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水文地质学(第4版) [Applied Hydrogeology(Fourth Edition)

应用水文地质学(第4版) [Applied Hydrogeology(Fourth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特 著,孙晋玉 译
图书标签:
  • 水文地质学
  • 地下水
  • 应用
  • 环境工程
  • 地质工程
  • 水资源
  • 第四版
  • 地球科学
  • 勘探
  • 水文循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07191
商品编码:2900655049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1-05-31
页数:509
字数:7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作者简介

费特(C.W.Fetter),获得美国迪堡(DePauw)大学化学学士学位。印第安纳大学地质学硕士学位以及水文地质学博士学位。于1966年开始从事水文地质工作,获得注册地质师资格及注册工程师资格。
Fetter在威斯康星大学Oshkosh分校从教25年,其间担任系主任15年。1996年从教授职位退休后,任环境水文地质全职顾问。他曾为美国环境保护署、美国司法部、威斯康星州司法部、世界500强企业、保险公司、市政管理部门以及律师事务所提供专家咨询。Fetter博士还以专家身份参与了众多的法律诉讼证明。
1996年Fetter因其所著的两本水文地质学著作荣获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协会的科学与工程杰出人物奖。1998年获得威斯康星地下水协会年度水文地质学家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水
1.1 水
1.2 水文学与水文地质学
1.3 水循环
1.4 能量转换
1.5 水均衡方程
实例:Mono湖
1.6 水文地质工作者
1.7 应用水文地质学
1.8 水文地质工作的内容
1.8.1 水文地质学与人类的关系
1.8.2 水文地质工作的报酬
1.8.3 水文地质工作的职业道德
1.9 水文地质资料
1.1 0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
1.1 1习题说明
1.1 2电子表格简介
符号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水循环要素
2.1 蒸发
2.2 蒸腾
2.3 蒸散
2.4 凝结
2.5 降雨的形成
2.6 降雨和降雪的测量
2.7 有效降水深度
2.8 降水过程
2.9 河川水文过程线
2.9.1 基流退水
2.9.2 暴雨过程线
2.9.3 盈水河与渗失河
2.10 降雨-径流关系
2.11 历时曲线
2.12 根据基流确定地下水的补给量
2.12.1 退水曲线法(Meyboom法)
2.12.2 退水曲线位移法(Rorabaugh法)
2.13 流速及流量的测量
2.13.1 流速测量
2.13.2 堰流
2.14曼宁公式
符号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含水层的性质
3.1 物质与能量
3.2 岩土体的孔隙度
3.2.1 孔隙度的定义
3.2.2 沉积物的孔隙度与分类
3.2.3 沉积岩的孔隙度
3.2.4 深成岩与变质岩的孔隙度
3.2.5 火山岩的孔隙度
3.3 给水度
3.4 岩土体的渗透系数
3.4.1 达西试验
3.4.2 渗透系数
3.4.3 沉积物的渗透率
实例:冰水沉积物的渗透系数
3.4.4 岩石的渗透率
3.5 渗透仪
3.6 潜水面
3.7 含水层
3.8 潜水等水位线图与承压水等水压线图
3.9 含水层的特征
3.10压缩系数与有效应力
3.11均质性与各向同性
3.12等势面的水力梯度
……
第4章 地下水运动原理
第5章 地下水向井的运动
第6章 土的含水量与潜水的补给
第7章 区域地下水流模式
第8章 地下水赋存
第9章 水化学
第10章 地下水水质与污染
第11章 地下水开发与管理
第12章 野外工作方法
第13章 地下水运动模型
附录
词汇表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索引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应用水文地质学(第4版)》(Applied Hydrogeology (Fourth Edition))的详细图书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书可能涵盖的主题展开,旨在提供一个全面、专业且具有深度概述,同时避免任何明显的“AI痕迹”的描述。 --- 《应用水文地质学(第4版)》内容简介 跨越理论与实践的鸿沟:现代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指南 《应用水文地质学(第4版)》是水文地质学领域公认的权威参考书和核心教材的最新修订版。本书旨在为地球科学、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水资源管理及相关领域的学生、研究人员和专业人士,提供一个既扎实于基础理论,又紧密贴合当代工程实践的知识框架。 本版针对全球水资源日益面临的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地下水过度开采、水质退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安全问题——进行了全面更新和深化。它不仅系统地梳理了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更重点突出了在复杂地质环境中进行勘探、评估、开发与保护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 --- 第一部分:基础原理与地球水循环的再认识 本书的开篇部分,回归并深入探讨了水文地质学的基石。它超越了初级教材对水循环的简单描述,着重分析了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系统之间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机制。 1. 地质背景与水文地质基本概念: 详细阐述了岩石、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如何控制地下水的赋存状态和运动规律。