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航空母舰大全

世界航空母舰大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航空母舰
  • 海军
  • 军事
  • 舰船
  • 世界各国
  • 武器装备
  • 图鉴
  • 军事科技
  • 航海
  • 战争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云韬图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市场出版社
ISBN:9787509207703
商品编码:285458161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1-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界航空母舰大全

定价:66.00元

作者: 克里斯·毕晓普, 克里斯·钱特;

出版社:中国市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8-01

ISBN:9787509207703

字数:

页码:2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世界航空母舰大全》主要介绍:500多幅图片讲述了二战至今的100多艘航母(护航航母、轻型航母、盲升机航母,两牺攻击舰)的设计、技术参数以及在战争中的传奇经历。
过去几十年以来,美国海军的现代化航空母舰编队控制着全球各个大洋,它的任何一艘航空母舰所搭载的空中兵力,都要比绝大多数国家的空中力量强大。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海军“尼米兹”级航空母舰的战斗力几乎发挥到了。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始重新建造大型航空母舰,而中国和印度也在寻求发展各自的航空母舰作战能力。鉴于这些情况,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优势将很快受到挑战。
《世界航空母舰大全》中,你将看到那些在世界各国海军中服役的以及曾经服役的各型航空母舰详尽的介绍。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翔鹤”号航空母舰日本在1936年底退出限制战舰吨位的国际条约后,设计者开始设计建造能够满足需求的航空母舰。按照1937年的强军计划,日本将再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基本与“飞龙”号类似,但必须足够庞大,以便满足需求。
经验教训在建造“翔鹤”号航空母舰时,过去存在的所有缺点都得到了纠正。
舰上配备了两台飞机弹射器,有一座较大的机库,飞机容量从63架提高到了75架。该舰的动力系统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安装了强大的机械装置),在搭载5000吨燃油的情况下,航程可达到16000千米(10000英里)。同样重要的是,该级航空母舰安装了防护装甲设备,与以前航空母舰相比,可以搭载更重型的防空武器。从许多方面来讲,它们是世界上先进的航空母舰,只有后来的“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才能它们。该级舰的一个重大缺陷是飞行甲板较轻,两座完全封闭且未加防护的双机库使得这·缺陷更加突出。此外,与日本所有航空母舰一样,该级航空母舰的燃料系统易受攻击。不仅仅是通往机库的燃油管道和飞行甲板容易被附近发生的爆炸炸裂,贮油罐也容易受到冲击震动。
参战“翔鹤”号航空母舰于1937年底开工建造,1941年8月下水,此时距离偷袭珍珠港还有两个月。尽管该艘航空母舰也参加了对于珍珠港的袭击,但舰上的飞行员们毫无任何经验,只是往瓦胡岛机场投下了一些炸弹。
