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87502628970 标准化基础教程--标准化理论与实践 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

9787502628970 标准化基础教程--标准化理论与实践 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渭著 著
图书标签:
  • 标准化
  • 质量管理
  • 计量
  • 教程
  • 中国质检出版社
  • 规范
  • 实践
  • 理论
  • 认证
  • 体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聚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ISBN:9787502628970
商品编码:2892681663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标准化基础教程--标准化理论与实践

定价:82.00元

作者:陈渭著

出版社:中国质检出版社(原中国计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5026289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详细介绍了标准化的基本知识及企业标准他的概念、内容和具体实施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概论,我国标准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标准的制定、实施与监督,企业标准化与企业标准体系,产品标准化,信息技术标准化,服务标准化,农业标准化,食品和食品安全标准化,采用国际标准与标准化战略,合格评定和企业标准化良好行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及其整合,共12章。
本书作者从事标准化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标准化管理和实践经验,根据企业、事业单位的不同实际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介绍标准化相关知识,内容全面,编写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
本书可作为基层组织,特别是企业、事业单位标准化人员的培训教材,也可作为学校标准化教学的参考书籍。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渭,1935年生于江苏宜兴,1958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1989年中央党校2期经济研究班结业。现任全国高科技产业化标准计量委员会副理事长、副主任。曾任国家计量局工业计量处处长,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副司长、认证办公室副主任、标准化司副司长、