重点介绍了孔隙度、渗透性、有效孔隙度等关键参数的室内和现场测试方法及其对地下水流场的控制作用。对不同岩性(如沉积岩、火山岩、结晶岩)的导水特性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 2. 动力学基础与达西定律的扩展: 深入剖析了达西定律(Darcy's Law)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及其在非饱和带和饱和带的数学表达。本部分详细讨论了多孔介质中的地下水流方程,包括瞬态流、稳定流和非稳定流的解析解与数值模拟基础,并引入了等效渗透系数的概念,以应对复杂地质构造(如断层、层理)对水流的影响。 3. 补给、排泄与水衡算: 系统论述了地下水的补给机制(降雨入渗、河道侧向渗漏、地形补给等)和排泄途径(泉、蒸散发、人工开采)。特别强调了在流域尺度上进行水文地质平衡的计算方法,这是进行可持续水资源评估的前提。 --- 第二部分:地下水勘探、监测与地球物理技术 本部分是本书“应用”特性的核心体现,聚焦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勘探成果。 4. 水文地质勘探方法: 全面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勘探技术。 水文地质钻探与取样: 详细介绍了钻井技术、岩芯编录标准、以及如何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地下水和地层样品。 现场测试技术: 深入讲解了抽水试验(恒定流量/恒定降深)、压水试验(Lugeon Test)在确定含水层参数(导水系数T、储水系数S、渗透系数K)中的应用、数据解释与拟合方法(如Theis曲线法、Cooper-Jacob法)。 地球物理勘探: 重点介绍了电法勘探(电阻率法、激电法)在识别含水层界面、断裂带和盐水入侵边界中的应用潜力与局限性。 5. 地下水流场监测与数据管理: 强调了现代水文地质监测网络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水位、水温、电导率等参数的实时监测技术,包括压力传感器、遥测系统(Telemetry)。内容涵盖了监测井网设计原则、数据质量控制(QC/QA)以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空间插值和动态可视化分析的方法。 --- 第三部分:地下水资源评估与工程应用 本部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项目中,是规划工程师和决策者的重要参考。 6. 可持续地下水资源量评估: 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确定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储量和可开采量。这包括对自然排泄量的精确估算、对气候变率敏感性的分析,以及在过度开采风险下的最小生态基流(Environmental Flow)的确定标准。重点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模型(如GWSIM)。 7. 区域水文地质规划与模型构建: 针对大型水利工程和城市供水项目,本章介绍了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核心技术。从建立有限差分/有限元模型、参数反演校正,到进行未来情景预测(如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含水层的影响预测),提供了使用MODFLOW或FEFLOW等主流软件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 8. 复杂工程中的水文地质问题: 深入探讨了工程活动对水文地质环境的反馈影响: 矿山水文地质学: 矿井涌水预测、排水系统的设计与尾矿库渗漏控制。 隧道与基建工程: 穿透含水层时的涌水控制、降水对周边环境(地面沉降、建筑物影响)的评估与对策。 --- 第四部分:地下水质量、污染与修复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质安全问题,本版用大量篇幅更新了污染水文地质学和修复工程的最新进展。 9. 地下水水化学与污染迁移: 系统介绍了天然水化学过程(如溶解、沉淀、离子交换)如何影响水质,并详细阐述了污染物的运移机制。这包括对溶质对流、弥散、吸附/解吸、生物降解等过程的定量描述,并引入了迁移系数和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方法。 10. 污染源识别与风险评估: 指导读者如何通过水质空间分布图、同位素示踪技术(如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来确定污染源的性质和时间序列。污染风险评估框架的建立,包括暴露评估和毒性评估的集成。 11. 污染地下水修复工程: 本书是地下水修复技术应用的宝库,涵盖了从传统到前沿的各种方法: 抽出-处理(Pump-and-Treat): 优化设计与停泵判据。 原位修复技术(In-Situ Remediation): 详细介绍了化学氧化/还原、生物刺激/强化(ISCO/ISB)技术在地下的实施方案、反应器设计和监测验证。 固化/稳定化技术在场地清理中的应用。 --- 结语:面向未来的水文地质学 《应用水文地质学(第4版)》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个集成化的知识平台,它强调了水文地质学在解决全球性环境与工程挑战中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本书结构严谨,图表丰富,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和数据分析流程,确保读者能够熟练掌握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复杂工程决策的完整能力链条。它为下一代水资源管理者和环境工程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锐新的实践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的实用性是压倒一切的设计准则。纸张厚实,印刷清晰,那些岩层剖面图和水文图例的线条感十足,即便是反复翻阅,也不易损坏。这表明它被设计成一本“工作用书”,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快餐读物”。我常常在野外工作时,随手翻开某一页,寻找特定测试参数的计算公式,它总能迅速提供精确的参考。但是,这种过度追求“精确”和“百科全书式”的覆盖,也带来了一个副作用:缺乏对“不确定性”和“决策艺术”的探讨。在真实的水文地质问题中,我们往往需要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出最优决策,书中强调的理想化模型在现实中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修正和主观判断。我希望能读到更多关于“专家判断如何影响模型输入”的讨论,或者在面对数据稀疏的区域时,不同水文地质学家可能得出的不同结论的对比分析。这本书的价值在于提供标准答案的基石,但对于如何在没有标准答案的世界里航行,它提供的引导就相对有限了。

