克思的交流方式是这样的:不论是研究现代经济、政治、还是女性地位和家庭少子化等当今社会存在的问题,我都会去借鉴马克思的独特视角,寻找解决问题的启示。如果要解决现代社会的难题,除了具体的去深入分析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之外,别无他法。”

对于这一点,我**赞同石川先生的说法。

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和政治学原理已经过时。这个论断是否正确我们暂且搁置不谈。如果评判的标准为照搬马克思原理,生搬硬套到现代社会的问题解决中来,那的确可以说马克思原理已经过时。但是,有些人在读过马克思之后,重新获得活用知识的能力,意识到限制自己的“牢笼”,并开始努力尝试从牢笼中逃出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是永远不会过时



内容介绍


书  名 倾听马克思 
 I S B N 978-7-5207-0130-3 
 作  者 (日)内田树,(日)石川康宏,(日)池田香代子 
 译  者 鲍忆涵 
 定  价 32.00元 
 开  本 32开 
 装  帧 平装 
 印  张 7.25 
 页  数 232 
 字  数 110千字 
 上架建议 时政 / ** / 马克思理论通俗读物 
 出版日期 2018年3月


作者简介

 内田树   日本**学者、评论家、**书作家。1950年出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名誉教授。著有《日本边境论》《当心村上春树》《倒立日本论》等。

石川康宏  日本**学者。1957年出生,毕业于立命馆大学经济学部、京都大学经济学研究科。现担任神户女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

池田香代子  德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作家,以翻译格林童话为毕生事业。

作者已面市作品销售数据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全球销售200万册。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3年,销售达到200000册。

内容简介

 继《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之后,内田树、石川康宏以及研究格林兄弟的学者池田香代子等人前往德国、英国,实地探寻马克思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并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史影响等内容展开讨论。特别是围绕《资本论》的讨论,视角独特,有助于了解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系列图书在日本出版后,销售达百万册,后被翻译到世界各地,为全球青少年所热爱。《青年们,读马克思吧!》中文版自2013年出版后,迅速成为中国通俗理论读物领域的重点**书,并被列为中纪委推荐党员干部阅读的56本图书之一。


编辑/媒体/名人推荐

(选填) 编辑推荐:《倾听马克思》是《青年们,读马克思吧!》的续篇,体裁新颖,视角独特,内容通俗易懂。日本**学者内田树、石川康宏和池田香代子沿着马克思的足迹,探访了德国、英国等地,以对谈的形式记录下旅途中的所思所想。三位学者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解读马克思,还原马克思著作的形成过程,引导我们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目录

第 章?德国篇

在历史中阅读马克思 001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三日 003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四日 006

马克思给我的启发 009

第 次来德国和英国 011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四日续 014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 022

