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年槍械技術精要

750年槍械技術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馬式曾主編 著
圖書標籤:
  • 槍械
  • 曆史
  • 技術
  • 軍事
  • 武器
  • 冷兵器
  • 熱兵器
  • 歐洲
  • 中世紀
  • 工藝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文軒網旗艦店
齣版社: 航空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515372
商品編碼:28934644729
齣版時間:2017-03-01

具體描述

作  者:馬式曾 主編 著作 定  價:298 齣 版 社:航空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頁  數:532 裝  幀:精裝 ISBN:9787516515372 第1章
點火技術引導瞭前裝槍械發展(1259—1776年)
1259年,槍的起源——中國齣現突火槍
1260年,馬達發(Mardafa)——傳入阿拉伯的中國噴火筒發展
1298年,金屬製造身管——火銃在中國齣現
14世紀,中國火銃西傳——火門槍/炮在歐洲流行、佛朗機齣現
15世紀,點火方式次升級——火繩槍在歐洲齣現
16世紀初期,點火方式第二次升級(一)——簧輪燧石擦火槍在德國齣現
16世紀20年代,點火方式第二次升級(二)發槍在德國齣現
17世紀中葉,槍管內刻製螺鏇膛綫——綫膛燧發槍在德國齣現
1776年,最早彈丸和後裝綫膛燧發槍——弗格森隧發步槍在英國齣現
1818年,最早棘輪定位彈勦寸正槍管的轉輪手槍——美國剋利爾燧發轉輪手槍(前裝、綫膛、打火)
第2章
擊發藥、整裝彈和槍機閉鎖成就瞭非自動槍炮(1807—1871年)
1807年,點火方式第三次升級的前奏——瓶裝擊發藥(香水瓶)擊發槍在英國首現
1812年,紙包分裝彈的後裝擊發槍初探——英國約翰'曼頓擊發槍試製
1818年,點火方式第三次升級——撞擊發火件銅火帽在英國齣現
1819年,機械化批量生産的後裝燧發槍——美國M1819霍爾燧發槍齣現
1820-1870年,火帽擊發方式普及——右外側擊錘打擊火帽擊發的前裝7後裝槍
……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瞭自1259 年開始的槍械技術發展曆程,精選瞭生産數量大而且在軍事曆目前具有重要地位的槍械型號。書中采用瞭圖文並茂的方式,以精練的語言闡述槍械的研製曆史、性能特點,以及裝備使用情況等。此外,為瞭方便讀者閱讀,幫助讀者厘清槍械技術的發展脈絡,本書按照槍械技術發展、槍械分類和研製生産國傢分彆編製瞭目錄、引得和索引。本書適閤槍械技術研究人員閱讀與參考,也適閤廣大槍械、軍事愛好者閱讀。 馬式曾 主編 著作 馬式曾,總裝輕武器研究所副所長(已退休),輕武器技術論證領域專傢,中國軍事博物館的資曆顧問、多個紅色基地槍械專傢。曾齣版《槍的傢族故事》等圖書,在雜誌上發錶多篇關於槍械的文章。袁煒,兵器工業208所輕武器博物館原館長,具有豐富的槍械知識,並拍攝瞭大量的槍械精美圖片。在多個軍事欄目中講解過槍械的相關科普知識。曾齣版《火力真相 中國現代槍械(手槍篇)》《火力真相 中國現代槍械(衝鋒槍篇)》等圖書。李 峰,中國民兵武器裝備陳列館槍械專傢,研究員。具有豐富的槍械知識。
750年槍械技術精要 目錄 引言 第一部分:火藥與早期槍械的萌芽(10世紀 - 14世紀) 1.1 火藥的起源與傳播 1.1.1 中國的煉丹術與火藥的意外發現 1.1.2 火藥配方的演變與初步應用 1.1.3 火藥技術嚮外傳播的路徑 1.2 早期管狀火器 1.2.1 竹筒與金屬管的嘗試 1.2.2 “火槍”(Hand Cannon)的齣現 1.2.3 早期鑄造工藝與材料的局限性 1.3 戰術與射擊方式的雛形 1.3.1 “點火”的原始方法 1.3.2 笨拙的裝填與射擊節奏 1.3.3 對傳統冷兵器戰術的影響 第二部分:火繩槍的時代(14世紀 - 16世紀) 2.1 火繩的改良與應用 2.1.1 製作工藝的優化:浸漬材料的選擇 2.1.2 火繩的穩定性與燃燒速度控製 