评分

拿到这本“第四版”时,我首先关注的是它与老版本相比有哪些更新。显然,作者团队在努力跟进最新的技术发展,但在某些领域,我依然感受到了时代留下的痕迹。比如,书中对遥感技术在水文地质勘查中的应用介绍,虽然提到了基础原理,但明显缺乏对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多源数据融合的深入探讨,这使得它在面对现代环境问题,如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下水污染扩散预测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我更期待看到一些关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在水文地质参数反演中的实际案例。此外,在风险评估与管理这一章,虽然提供了经典的风险矩阵和敏感性分析框架,但对于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水文事件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冲击分析,阐述得相对保守和理论化,缺少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针对特定地理区域的案例研究来支撑其论点。整体而言,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传授经过时间检验的“金科玉律”,但对于那些前沿的、颠覆性的新工具和新视角,则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仿佛还在固守着上一个时代的标准。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智力马拉松。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克制,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情或引导性的语言,一切都建立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公式之上。这对于追求客观真理的人来说,是莫大的福音,因为它强迫你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既有结论。我记得在讲解溶质迁移的对流-弥散方程时,为了理解那个分散系数张量的物理意义,我硬着头皮在草稿纸上推演了不下三次,每推进一步,都像是拨开了一层迷雾,最终对地下水作为“载体”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无疑是卓越的,它铸就了深厚的基本功。然而,对于那些初入行、急需建立整体概念框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的门槛无疑是相当高的。它没有提供太多“捷径”或“快速入门”的桥梁,如果你没有坚实的数学和地质学背景作为基石,很容易在那些复杂的图表和公式的海洋里迷失方向,感到挫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一种非常传统的、自下而上的科学体系构建逻辑。从地下水的形成、循环,到含水层的岩性特征、水文地球化学背景,最后才是应用层面的勘探与开发。这种严谨性保证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我特别欣赏它对“水文地质单元”概念的界定,那种将地质构造、岩性、水文性质进行耦合分析的视角,让我明白了地下水并非一个均匀流动的介质,而是被地球的骨架牢牢限定和塑造的产物。不过,在实际应用层面,特别是涉及到跨学科合作的复杂项目时,书中提供的指导略显不足。例如,在处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地热资源利用的冲突分析时,这本书更多的是提供单一学科的评估方法,而对于如何将水资源、能源、环境工程等多个维度的制约因素纳入统一的决策模型中,缺乏足够的探讨和案例展示。这使得这本书更像是一位专注于地下水“本体研究”的大师的著作,而非一位面向复杂工程实践的综合规划师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颇为经典,那种略带陈旧感的米黄色纸张,配上深沉的墨绿色字体,立刻就能让人感受到一股学究气。我当初买它,是抱着一种朝圣的心态,期望它能像一本古老的藏经阁目录,为我打开地下水世界的宏伟殿堂。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时,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操作手册,而不是宏大的理论综述。书中对各种水文地质调查方法的描述,那叫一个细致入微,从物探的理论基础到野外钻孔取样的技术细节,几乎事无巨细地铺陈开来。尤其是在描述地下水流场模拟的数学模型时,那些偏微分方程和边界条件的设置,简直让人头皮发麻,但同时又有一种被严谨逻辑包裹的安全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复杂现象时,总是能回溯到最基本的物理定律,这使得即便是初学者,只要肯下功夫,也能逐步构建起对地下水运动的理性认知。不过,也正因为这种面面俱到的详尽,使得某些章节读起来略显枯燥,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消化那些密集的专业术语和图表,感觉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峭壁,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判断,没有丝毫取巧的余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