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罪名适用指南——侵犯知识产权罪(中国法律适用文库) 9787811099201

刑法罪名适用指南——侵犯知识产权罪(中国法律适用文库) 978781109920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选国,任卫华 著
图书标签:
  • 刑法
  • 知识产权
  • 侵权行为
  • 法律适用
  • 犯罪
  • 指南
  • 中国法律
  • 法律文库
  • 盗版
  • 假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公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099201
商品编码:284704514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7-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刑法罪名适用指南——侵犯知识产权罪(中国法律适用文库)

定价:109.00元

作者:熊选国,任卫华

出版社:公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12-01

ISBN:97878110992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刑法专家的释义,刑法罪名认定及处罚实务问题、疑难问题释解,刑法修正案、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汇集400余个**人民法院审定的典型疑难判例,精选100余个**人民法院审核的标准裁判文书,办理刑事案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

内容提要


本丛书是中国部刑事办案大型实务工具书。收录了:①刑法专家的释义;②刑法罪名认定及处罚实务问题,疑难问题解释;③刑法修正案,决定,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及其理解与适用;④高人民法院审定的典型疑难判例;⑤高人民法院审核的标准裁判文书;⑥办理刑事案件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⑦附录本书是公,检,法,司,律师刑事办案工具书,同时也是公安政法院校刑事法律重要教学参考书。本丛书以其性,针对性,全面性和实用性在刑事法律图书出版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指导意义。

目录


刑法条文及释义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
(一)假冒注册商标罪的犯罪对象
(二)“未经注册商标所有人许可”的认定
(三)“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的认定
(四)“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
 二、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
(一)“销售”的认定
(二)“明知”的认定
(三)“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认定
 三、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
(一)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的犯罪对象是他人的注册商标标识
(二)“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认定
(三)“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认定
 四、假冒罪
(一)“假冒他人”的认定
(二)“情节严重”的认定
 五、侵犯著作权罪
(一)“以营利为目的”的认定
(二)“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其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像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他作品”的认定
(三)“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认定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其制作的录音录像”的认定
(五)“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的认定
(六)侵犯著作权罪的定罪处刑标准问题
 六、销售侵权复制品罪
(一)关于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的主观故意问题
(二)销售侵权复制品行为的认定
(三)“违法所得数额巨大”的认定
 七、侵犯商业秘密罪
(一)“商业秘密”的认定
(二)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方式的认定
(三)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认定
(四)“重大损失”和“特别严重后果”的认定
 八、单位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处理
(一)单位犯罪的主体的范围
(二)单位构成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成立条件
(三)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认定
 ……
刑事司法规范及其理解与适用
刑事判例
裁判文书
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刑法罪名适用指南系列:环境资源犯罪的司法实务与前沿 本书并非《刑法罪名适用指南——侵犯知识产权罪(中国法律适用文库) 9787811099201》,而是本系列中专注于环境资源领域刑法规制的一部深度实务手册。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要义。与此相配套的,是对环境资源领域各类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相关司法实践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挑战。本书旨在为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环境资源犯罪适用指南,以应对当前司法实践中的难点和新趋势。 本书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则第九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环境资源相关罪名,以及其他可能涉及环境资源的特定犯罪(如玩忽职守罪、滥用职权罪涉及环境审批或监管不力)的精准把握之上。 第一部分:环境资源犯罪的理论基石与体系构建 本部分首先对环境资源犯罪的刑法保护法益、犯罪构成要件及其演进脉络进行了梳理。 1. 环境资源犯罪的法益探讨: 深入分析环境法益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区分具体环境法益(如特定水体、林木、矿产资源)与抽象环境法益(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性与可持续性)。重点剖析在当前司法解释和理论前沿中,如何界定“严重污染环境”等抽象概念的量刑标准和入罪门槛,尤其关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法益的刑法介入。 2. 体系结构与罪名溯源: 系统梳理刑法中涉及环境资源犯罪的核心罪名,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环境罪、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采矿罪、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破坏植被等罪名。对近年来司法解释和相关法律修订如何影响这些罪名的构成要件(如“情节严重”、“造成特定后果”的界定)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 3. 犯罪形态与共同犯罪: 针对环境资源犯罪往往涉及单位、多个自然人共同实施的特点,详细阐述了环境犯罪中共同犯罪的认定标准,特别是区分教唆犯、帮助犯以及公司高管的组织、策划责任。同时,对未遂、间歇性犯罪的认定也提供了实务指导。 第二部分:核心罪名的精细化适用与量刑标准 本部分是本书的实务核心,聚焦于司法实践中认定难度最大、争议点最多的几个关键罪名,提供具体的证据要求和裁判规则。 1. 污染环境罪的认定与证据链构建: 排放行为的认定: 如何根据监测数据、排污许可证信息、企业环评报告等,确定行为人是否实施了“超过国家或地方标准”的排放行为。 后果的量化与认定: 详细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重污染环境”的最新司法解释中涉及的致使“公私财产损失数额较大”、“致人严重疾病”等具体情形的证据标准,并对环境损害评估报告(EDR)在刑事诉讼中的采纳及证明力进行探讨。 转移、倾倒危险废物的认定: 区分普通危险废物与工业固体废物,精准适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变化,并重点分析“非法转移、倾倒”行为的地域性认定难题。 2. 破坏资源类犯罪的量刑尺度: 非法采矿罪的“价值”与“数量”标准: 针对不同矿种(如普通砂石、贵金属、国家保护的特定矿种),如何准确计算“价值”或“数量”以达到立案标准。结合地方司法实践中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认定细则。 非法占用耕地罪的“面积”与“用途”转化: 重点分析在非农建设中,占用耕地达到何种程度构成“数量较大”或“造成粮食严重减产”,以及如何界定“改变土地用途”的认定标准。 3. 保护公共安全背景下的环境犯罪: 探讨在某些情况下,环境污染行为如何与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放火罪、爆炸罪)发生牵连,以及企业负责人或监管人员在环境安全事故中的责任归属问题。 第三部分:环境资源犯罪的证据收集与跨部门协作 环境资源犯罪的侦查具有高度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涉及环保、自然资源、公安、检察院等多部门的协作。 1. 勘验、检查与鉴定: 详细规范了现场勘验、取样送检的法定程序,特别强调了对“电子数据”(如企业环保管控系统数据)的固定和合法性审查。本书提供了对水质、土壤、废气、固体废物鉴定意见书的反面审查指引,帮助辩护律师识别鉴定程序上的瑕疵。 2. 单位犯罪与责任追究: 针对污染环境罪中的单位犯罪主体,分析了如何穿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追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并探讨了单位被判处罚金后的后续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衔接问题。 3. 关联犯罪的识别与处理: 环境犯罪往往是链条化的,本书梳理了与环境资源犯罪高度关联的其他经济犯罪(如行贿受贿罪、职务侵占罪涉及的审批腐败)以及渎职犯罪的识别路径,指导检察机关和法院进行关联审理和一体化打击。 第四部分:前沿热点与域外经验借鉴 本部分关注环境资源保护领域最新的立法动向和司法解释的适用难点。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刑事责任的衔接: 深入分析刑事处罚后的生态修复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如何相互影响、避免重复追责,以及刑事判决在支持和推动生态修复民事公益诉讼中的作用。 长江大保护与特殊区域的规制: 针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等特殊区域的保护要求,分析其在刑法适用中如何体现出更严厉的评价标准。 比较法视野下的环境犯罪惩治: 简要介绍德国、美国等国家在环境犯罪定罪量刑、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成熟经验,为我国未来环境法治建设提供参考。 读者对象: 检察官、法官、律师(尤其刑事辩护律师)、企业合规与环境法务人员、环境行政执法人员及相关高校研究人员。 本书特点: 聚焦环境资源,强调司法实务操作细节,全面涵盖证据收集、量刑标准与程序衔接。全书贯穿着对最新司法解释的深度解读与适用指引。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律工作者,我深知掌握最新的法律动态和司法实践的重要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惊喜,便是其对当前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司法实践的精准把握。作者不仅梳理了最新的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他深入分析了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各地高级人民法院以及基层法院在侵犯知识产权罪案件中的裁判思路和典型案例。例如,在假冒注册商标罪的分析中,书中对“销售”行为的界定,以及如何区分“销售”与“生产”、“运输”等环节,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导。此外,对于侵犯著作权罪中,关于“复制”、“发行”行为的认定,以及如何准确计算侵权数额,书中也提供了详实的论证和案例支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法律条文的简单罗列,更是对复杂司法实践的深度提炼和总结,为我们一线办案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能够极大地提高我们处理相关案件的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法律并非冰冷的条文,而是充满着智慧和人情味。作者在对每一个侵犯知识产权罪进行阐述时,都力求做到全面且深入。他对每一个构成要件的解析都极为到位,并且紧密结合了最新的司法实践。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新型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时,例如网络侵权、技术秘密泄露等,书中都给出了非常具有指导意义的分析。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案例时,不仅选取了经典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件,也包含了许多贴近现实的、普通人可能遇到的侵权纠纷。通过这些案例,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法律是如何保护创新者的权益,又是如何惩处那些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法律专业人士提供了专业的研究工具,也为普通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知识产权法律的重要窗口,让更多人能够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保护自己。

