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长江保护文库: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与实例
定价:78.00元
作者:裴中平,杨芳,辛小康 等
出版社:长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3-01
ISBN:9787549248957
字数: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长江保护文库: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与实例》参考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多年来在水功能区管理和入河排污口管理的研究成果和资料,以及有关单位完成的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系统介绍了入河排污口的基本概念,详细梳理了我国现行入河排污设置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制度,重点介绍了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基本方法和技术,简要介绍了部分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及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实例。
目录
章 绪论
1.1 入河排污口基本概念
1.2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意义
1.3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关键技术
1.4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实践
第2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法律体系
2.1 法律法规
2.2 相关技术规程
第3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相关制度
3.1 概述
3.2 入河排污口调查与登记制度
3.3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与审批制度
3.4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制度
3.5 入河排污口运行监督与管理制度
第4章 水功能区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
4.1 概述
4.2 水功能区定义和体系
4.3 水功能区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关系
4.4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4.5 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
第5章 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
5.1 概述
5.2 入河排污口调查
5.3 入河排污量统计
5.4 入河排污口污染负荷评价
第6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水域水质调查与评价
6.1 概述
6.2 水环境质量调查
6.3 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
6.4 富营养化评价
6.5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
6.6 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第7章 入河排污口水质影响模拟
7.1 概述
7.2 水质预测模型选择
7.3 河流水质影响模拟
7.4 湖库水质影响模拟
第8章 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
8.1 概述
8.2 入河排污口布设分区
8.3 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
第9章 污水处理工艺分析
9.1 制浆造纸业污水处理工艺
9.2 化纤行业污水处理工艺
9.3 石油化工行业污水处理工艺
9.4 电镀行业污水处理工艺
9.5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
9.6 污水处理工艺可靠性与先进性分析
0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实例
10.1 污水处理厂项目
10.2 电镀项目
10.3 化纤项目
10.4 石化项目
10.5 造纸项目
1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技术实例
11.1 工程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过程简介
11.2 入河排污口验收自查性报告
11.3 入河排污口验收监测报告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入河排污口基本概念
1.2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意义
1.3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关键技术
1.4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实践
第2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的法律体系
2.1 法律法规
2.2 相关技术规程
第3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相关制度
3.1 概述
3.2 入河排污口调查与登记制度
3.3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与审批制度
3.4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制度
3.5 入河排污口运行监督与管理制度
第4章 水功能区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
4.1 概述
4.2 水功能区定义和体系
4.3 水功能区与入河排污口设置管理关系
4.4 水功能区纳污能力
4.5 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
第5章 入河排污口调查与评价
5.1 概述
5.2 入河排污口调查
5.3 入河排污量统计
5.4 入河排污口污染负荷评价
第6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水域水质调查与评价
6.1 概述
6.2 水环境质量调查
6.3 地表水水质现状评价
6.4 富营养化评价
6.5 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
6.6 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第7章 入河排污口水质影响模拟
7.1 概述
7.2 水质预测模型选择
7.3 河流水质影响模拟
7.4 湖库水质影响模拟
第8章 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
8.1 概述
8.2 入河排污口布设分区
8.3 入河排污口优化布局
第9章 污水处理工艺分析
9.1 制浆造纸业污水处理工艺
9.2 化纤行业污水处理工艺
9.3 石油化工行业污水处理工艺
9.4 电镀行业污水处理工艺
9.5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艺
9.6 污水处理工艺可靠性与先进性分析
0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技术实例
10.1 污水处理厂项目
10.2 电镀项目
10.3 化纤项目
10.4 石化项目
10.5 造纸项目
1章 入河排污口设置验收技术实例
11.1 工程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过程简介
11.2 入河排污口验收自查性报告
11.3 入河排污口验收监测报告
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架构感到非常惊喜,它似乎没有采取传统教科书那样生硬的理论堆砌方式,而是巧妙地将枯燥的技术论证过程融入到了生动的案例分析之中。我注意到其中对于不同流域特性下排污口选址的差异化考量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实践经验,而非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这种“因地制宜”的思路,对于我们实际工作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它不像某些泛泛而谈的宏观报告,而是直接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和“工具箱”,阅读过程中,我脑中不断浮现出过去处理类似问题时的困惑,而这本书似乎为每一点都提供了清晰的解决路径和技术支撑,读完后感觉思路豁然开朗。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展现了极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详细剖析了每一步决策背后的逻辑推导和数据支撑,包括现场勘查的重点、数据采集的标准,乃至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我尤其欣赏它对“论证过程的透明度”的强调,这对于提升公众对环保决策的信任度至关重要。阅读这些案例,我仿佛置身于真实的工程现场,能够切身体会到技术人员在权衡经济效益、社会影响和环境效益时所做的艰难取舍。这种细节的丰富度,使得本书的实用价值远超一般的理论教材。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水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我发现这本书在方法论的更新速度上表现出色。它似乎涵盖了近年来国家对水污染控制提出的最新要求和技术导向,尤其是对于新型污染源的识别和管理策略的论述,具有前瞻性。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的知识体系可能已经滞后于最新的政策文件,但这本书明显是紧跟时代脉搏的,引用的规范和标准都是最新的版本。这对于需要进行项目申报或环保审批的单位来说,其参考价值是巨大的,因为它确保了我们所采用的方法论不会很快过时,能为决策提供最可靠的依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用心,封面采用了沉稳的蓝绿色调,给人一种专业而宁静的感觉,与“长江保护”的主题相得益彰。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锐利,即使是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数据,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容易感到疲劳。尤其是内页的排版,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体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装订工艺也十分牢固,看得出这是一本可以经受住反复翻阅和长期使用的工具书或参考资料。光是捧着这本书,就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功夫,这种对品质的坚持,让人对内容本身也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体现了对环保事业的敬畏之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介于学术严谨与工程实用之间,把握得相当精准。它没有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术语,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通过清晰的逻辑链条逐步理解复杂的论证步骤。特别是那些关于环境容量计算和模拟预测的部分,作者用非常直白的语言解释了背后的科学原理,使得原本高深的数学模型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书中穿插的一些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反思和未来趋势的预判,也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深度,让人在学习技术的同时,不忘初心,思考更深层次的生态伦理问题。这种既有硬核技术又有软性思考的平衡感,非常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