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弗雷德·塞特伯格、柯尔邦·S.威尔伯著益公益交流中心译的《基金资助工作基础指导大全(资助者实用指南)》是慈善领域专业人员优选的行业工具书,被列于基金会推荐书目首位。该书针对基金资助工作者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美)弗雷德·赛特伯格(Fred Setterberg),(美)柯尔邦·S.威尔伯(Colburn S.Wilbur) 著;益公益交流中心 译 弗雷德·塞特伯格,获得艺术基金创意写作奖和众多记者奖。与他人共同出版两部关于非营利部门的著作:《与咨询顾问成功合作》(与芭芭拉·D.基比合著)和《超YUE利润:管理非营利组织全面指南》(与凯莉-舒尔曼合著)。其他著作包括:《走过的路:穿越美国文学景观的旅程》(该书获“联合写作计划”非虚构类创意奖)、《有毒的国家:从化学污染中拯救我们的社区之战》(与朗尼-沙维尔森合著)、《旅游者故事集——美国》。这本《基金资助工作基础指导大全》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厚重且内容详实,但坦白说,我从头到尾翻阅下来,对其中关于“前沿科技项目管理”那一章节的论述感到颇为失望。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传统的项目申报流程、预算编制的规范,这些固然重要,是基础,但对于一个希望了解如何应对颠覆性技术资助难点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内容显得有些“老生常谈”了。书中对于如何评估那些尚未有成熟商业模式的、高风险高回报的基础研究的价值,缺乏深入的探讨。举个例子,在谈到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时,它仅仅罗列了几个现有的监管框架,却没能提供任何关于资助机构如何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中平衡创新驱动与社会责任的实操性案例或思维模型。我期待看到的是对未来资助趋势的洞察,比如去中心化资助模式的潜力,或者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资金透明度,但这些在书中几乎是空白。它更像是一本写给十年前的基金管理员的培训手册,而非面向未来十年的资助实践指南。对于追求创新和前沿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基础”二字,在“前沿”的语境下,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
评分关于“非线性资助工具的应用”,这是我最感兴趣,也是最失望的部分。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传统的“一次性拨付、固定里程碑”的资助模式正在受到挑战。我本想看看这本书是否涵盖了诸如“收入共享协议(ISA)在科研转化中的应用”、“影响力投资”与传统科研资助的结合点,或者至少是对“摇篮基金”(Venture Philanthropy)模式的探讨。结果呢?全书的预算和财务部分,依旧坚守着传统的“固定资产购置”、“人员劳务费”等僵硬的分类。它完全没有触及如何为那些探索性强、回报周期长的社会创新项目设计更灵活的资金退出和再投入机制。阅读体验就像是看了一部关于智能手机的说明书,里面还在详细解释如何拨打固定电话。对于那些试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的资助机构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工具箱里,缺少的不是锤子和螺丝刀,而是整个现代化的多功能工具平台。它固守着过去对“稳定”的追求,却错失了拥抱“适应性”资助的良机。
评分从排版和索引来看,这本书确实很全面,似乎涵盖了从申请书撰写到结题报告的所有环节。然而,当我试图利用其中的“评审专家遴选与培训”章节作为我们内部评审员培训的教材时,我发现它提供的内容在实操层面几乎没有借鉴价值。它提出了“专家应具备多元化背景”这样的口号式要求,但对于如何设计一个有效的、能剔除“圈子文化”和“光环效应”的匿名评审系统,几乎没有提供任何量化的指标或行为科学上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评审问卷的结构设计,来诱导评审专家更深入地思考项目的影响力,而不是仅仅关注其方法论的严谨性?书中对此毫无提及。它只是机械地列举了评审专家的权利和义务,仿佛评审工作只是一项简单的打分任务。这种对“人”——这个资助链条中最关键环节——的工具化处理,使得这本书的指导性大打折扣。它只教你如何把卷子发出去收回来,却没教你如何让阅卷过程真正产生洞察力和价值。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找到一套关于“跨文化国际合作项目申请”的系统性指导。毕竟,现在的科研越来越全球化,掌握国际合作的复杂流程和文化敏感性至关重要。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显得极其肤浅和表面化。它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签订合作备忘录(MOU)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注意不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差异。这就像一本旅游指南,告诉你“到了巴黎要看埃菲尔铁塔”,却没告诉你如何应对巴黎地铁罢工,或者如何与法国学者进行有效的非正式沟通。书中完全缺失了关于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利益冲突、如何平衡不同机构间的绩效考核标准,以及如何应对地缘政治风险对长期合作项目的影响等深层次问题。我甚至没有找到任何关于如何利用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下属机构或特定区域性基金会)进行联合资助的实用步骤解析。整个章节读下来,给人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对于正在处理复杂国际合作的实践者而言,提供的价值近乎于零。它只停留在“做了什么”,而完全跳过了“怎么做好”和“做错了怎么办”的关键环节。
评分说实话,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对“学术诚信与风险管理”的详尽阐述,因为这是确保资助流程公正性的基石。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方式,简直可以用“敷衍了事”来形容。书中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几乎完全照搬了某个国际出版伦理委员会的通用条文,没有结合国内具体资助环境下的特殊案例进行分析。例如,在数据共享和可重复性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关于如何设计资助协议,以强制要求数据公开和方法学透明化的具体条款模板。更不用提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公正的“举报和调查”机制。它似乎假设所有申请者和评审专家都是完全自律的理想化个体,而对人性的弱点和潜在的利益输送陷阱避而不谈。对于一个号称“基础指导大全”的权威著作来说,这种对潜在灰色地带的漠视,不仅不负责任,更是对资助体系的潜在威胁。一本真正的指南,应该教会人们如何识别和防范风险,而不是仅仅教人如何走过那些阳光下的流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