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程序的深層結構》
作者:陳虎(陳少文曾用筆名) 著
齣版社: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5
定價:69.00
isbn:9787562080954
內容簡介
本書是陳少文作品係列的第二部,全書共有五個部分,分彆對應刑事辯護理論、證明標準理論、被害人權利理論、司法理論、研究方法。作者在每一個部分都對當前我國學術研究領域及司法實踐領域存在的熱點問題進行瞭深入剖析,並探討瞭這些問題的産生原因、演進過程、處理方法,對不同改革措施進行客觀評論,分析其優與劣,探尋問題的源頭及深層解決之道。
陳虎(陳少文),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北京大學博士後,多傢高校兼職教授。著有《死刑案件證明標準研究》《不激不隨》,主編《刑事辯護的中國問題》,並譯有《吉迪恩的號角》《審判故事》等多部作品。
陳少文自述:我不安於一種特定的人生,多年來,是好奇而非能力助推我不斷拓展生命的邊界。我相信孔老夫子“毋故、毋必、毋我”的忠告。堅信所謂的精彩就是讓自己無法歸類。對於生活,我的理想是——從容點,不較勁,微笑,忍耐,跟誰都不急,看啥都順眼,不比。
目錄
做一隻思想的狐狸(總序) / 001
尋找刑事程序的深層結構(代序言) / 004
刑事辯護理論 / 001
第一章 獨立辯護論的限度 / 003
一、獨立辯護論的理論基礎 / 006
二、獨立辯護與訴訟構造的內在衝突 / 013
三、辯護律師的雙重義務:本末倒置的關係定位 / 017
四、後果主義的分析:獨立辯護對被告人利益的不利影響 / 022
五、獨立辯護的限度 / 029
第二章 律師與當事人決策權的分配——以英美法為中心的分析 / 037
一、從“律師控製”到“當事人控製”:決策權分配的曆史演進 / 040
二、當事人控製模式的要素與成因 / 044
三、當事人控製模式下決策權的分配 / 051
四、最低限度的當事人控製模式:中國的問題 / 058
第三章 罪名從輕辯護及其限製性操作 / 066
一、無罪辯護的睏境 / 067
二、罪名從輕辯護的實踐效果 / 071
三、罪名從輕辯護的理論爭議 / 074
四、罪名從輕辯護的限製性操作 / 078
證明標準理論 / 081
第四章 提高死刑案件證明標準——一個似是而非的命題 / 083
一、量刑標準能夠超過定罪標準嗎? / 086
二、“排除一切懷疑”可行嗎? / 093
三、提高死刑證明標準能夠減少死刑誤判嗎? / 100
四、如何防止死刑濫用(代結語) / 104
第五章 死刑案件證明標準改革之理論誤區 / 111
一、死刑案件證明標準的程序功能:傳統假設 / 111
二、誤區一:提高死刑證明標準能夠避免誤判 / 112
三、誤區二:提高死刑證明標準能夠減少死刑適用 / 115
四、誤區三:提高死刑證明標準能夠提升程序正當性 / 118
五、死刑案件程序控製的整體思路 / 122
第六章 留有餘地裁判方式之異化 / 127
一、死刑的遞進式判斷與留有餘地 / 128
二、留有餘地裁判模式的異化及成因 / 133
三、留有餘地裁判方式異化之消解 / 136
被害人權利理論 / 141
第七章被害人權利與刑事訴訟模式——以肯特·羅奇教授模式理論為中心 / 143
一、帕剋模式理論的局限性 / 145
二、被害人權利模式的提齣:懲罰與非懲罰 / 151
三、被害人的正當程序:羅奇模式理論的簡要述評 / 155
四、對中國的啓示 / 159
第八章 美國被害人權利憲法化運動及啓示 / 167
一、 緣起與運作:美國被害人權利憲法化運動概述 / 168
二、反對被害人權利入憲的主要觀點 / 174
三、美國各州被害人權利憲法化的特點 / 179
四、藉鑒與啓示 / 183
司法理論 / 189
第九章 邏輯與後果:法官錯案責任終身製的理論反思 / 191
一、錯案責任製的曆史沿革 / 191
二、司法公正與司法獨立的雙重倒逼 / 196
三、錯案責任終身製的非意圖後果 / 201
四、法官責任製度的模式選擇:一種體係性思路(代結語) / 209
第十章 程序性製裁之局限性——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為例的分析 / 212
一、製裁之基本原理 / 213
二、我國程序性製裁製度的基本缺陷——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為例 / 216
三、程序性違法的綜閤治理——我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局限性之剋服 / 225
第十一章 實用主義審判——一種結果導嚮的判決理論 / 230
一、法律人的自負:形式正義與原則裁判 / 231
二、對一個判例理由的解讀 / 234
三、實用主義司法哲學之辯護 / 238
四、實用主義審判:能為中國法律提供什麼? / 242
第十二章 論判決的修辭 / 247
一、必要的交代:問題、意義及方法 / 248
二、判決修辭的背景及成因分析 / 254
三、影響修辭方法的因素:初步分析 / 257
四、判決修辭的正當性標準 / 260
五、判決的正當修辭 / 263
六、判決的不當修辭 / 271
七、論題的邊緣:判決形成過程的修辭 / 283
研究方法 / 289
第十三章 知識增量與學術傳統——以刑事訴訟法學為例 / 291
一、“熱點問題”與“前沿問題”:追逐時尚的選題意識 / 292
二、“方法中心”與“問題中心”:兩種旨趣的對照 / 297
三、在學術史中寫作:期刊導嚮與個體自律 / 302
第十四章法社會學實證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學術規範化與本土化為視角 / 308
一、規範化、本土化和實證化之勾連:法律社會學實證研究的發端 / 311
二、鄉土中國:本土化訴求下的研究對象選擇 / 318
三、方法還是學科:規範化語境下的法社會學定位 / 322
四、進一步的追問:可能的方嚮與法學界的使命 / 327
附錄 / 337
對刑事訴訟中控方非法行為的過度製裁 / 339
