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年枪械技术精要

750年枪械技术精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式曾主编 著
图书标签:
  • 枪械
  • 历史
  • 技术
  • 军事
  • 武器
  • 冷兵器
  • 热兵器
  • 欧洲
  • 中世纪
  • 工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6515372
商品编码:28934644729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马式曾 主编 著作 定  价:298 出 版 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532 装  帧:精装 ISBN:9787516515372 第1章
点火技术引导了前装枪械发展(1259—1776年)
1259年,枪的起源——中国出现突火枪
1260年,马达发(Mardafa)——传入阿拉伯的中国喷火筒发展
1298年,金属制造身管——火铳在中国出现
14世纪,中国火銃西传——火门枪/炮在欧洲流行、佛朗机出现
15世纪,点火方式次升级——火绳枪在欧洲出现
16世纪初期,点火方式第二次升级(一)——簧轮燧石擦火枪在德国出现
16世纪20年代,点火方式第二次升级(二)发枪在德国出现
17世纪中叶,枪管内刻制螺旋膛线——线膛燧发枪在德国出现
1776年,最早弹丸和后装线膛燧发枪——弗格森隧发步枪在英国出现
1818年,最早棘轮定位弹勦寸正枪管的转轮手枪——美国克利尔燧发转轮手枪(前装、线膛、打火)
第2章
击发药、整装弹和枪机闭锁成就了非自动枪炮(1807—1871年)
1807年,点火方式第三次升级的前奏——瓶装击发药(香水瓶)击发枪在英国首现
1812年,纸包分装弹的后装击发枪初探——英国约翰'曼顿击发枪试制
1818年,点火方式第三次升级——撞击发火件铜火帽在英国出现
1819年,机械化批量生产的后装燧发枪——美国M1819霍尔燧发枪出现
1820-1870年,火帽击发方式普及——右外侧击锤打击火帽击发的前装7后装枪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自1259 年开始的枪械技术发展历程,精选了生产数量大而且在军事历目前具有重要地位的枪械型号。书中采用了图文并茂的方式,以精练的语言阐述枪械的研制历史、性能特点,以及装备使用情况等。此外,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帮助读者厘清枪械技术的发展脉络,本书按照枪械技术发展、枪械分类和研制生产国家分别编制了目录、引得和索引。本书适合枪械技术研究人员阅读与参考,也适合广大枪械、军事爱好者阅读。 马式曾 主编 著作 马式曾,总装轻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已退休),轻武器技术论证领域专家,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资历顾问、多个红色基地枪械专家。曾出版《枪的家族故事》等图书,在杂志上发表多篇关于枪械的文章。袁炜,兵器工业208所轻武器博物馆原馆长,具有丰富的枪械知识,并拍摄了大量的枪械精美图片。在多个军事栏目中讲解过枪械的相关科普知识。曾出版《火力真相 中国现代枪械(手枪篇)》《火力真相 中国现代枪械(冲锋枪篇)》等图书。李 峰,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枪械专家,研究员。具有丰富的枪械知识。
750年枪械技术精要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火药与早期枪械的萌芽(10世纪 - 14世纪) 1.1 火药的起源与传播 1.1.1 中国的炼丹术与火药的意外发现 1.1.2 火药配方的演变与初步应用 1.1.3 火药技术向外传播的路径 1.2 早期管状火器 1.2.1 竹筒与金属管的尝试 1.2.2 “火枪”(Hand Cannon)的出现 1.2.3 早期铸造工艺与材料的局限性 1.3 战术与射击方式的雏形 1.3.1 “点火”的原始方法 1.3.2 笨拙的装填与射击节奏 1.3.3 对传统冷兵器战术的影响 第二部分:火绳枪的时代(14世纪 - 16世纪) 2.1 火绳的改良与应用 2.1.1 制作工艺的优化:浸渍材料的选择 2.1.2 火绳的稳定性与燃烧速度控制 2.1.3 火绳枪的结构特征:火绳夹与药锅 2.2 枪管的进步 2.2.1 锻造技术的提升:条纹钢与整体锻造 2.2.2 枪管口径的标准化尝试 2.2.3 枪管长度与弹道性能的关系初步探索 2.3 早期射击配件与辅助装备 2.3.1 弹丸的制作:铅丸的铸造与成型 2.3.2 火药包的预制:定量装填的便利性 2.3.3 射击辅助工具:铁叉与架枪 2.4 火绳枪在战场上的应用 2.4.1 对步兵战术的重塑 2.4.2 攻城战与野战中的角色转变 2.4.3 骑士阶层的战术调整与防御策略 第三部分:锁管枪的革新(16世纪 - 17世纪) 3.1 锁管发火机制的出现与演变 3.1.1 “轮击锁”(Wheelock)的机械原理与结构 3.1.2 “火门锁”(Matchlock)的成熟与普及(虽然是火绳枪的延续,但在锁管概念下被认为是重要过渡) 3.1.3 “ the snap