“翔鹤”号与其姊妹舰组建了第5航空战队,在1942年参加了在锡兰(今斯里兰卡)和新几内亚的战斗。
在珊瑚海海战中,“翔鹤”号遭到美国“约克城”号航空母舰的重创。该舰发生大火,却幸存下来,但不得不返回日本修理。这次海战中,该舰遭到的严重的伤害是损失了86架飞机和多数的飞行员。这样一来,“翔鹤”号与“瑞鹤”号未能参加中途岛海战。7月14日,它们与轻型航空母舰“瑞凤”号一起被编人新组建的航空战队。在东所罗门群岛海战中,它们重创美国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但损失了宝贵的飞行员和飞机。10月26日,“翔鹤”号遭到美国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的一架俯冲轰炸机的袭击,被重创。
在1944年6月19日的菲律宾海海战中,“翔鹤”号航空母舰被美国潜艇“竹荚鱼”号发射的3枚击中,破裂的航空燃料箱发生爆炸,该舰后沉没。
“瑞凤”号轻型航空母舰为了解决航空母舰数量的不足,日本海军参谋部决定把一些舰队的大型辅助舰,例如潜艇修理供应船,快速改装为战时使用的航空母舰。根据1934年第二个强军计划,“鹤崎”号高速油船进行了改装,舰体得到了特别的加固,在1939年开始服役。然而,其姊妹舰“高崎”号此时仍然没有完工,在造船厂逗留了将近4年时间,直到1940年1月才开始改装为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瑞凤”号航空母舰。
“瑞凤”号航空母舰的改装“瑞凤”号除了用蒸汽轮机替代了性能不可靠的柴油机外,原来的舰体尽可能被保留下来。该舰有一座多可容纳30架飞机的机库,两台中央升降机,两台飞机弹射器,但没有岛形上层建筑。为了保持航空母舰的快速度和续航力,该舰没有安装计划的装甲设备。“瑞凤”号的改装工作进行了1年之后,于1941年1月加入混合舰队。它与老式的“凤翔”号(来自第3航空战队)一道在同年秋季被派往帕劳群岛参加对菲律宾的进攻。接下来,在参加春季进攻东印度群岛之前,该舰返回日本进行修理。
突袭幸运的是,“瑞凤”号航空母舰在中途岛与支援部队在一起,躲过了日军航空母舰主力部队被摧毁的命运。它在圣克鲁斯群岛海战中,被编人南云忠一海军上将指挥的航空母舰攻击部队。1942年lO月25日7点40分,来自美国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上的一架俯冲轰炸机发动了低空袭击,向“瑞凤”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的中央投放炸弹,在甲板上炸出一个15米(50英尺)深的弹坑,这就使得该舰无法起降飞机,于是在把飞机投送完毕后,“瑞凤”号返回基地。
充当诱饵1944年2月,“瑞凤”号重新加入第3航空战队,参加了菲律宾海海战。
当时,其舰载机击中了美国海军“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在莱特湾的战斗中,“瑞凤”号作为诱饵引诱美军。
在恩加诺角附近的战斗中,有两枚炸弹击中了“瑞凤”号的甲板,另有6次几乎被炸弹击中。“瑞凤”号燃起了大火,海水也涌人船舱,但该舰仍然航行了6个小时。日军其他航空母舰纷纷被命中,后轮到了“瑞凤”号,在美军发起的3轮攻击之下,这艘航空母舰终于沉入了海底。
“翔凤”号轻型航空母舰1939—1940年间,潜艇支援船“鹤崎”号曾经加人日本联合舰队服役,但在姊妹舰“高崎”号在1940年被改装成为航空母舰后,它也进行了同样的改装,1942年1月作为轻型航空母舰“翔凤”号重新服役。直到1942年春,“翔凤”号才真正开始参加作战行动,编人由五藤存知海军少将指挥的支援部队,掩护日本陆军进攻莫尔斯比港。正是此次人侵行动导致了珊瑚海海战的爆发,这是历史上航空母舰大战。