2.1.3 火繩槍的結構特徵:火繩夾與藥鍋 2.2 槍管的進步 2.2.1 鍛造技術的提升:條紋鋼與整體鍛造 2.2.2 槍管口徑的標準化嘗試 2.2.3 槍管長度與彈道性能的關係初步探索 2.3 早期射擊配件與輔助裝備 2.3.1 彈丸的製作:鉛丸的鑄造與成型 2.3.2 火藥包的預製:定量裝填的便利性 2.3.3 射擊輔助工具:鐵叉與架槍 2.4 火繩槍在戰場上的應用 2.4.1 對步兵戰術的重塑 2.4.2 攻城戰與野戰中的角色轉變 2.4.3 騎士階層的戰術調整與防禦策略 第三部分:鎖管槍的革新(16世紀 - 17世紀) 3.1 鎖管發火機製的齣現與演變 3.1.1 “輪擊鎖”(Wheelock)的機械原理與結構 3.1.2 “火門鎖”(Matchlock)的成熟與普及(雖然是火繩槍的延續,但在鎖管概念下被認為是重要過渡) 3.1.3 “ the snap lock” (或稱為“Doglock”)的簡化與實用化 3.1.4 “ the flintlock”(燧發槍)的初步嘗試與關鍵技術突破 3.2 燧發槍的崛起與優勢 3.2.1 燧石、鋼輪與擊錘的設計 3.2.2 鎖盤(Pan)與火門(Touchhole)的精準配閤 3.2.3 相比火繩槍的優點:點火速度、穩定性、可靠性 3.3 槍械的精細化製造 3.3.1 槍管膛綫的初步應用(雖然在早期並非主流,但有零星齣現) 3.3.2 槍托與握持設計的優化,提高射擊精度 3.3.3 金屬加工工藝的精進:雕刻、鑲嵌與裝飾 3.4 戰術與軍事變革 3.4.1 步兵方陣的演變與協同射擊 3.4.2 騎兵武器的轉變:手槍的齣現與應用 3.4.3 海戰中的火器運用 第四部分:火帽槍與早期定裝彈(18世紀 - 19世紀初) 4.1 火帽(Percussion Cap)的發明與推廣 4.1.1 汞的化學性質與雷汞(Fulminate of Mercury)的發現 4.1.2 火帽的結構與工作原理 4.1.3 相比燧發槍的巨大優勢:點火更迅速、可靠,不受潮濕影響 4.2 定裝彈藥的齣現 4.2.1 紙殼彈藥筒的雛形 4.2.2 彈丸與火藥的預先結閤 4.2.3 裝填效率的顯著提升 4.3 槍械設計的標準化與模塊化 4.3.1 槍管口徑的進一步統一 4.3.2 零件的互換性與維修的便利性 4.3.3 早期連發槍械的嘗試(如加特林機關槍的早期原型) 4.4 影響深遠的戰爭與技術應用 4.4.1 拿破侖戰爭中的火器威力 4.4.2 剋裏米亞戰爭中的技術對比 4.4.3 殖民地擴張中的火器優勢 第五部分:後裝槍與米涅彈的時代(19世紀中葉) 5.1 後裝槍械的結構與優勢 5.1.1 裝彈口的設立與槍閂(Breechblock)的設計 5.1.2 相比前裝槍的巨大射速提升 5.1.3 士兵在掩體後射擊的可能性 5.2 米涅彈(Minié Ball)的革命 5.2.1 彈丸的錐形設計與底部空腔 5.2.2 彈丸在發射時膨脹密封槍膛 5.2.3 彈道性能的顯著改善,射程與精度提升 5.3 早期金屬彈殼的齣現 5.3.1 銅殼與黃銅殼的嘗試 5.3.2 彈殼對彈藥密封性的貢獻 5.3.3 彈藥生産的工業化基礎 5.4 戰術與軍事思想的再革新 5.4.1 綫式戰術的衰落與分散式作戰的興起 5.4.2 城市巷戰與防禦工事的齣現 5.4.3 早期機槍的雛形及其戰略意義 第六部分:膛綫槍的成熟與自動武器的黎明(19世紀後期 - 20世紀初) 6.1 膛綫(Rifling)技術的普及與精進 6.1.1 膛綫槽數、深度與纏度的研究 6.1.2 彈丸與膛綫的配閤,實現穩定鏇轉 6.1.3 精度與射程的飛躍式提升 6.2 整體式金屬彈殼(Self-Contained Cartridge)的完成 6.2.1 底火、藥室、彈丸與彈殼的完美結閤 6.2.2 簡化操作,提高可靠性 6.3 栓式槍機(Bolt-Action)的成熟 6.3.1 莫辛-納甘、毛瑟、李-恩菲爾德等經典栓動步槍的設計 6.3.2 堅固、可靠、易於維護的特點 6.4 早期自動武器的嘗試 6.4.1 利用火藥燃氣原理:導氣式與後坐式 6.4.2 加特林機槍的商業化與早期型號 6.4.3 馬剋沁機槍的發明:真正的“自動武器”時代來臨 6.5 彈藥技術的發展 6.5.1 無煙火藥的齣現與優勢 6.5.2 尖頭彈(Spitzer Bullet)的設計 6.5.3 提高彈丸存速與彈道性能 結語

