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感悟丛书: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周文翰 著 商务印书馆

自然感悟丛书:花与树的人文之旅 周文翰 著 商务印书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文翰 著
图书标签:
  • 自然
  • 人文
  • 植物学
  • 散文
  • 游记
  • 周文翰
  • 商务印书馆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墨轩书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2382
商品编码:2901720457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自然感悟丛书
开本:16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丰富悠久的“植物文化”知识,和多年旅行中获得的全球视野,在作者脑海中激荡冲撞,便因此有了这本《花与树的人文之旅》。本书中每一种植物,都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同人类的认知的升华而被赋予生动的文化内涵。除引经据典之外,作者独到的思考,也使本书不同于单纯的植物小品文,具有了更深刻的韵味。

内容简介

  一种植物发源于何处?如何被传播交流开来?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样的意象?

  在不同的国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即便在同一种文化中,植物的象征意义也会随着历史变迁而改变。从科学性、人文性出发,结合中外文化交流史、园林史、美术史等,本书从更为综合的角度看待人类如何认识植物、如何赋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义,以及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文化中传播的历史细节和反映的文化现象。

  名称来历、全球传播、文化内涵与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随笔构成的这本书,让你有一种在文化与植物交织的时空中畅游的感觉。

作者简介

  周文翰,1978年出生,200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至2008年先后担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2009年至2010年赴印度、西班牙旅行兼从事文化研究和写作。2011年至今从事文化艺术产业研究,同时为《金融时报》、《新京报》、《人民文学》、《亚洲眼》(吉隆坡)、TAZ(德国)等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旅游、收藏方面的专栏文章和评论。出版有建筑文化文集《废墟之美——亚欧大陆上的建筑奇观》。