文摘


序言



《现代工程材料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学专业学生以及对材料科学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代工程材料学基础知识体系。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从材料的基本结构到宏观性能的演变,再到前沿材料设计与应用的完整脉络。 第一部分:材料科学基础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重点阐述了物质在原子、晶体和微观尺度上的结构特性。 第一章:材料的原子结构与化学键合 详细介绍了原子核、电子云的分布,以及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范德华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材料宏观性质的决定性影响。讨论了各类材料中常见晶格结构的几何排列,如体心立方(BCC)、面心立方(FCC)和六方密堆积(HCP)的特点及对塑性和密度的影响。引入了晶体缺陷的概念,包括点缺陷(空位、间隙原子、置换原子)、线缺陷(位错)和面缺陷(晶界、堆垛层错),并深入分析了位错在材料塑性变形中的核心作用,这是理解金属加工性能的基础。 第二章:晶体形貌与形变 本章聚焦于材料的微观形貌,包括晶粒尺寸、形状、取向以及晶界特征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详细阐述了晶体的形核与长大过程,解释了多晶材料的形成机制。在形变方面,系统介绍了机械孪生和滑移两种主要的塑性变形方式,并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施加载荷与晶体取向之间的关系,为后续的热力学与相变章节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材料的热力学与相变动力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材料体系的能量状态、平衡条件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动力学过程。 第三章:材料热力学基础 阐释了热力学定律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包括吉布斯自由能、焓、熵在相变过程中的角色。通过相图(如二元系、三元系相图)的解读,展示了在不同温度、压力和成分条件下,材料所处稳定相的判据。重点剖析了相平衡的原理,如柯列加特-鲁布恩平衡等。 第四章:扩散与相变动力学 本章是连接热力学与组织演化的关键。详细讲解了原子在固态下的扩散机理,包括固溶扩散、晶界扩散和快速通道扩散,并引入菲克定律进行定量描述。随后,系统阐述了固态相变的过程,如析出相的形核率和长大速率。通过对冷却曲线、时间-温度-转变(TTT)图和冷却-转变(CCT)图的分析,指导读者理解和控制钢、铝合金等重要工程材料的微观组织演变。 第三部分:工程材料性能与结构控制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的工程材料类别,探讨如何通过结构控制来优化材料的宏观性能。 第五章:金属材料 本章覆盖了钢铁材料和有色金属两大类。对碳钢、合金钢的奥氏体化、贝氏体转变、马氏体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工艺描述,解释了热处理(退火、正火、淬火、回火)对强韧性的调控。对铝合金、铜合金、钛合金等在航空航天和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案例分析,强调了固溶处理和时效强化的原理。 第六章:陶瓷材料 介绍了陶瓷材料的分类(氧化物、非氧化物、复合陶瓷)及其典型的离子键和共价键特征。重点分析了陶瓷材料的高硬度、耐高温和优异的电学/光学性能的结构来源。深入探讨了陶瓷材料的脆性断裂机制(如室温下的韧性极低)以及通过增韧技术(如晶界钝化、裂纹偏转)提高其可靠性的方法。 第七章:高分子材料 系统阐述了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线型、支化、交联、网络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区分了结晶聚合物和非晶聚合物的特性,如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熔点(Tm)。详细讨论了高分子材料的流变学行为,包括粘弹性,以及对注塑、挤出等成型工艺的影响。 第四部分:功能材料与先进制造 本部分面向未来技术发展,介绍具有特定功能的材料和现代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 第八章:复合材料与纳米材料 复合材料部分侧重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C)和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预测模型,特别是对界面结合强度的分析。纳米材料部分介绍了纳米尺度的量子效应和表面效应,重点介绍了碳纳米管、石墨烯及其在电子器件中的潜在应用。 第九章:材料的表征技术 本章是实践导向的,系统介绍了用于研究材料微观结构的工具。包括X射线衍射(XRD)用于晶体结构和晶粒尺寸的确定;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形貌观察和晶格成像中的应用;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ED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在元素分析方面的原理和局限性。 第十章:先进制造与材料的可靠性 本章讨论了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对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独特影响,如选择性激光熔化(SLM)过程中快速凝固导致的非平衡组织。最后,强调了材料的服役可靠性,涵盖了疲劳、蠕变和断裂力学的基本概念,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失效分析,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运行。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配有大量的图表和例题,是学习和研究现代工程材料科学的理想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眼球,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让人一看就知道它不是那种哗众取宠的读物。当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就很不错,带着一种油墨的清香,翻阅起来非常舒服,不像有些廉价印刷的书籍,手感冰冷生硬。尤其是目录那一块,编排得井井有条,哪怕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重点,对全书的结构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我记得我当时在一家咖啡馆里看,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那些清晰的图表和严谨的文字,让整个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你进入一个看似复杂实则充满逻辑美感的知识体系。特别是初期的章节,作者似乎非常懂得读者的心理,总能在关键的地方穿插一些引人深思的小故事或者历史背景,让你在学习概念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标准制定背后的文化与智慧。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方法,实在高明,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深厚功力。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一些核心概念的时候,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能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量值”和“不确定度”这类抽象概念时的处理方式。很多书往往是直接抛出公式和定义,让人感觉云里雾里,但这本书呢,它会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来搭建起理解的桥梁。比如,它可能不会直接跟你讲什么国际单位制(SI)的最新修正,而是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测量一个西红柿的重量开始,一步步引申到更高层次的计量学基础。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路径,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我记得有一次在公司培训,遇到一个同事对一个标准术语理解有偏差,我直接翻到书里的某一个脚注,那段话寥寥数语,却把那个争议点彻底厘清了,当时同事的表情简直是茅塞顿开。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和表述上的精准性,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淀,绝非泛泛而谈之辈可比。阅读过程中,我甚至会情不自禁地停下来,拿起笔在旁边空白处做一些自己的推演和联想,这说明这本书极大地激发了我的主动思考能力。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我通常对工具书或教材类的书籍持保留态度,总觉得它们要么是“老生常谈”,要么就是“纸上谈兵”。但这本书却成功地避开了这两个陷阱。它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标准制定中的利益平衡艺术”这一块的探讨。作者并没有回避标准制定过程中必然存在的商业竞争、国家利益博弈等“灰色地带”,而是将其作为学科研究的一部分来探讨,并给出了一些相对中立和成熟的分析框架。这种坦诚和深度,让我对整个标准化行业产生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意。我曾经听一位资深工程师抱怨过标准制定过程的复杂和低效,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这份低效的背后,是无数利益方在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艰难过程。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做标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标准会是现在这个样子”。这种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绝对是值得我们反复研读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字体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可能很多人会忽略,但我认为对于一本需要长时间精读的专业书籍来说,这一点至关重要。字体不是那种过于纤细或过于粗重的宋体,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保证了阅读的辨识度,又在长时间盯着屏幕或纸张看之后,眼睛的疲劳感也控制在了很低的水平。更值得称赞的是,那些技术图表和流程图的设计,它们几乎都采用了扁平化和模块化的设计风格,线条清晰,色彩搭配克制而有效,完全服务于信息传达本身,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干扰。我经常发现,一些其他教材中的流程图看起来像是八十年代的产物,信息密度过大,让人头晕脑胀,但这里的图示,简直是现代信息设计的典范。我甚至把书中几个关于“标准符合性评价”的流程图打印出来,贴在了我的工作区,时不时看一眼,就能迅速校准自己的思维方向。这种视觉上的友好度,无疑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隐形助推器。

评分

从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结合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难得的老道和平衡。一方面,它扎实地讲解了标准化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石,让你明白“为什么”要有这些规范;另一方面,它又非常及时地跟进了最新的国际趋势和国内的改革动态。尤其是在谈到信息技术与标准融合的章节,比如物联网(IoT)中的数据模型标准化,作者的分析不仅精准,而且给出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预测。我当时对比阅读了其他几本近几年出版的书籍,它们在讨论新兴技术标准时,要么过于理论化,缺乏操作指导,要么就是过于侧重于单一的技术应用,缺乏宏观的战略视野。而这本书,就像站在一个高塔上俯瞰全局,既能看到脚下的具体路径,也能预见远方的地平线,对于需要在标准化领域进行战略规划的人来说,简直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指南。它让我意识到,标准化工作绝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充满博弈与智慧的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