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室名大辞典
定价:348.00元
作者:孙书安 ,孙正磊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0110156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与同类辞书相比,本稿具有以下特点:
1.本书稿是相关主题工具书的集大成者。室名收录以8000余篇历代题记和古今相关工具书作为直接来源,搜罗丰富;有异代多人室名相同的、多个室名同为一主人所有的情况,不烦费力,悉皆收掌,读者可通过索引协助遍览。释文内容包揽丰富,同类工具书,几乎与室名相关的信息均有提供。释文解释室名命意的同时援引文献出处,遍布经史子集,解析清晰透彻,展示了室名所具有的文化底蕴。室名题记一般为全文引用,内容较长的,则节录与室名直接相关的部分,题记后皆括注书名卷次,直接方便了读者的阅读与查找。
2.附录“房屋泛称名词”80条,主要介绍室名命意词语之后的表示房屋、居处之地的名词,如“厂、乡、庑、宧”等的意义,且引文献资料以为参证,有助于读者全面清晰地理解室名。
室名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较有特色的内容,本书通过立目、释文充分展示了室名文化的特点、流传及与中国历史、文学、哲学、民俗等综合领域的密切关系,具有查考性、可读性和知识性,是读者了解认识中国室名文化的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学术、文化价值。
内容提要
《中国室名大辞典》是一部收录我国文人室名,并对其含义、源流、相关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梳理集结而成的大型工具书。全书200余万字,共收录室名11127条,时代下限截止到清末民初。释文分主释文和附目两部分。主释文主要介绍室主人的朝代姓名、著作文集,室名命意及其语源,文献题记等内容。与主释文相关的其他室主室名、题记、诗赋、书画等以“附目”的形式简要列于其后。全书按笔画排列,附词目音序索引及室主人名索引,方便读者查询。
目录
前言
凡例
室名首字笔画索引
室名汉语拼音音序索引
正文
附录
房屋泛称名词
四库七阁
室主名音序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作者孙书安,盐城师范学院图书馆管理员,长期从事图书文献工作,曾参与《辞海》语词分册和《汉语大词典》阶段的编写工作。已出版《中国博物别名大辞典》《江苏艺文志》(盐城卷)等多部专著,发表《论古代类书的内在成因》等多篇论文。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业余的古董鉴赏爱好者,我常常在琢磨那些老家具的来历和它们过去的主人生活的情景,而这部《中国室名大辞典》正好为我提供了绝佳的钥匙。许多我们今天在拍卖会上看到的带有铭文的屏风、案几,其上的题字往往就与这些室名息息相关。过去我只能靠碎片化的信息去猜测,但现在有了这部辞典作为参照,许多模糊的印象瞬间变得清晰起来。例如,书中对“抱琴楼”这类带功能暗示的名称的分类和解释,清晰地勾勒出了主人对雅好生活的追求。我特别欣赏它在释义后附加的“相关文化背景”部分,这部分内容将纯粹的词汇研究提升到了文化人类学的层面。它不仅仅告诉你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更告诉你“为什么古人要用这个名字”。这种深入骨髓的文化剖析,对于我理解和欣赏那些流散在民间的艺术珍品,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向地“看”一件物品,而是能“听见”它背后的历史回响了。
评分老实说,我对辞典类书籍通常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是为专业学者准备的“冷门”读物,普通人很难深入。然而,《中国室名大辞典》却以一种极其亲切的方式,将深奥的学问普及给了大众。它的版式设计非常人性化,字体大小适中,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词汇的人,也不会感到阅读上的压力。我试着让一位对中国古典文学不太熟悉的年轻朋友来看,他竟然饶有兴致地翻阅起来,特别是那些带有浓厚地方色彩或寓意吉祥的名称,他觉得很有趣。这得益于编纂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兼顾了可读性。他们没有采用晦涩难懂的术语来解释每一个条目,而是用清晰、流畅的白话进行阐释,辅以必要的文言引文来支撑论据。这种“高屋建瓴又不失亲民”的写作风格,是很多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可以说,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深厚学术积淀与普通读者兴趣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部《中国室名大辞典》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些热衷于传统文化和历史考据的爱好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翻阅,就被其中收录的条目数量和详尽的释义深深吸引住了。我原本以为这不过是另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但事实证明我的想法大错特错。辞典的编纂者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不仅仅罗列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书房”、“客厅”之类的称呼,更是深入挖掘了大量明清乃至更早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家庭中那些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烙印的居室名称。比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关于江南徽派建筑中那些关于“净室”、“思过斋”的解释,它们的文化内涵远非一个简单的名词可以概括。书中对每个名称的来源、使用语境、甚至配图的考证都力求精确,这对于写作或研究古代小说、园林艺术的人来说,简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案头宝典。它不仅仅是词汇的汇编,更是一部微缩的中国古代生活史和空间美学史的缩影。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在我阅读的古籍中多次出现却一直未曾深究的术语,通过这部辞典终于找到了清晰的脉络。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重塑我们对古代居住空间的概念,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我之前一直习惯于用现代的、功能性的词汇去套用古人的生活场景,比如把所有安静的房间都简单地称为“书房”。但通过这部辞典,我才真正体会到,古人对居室命名是何等讲究,每一个房间的命名都承载了主人明确的精神寄托和生活期许。有些名字,比如“销金室”、“听雨轩”,光是读出来,就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氛围感和画面感。辞典对这些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的解析,极具感染力。它让我意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很大一部分就体现在这种“以名寄情”的空间哲学上。细细品味这些名称的演变和兴衰,几乎可以勾勒出士人阶层审美趣味的流变轨迹。这不再是一本单纯的词典,它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人心灵栖息地的编年史,值得反复研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拿到这本厚重的辞典时,首先冲击我的是它那种沉稳扎实的气质。装帧设计上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但那种朴素中透着专业的气息,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充满了信心。我随意翻开其中一页,看到了关于“澹园”一词的条目。以往我对这类名称的理解仅停留在“清雅的书房”这个泛泛的概念上,但辞典里详尽地剖析了不同朝代对“澹”字的理解差异,以及在特定园林布局中,这个命名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甚至引用了数位文人的诗句作为佐证。这种层层递进的阐释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古代士大夫生活情趣的认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似乎对一些罕见的、可能只有在地方志或家族谱牒中才能找到的俗称也进行了收录和辨析,这无疑大大提升了其学术价值。对于一个不满足于表面信息,渴望探究事物本质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知识密度是令人咂舌的。它让我意识到,一个“室名”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文人的抱负,甚至是一个时代的风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