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部分 译著
《天文略论》(合信)
《格物穷理问答》(慕维廉)
《博物新编》(合信)
《博物新编初集》
《博物新编二集》
《博物新编三集》
《格致总学启蒙》(赫胥黎原著,艾约瑟译)
《物竞篇 天择篇》(英国达尔文著,桂林马君武译)
第二部分 译著序跋、凡例
《格物入门》序(徐继畲)
重增《格物入门》序(李鸿章)
重增《格物入门》叙(徐用仪)
重增《格物入门》自序(丁韪良)
《格致启蒙》序(李鸿章)
《格致启蒙》十六种序(曾纪泽)
《格致启蒙》叙(艾约瑟)
《格致新机》序(沈寿康)
《格致新机》重修诸学自序(慕维廉)
《西学辑存》六种自序(王韬)
《天演论》序(吴汝纶)
《普通问答四种》序(郭弼)
《江苏师范讲义》序(周馥)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一股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王扬宗先生通过大量史料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向我们展现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复杂图景。这不仅仅是知识的转移,更是思想观念的碰撞与融合。书中对当时社会各界对科学的态度,从最初的排斥、怀疑,到后来的接纳、推崇,再到如何将其融入中国实际的探索,都进行了精彩的描绘。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科学家在中国早期科学教育和研究机构建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努力的叙述。他们的坚持和奉献,对于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学救国”的口号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必然性。
评分这套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科学的传播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它充满了迂回、曲折,充满了时代的烙印。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够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努力推动着科学的火种在中国蔓延。从最早的西方学者来华传教,到清末民初留学生归国创业,再到各种学术团体和科学期刊的兴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宏大叙事”之外,那些“微观的努力”和“个体的不懈”。这种细腻的笔触,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故事,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充满了敬意。
评分这本书初次引起我注意,是在一家旧书店的角落里。封面是那种朴素的,带着时代感的纸质,书名“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几个字,在泛黄的书页上显得格外厚重。我当时就被这个题目吸引了,心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代科学,是如何一点点渗入这片古老土地的?这中间又经历了怎样的阻碍和曲折?上下两册的篇幅,似乎预示着内容的丰富和梳理的细致。我翻开第一页,并没有急于深入阅读,只是大致浏览了目录,看到了一些熟悉的年份和人名,也有一些陌生的概念和事件。这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框架有了初步的想象,它可能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更会包含对历史进程的分析和解读。我当时就觉得,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著作,它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对一个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拥抱新思想、新技术的深刻反思。
评分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总觉得对历史的认知有了一个更深的维度。过去,我们谈论近代史,往往聚焦于政治、军事、社会变革,而对于科学技术这种“软实力”的引入和发展,似乎总是被忽略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它细致地描绘了西方近代科学如何通过传教士、留学生、翻译书籍等多种途径,一点点地在中国生根发芽。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同学科传播的描述所打动,比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它们各自经历的引进时间、主要人物、传播方式,以及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发的反应,都被写得有条有理。这让我意识到,科学的传播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技术的先进性,更需要文化土壤的接纳和制度的保障。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科技力量所扮演角色的新窗口。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拿到这本书,我有些担心会过于学术化,难以阅读。但事实证明,我的顾虑是多余的。作者王扬宗先生的文笔相当流畅,对于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历史事件,都能用相对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他并没有回避近代科学传播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矛盾和争议,反而将其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深入剖析。比如,书中对于中国传统学术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张力,以及当时知识分子在两者之间摇摆和选择的心理,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客观公正的态度,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也具备了广泛的阅读群众基础。它让我有机会以一种更宏观的视角,去审视近代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