lock” (或称为“Doglock”)的简化与实用化 3.1.4 “ the flintlock”(燧发枪)的初步尝试与关键技术突破 3.2 燧发枪的崛起与优势 3.2.1 燧石、钢轮与击锤的设计 3.2.2 锁盘(Pan)与火门(Touchhole)的精准配合 3.2.3 相比火绳枪的优点:点火速度、稳定性、可靠性 3.3 枪械的精细化制造 3.3.1 枪管膛线的初步应用(虽然在早期并非主流,但有零星出现) 3.3.2 枪托与握持设计的优化,提高射击精度 3.3.3 金属加工工艺的精进:雕刻、镶嵌与装饰 3.4 战术与军事变革 3.4.1 步兵方阵的演变与协同射击 3.4.2 骑兵武器的转变:手枪的出现与应用 3.4.3 海战中的火器运用 第四部分:火帽枪与早期定装弹(18世纪 - 19世纪初) 4.1 火帽(Percussion Cap)的发明与推广 4.1.1 汞的化学性质与雷汞(Fulminate of Mercury)的发现 4.1.2 火帽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4.1.3 相比燧发枪的巨大优势:点火更迅速、可靠,不受潮湿影响 4.2 定装弹药的出现 4.2.1 纸壳弹药筒的雏形 4.2.2 弹丸与火药的预先结合 4.2.3 装填效率的显著提升 4.3 枪械设计的标准化与模块化 4.3.1 枪管口径的进一步统一 4.3.2 零件的互换性与维修的便利性 4.3.3 早期连发枪械的尝试(如加特林机关枪的早期原型) 4.4 影响深远的战争与技术应用 4.4.1 拿破仑战争中的火器威力 4.4.2 克里米亚战争中的技术对比 4.4.3 殖民地扩张中的火器优势 第五部分:后装枪与米涅弹的时代(19世纪中叶) 5.1 后装枪械的结构与优势 5.1.1 装弹口的设立与枪闩(Breechblock)的设计 5.1.2 相比前装枪的巨大射速提升 5.1.3 士兵在掩体后射击的可能性 5.2 米涅弹(Minié Ball)的革命 5.2.1 弹丸的锥形设计与底部空腔 5.2.2 弹丸在发射时膨胀密封枪膛 5.2.3 弹道性能的显著改善,射程与精度提升 5.3 早期金属弹壳的出现 5.3.1 铜壳与黄铜壳的尝试 5.3.2 弹壳对弹药密封性的贡献 5.3.3 弹药生产的工业化基础 5.4 战术与军事思想的再革新 5.4.1 线式战术的衰落与分散式作战的兴起 5.4.2 城市巷战与防御工事的出现 5.4.3 早期机枪的雏形及其战略意义 第六部分:膛线枪的成熟与自动武器的黎明(19世纪后期 - 20世纪初) 6.1 膛线(Rifling)技术的普及与精进 6.1.1 膛线槽数、深度与缠度的研究 6.1.2 弹丸与膛线的配合,实现稳定旋转 6.1.3 精度与射程的飞跃式提升 6.2 整体式金属弹壳(Self-Contained Cartridge)的完成 6.2.1 底火、药室、弹丸与弹壳的完美结合 6.2.2 简化操作,提高可靠性 6.3 栓式枪机(Bolt-Action)的成熟 6.3.1 莫辛-纳甘、毛瑟、李-恩菲尔德等经典栓动步枪的设计 6.3.2 坚固、可靠、易于维护的特点 6.4 早期自动武器的尝试 6.4.1 利用火药燃气原理:导气式与后坐式 6.4.2 加特林机枪的商业化与早期型号 6.4.3 马克沁机枪的发明:真正的“自动武器”时代来临 6.5 弹药技术的发展 6.5.1 无烟火药的出现与优势 6.5.2 尖头弹(Spitzer Bullet)的设计 6.5.3 提高弹丸存速与弹道性能 结语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这类主题时,我最大的困惑就是信息太过分散,资料零散,很难形成一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偏重历史叙事,技术细节一带而过;要么就是技术讲解过于晦涩,充斥着大量只有专家才能理解的行话。然而,这本著作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一个非科班出身的读者进入复杂的机械原理世界。它不会一开始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力学公式,而是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火药燃烧特性开始讲解,然后慢慢过渡到枪管膛线的几何学意义。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可靠性”和“精度”这两个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类比手法,非常形象生动,让人茅塞顿开。读起来一点也不觉得枯燥,更像是在听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大师在娓娓道来他毕生的研究心得。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让那些高深的工程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深挖下去的信心。

评分

