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选集,包括了毛ze dong同志在中国各个时期中的重要著作。几年前各地方曾经出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毛 ze dong 选集》,都是没有经过著者审查的,体例颇为杂乱,文字亦有错讹,有些重要的著作又没有收过去。现在的这部选集,是按照中国成立后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并且按照著作年月次序而编辑的。这部选集尽可能地搜集了一些为各地方过去印行的集子还没有包括在内的重要著作。选集中的各篇著作,都经著者校阅过,其中有些地方著者曾作了一些文字上的修正,也有个别的文章曾作了一些内容上的补充和修改。
下面有几点属于出版事务的声明:
第yi,现在出版的这个选集,还是不很完备的。由于反动派对于文献的毁灭,由于在长期战争中文献的散失,我们现在还不能够找到毛ze dong同志的全部著作,特别是毛ze dong同志所写的许多书信和电报(这些在毛ze dong同志著作中占很大的部分)。
第二,有些曾经流行的著作,例如《农村调查》,遵照著者的意见,没有编入;又如《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也遵照著者的意见,只编进了其中的第yi章(即《关于过去工作的基本总结》)。
第三,选集中作了一些注释。其中一部分是属于题解的,附在各篇第yi页的下面;其他部分,有属于政治性质的,有属于技术性质的,都附在文章的末尾。
第四,本选集有两种装订的本子。一种是各时期的著作合订的一卷本,另一种是四卷本。四卷本的第yi卷包括第yi次国内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的著作;第二卷和第三卷包括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第四卷包括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的著作。
第yi次国内战争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一日)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九二七年三月)
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组织起来
打倒土豪劣绅,权力归农会
“糟得很”和“好得很”
所谓“过分”的问题
所谓“痞子运动”
先锋
十四件大事
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九二八年十月五日)
一 国内的政治状况
二 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
三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的失败
四 湘赣边界的割据局面在湘鄂赣三省的地位
五 经济问题
六 军事根据地问题
井冈山的斗争(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湘赣边界的割据和八月失败
割据地区的现势
军事问题
土地问题
政权问题
党的组织问题
性质问题
割据地区问题
关于纠正党内的思想(一九二九年十二月)
关于单纯军事观点
关于极端民主化
关于非组织观点
关于平均主义
关于主观主义
关于个人主义
关于流寇思想
关于盲动主义残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九三0年一月五日)
反对本本主义(一九三0年五月)
一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二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三 反对本本主义
四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五 社会经济调查,是为了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接着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
六 中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七 调查的技术
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一九三三年八月十二日)
怎样分析农村阶级(一九三三年十月)
我们的经济政策(一九三四年一月)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九三四年一月二十七日)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目前政治形势的特点
民族统一战线
人民共和国
援助
中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五六年十二月)
第yi章 如何研究战争
第yi节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第二节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第三节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第四节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第二章 中国和中国战争
第三章 中国战争的特点
第yi节 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第二节 中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第三节 由此产生我们的战略战术
第四章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第五章 战略防御
第yi节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第二书 反“围剿”的准备
第三节 战略退却
第四节 战略反攻
第五节 反攻开始问题
第六节 集中兵力问题
第七节 运动战
第八节 速决战
第九节 歼灭战
关于蒋介五声明的声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中国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一九三七年五月三日)
民族矛盾和国内矛盾的目前发展阶段
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我们的领导责任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一九三七年五月八日)
和平问题
民主问题
前途问题
干部问题
党内民主问题
大会的团结和全党的团结
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实践论(一九三七年七月)
矛盾论(一九三七年八月)
一 两种宇宙观
二 矛盾的普遍性
三 矛盾的特殊性
四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五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六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七 结论
第二卷
抗日战争时期(上)
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三日)
为动员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
反对自由主义(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
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一九三七年九月二十九日)
和英国记者贝特的兰的谈话(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五日)
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陕甘宁边区政府、第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布告(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五月)
论持外战(一九三八年五月)
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九三八年十月十四日)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五日)
战争和战略问题(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六日)
五四运动(一九三九年五月一日)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
反对投降活动(一九三九年六月三十日)
必须制裁反动派(一九三九年八月一日)
关于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和社、扫荡报、新民报三记者的谈话(一九三九年九月十六日)
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一九三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人》发刊词(一九三九年十月四日)
目前形势和党的任务(一九三九年十月十日)
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一九三九年十月一日)
中国和中国(一九三九年十二月)
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日)
纪念白求恩(一九三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新民主主义论(一九四0年一月)
克服投降危险,力争时局好转(一九四0年一月二十八日)
团结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一九四0年二月一日)
向的十点要求(一九四0年二月一日)
《中国工人》发刊词(一九四0年二月七日)
必须强调团结和进步(一九四0年二月七日)
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一九四0年二月二十日)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一九四0年三月六日)
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九四0年三月十一日)
放手发展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一九四0年五月四日)
团结到底(一九四0年七月五日)
论政策(一九四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为皖南事变发表命令和谈话(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日)
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后的时局(一九四一年三月十八日)
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一九四一年五月八日)
第三卷
这一卷包括毛ze dong在抗日战争后期,即1941年3月至1945年8月所作的31篇著作。
抗日战争时期(下)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一九四一年三月、四月)
序
跋
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揭破远东慕尼黑的阴谋(一九四一年五月二十五日)
关于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一九四一年十一月六日)
整顿党的作风(一九四二年二月一日)
反对党八股(一九四二年二月八日)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四二年五月)
引言
结论
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一九四二年九月七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二日)
祝十月二十五周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六日)
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一九四二年十二月)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九四三年六月一日)
质问(一九四三年七月十二日)
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
(一九四三年十月一日)
评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政会
(一九四三年十月五日)
组织起来(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学习和时局(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二日)
附录: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日)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
评蒋介石在双十节的演说(一九四四年十月十一日)
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一九四四年十月三十日)
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一九四五年一月十日)
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一九四五年一月三十一日)
两个中国之命运(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论联合政府(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四日)
一 中国人民的基本要求
二 形势和国内形势
三 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
中国问题的关键
走着曲折道路的历史
人民战争
两个战场
中国解放区
统治区
比较
“破坏抗战、危害国家”的是谁?