评分

坦白说,在购买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法律适用情况并没有一个非常系统和清晰的认识。我常常被各种新闻报道中五花八门的侵权行为所困扰,不确定哪些行为构成了犯罪,以及法律是如何界定的。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一步地为我揭示了侵犯知识产权罪的方方面面。作者在讲解每个罪名时,总是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然后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法律适用问题。例如,在介绍盗版侵权时,书中不仅详细解释了盗版行为的界定,还分析了不同类型的盗版行为在定罪量刑上的差异。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边界模糊的案件,是如何通过司法实践来不断完善法律适用的。这种对法律发展动态的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内容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具有前瞻性。它让我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评分

初次翻阅这本书,我着实被其厚重的篇幅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虽然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条文早已有所了解,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深入的学习平台。特别是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章节,作者对于每一个罪名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析,从构成要件到定罪量刑,再到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案例分析,可谓是面面俱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每一个罪名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的选取都极具代表性,能够生动地展现法律条文在实践中的应用。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不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法律规定,更能体会到法律的智慧和力量。书中的语言风格也非常专业,术语准确,逻辑严谨,但又不失通俗易懂,即使是对法律不是非常精通的读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次深入的法律对话,让我对知识产权罪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法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以一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法律条文具象化,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侵犯知识产权罪的知识。书中对每个罪名的解释都配有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这些可视化工具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难度,让复杂的法律逻辑变得清晰易懂。例如,在讲解侵犯商业秘密罪时,书中就用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构成该罪的几个关键环节,从“秘密性”的认定到“非法获取”的证据收集,都做了详细的说明。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疑难点解析”和“常见误区警示”,这些内容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重要,能够帮助我们规避一些常见的理解错误。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编写方式非常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地提升我的学习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