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悠久的“植物文化”知識,和多年旅行中獲得的全球視野,在作者腦海中激蕩衝撞,便因此有瞭這本《花與樹的人文之旅》。本書中每一種植物,都承載瞭幾韆年的曆史,同人類的認知的升華而被賦予生動的文化內涵。除引經據典之外,作者獨到的思考,也使本書不同於單純的植物小品文,具有瞭更深刻的韻味。
一種植物發源於何處?如何被傳播交流開來?在不同的文化中又有怎樣的意象?
在不同的國度,植物往往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而即便在同一種文化中,植物的象徵意義也會隨著曆史變遷而改變。從科學性、人文性齣發,結閤中外文化交流史、園林史、美術史等,本書從更為綜閤的角度看待人類如何認識植物、如何賦予不同植物不同的文化意義,以及各種植物在不同地區、文化中傳播的曆史細節和反映的文化現象。
名稱來曆、全球傳播、文化內涵與曆史典故,40篇植物文化隨筆構成的這本書,讓你有一種在文化與植物交織的時空中暢遊的感覺。
周文翰,1978年齣生,2002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2002年至2008年先後擔任《財經時報》、《新京報》文化記者,從事文化藝術方麵的報道。2009年至2010年赴印度、西班牙旅行兼從事文化研究和寫作。2011年至今從事文化藝術産業研究,同時為《金融時報》、《新京報》、《人民文學》、《亞洲眼》(吉隆坡)、TAZ(德國)等國內外媒體撰寫文化、藝術、旅遊、收藏方麵的專欄文章和評論。齣版有建築文化文集《廢墟之美——亞歐大陸上的建築奇觀》。
Ⅷ | [自序] 花開時節又一程
002 | 嚮日葵:科學之眼與藝術之眼
012 | 鬆:從樹到文化景觀
020 | 芭蕉:叢生和孤立
026 | 茉莉:印度的香
032 | 玉蘭:堂前有春色
038 | 水仙:鏡中的男女
044 | 牡丹:象徵物之纍
056 | 芙蓉:風露清愁如有待
060 | 蘭花:君子的幽香
068 | 菊花:實用和象徵
080 | 百閤:神聖的虛構
088 | 葡萄:酒神的種子
098 | 靈芝:升華之藥
105 | 紫藤:攀緣的理由
110 | 紫羅蘭:一念之間的香
115 | 薰衣草:藍花映羅衣
121 | 鳶尾花:和瑪利亞的百閤糾纏不清
126 | 牽牛花:村邊的小花
132 | 紅豆:相思硃顔
135 | 仙人掌:現代懶人美學
142 | 玫瑰和月季:過火的情愛
153 | 桂花和肉桂:月亮和口味
164 | 荷花與睡蓮:齣世和入世
175 | 梧桐與懸鈴木:誤會的浪漫
183 | 指甲花與海娜花:十指縴縴玉筍紅
191 | 曇花與夜來香:夜晚的期待
197 | 紫丁香與丁香:你的惆悵,我的香料
207 | 虞美人與罌粟:虞兮虞兮奈若何
218 | 鬱金香與番紅花:他鄉何妨當故鄉
228 | 曼陀羅花與曼德拉草:藥毒是一傢
238 | 瓊花:傳說和命名
242 | 梅花:寒冷的限度
251 | 杜鵑花:從高黎貢山到愛丁堡花園
259 | 山茶:從邊緣到廳堂
266 | 竹:齣塵入世同一枝
274 | 柳:水和樹的牽連
279 | 槐:古樹在古跡
286 | 楓:唐突紅葉
292 | 銀杏:孑遺的高大上
297 | 菩提樹:有無之間
304 | 野草:遠望
307 | 參考文獻
309 | 後記
這套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中透著雅緻的氣韻,很符閤商務印書館一貫的高水準。拿在手裏,分量感十足,紙張的質地也挑選得恰到好處,既有閱讀的舒適度,又彰顯瞭書籍的厚重感。尤其是封麵和內頁的插圖處理,簡直是點睛之筆,那些關於植物形態的描摹,細膩入微,不是那種僵硬的科學圖解,而是充滿瞭藝術的生命力,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陽光的溫度和泥土的氣息。每次翻開,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視覺上的漫遊,作者在文字和圖像之間的拿捏分寸拿捏得極妙,讓人在欣賞美的同時,又不失對知識的渴求。這種將人文情懷與視覺美學完美融閤的齣版方式,在當下的齣版市場中,實屬難得,它不僅僅是一本供人閱讀的書籍,更像是一件可以長久珍藏的藝術品,每一次摩挲,都能帶來新的觸動和感悟。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節奏掌握得爐火純青,絲毫沒有拖遝或過於急促之感。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沿著一條蜿蜒卻清晰的小徑前行。有些篇章,筆墨酣暢淋灕,一氣嗬成,描繪瞭某種植物生命力的爆發期,讀來令人心潮澎湃;而另一些章節,則沉靜內斂,字斟句酌,像是在探討一個深邃的哲學命題,需要你放慢速度,細細咀嚼。最妙的是,作者似乎深諳“留白”的藝術,他總能在關鍵時刻點到為止,將最深層的思考空間留給讀者自己去填充,而不是把所有答案都擺在你麵前。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這本書的閱讀價值得以多次疊加,每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産生新的理解,這是真正好書的標誌之一。
評分從結構上看,這本書的編排也體現瞭極高的匠心。它並非簡單的“A植物介紹+B植物介紹”的綫性排列,而是更像一個主題性的集群,將具有某種內在關聯或文化意象相似的花草樹木組織在一起,形成一個個小型敘事單元。這種組閤方式,使得主題的遞進顯得自然而然,層次感分明。閱讀時,你不會覺得信息量過載,反而有一種清晰的脈絡牽引著你從一個知識點自然過渡到下一個感悟點。這種精心設計的閱讀路徑,無疑大大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流暢性和知識的內化效率,讓人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吸收瞭大量關於自然與人文交織的深度見解。
評分坦白講,我過去對“自然文學”這類題材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態度,總擔心會落入矯揉造作或故作高深的窠臼。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偏見。作者的學識儲備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植物學基礎還是文學典故的引用,都顯示齣紮實的功底。但最可貴的是,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孩童般的好奇心和謙遜的姿態去觀察世界。他不是站在高處俯視自然,而是甘願融入其中,細察一朵花蕊的紋理,一棵老樹根係的掙紮。這種“浸入式”的觀察,使得文字充滿瞭真誠的力量,沒有一絲一毫的炫技感,讓人非常信服,也更容易被其捕捉到的那些細微之美所打動,體會到那種純粹的、不加修飾的生命力帶來的震撼。
評分我必須得說,這本書的敘事角度非常獨特,它完全避開瞭那種枯燥的植物學分類和生硬的知識灌輸,而是將“花”與“樹”放置在瞭更廣闊的人類文明背景下去審視。作者的筆觸時而如詩人般浪漫,描繪著季節更迭中生命的脆弱與堅韌;時而又像曆史學傢一樣,穿梭於古代典籍與民間傳說之間,挖掘齣那些被時光掩蓋的文化密碼。讀著讀著,你會發現,我們習以為常的身邊之物,竟然承載瞭如此深厚的曆史重量和精神寓意。這種由物及人,由自然延伸至哲思的路徑,極大地拓寬瞭閱讀的維度。它不再是簡單的自然科普,而是一次深入心靈的對話,讓你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界的關係,那種疏離感在文字的引導下,漸漸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久違的親近與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