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限度 / 356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對刑事程序“是什麼”的清晰解讀,更在於它引導我們思考“為什麼是這樣”。陳虎教授的著作,如同一位循循善誘的智者,在學術的海洋中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嚮。我尤其欣賞他在書中對程序性權利的關注,以及如何通過完善程序設計來切實保障當事人的閤法權益。書中關於“辯護權保障”的部分,讓我深受啓發。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論層麵,而是結閤中國司法實踐,提齣瞭許多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如何更好地實現律師在偵查階段的介入權,如何提高庭審中的實質對抗性等。這些建議,都體現瞭作者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對現實的深刻洞察。閱讀此書,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齣的對司法公正的追求,以及他對中國刑事司法未來發展的深切期盼。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的珍貴財富,更是所有關心司法公正的法律人的必讀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深耕刑事訴訟法的學者和實踐者們投下瞭一顆重磅炸彈。我作為一名對刑辯領域充滿熱情的研究者,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夠抽絲剝繭,直擊刑事程序內在邏輯的書籍。翻開《刑事程序的深層結構》,我立刻被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獨到的分析視角所吸引。作者陳虎教授以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對刑事程序中的每一個環節,從立案偵查到審判執行,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解構。他並沒有滿足於對既有規範的簡單羅列和闡釋,而是深入到程序背後的價值取嚮、權力製約和證據規則的形成機理。尤其是在論述“無罪推定”原則時,作者並非簡單地引用概念,而是追溯其曆史淵源,剖析其在不同法域的實踐差異,並結閤中國刑事司法的現實睏境,提齣瞭極具建設性的改革思路。全書邏輯清晰,論證有力,引用豐富,無論是理論的深度還是實踐的指導性,都達到瞭相當的高度。對於想要理解刑事程序“為什麼是這樣”而非僅僅“是什麼”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案頭巨著,它所提供的深度思考,足以引領我們對現有框架進行一次徹底的“再審視”。
評分作為一名法律從業者,我深知刑事程序在司法公正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往閱讀相關書籍,多是側重於條文的解讀或案例的分析,《刑事程序的深層結構》卻給瞭我耳目一新的感覺。陳虎教授的筆觸,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工匠,他小心翼翼地拆解著刑事程序這座精密的機器,嚮我們展示其每一個齒輪、每一個連接處的奧妙。他對於程序的“深層結構”的探究,讓我開始反思那些習以為常的程序設置背後的閤理性與局限性。例如,在闡述證據排除規則時,作者並非僅僅強調其“他律性”一麵,而是著重剖析瞭其作為保障人權、維護司法公正的“內在邏輯”。這種從“形式”到“實質”,從“錶象”到“本質”的推進,使得全書充滿瞭智慧的光芒。我特彆贊賞書中對於程序正義的深刻理解,認為程序不僅僅是為瞭程序本身,更是為瞭實現實質正義的必要手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如何真正理解刑事程序的精髓。
評分我一直認為,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其內在的邏輯和價值導嚮。《刑事程序的深層結構》這本書,恰恰展現瞭刑事程序這一法律分支的內在靈魂。陳虎教授的敘述方式,並非簡單地羅列法條,而是以一種“解剖麻雀”的方式,將復雜的程序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下進行審視。我注意到書中在分析偵查羈押製度時,並沒有停留在形式閤法性上,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所反映的“效率”與“人權”的張力,以及在司法實踐中如何通過一係列程序性的約束來平衡這種張力。這種深層次的理論挖掘,使得本書在學術價值上獨樹一幟。同時,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對於一些理論上的爭議,也並沒有迴避,而是展現瞭其對不同學說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這對於讀者建立自己獨立的學術判斷力至關重要。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庭審中心主義”的討論,作者並沒有將其視作一句口號,而是對其在中國的具體實現路徑和可能麵臨的挑戰進行瞭細緻的分析,這讓我對這項改革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痛快”。很多時候,我們麵對刑事訴訟法條文,就像在迷宮裏行走,總覺得缺瞭點什麼,卻又說不清道不明。《刑事程序的深層結構》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他不僅指齣瞭迷宮的路徑,更重要的是,他揭示瞭迷宮的設計原理。陳虎教授以一種非常“不激不隨”的姿態,卻恰恰觸及瞭問題的核心。他不是在鼓吹某種激進的變革,也不是在隨波逐流地附和陳舊觀點,而是以一種冷靜、客觀、深入的分析,層層剝開刑事程序運行的“潛規則”和“未言明的默契”。我尤其欣賞他對證據審查在庭審中的核心地位的強調,以及如何通過程序保障來遏製刑訊逼供和非法證據的産生。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迴想起自己辦理過的案件,那些曾經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序瑕疵,在這本書的框架下,似乎都有瞭閤理的解釋,甚至預見瞭未來可能齣現的法律衝突點。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現行法律,更能啓發我們思考未來刑事司法的方嚮。它不是一本“速成”的工具書,而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反復咀嚼,纔能體會其中真味的“慢讀”之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