轰炸1942年5月6日,“翔凤”号驶往莫尔斯比港。10点30分,在布干维尔岛南部100千米(60英里)处,它被美军4架B—17型轰炸机发现。这4架美机企图对该艘航空母舰实施高空轰炸,但未对其造成任何损伤。接下来,双方约不知对方的下落。为了发现美国航空母舰的行踪,第二天黎明时分,日本海军派出侦察机进行扫描式侦察。7点30分,侦察机报告说发现了1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翔鹤”号和“瑞鹤”号立刻起飞舰载机发起猛烈攻袭。不幸的是,这支所谓的“特遣部队”事实上是美国海军油船“尼尔肖”号以及担任护航任务的驱逐舰“西姆斯”号。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因为正当日军进攻这两艘美舰时,错过了发现美军7特混舰队的机会,从而使得美军有时间发现“翔凤”号航空母舰大队。
血战日本海军命令倒霉的“翔凤”号航空母舰起飞飞机攻击美国航空母舰。9点50分,美军“列克星敦”号航空母舰攻击大队发现“翔凤”号航空母舰正在逆风转弯,日军未对美军的攻击进行任何抵抗。
在波次的袭击中,美军没有击中目标,但一枚差点击中舰体的炸弹炸飞了“翔凤”号甲板上的5架飞机。
10点25分,第二轮攻击开始,此次是由美军“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发起的。在此次袭击中,尽管“翔凤”号的护卫舰只启动了防空火力,但仍有两枚重达1000磅(454千克)的炸弹击中了飞行甲板,“翔凤”号被炸得左右摇晃,速度慢了下来。接下来,更多的炸弹和落到了“翔凤”号航空母舰之上。根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共有11枚炸弹和7枚击中“翔凤”号航空母舰,后者随即陷入一片火海。
日军的损失大约6分钟后,后一架美军飞机结束攻击任务。10点35分,熊熊燃烧的“翔凤”号航空母舰舰体发生倾覆,很快沉海。全舰800名官兵之中,只有255人获救。“翔凤”号是日本在战争中损失的艘航空母舰。
“隼鹰”级航空母舰与先前的3艘“大鹰”级航空母舰一样,“隼鹰”号及其姊妹舰“飞鹰”号航空母舰均是由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班轮改装而来,在初设计时,它们就以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舰船为蓝本。后来,“大鹰”级邮船被日本军方接收进行改装,两艘舰均在1941年6月下水,此时距离太平洋战争爆发还有5个月。这两艘舰在1942年中期改装完毕。
宽敞的航空母舰由于“隼鹰”级的前身是客轮,因此能够在舰上建设两座机库。它们的飞行甲板面积很大,为210.2米×27.3米(689英尺7英寸×89英尺7英寸)。舰上有两台中央升降机。但该级航空母舰的速度较慢,也没有安装飞机弹射器。
附加装备这两艘舰是批安装了烟囱的日本航空母舰,烟囱是岛形上层建筑一部分,外观有点怪异,呈锐角向外倾斜。除了未完工的意大利航空母舰“天鹰座”号之外,这两艘日本航空母舰是从商船改装成的大的航空母舰。
“隼鹰”号航空母舰上搭载的53架飞机本来可以在中途岛海战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但该舰却参加了毫无结果的阿留申群岛牵制战。在1942年的圣克鲁斯海战中,“隼鹰”号上的舰载机摧毁了美国海军“南达科他”号战列舰和1艘巡洋舰,并在击沉美国舰母“大黄蜂”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两艘航空母舰编入角田觉治指挥的第2航空战队并肩作战。然而,在菲律宾海海战中,治三郎率领的舰队遭遇米切尔率领的第58特遣部队的精锐部队,两艘舰被迫分开。其中,“隼鹰”号在战斗中被炸成重伤,“飞鹰”号在爆炸后沉没。当时,“飞鹰”号曾被两枚击中,很可能是因为汽油箱泄露后聚集的油气发生爆炸,终导致丧身海底。
“隼鹰”号航空母舰刚一结束维修,便在1944年12月遭到袭击,虽然未被击沉,但从此再也没有服役过,成为为数极少的几艘落人美军手中的日本舰船。
……

