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帛字典 无 9787547220153 吉林文史出版社

中国书法简帛字典 无 9787547220153 吉林文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无 著
图书标签:
  • 书法
  • 篆刻
  • 简帛
  • 字典
  • 汉字
  • 文化
  • 历史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工具书
  • 字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闻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20153
商品编码:28916013602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书名中国书法简帛字典
定价58.00
ISBN9787547220153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作者
编号1200950514
出版日期2014-06-01
印刷日期2014-06-01
版次1
字数
页数749

说明
书迹出处简介
笔画检字表
正文
汉语拼音索引

简帛书法是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的实用书写形式。篆隶之变很早发生在春秋战国之际 延续到西汉前期 前后长达数百年。秦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通行的官方书写文字 简帛书体依然是官民记事、个人著述的主要书写形式。

史海钩沉:汉晋简帛文献的文字风貌与书写艺术探微 本书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特别是汉代至魏晋时期,简牍、帛书等载体上所承载的丰富文字信息与独特的书写艺术特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对楷、行、草、隶、篆等成熟书体的细致描摹,本书的目光聚焦于那些尚未完全定型,或受书写环境、工具、载体影响而呈现出原始生命力与多元面貌的早期书迹。 第一章 载体语境:简帛文书的物质性与历史背景 本章将首先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汉晋书写实践的物质基础。简牍和帛书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其物理特性深刻地制约了书写者的笔法选择与字形结构。 竹木简的物理特性及其对书写的影响: 探讨竹材的纹理、简牍的宽度与长度对手写线条的影响。书写于竹木之上,笔触往往短促有力,转折处多见方折,行笔间留有明显的“刀削感”或“刮擦感”。我们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年代出土简牍的形制差异,例如,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在形制与墨色上的细微区别如何反映了地方书风的差异。 帛书的质地与墨色的微妙关系: 丝织品帛书的表面更为平滑细腻,这使得书写线条可以更加流畅圆转。本章将对比不同时期帛书(如马王堆汉墓帛书、长沙子弹库楚帛书)的用墨情况——墨色的浓淡干湿如何影响了字体的呼吸感和空间布局。重点分析在帛书上追求的舒展与匀称,这与竹简的局促感形成鲜明对比。 汉晋行政、法律与学术的载体功能: 简帛文书并非单一用途,它们承载了从国家律令(如秦律、汉律)、户籍田亩记录到私人书信、医药方剂、甚至是哲学思想(如郭店楚简中对儒家思想的早期探索)等多元内容。理解其功能,是解读其书写风格背后的社会需求的关键。 第二章 隶变中的“活化石”:未定型字体的形态学研究 汉代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型期——隶变。本书的精髓部分,即在于对简帛文书中那些“非典型”的、处于隶书与篆书、楷书之间过渡状态的字体的形态学考察。 古隶的“垂笔”与“波磔”的生成: 深入探讨隶书标志性的“蚕头燕尾”(波磔)在简帛中是如何萌芽、发展直至成熟的。重点分析那些尚未完全定型的“蚕头”,它们往往显得瘦劲、内敛,甚至被笔画的起收笔替代。简牍上隶书的横画常短而平直,缺乏后期成熟隶书的夸张延展。 楷书的先声:草化与速写的影响: 在简牍书写中,为了追求速度和效率,许多字体的笔画开始出现连带和简化,这被视为后世楷书和草书的直接源头。分析“草隶”或“章草”的早期形态,如笔画的呼应、结体的紧密化,以及如何通过连笔来节省书写时间。 篆书的遗存与实用性: 在秦汉之际,篆书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它多出现在署名、印鉴或需要强调庄重性的场合。本书将对比正式的《说文解字》类篆书与简牍中保留的、带有隶意的篆书,揭示书写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字体切换机制。 第三章 书写者的“手感”:笔法、结构与错位 简帛书写由于其工具的局限性(尖锐的削笔或柔软的毛笔在粗糙表面上的摩擦),使得书写者的“手感”被最大程度地保留了下来,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笔法研究样本。 侧锋与中锋的交替运用: 在竹木简的方折笔画中,侧锋的运用频率极高,以求快速拉出横画和撇捺的棱角。对比之下,帛书中的圆转提按则更接近毛笔书法的技巧。我们将细致分析起笔、运笔和收笔的特征,如“尖入粗出”、“一波三折”的早期体现。 字体的空间结构: 由于简牍宽度有限,许多字体的结构被压缩,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或“纵向拉长”的趋势,这与后世追求的匀称结构有所不同。分析这种结构调整是如何服务于信息传递的效率,而非纯粹的美学考量。 “通假”与“异写”的密码学意义: 简帛文书是研究汉代字词异体和简化现象的宝库。本章将列举大量常见的异写字、讹字和通假字,探讨这些“错误”如何揭示了当时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和书写者的熟练程度,这对于古文字的释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第四章 审美取向的变迁:从实用到风格的萌芽 简帛文字虽以实用性为主导,但其中蕴含的朴拙之美和动态之美,是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源泉。 “野逸”之风的魅力: 缺乏后世刻帖的模仿与约束,简帛文字展现出一种天然的、不加雕饰的“野逸”之美。