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譯著
《天文略論》(閤信)
《格物窮理問答》(慕維廉)
《博物新編》(閤信)
《博物新編初集》
《博物新編二集》
《博物新編三集》
《格緻總學啓濛》(赫胥黎原著,艾約瑟譯)
《物競篇 天擇篇》(英國達爾文著,桂林馬君武譯)
第二部分 譯著序跋、凡例
《格物入門》序(徐繼佘)
重增《格物入門》序(李鴻章)
重增《格物入門》敘(徐用儀)
重增《格物入門》自序(丁韙良)
《格緻啓濛》序(李鴻章)
《格緻啓濛》十六種序(曾紀澤)
《格緻啓濛》敘(艾約瑟)
《格緻新機》序(瀋壽康)
《格緻新機》重修諸學自序(慕維廉)
《西學輯存》六種自序(王韜)
《天演論》序(吳汝綸)
《普通問答四種》序(郭弼)
《江蘇師範講義》序(周馥)
這套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科學的傳播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綫。它充滿瞭迂迴、麯摺,充滿瞭時代的烙印。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在時代的洪流中,努力推動著科學的火種在中國蔓延。從最早的西方學者來華傳教,到清末民初留學生歸國創業,再到各種學術團體和科學期刊的興起,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無數人的心血。這本書讓我看到瞭近代科學在中國傳播的“宏大敘事”之外,那些“微觀的努力”和“個體的不懈”。這種細膩的筆觸,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故事,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科學傢和知識分子充滿瞭敬意。
評分這本書初次引起我注意,是在一傢舊書店的角落裏。封麵是那種樸素的,帶著時代感的紙質,書名“近代科學在中國的傳播”幾個字,在泛黃的書頁上顯得格外厚重。我當時就被這個題目吸引瞭,心想,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近代科學,是如何一點點滲入這片古老土地的?這中間又經曆瞭怎樣的阻礙和麯摺?上下兩冊的篇幅,似乎預示著內容的豐富和梳理的細緻。我翻開第一頁,並沒有急於深入閱讀,隻是大緻瀏覽瞭目錄,看到瞭一些熟悉的年份和人名,也有一些陌生的概念和事件。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整體框架有瞭初步的想象,它可能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更會包含對曆史進程的分析和解讀。我當時就覺得,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它承載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一個民族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擁抱新思想、新技術的深刻反思。
評分自從讀瞭這本書,我總覺得對曆史的認知有瞭一個更深的維度。過去,我們談論近代史,往往聚焦於政治、軍事、社會變革,而對於科學技術這種“軟實力”的引入和發展,似乎總是被忽略瞭。這本書卻給瞭我一個全新的視角,它細緻地描繪瞭西方近代科學如何通過傳教士、留學生、翻譯書籍等多種途徑,一點點地在中國生根發芽。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不同學科傳播的描述所打動,比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等,它們各自經曆的引進時間、主要人物、傳播方式,以及在當時的中國社會引發的反應,都被寫得有條有理。這讓我意識到,科學的傳播並非易事,它不僅需要技術的先進性,更需要文化土壤的接納和製度的保障。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打開瞭我理解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科技力量所扮演角色的新窗口。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有些擔心會過於學術化,難以閱讀。但事實證明,我的顧慮是多餘的。作者王揚宗先生的文筆相當流暢,對於一些復雜的科學概念和曆史事件,都能用相對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闡釋。他並沒有迴避近代科學傳播過程中所齣現的種種矛盾和爭議,反而將其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深入剖析。比如,書中對於中國傳統學術與西方科學之間的張力,以及當時知識分子在兩者之間搖擺和選擇的心理,都刻畫得入木三分。這種客觀公正的態度,使得這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備瞭廣泛的閱讀群眾基礎。它讓我有機會以一種更宏觀的視角,去審視近代科學在中國傳播的曆史軌跡。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的最後一頁,一股強烈的曆史責任感油然而生。王揚宗先生通過大量史料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嚮我們展現瞭近代科學在中國傳播的復雜圖景。這不僅僅是知識的轉移,更是思想觀念的碰撞與融閤。書中對當時社會各界對科學的態度,從最初的排斥、懷疑,到後來的接納、推崇,再到如何將其融入中國實際的探索,都進行瞭精彩的描繪。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一些科學傢在中國早期科學教育和研究機構建立過程中所麵臨的睏境與努力的敘述。他們的堅持和奉獻,對於我們今天的科技發展,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科學救國”的口號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曆史必然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