序言



《海上的钢铁巨兽:现代航母编队发展史》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航空母舰编队从诞生至今的演变历程的宏伟画卷。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各国航母型号,而是聚焦于航空母舰作为一种战略武器系统,其技术革新、战术运用、战略思想以及在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作用如何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演变。我们将一同探寻那些塑造了海上力量平衡的关键时刻,解析不同国家在发展航空母舰这条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面临的挑战以及取得的成就。 第一部分:孕育与诞生——从蒸汽到喷气,梦想启航 萌芽与初步探索: 追溯航空母舰概念的源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些零星设想,到战争期间各海军强国在舰载航空技术和海军战术上的初步实践。我们将审视早期水上飞机母舰和充当侦察平台的改装船只,它们是现代航母的雏形。 “战列舰时代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航空母舰的出现提供了直接的催化剂。本书将详述战役中的几次关键海战(如日德兰海战),分析传统战列舰在现代战争中的局限性,以及航空兵力如何在海上展现其颠覆性潜力和战略价值。 设计理念的碰撞与融合: 早期航空母舰的设计充满了试错与创新。我们将对比不同国家(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在建舰理念上的差异。例如,英国倾向于将航母作为战列舰编队的支援力量,而美国则较早地将其视为独立的打击力量。本书将剖析这些设计理念如何影响了第一批专用航母的建造,如英国的“竞技神”号、美国的“兰利”号等。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早期舰载机的性能限制(航程短、载弹量小、起降困难)、飞行甲板的安全性、舰岛的设计、飞机弹射和回收装置的研发等,都是当时面临的严峻技术挑战。本书将详细介绍工程师们如何克服这些困难,逐步完善航母的设计。 第二部分:二战的熔炉——航母的黄金时代与战略核心 太平洋战争的决定性作用: 太平洋战争无疑是航空母舰发展的里程碑。本书将以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描绘航空母舰如何从辅助角色一跃成为海军作战的绝对核心。我们将重点分析几场决定性的海空战役,如中途岛海战、珊瑚海海战、莱克星顿号的牺牲、俾斯麦号的追击等,解析航母战术在这些战役中的运用和演变。 日本海军的“珍珠港奇袭”及其后续: 剖析日本海军对航母战术的超前理解和大胆实践,以及“珍珠港奇袭”的战略意图和战术效果。但同时,本书也将深入探讨日本海军在后续战争中,由于战略判断失误、技术更新迭代的滞后以及飞行员损失等原因,导致其航母力量逐渐衰落的深层原因。 美国海军的反击与优势巩固: 详细解读美国海军如何在战时迅速提升航母建造速度和技术水平,建立起强大的航母编队。本书将分析美国海军在航母战术上的创新,如“舰载航空兵特遣舰队”的形成、大规模空袭行动的组织等,以及这些创新如何帮助美国海军扭转战局。 技术革新的推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舰载机的性能突飞猛进,如战斗机、俯冲轰炸机、鱼雷轰炸机等专用机型的出现。同时,雷达、导航技术、舰载通信技术的发展,也极大地提升了航母编队的作战效能。本书将专题介绍这些关键技术在航母作战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冷战的博弈——核威慑下的生存与发展 喷气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对航空母舰的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起降距离,迫使航母设计者们必须思考如何容纳这些高性能飞机。本书将分析斜角飞行甲板、蒸气弹射器、阻拦索等关键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彻底改变了航母的起降模式,大幅提升了出动效率。 核动力航母的诞生与战略意义: 随着核动力技术的发展,核动力航空母舰应运而生。本书将详细介绍美国“企业”号等首批核动力航母的建造历程,分析核动力带来的无限续航能力、更快的航速以及对全球军事力量投送能力的革命性影响。 航空母舰的“核打击”角色: 在冷战背景下,航空母舰被赋予了携带核武器的能力,成为重要的战略核威慑平台之一。本书将探讨不同国家(主要是美苏)在发展核动力和核打击能力航母上的策略和侧重点。 苏联海军的崛起与挑战: 冷战时期,苏联海军异军突起,大力发展其航空母舰力量,试图挑战美国的海洋霸权。本书将详细分析苏联航母的发展路线,如“基辅”级、“库兹涅佐夫”级等,以及苏联航母在设计理念、技术水平和作战运用上与西方航母的差异和局限性。 “海上巨兽”的攻防博弈: 在冷战的海上对抗中,反潜战、反舰导弹等新型武器的出现,对航空母舰的生存能力构成了严重威胁。本书将探讨航母编队如何发展其防御体系,包括护卫舰、驱逐舰、潜艇、预警机等,形成了一个多层次、一体化的攻防体系。 第四部分:后冷战时代至今——全球力量投送与新挑战 “无懈可击”的幻象与现实: 后冷战时代,美国海军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航母力量,在海湾战争等一系列局部冲突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本书将分析航母在现代精确打击、远程兵力投送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其在维护地区稳定和国家利益中的重要性。 新兴力量的崛起与航母竞赛: 随着全球力量格局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并发展自己的航空母舰。本书将重点关注中国海军航母的发展历程,从“辽宁”号的引进改装,到“山东”号、“福建”号等自主研发的新一代航母,分析中国航母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技术突破。同时,也将审视其他国家(如印度、英国、法国、韩国、日本等)在发展航母上的努力和未来规划。 技术革新的前沿: 电子战、隐身技术、无人机技术、电磁弹射技术、先进雷达系统等,正在深刻地改变着航空母舰的未来。本书将展望这些前沿技术在未来航母上的应用,以及它们将如何影响未来海战的形态。 航母的战略转型与应对新挑战: 面对日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航空母舰的战略定位和作战模式也在不断调整。