这种美学倾向对魏晋名家,如钟繇、王羲之等人的早期影响是深远的。 行气的流动性初探: 分析如何在连续书写的过程中,气息的连贯性开始渗透到字与字之间,形成初级的“行气”。这种行气往往是内在的、潜藏的,而非外显的,但其对后续章草和行书的启发不言而喻。 本书以扎实的考古发现为基础,结合文字学、文献学和艺术史的交叉视角,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史“源头活水”的窗口,领略汉晋简帛文字所独有的生命力和历史厚重感。它不是一部字帖的汇编,而是对特定历史时期书写行为的全面考察与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古籍整理版本是连接古今读者的桥梁。这本《魏晋南北朝造像题记汇编》就是这样一座坚固的桥。我之前在别处看到的类似资料,要么是模糊不清的影印件,要么是校勘错误百出的文本,让人抓狂。但这个版本,简直是重新做了一次系统性的抢救工作。首先是资料的完整性,它收录了许多偏远石窟和地方志中记载的小块残碑,很多是我在其他地方从未见过的。其次,校勘工作做得极其严谨,对于那些有争议的字,它会用小括号标注出不同的考证意见,并给出自己的倾向性判断,这种坦诚和严谨的态度非常令人敬佩。阅读这本汇编的过程,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向导,穿越了那个动荡却充满艺术创造力的时代。每当我翻到一页新的题记,都会被那种质朴而强大的生命力所震撼,这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凝固。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业余爱好者来说,最大的障碍往往是找不到一本能系统梳理“字体演变脉络”的读物。市面上要么是只讲楷书,要么是只讲隶书,知识点非常碎片化。然而,这本《汉字形体流变大观》就像一张清晰的导航地图,它用清晰的图示,将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每一个关键过渡阶段都梳理得井井有条。最让我称赞的是它对“隶变”这一核心转折点的阐释。作者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而是通过对比大量的同源字在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直观地展示了方块字是如何逐渐定型的。这种“对比教学法”非常有效,它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古文字的隶定”是怎么回事,而不是盲目地照着写。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任何一块碑文或简牍时,都能迅速判断出它的年代特征和书写风格的倾向性,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传统文字的整体把握能力。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考古爱好者的福音!我本来只是对古代文字有点好奇,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这本《古代碑刻文精选辑注》。打开之后我才发现,这根本不是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它的排版和注释都做得非常人性化。首先,每一个字帖的选取都非常讲究,从秦汉的简帛到魏晋的碑刻,跨度很大,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书风的演变。尤其是那些拓片的清晰度,简直令人惊叹,很多细节,比如笔触的飞白、墨色的深浅,都还原得非常好,这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样,每一篇碑文后面都有详细的考证和背景介绍,作者似乎把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些考据之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你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那个时代深厚的文化底蕴。读完第一部分,我就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原来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笔画背后,藏着这么多历史的秘密和文人的心境。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古代书信墨迹赏鉴录》的纸张选择就非常考究,它特地采用了接近古代宣纸的质感,拿在手里有种温润的触感,而不是那种冰冷的现代印刷纸张。内容上,它侧重于展现文人墨客日常的书信往来,这与那些工整的官方文件有着天壤之别。通过这些信札,你能看到王羲之如何与朋友谈论饮酒作乐,也能看到颜真卿在困顿中对时局的忧虑。这些“不经意”写下的文字,反而最能体现书法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编者很巧妙地在每页留白处做了一些关于书写者当时心境的简短解读,让阅读体验从单纯的“看字”升华为一种“对话”。我常常在晚上,泡一壶茶,慢慢品味这些跨越千年的心声,感觉自己的浮躁心绪也被这份古朴的书卷气慢慢沉淀了下来。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篆隶笔法探源》纯粹是出于一个书法学习者的“功利”目的,想赶紧把自己的基础打扎实。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拆解”能力。它不像很多教程那样只是教你“怎么写”,而是深入到“为什么这么写”。比如,在讲解“悬针篆”和“垂头隶”的运笔差异时,作者用极其细致的图解,将提、按、顿、挫的力度变化量化了,我甚至能通过这些图示想象出毛笔在纸上的受力情况。我以前临帖总是不得要领,总觉得力气用不对,但自从对照着这本书练习了几天“波磔”的写法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的线条变得更厚重、更有弹性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于想从“描摹”上升到“理解”的进阶学习者来说,简直是案头的必备良品。它让我对传统笔法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触及到了结构和气韵的核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