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悠久的“植物文化”知识,和多年旅行中获得的全球视野,在作者脑海中激荡冲撞,便因此有了这本《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本书中每一种植物,都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同人类的认知的升华而被赋予生动的文化内涵。除引经据典之外,作者独到的思考,也使本书不同于单纯的植物小品文,具有了更深刻的韵味。
一种植物发源于何处?如何被传播交流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样的意象?
在不同的国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即便在同一种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的这本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周文翰,1978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2009年至2010年赴印度、西班牙旅行兼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艺术产业研究,同时为《金融时报》、《新京报》、《人民文学》、《亚洲眼》(吉隆坡)、TAZ(德国)等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旅游、收藏方面的专栏文章和评论。出版有建筑文化文集《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
Ⅷ | [自序] 花开时节又一程
002 | 向日葵:科学之眼与艺术之眼
012 | 松:从树到文化景观
020 | 芭蕉:丛生和孤立
026 | 茉莉:印度的香
032 | 玉兰:堂前有春色
038 | 水仙:镜中的男女
044 | 牡丹:象征物之累
056 | 芙蓉:风露清愁如有待
060 | 兰花:君子的幽香
068 | 菊花:实用和象征
080 | 百合:神圣的虚构
088 | 葡萄:酒神的种子
098 | 灵芝:升华之药
105 | 紫藤:攀缘的理由
110 | 紫罗兰:一念之间的香
115 | 薰衣草:蓝花映罗衣
121 | 鸢尾花:和玛利亚的百合纠缠不清
126 | 牵牛花:村边的小花
132 | 红豆:相思朱颜
135 | 仙人掌:现代懒人美学
142 | 玫瑰和月季:过火的情爱
153 | 桂花和肉桂:月亮和口味
164 | 荷花与睡莲:出世和入世
175 | 梧桐与悬铃木:误会的浪漫
183 | 指甲花与海娜花:十指纤纤玉笋红
191 | 昙花与夜来香:夜晚的期待
197 | 紫丁香与丁香:你的惆怅,我的香料
207 | 虞美人与罂粟:虞兮虞兮奈若何
218 | 郁金香与番红花:他乡何妨当故乡
228 | 曼陀罗花与曼德拉草:药毒是一家
238 | 琼花:传说和命名
242 | 梅花:寒冷的限度
251 | 杜鹃花:从高黎贡山到爱丁堡花园
259 | 山茶:从边缘到厅堂
266 | 竹:出尘入世同一枝
274 | 柳:水和树的牵连
279 | 槐:古树在古迹
286 | 枫:唐突红叶
292 | 银杏:孑遗的高大上
297 | 菩提树:有无之间
304 | 野草:远望
307 | 参考文献
309 | 后记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韵,很符合商务印书馆一贯的高水准。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地也挑选得恰到好处,既有阅读的舒适度,又彰显了书籍的厚重感。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插图处理,简直是点睛之笔,那些关于植物形态的描摹,细腻入微,不是那种僵硬的科学图解,而是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气息。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漫游,作者在文字和图像之间的拿捏分寸拿捏得极妙,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又不失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将人文情怀与视觉美学完美融合的出版方式,在当下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都能带来新的触动和感悟。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也体现了极高的匠心。它并非简单的“A植物介绍+B植物介绍”的线性排列,而是更像一个主题性的集群,将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文化意象相似的花草树木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型叙事单元。这种组合方式,使得主题的递进显得自然而然,层次感分明。阅读时,你不会觉得信息量过载,反而有一种清晰的脉络牵引着你从一个知识点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感悟点。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和知识的内化效率,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关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深度见解。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对“自然文学”这类题材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作者的学识储备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植物学基础还是文学典故的引用,都显示出扎实的功底。但最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谦逊的姿态去观察世界。他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自然,而是甘愿融入其中,细察一朵花蕊的纹理,一棵老树根系的挣扎。这种“浸入式”的观察,使得文字充满了真诚的力量,没有一丝一毫的炫技感,让人非常信服,也更容易被其捕捉到的那些细微之美所打动,体会到那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生命力带来的震撼。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完全避开了那种枯燥的植物学分类和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花”与“树”放置在了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背景下去审视。作者的笔触时而如诗人般浪漫,描绘着季节更迭中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时而又像历史学家一样,穿梭于古代典籍与民间传说之间,挖掘出那些被时光掩盖的文化密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之物,竟然承载了如此深厚的历史重量和精神寓意。这种由物及人,由自然延伸至哲思的路径,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科普,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那种疏离感在文字的引导下,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亲近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丝毫没有拖沓或过于急促之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沿着一条蜿蜒却清晰的小径前行。有些篇章,笔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描绘了某种植物生命力的爆发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另一些章节,则沉静内敛,字斟句酌,像是在探讨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需要你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最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点到为止,将最深层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而不是把所有答案都摆在你面前。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得以多次叠加,每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解,这是真正好书的标志之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