用戶評價

評分

從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具有一種沉穩而富有韻律的節奏感,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匠人正在嚮學徒傳授他的看傢本領。它很少使用那些浮誇的形容詞來渲染技術的“震撼”或“偉大”,而是用一種近乎冷靜的、數據驅動的方式來闡述原理的巧妙之處。例如,在討論彈道學部分時,作者對各種外部因素如何影響飛行軌跡的描述,邏輯清晰,層次分明,沒有絲毫的含糊不清。這種嚴謹的寫作態度,使得全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每一頁都充滿瞭乾貨,需要放慢速度去細細品味,否則很容易錯過一些關鍵的轉摺點。我必須承認,閱讀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和思考,但收獲也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翻閱消遣的讀物,而是一部需要被反復研讀、時常翻閱、並與實踐經驗相互印證的案頭工具書。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構建知識體係的堅實地基。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質感,配上燙金的書名,立刻就能感受到它內容的厚重與權威。我花瞭很長時間在網上比對各種同類書籍的封麵和內頁預覽,最終決定入手這本,主要還是被它名字裏透露齣的那種“精要”和“技術”所吸引。拿到手後,我立刻翻閱瞭目錄,內容排布得非常清晰,從基礎理論到復雜的機械結構,邏輯性極強。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技術細節,但僅僅是瀏覽引言和章節標題,就能判斷齣作者在資料收集和梳理上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這本書的排版也做得相當考究,字體大小適中,留白閤理,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這對於一本技術類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特彆注意到書中對一些早期原型槍械的插圖描繪得極其細緻,那種手繪風格的綫條感,遠勝於冰冷的計算機繪圖,讓人感覺仿佛能觸摸到曆史的脈搏。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部承載著工藝美學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覺得特彆有品位。我期待著能盡快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時間磨礪過的精密工藝。

評分

我是一個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要求的人,尤其在涉及精密機械的領域,圖示的準確性是衡量一本技術書籍價值的關鍵指標。翻閱這本書時,我特彆留意瞭那些剖麵圖和爆炸圖。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些圖示的精細程度達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它們不僅僅是簡單的綫條勾勒,而是融入瞭對材料學、公差配閤的深刻理解。比如,在講解自動復進機構的某個特定部件時,圖中標注瞭連螺紋的走嚮和倒角的設計都清晰可見,這遠超齣瞭普通科普讀物的範疇。如果這本書的受眾僅僅是業餘愛好者,這些細節或許是多餘的,但對於那些真正想鑽研設計和製造工藝的人來說,這些微小的標記簡直就是無價之寶。我可以想象,一個工程師或資深技師在參考這些圖紙時,能夠從中獲得多少直觀的啓發。這種對“真實”的追求,是衡量一本硬核技術書籍是否值得珍藏的試金石,而這本書無疑通過瞭最嚴苛的考驗。

評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似乎摒棄瞭那種傳統教科書式的、冷冰冰的知識堆砌,轉而采用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來審視技術的發展。我注意到,在描述某項關鍵技術突破的章節中,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何時何地被發明”,而是花瞭相當篇幅去探討這項技術背後的時代背景、工業基礎的限製以及發明者所麵臨的挑戰。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技術本身的內涵,讓我明白瞭每一項精密的機械結構都不是憑空齣現的,而是人類在特定曆史階段下,用智慧和汗水與物理定律博弈的結果。我感覺自己不是在閱讀一本單純的工程手冊,而是在參與一場跨越世紀的對話。書中的一些曆史案例分析尤其引人入勝,它們不僅解釋瞭“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是這樣”,展現瞭技術演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織的復雜性,這對於理解整個槍械史的脈絡至關重要。

評分

初次接觸這類主題時,我最大的睏惑就是信息太過分散,資料零散,很難形成一個係統的認知框架。市麵上很多書籍要麼過於偏重曆史敘事,技術細節一帶而過;要麼就是技術講解過於晦澀,充斥著大量隻有專傢纔能理解的行話。然而,這本著作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一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進入復雜的機械原理世界。它不會一開始就拋齣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力學公式,而是循序漸進地,從最基礎的火藥燃燒特性開始講解,然後慢慢過渡到槍管膛綫的幾何學意義。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釋“可靠性”和“精度”這兩個核心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非常形象生動,讓人茅塞頓開。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枯燥,更像是在聽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大師在娓娓道來他畢生的研究心得。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讓那些高深的工程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增強瞭我繼續深挖下去的信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