所谓“不服从政令、军令”
内战危险
谈判
两个前途
四 中国的政策
我们的一般纲领
我们的具体纲领
中国统治区的任务
中国沦陷区的任务
中国解放区的任务
五 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
愚公移山(一九四五年六月十一日)
论军队生产自给,兼论整风和生产两大运动的重要性(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一九四五年七月十日)
评赫尔利政策的危险(一九四五年七月十二日)
给福斯特同志的电报(一九四五年七月二十九日)
对日寇的后一战(一九四五年八月九日)
第四卷)
【目录】
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蒋介石在挑动内战(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三日)
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给蒋介石的两个电报(一九四五年八月)
一、八月十三日的电报
二、八月十六日的电报
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一九四五年八月十六日)
关于同进行和评的通知(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六日)
关于重庆谈判(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七日)
进攻的真相(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五日)
减租和生产是保卫解放区的两件大事(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七日)
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五日)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关于目标形势的几点估计(一九四六年四月)
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日)
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一九四六年八月六日)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一九四六年九月十六日)
美国“调解”真相和中国内战前途(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九日)
三个月总结(一九四六年十月一日)
迎接中国的新高潮(一九四七年二月一日)
关于暂时放弃延安和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两个文件(一九四六年十一日、一九四七年四月)
一、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八日的指示
二、一九四七年四月九日的通知
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五日)
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一九四七四月十五日)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一九四七年九月一日)
中国人民**宣言(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中国人民**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一九四七年十月十日)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留意到这些论述背后所蕴含的那种宏大叙事下的个体责任感。这套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集合,更是一种精神的熏陶。它描绘了一个集体为实现某个宏伟目标而奋斗的图景,其中对个人奉献、自我牺牲和坚韧不拔的强调,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与当代社会中强调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思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阅读它,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补钙”。我发现自己开始反思,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平衡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这种精神力量是无形的,但却是最持久的。它敦促我思考,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保持一颗沉静、坚定的心,去面对和解决那些复杂而艰巨的挑战。这套书,不只是历史文献,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当下精神状态的镜子。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对于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演变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估量的宝藏。我尤其关注的是不同版本之间的细微差异,虽然我手头的是91年的版本,但即便如此,它所保留的原始文本风格,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特定历史时期思想表达的窗口。每一次对照着阅读,我都会注意到一些现在看来可能不太常见的措辞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活的历史研究。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才能真正领会其中精髓,否则很容易被表面的文字所迷惑,而忽略了其深层次的战略考量。我尝试用批判性思维去审视某些论断的时代局限性,同时也惊叹于其中一些跨越时空的真理性认识。这套书就像一个时间胶囊,将那个时代的思想精华和时代脉搏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对于学术研究者而言,无疑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泡在一间老旧的书房里,终于将这套书的第一卷通读完毕。坦白说,阅读这些早期的文献,对我个人的世界观产生了一次不小的冲击。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需要我不断地查阅背景资料,去理解特定历史情境下的语境和逻辑。最令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社会组织和群众路线的论述,那种深入田间地头、体察民情疾苦的笔触,极其生动且充满力量。它让我意识到,理论的形成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对现实最深刻洞察之上的。这种基于实践的理论创新,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辩证思维的阐述,那种不把事物简单化、不走极端、寻求矛盾统一的方法论,对我在日常工作和决策中也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重新校准了一遍,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关联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带着一种朴素而庄重的历史感。那种略微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真的能触摸到岁月的痕迹。我记得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阅了一下装帧细节,那种老版本的印刷工艺,比起现在光鲜亮丽的平装书,多了一种沉甸甸的、值得珍视的厚度。它不仅仅是书籍,更像是一件有故事的物件。阅读这些文字时,我常常会想象当年编辑和印刷这些书籍的情景,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体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和思想传承的敬畏。尤其是那些排版上的细微之处,例如特定的字体选择和章节之间的留白,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风格,让人在翻阅时不由自主地放慢速度,仿佛在进行一场庄重的致敬。这种实体书的体验,是电子版永远无法替代的,它让历史的重量变得具体可感,让人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也更愿意沉下心去咀嚼那些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浏览。
评分与其他一些官方出版物相比,这套普及本的编排方式显得更加注重可读性与普及性,虽然内容严肃,但编纂者显然考虑到了普通读者的接受程度。开本适中,携带起来方便,这可能也是“普及本”的初衷所在。我注意到,它在一些重要的概念解释上,做了恰到好处的注释和引导,这对于初次接触此类文献的读者非常友好,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曾试着将其中一些关于组织建设的段落,分享给年轻的同事,反响出乎意料地好,他们认为这些原则放在今天看,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团队协作和目标统一方面。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核心思想的普适性,能够穿透时间迷雾,依然能对现实问题提供深刻的启示,真正做到了思想遗产的活化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