本书将探讨航母如何应对不对称威胁、网络攻击、区域冲突等新的挑战,以及其在人道主义援助、维和行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角色。 未来的展望: 航空母舰作为一种高成本、高技术、战略意义重大的海上力量,其未来的发展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技术瓶颈、经济成本、国际政治博弈,都将是决定航母命运的关键。本书将在此基础上,对航空母舰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和预测。 本书将通过详实的资料、严谨的逻辑、生动的叙述,为读者呈现一幅波澜壮阔的航空母舰发展史。它不仅是对军事科技进步的记录,更是对人类探索海洋、维护和平与安全的意志的体现。无论您是军事爱好者,还是对国际关系和战略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和丰富的知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极具视觉冲击力,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上醒目的白色标题“世界航空母舰大全”,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我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文字堆砌,但映入眼帘的却是大量高清的彩图和精细的剖面图。那些庞然大物的舰岛结构、飞行甲板上的每一道标识线,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触手可及。尤其是关于“尼米兹”级航母的介绍部分,详细对比了不同批次之间的细微改进,从动力系统的变化到电子战套件的升级,都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作者显然对这个领域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与钻研,文字间流淌着一种专业且严谨的气息,但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晦涩难懂。对于任何一个对现代海权和工程奇迹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献给这些海上堡垒的史诗赞歌。它成功地将冰冷的钢铁巨兽赋予了鲜活的历史与技术灵魂。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军事题材的书籍抱有一定的保留态度,担心内容会过于偏向技术参数的罗列,缺乏人文色彩。然而,《世界航空母舰大全》彻底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巧妙地将技术发展史与地缘政治背景交织在一起。比如,在谈到“小鹰”级向“福特”级过渡时,书中不仅分析了电磁弹射系统(EMALS)的革命性意义,还花了不少篇幅探讨了这种技术飞跃背后,美国海军在冷战后战略重心转移的考量。这种宏观的叙事角度,让读者在欣赏这些舰艇设计之精妙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它们存在的历史必然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战略博弈之中,感受到了科技力量如何塑造和反映全球权力结构。它的深度远超一般的科普读物,更像是一部浓缩的海军战略发展史。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它对未来趋势的展望部分,这部分内容显得既审慎又充满想象力。作者并没有沉溺于对现有型号的赞美,而是严肃地探讨了高超音速武器、无人机蜂群以及电磁轨道炮等新兴技术对未来航母作战模式的颠覆性影响。书中甚至模拟了几种未来海战场景,分析了下一代航母设计——例如可能取消蒸汽弹射、全面转向电磁化——所必须克服的能耗和结构稳定性问题。这种前瞻性思维,使得这本书的价值不局限于记录历史,更在于引导读者思考海洋霸权的未来走向。阅读体验是一种由历史厚重感向未来科技冲击感的平稳过渡,让人在合上书本时,依然能感受到时代变革的巨大张力,非常值得那些关注军事科技前沿的朋友收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质量实在令人称赞,完全符合它“大全”的名头。纸张的厚度和光泽度都非常考究,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丝毫没有损坏的迹象。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细节的挖掘上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特别留意了关于非美系航母的部分,比如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书中不仅细致描述了其核反应堆的布局,还探讨了法国在独立发展舰载核动力方面所遇到的技术瓶颈与坚持。即便是那些已经退役的经典型号,如英国的“光辉”号,也配有详细的退役时间线和后续去向的记录。这种对信息完整性的追求,让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极高,几乎可以作为一个小型的航空母舰专业数据库来使用,方便查阅和比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建造理念差异。

评分

我向来对军事书籍的“故事性”要求较高,不喜欢那种干巴巴的说明文。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用一种近乎侦探小说的笔触,去解构那些庞大舰船背后的决策过程。其中关于“辽宁舰”的引进与改装历程,描写得尤为引人入胜。书中描述了早期测试中遇到的各种未知挑战,以及工程人员如何通过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将一艘半成品航母逐步打造成具备完整战斗力的平台。这种“从无到有”、“攻克难关”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激动人心之处。它不是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技术人员的智慧与坚韧不拔的精神,通过这些钢铁巨兽的演变过程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读完相关章节,我对中国海军的进步感到由衷的敬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