目录

Ⅷ | [自序] 花开时节又一程

002 | 向日葵:科学之眼与艺术之眼

012 | 松:从树到文化景观

020 | 芭蕉:丛生和孤立

026 | 茉莉:印度的香

032 | 玉兰:堂前有春色

038 | 水仙:镜中的男女

044 | 牡丹:象征物之累

056 | 芙蓉:风露清愁如有待

060 | 兰花:君子的幽香

068 | 菊花:实用和象征

080 | 百合:神圣的虚构

088 | 葡萄:酒神的种子

098 | 灵芝:升华之药

105 | 紫藤:攀缘的理由

110 | 紫罗兰:一念之间的香

115 | 薰衣草:蓝花映罗衣

121 | 鸢尾花:和玛利亚的百合纠缠不清

126 | 牵牛花:村边的小花

132 | 红豆:相思朱颜

135 | 仙人掌:现代懒人美学

142 | 玫瑰和月季:过火的情爱

153 | 桂花和肉桂:月亮和口味

164 | 荷花与睡莲:出世和入世

175 | 梧桐与悬铃木:误会的浪漫

183 | 指甲花与海娜花:十指纤纤玉笋红

191 | 昙花与夜来香:夜晚的期待

197 | 紫丁香与丁香:你的惆怅,我的香料

207 | 虞美人与罂粟:虞兮虞兮奈若何

218 | 郁金香与番红花:他乡何妨当故乡

228 | 曼陀罗花与曼德拉草:药毒是一家

238 | 琼花:传说和命名

242 | 梅花:寒冷的限度

251 | 杜鹃花:从高黎贡山到爱丁堡花园

259 | 山茶:从边缘到厅堂

266 | 竹:出尘入世同一枝

274 | 柳:水和树的牵连

279 | 槐:古树在古迹

286 | 枫:唐突红叶

292 | 银杏:孑遗的高大上

297 | 菩提树:有无之间

304 | 野草:远望

307 | 参考文献

309 | 后记


岁月之河: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演变与文化内涵 作者: 李明德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深度剖析了自秦汉至清末,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形成、发展、成熟与衰落的复杂历程。全书以时间为轴线,辅以制度变迁、选官制度革新、官员群体结构变化及官僚文化心理的演变等多个维度,力求展现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古代治国图景。 第一部分:奠基与雏形(秦汉至魏晋) 本书伊始,聚焦于秦朝郡县制的创立,考察了这一奠定后世中央集权官僚基础的制度创新。重点分析了秦律在选拔与管理官员方面的早期尝试,以及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如何在汉代得到巩固与发展。 汉代的察举制与征辟制,标志着官僚选拔开始从血缘和军功向德行与才能的初步倾斜,尽管其弊端——地方豪强对选拔过程的潜在操纵——也在此阶段埋下了伏笔。作者详细梳理了汉代“二千石”这一核心官僚群体的构成、日常运作及其与地方士绅阶层之间的微妙互动关系。通过对《汉书·百官公卿表》的细致解读,揭示了早期官僚体系中“中朝”与“外朝”的权力分野,以及外戚、宦官势力对中央决策层渗透的机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本书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作者认为,九品官人法的推行,是应对汉末大乱后人才凋敝局面的“权宜之计”,却无意中催生了“门阀士族”这一特殊阶层对政治资源的长期垄断。书中详尽考证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分析了地方豪强如何利用州郡的权力,将官职转化为家族世代相传的“私产”。同时,对这一时期士大夫阶层在政治动荡中的“避世”与“入仕”心态进行了深入的文化心理剖析。 第二部分:重构与定型(隋唐至宋代) 隋唐两代的制度革新,被视为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定型期”。本书用大量篇幅探讨了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和推广,将其视为中央集权国家对地方士族势力进行制度性反制的核心手段。作者对比了隋代科举的初步探索与唐代科举的成熟模式,强调了考试内容从两汉的经学向唐代“帖经、墨义、诗赋”的转变,及其对官员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是权力制衡艺术的巅峰之作,本书细致描摹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之间的复杂制约机制,以及这一制度如何有效地防止了权臣对皇权的集中僭越。然而,唐代藩镇割据的兴起,也暴露了地方节度使集军政财权于一身的结构性风险。 宋代官僚体系的特点在于“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作者论证了宋朝如何通过提高文官地位、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财政与军事控制,构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文治政府。对宋代复杂的官僚机构——如“三司”、“枢密院”、“参知政事”的职权划分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其代价是行政效率的相对低下和冗官问题的日益严重。书中还深入分析了宋代士大夫阶层对“道学”的推崇,以及这种思想如何内化为官僚集团的伦理标准和政治理想。 第三部分:集权强化与僵化(元明清) 元代的官僚体系继承了汉地经验,但又带有强烈的游牧民族色彩。本书探讨了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的有效性,以及其在中央对色目人与汉人官员的比例调控,反映了统治者对潜在民族矛盾的制度性处理。 明代的制度变迁是专制皇权强化的关键阶段。作者将明初的废相、设立内阁,视为中央集权向皇帝个人权力的极度集中。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秘书团队,其权力的高度依附性与政治敏感性,使得明代官僚集团的运作充满了人治色彩。紧接着,本书详细阐述了厂卫制度的出现,分析了特务机构如何绕过传统官僚体系,直接对臣民实施监察与威慑,从而改变了官僚阶层的工作环境和心理预期。 清代官僚体系在继承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满汉合用制度,尤其是对“军机处”的分析,被视为中国古代官僚制度集权化的终结形态。军机大臣绕过正式的内阁流程,直接承接皇帝旨意,标志着行政效率在高度集权下达到了短期巅峰,但也意味着官僚体系彻底沦为皇帝意志的单纯执行者。清末的冗杂机构、低效的科层结构以及对“八股取士”的僵化依赖,最终导致了整个体系在面对近代化挑战时的无力与迟缓。 结论与反思: 全书最后总结了中国古代官僚体系的内在矛盾性:它既是维护庞大帝国统一与稳定的基石,也是束缚社会活力与制度创新的桎梏。作者从制度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交汇点出发,探讨了“官员”这一身份在中国文化中复杂而矛盾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长达两千年的制度遗产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多维度的理解框架,超越简单的“好”与“坏”的评判,深入理解这一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结构最复杂的行政体系的运行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着雅致的气韵,很符合商务印书馆一贯的高水准。拿在手里,分量感十足,纸张的质地也挑选得恰到好处,既有阅读的舒适度,又彰显了书籍的厚重感。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插图处理,简直是点睛之笔,那些关于植物形态的描摹,细腻入微,不是那种僵硬的科学图解,而是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仿佛能透过纸张感受到阳光的温度和泥土的气息。每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场视觉上的漫游,作者在文字和图像之间的拿捏分寸拿捏得极妙,让人在欣赏美的同时,又不失对知识的渴求。这种将人文情怀与视觉美学完美融合的出版方式,在当下的出版市场中,实属难得,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可以长久珍藏的艺术品,每一次摩挲,都能带来新的触动和感悟。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也体现了极高的匠心。它并非简单的“A植物介绍+B植物介绍”的线性排列,而是更像一个主题性的集群,将具有某种内在关联或文化意象相似的花草树木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型叙事单元。这种组合方式,使得主题的递进显得自然而然,层次感分明。阅读时,你不会觉得信息量过载,反而有一种清晰的脉络牵引着你从一个知识点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感悟点。这种精心设计的阅读路径,无疑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和知识的内化效率,让人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大量关于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深度见解。

评分

坦白讲,我过去对“自然文学”这类题材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担心会落入矫揉造作或故作高深的窠臼。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偏见。作者的学识储备是毋庸置疑的,无论是植物学基础还是文学典故的引用,都显示出扎实的功底。但最可贵的是,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谦逊的姿态去观察世界。他不是站在高处俯视自然,而是甘愿融入其中,细察一朵花蕊的纹理,一棵老树根系的挣扎。这种“浸入式”的观察,使得文字充满了真诚的力量,没有一丝一毫的炫技感,让人非常信服,也更容易被其捕捉到的那些细微之美所打动,体会到那种纯粹的、不加修饰的生命力带来的震撼。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叙事角度非常独特,它完全避开了那种枯燥的植物学分类和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将“花”与“树”放置在了更广阔的人类文明背景下去审视。作者的笔触时而如诗人般浪漫,描绘着季节更迭中生命的脆弱与坚韧;时而又像历史学家一样,穿梭于古代典籍与民间传说之间,挖掘出那些被时光掩盖的文化密码。读着读着,你会发现,我们习以为常的身边之物,竟然承载了如此深厚的历史重量和精神寓意。这种由物及人,由自然延伸至哲思的路径,极大地拓宽了阅读的维度。它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科普,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对话,让你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那种疏离感在文字的引导下,渐渐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久违的亲近与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丝毫没有拖沓或过于急促之感。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沿着一条蜿蜒却清晰的小径前行。有些篇章,笔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描绘了某种植物生命力的爆发期,读来令人心潮澎湃;而另一些章节,则沉静内敛,字斟句酌,像是在探讨一个深邃的哲学命题,需要你放慢速度,细细咀嚼。最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谙“留白”的艺术,他总能在关键时刻点到为止,将最深层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而不是把所有答案都摆在你面前。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得以多次叠加,每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理解,这是真正好书的标志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