我是一个对细节有着近乎偏执要求的人,尤其在涉及精密机械的领域,图示的准确性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价值的关键指标。翻阅这本书时,我特别留意了那些剖面图和爆炸图。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些图示的精细程度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勾勒,而是融入了对材料学、公差配合的深刻理解。比如,在讲解自动复进机构的某个特定部件时,图中标注了连螺纹的走向和倒角的设计都清晰可见,这远超出了普通科普读物的范畴。如果这本书的受众仅仅是业余爱好者,这些细节或许是多余的,但对于那些真正想钻研设计和制造工艺的人来说,这些微小的标记简直就是无价之宝。我可以想象,一个工程师或资深技师在参考这些图纸时,能够从中获得多少直观的启发。这种对“真实”的追求,是衡量一本硬核技术书籍是否值得珍藏的试金石,而这本书无疑通过了最严苛的考验。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具有一种沉稳而富有韵律的节奏感,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匠人正在向学徒传授他的看家本领。它很少使用那些浮夸的形容词来渲染技术的“震撼”或“伟大”,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数据驱动的方式来阐述原理的巧妙之处。例如,在讨论弹道学部分时,作者对各种外部因素如何影响飞行轨迹的描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没有丝毫的含糊不清。这种严谨的写作态度,使得全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每一页都充满了干货,需要放慢速度去细细品味,否则很容易错过一些关键的转折点。我必须承认,阅读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消化和思考,但收获也是巨大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消遣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被反复研读、时常翻阅、并与实践经验相互印证的案头工具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坚实地基。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似乎摒弃了那种传统教科书式的、冷冰冰的知识堆砌,转而采用了一种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审视技术的发展。我注意到,在描述某项关键技术突破的章节中,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何时何地被发明”,而是花了相当篇幅去探讨这项技术背后的时代背景、工业基础的限制以及发明者所面临的挑战。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技术本身的内涵,让我明白了每一项精密的机械结构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用智慧和汗水与物理定律博弈的结果。我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单纯的工程手册,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世纪的对话。书中的一些历史案例分析尤其引人入胜,它们不仅解释了“是什么”,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展现了技术演进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交织的复杂性,这对于理解整个枪械史的脉络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甸甸的质感,配上烫金的书名,立刻就能感受到它内容的厚重与权威。我花了很长时间在网上比对各种同类书籍的封面和内页预览,最终决定入手这本,主要还是被它名字里透露出的那种“精要”和“技术”所吸引。拿到手后,我立刻翻阅了目录,内容排布得非常清晰,从基础理论到复杂的机械结构,逻辑性极强。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每一个技术细节,但仅仅是浏览引言和章节标题,就能判断出作者在资料收集和梳理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这本书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留白合理,阅读体验非常舒适,这对于一本技术类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早期原型枪械的插图描绘得极其细致,那种手绘风格的线条感,远胜于冰冷的计算机绘图,让人感觉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部承载着工艺美学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特别有品位。我期待着能尽快沉浸其中,去探索那些被时间磨砺过的精密工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