马克思故居 023

中国人喜欢马克思书信 024

马克思主义没能扎根美国 025

19世纪的马克思与20世纪的马克思 026

恩格斯的独特解释 027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029

●对谈Ⅰ 内田树 石川康宏 032

【内田发言:马克思与美国】 03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在美国不受重视 034

美苏试图抹去马克思在美国的影响 035

撰稿人马克思 036

美国读者喜欢马克思 038

马克思:我想去美国 039

逃亡者——美国社会运动的起源 040

社会主义运动在美国 042

阻碍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两个人物 043

为了理解今天的美国 045

左翼的逆潮  046

马克思如何看世界 048

【石川发言:19世纪的马克思,20世纪的马克思】  049

了不起的德国 049

历史的弱点 050

从历史中理解马克思 053

恩格斯将自己视作第二提琴手 055

谁能用母语阅读马克思 058

马克思的思想为各国所继承 059

不断**自己的马克思 061

●对谈和质疑 063 

不理解马克思,就无法理解社会科学 063

使命:读懂马克思 065

重视马克思,重读马克思 066

大的焦点是斯大林 068

用脑袋思考,追求自主独立 070

《资本论》与恐慌论 072

斯大林是关键人物 074

年轻人阅读马克思的方式 076

青年们,读马克思吧! 079

第二章?格林篇

德国三月革命与法兰克福宪法 083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085

●池田香代子演讲   089

我与马克思,我与雅各布?格林 089

我与《资本论》 090

那里烧书,那里焚人 092

马克思的严厉批判 093

马克纸币上的格林肖像 095

即将到来的德国 097

致力于童话的收集 099

哥廷根大学七教授罢免事件 100

德国该何去何从 102

语言民族主义 104

雅各布的特殊地位 105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107

自由条款 108

接受政治流亡者 109

格林兄弟为什么要改写童话? 111

在童话中营造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氛围 113

从法国人那里收集民间故事 114

格林兄弟:没有国王,无法想象 115

社会在发生变化 116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五日续 119

马克思:我的共产主义立场 119

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121

第三章?英国篇

在《资本论》的诞生地谈资本主义  127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六日 129

以拜物教的姿态不停地制造机器 136

产业革命是疯狂卷起的人类革命 137

制造连挪动都困难的大型机器 138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初次相遇 140

无数能代替你的人 142

机械化使工匠聚集在一起 143

亲身感受日本和英国 146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六日续,二十七日 148

马克思支持林肯 150

奴隶博物馆 154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八日 156

●对谈Ⅱ 内田树 石川康宏 159

【石川发言:什么是资本主义,如何改变资本主义】 160

同是资本主义国家,差别很大 160

1848年革命与马克思、恩格斯 161

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征 163

追求利润作为首要目的 165

为劳资关系制定公正的规则 168

让我们吃些好的 169

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 173

【内田发言:演变的资本主义与直接引进的资本主义】 176

政治思想是历史生活的化身 176

满足人的身体欲求的经济活动 177

人的身体能够抑制体制 179

蒸汽机与铁锤男 180

身体与身体的碰撞 182

被引进的资本主义 185

左翼的逆潮,身体的逆潮 187

以死亡为代价的经济活动 189

年轻人的主张 190

左翼运动 192

当代社会运动因何而起 194

罗马的遗迹 196

制度设计 197

●对谈和质疑 200

人首先要吃饱穿暖、居有定所 200

货币经济 202

机器是敌人 204

游牧民族:一切财产都可以移动 206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八日续 209

近距离接触年轻人 210

互不妥协 211

见了肉身,才能判断 213

●倾听指南  三月二十九日/三十日/三十一日 216

注 释  220


精彩文摘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报告了19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英国儿童劳动和女性劳动的糟糕状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 卷中进行了引用。从理论上对此进行讨论以前,仅仅读到这些被列举出来的具体事例,都会因愤怒而颤抖。

为什么这样破坏人的身体呢?为什么要如此压制“想休息、想吃饭、想睡觉”这些 基本的欲望呢?我想到这些就会因愤怒而颤抖。“这不是人的生活方式,*须推翻迫使我们过这种生活的制度”,这是身体切实感受到的。某一制度达到制度疲劳的界限而被推翻时, 先发声的是身体。

●满足人类身体欲求的经济活动是有限度的

内田:不管怎么说,为了进行再生产,人的身体都*须一天休息八小时左右,一天吃三顿饭,有时还需要洗澡、喝点酒等,不做这些事就无法进行再生产。

此外,经济活动本来就是为了满足人的生理欲求而开始的,是为了满足衣食住。而且,这些以满足衣食住为目的的经济活动都会被挂上身体这一限制器。

因为经济活动原本就是基于生理欲求而开始的,一旦达到上限,就不能更多地要求身体了。一天吃三顿饭却不能超过三顿。虽然一天也能吃四五顿饭,但那样身体会垮掉。房子也是如此。人只能住一栋房子,但有人觉得拥有几十栋房子也无所谓,也有人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拥有四栋房子,过着“绕圈儿的生活”。但是,即使这样,如果每个季节住一栋房子,四栋也已经是极限了,不能再拥有更多了。衣服也是如此。一次只能穿一件衣服,所以如果接连不断地更换衣服,只会感到疲惫。

会场:(笑)

内田:即使每天让三星的厨师做饭,也很快就会厌倦,可能还会说出“已经够了”、“茶泡饭配上腌萝卜干就够了”。

归根结底,经济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的身体欲求而开始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它是有限度的。“再生产也没有用了”,市场饱和了。

● 在每秒进行1000次交易的过程中不存在人类的思考

内田:但是,现在的全球经济活动已经**了身体的界限。在超富裕阶层中,有许多人拥有天文数字的个人资产,却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少资产,也不知道如何使用,甚**不知道拥有这些资产的意义。他们有一生都用不完的钱。

这些人应该没有进行经济活动的动力了。因为他们已经将经济活动的模式切换为与身体欲求无关的模式。他们进行的已经不是买卖物品的经济活动,而是“用钱买钱”的经济活动。现在的股票交易都是由计算机算法处理的,所以,超速买卖成为可能,一秒内可以完成1000次交易。

这其中已经没有施展人的欲望、思考、投机等想法的余地了。“现在的行情是往这儿走的,如果将计就计,在此卖空……”,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这样思考。因为进行这样的思考需要花费一分钟左右,而在这一分钟的时间内机器已经完成了几十万次的交易。好不容易想好了要怎么做,一看显示器,现在的行情和一分钟前已经完全不同了。这样的事情非常多。经济活动发展到这种地步已经**了人的常识。

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体制都会失控。体制*然会失控,它开始自己增殖、自己模仿。无论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还是文化机制、宗教、意识形态等, 终能够抑制体制的——石川先生将“抑制”一词作为关键词提出——便是人的身体。有人会觉得“这对人来说是不是有些勉强”,但我认为到目前为止,这种“人本该是什么样”的抑制一直在抑制着体制的失控



目录

..............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