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是世界上很先有报纸和很先有新闻事业的国家,中国的新闻事业有1300年以上的历史。方汉奇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第2版)(精)》所记述的时间,起始于公元713年,即中国很古老的报纸同时也是世界上很古老的报纸“开元杂报”问世的一年,截止于2016年,长达1304年,纵贯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到当代的整个历史时期,所记述的史实涉及新闻事业的各个方面:从报纸、刊物、通讯社、广播、电视、电子报刊到新兴媒体;从新闻摄影、新闻图片、新闻纪录电影、新闻事业经营管理、新闻法、新闻社团、新闻界人物到新闻教育;从编辑、采访、出版、印刷、发行等一般新闻业务活动到新闻传播学研究。兼收并蓄,细大不捐。因为并不接近限于大事,所以不再沿用大事记这一名目,而称之为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作为一部编年性质的专业史,这部书只为读者提供简单扼要的史实,不作为论述和分析。个别条目酌引原文,以省读者勾稽翻检之劳。本书靠前版记述的内容等 方汉奇 主编 方汉奇,广东普宁市人,生于1926年。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吴玉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任学位委员会新闻传播学学科评议组组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著有《中国近代报刊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新闻传播史》等。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有张力,尤其是在描述重大历史事件的转折点时,作者仿佛带着我们身临其境,那种历史的洪流裹挟着个体命运的无力感,文字间跃然纸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历史脉络时所展现出的那种梳理能力,不是简单的时间堆砌,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力。不过,在某些理论阐述的部分,语言略显晦涩和学术化,对于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需要反复咀嚼,甚至需要借助其他辅助资料。我期待看到更多生动的案例分析来佐证那些宏大的论断,毕竟,冰冷的数据和抽象的理论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新闻实践和从业者的选择上才能显得有血有肉。如果能在这些“人”的故事上再多着墨一些,这本书的感染力会大大增强,真正做到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令人叹为观止。那些被引用的原始文献和访谈记录,为整个编年史增添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性。这绝不是凭空臆造的“二手”历史,而是建立在扎实考据之上的权威之作。然而,这种详尽也带来了一个小小的挑战,那就是信息量的巨大。对于只想快速了解某个时间段概况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信息过载,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去筛选重点。我建议,如果能增加一个精炼的“核心观点速览”或者在章节开头设置更清晰的脉络导图,或许能更好地服务于不同阅读需求的读者。当然,瑕不掩瑜,正是这份详实,才使得这本书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查阅的“百科全书”,其价值正在于其内容的密度。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厚重的质感,初上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它并非泛泛之作。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挺讲究,阅读起来光线柔和,长时间盯着看也不会太累。不过,我个人觉得排版上还可以更紧凑一些,有些地方留白略显奢侈,或许是为了营造某种历史的仪式感吧,但我更希望在有限的空间内能塞下更多干货。比如,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时间线标注,如果能设计得更具视觉冲击力,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来强调,对比效果可能会更好。整体来说,作为一本工具书或者案头参考书,它的硬件配置是过关的,体现了一种对内容的尊重,只是在用户体验的细节打磨上,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书脊的耐用性,希望多翻几次后不会轻易散架。装帧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它成功地传达了一种专业和权威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媒体发展动态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清晰的时间轴和关键节点的梳理,是构建整体认知框架的绝佳工具。它像一张精确绘制的地图,让我能快速定位到特定历史时期新闻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但是,我个人在阅读时发现,书中对于横向的“国际比较”部分似乎提及较少。新闻事业的发展往往是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如果能在关键的改革或转型期,加入一些同期国际上类似背景国家的实践对比,哪怕只是简短的侧写,都将极大地丰富我们对自身发展路径的认知深度。毕竟,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往往能更好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对比能让历史的叙述更加立体和丰满,避免陷入孤立发展的视角。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克制和客观,这对于一部历史著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质。作者似乎极力避免使用带有强烈个人倾向的评判性词汇,而是让事实本身去说话,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专业素养。这种冷静的笔触,让我在阅读时能够更专注于事件本身的发展,而不是被作者的情绪所左右。但话说回来,这种极致的客观有时也会带来一种“疏离感”。在探讨那些充满争议或道德困境的事件时,我略微期待能看到作者更深入的“历史反思”或“时代局限性”的剖析。当然,这并非要求作者去下结论,而是希望在呈现历史的同时,能提供更多维度的解读框架,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决策者的思维模型,从而让阅读体验从“记录”升华到“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