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1911-2006)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1911-200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南鸿雁 编
图书标签:
  • 天主教
  • 圣乐
  • 本土化
  • 沪宁杭
  • 中国教会史
  • 音乐史
  • 文化史
  • 近代史
  • 宗教研究
  • 社会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社科
ISBN:9787520300537
商品编码:2905446772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1911-2006)
  • 作者:南鸿雁
  • 定价:75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ISBN号:9787520300537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7-11-01
  • 印刷时间:2017-11-01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16开
  • 包装:平装
  • 页数:262
  • 字数:269千字

内容提要

南鸿雁著的《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 》通过对民国以来沪杭宁三地天主教音乐的考察,就 中国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路径及现代性变迁,以及天 主教音乐在中国如何实现本土化展开讨论。笔者认为 ,天主教音乐的中国叙事象征性地体现了西方文化在 中国社会语境中与本土文化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在 不同文化碰撞中必然会出现,它可以是相互之间的抵 牾,甚至对抗;也可以是相互间的妥协,并互相采撷 。天主教音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 具体事例。天主教在经历了传教的困难之后向中国本 土的传统文化作出让步,这就使得它所代表的西方文 化中的某些成分得以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相 互受容,渐而形成新的圣乐形式,即中国本土的天主 教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本土、教内外人士的 参与,而且天主教本身也通过兴办教育和音乐教育, 以及教士们的主动参与加入了这一进程。本研究提供 了一个不同文化在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中如何达到和 谐兼容的个案。
    

作者简介

南鸿雁,内蒙古人。南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2004—2007),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2007—2009),目前为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过去十五年曾就中国天主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有,学术论文《内蒙占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2001);《本土化:杭州天主教音乐文化述略》(2005);《南京天主教音乐人文叙事》(2006);《沪宁杭地区的天主教音乐——民国时期相关仪式音乐与音乐文本的个案》(2007);《草原牧者:边缘地带上的天主教会》(2009);《民国时期沪宁杭地区教会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窥》(2011);《圣言上的乐音——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弥撒点音乐个案为例》(2014);《从边缘文本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2016);《圣乐的在地化实践——耿辉与“中华合一弥撒套曲”》(2017)。将要出版的专著有《地方传统与文化多样性一内蒙古地区天主教音乐研究》《浙江天主教音乐研究》。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天主教音乐人华之江南叙事
第一节 明清时期天主教传入与人文江南
第二节 明清时期天主教音乐寻迹
第三节 文化交流视野与在华天主教音乐
第二章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音乐与音乐文本
第一节 天主教音乐在沪宁杭地区的实践
第二节 教会音乐的遗存:音乐文本
第三章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
第二节 圣乐创作
第三节 民国天主教音乐的本土话语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后的天主教音乐及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主教活动中的音乐构成
第二节 当代天主教音乐的重建
第三节 教会音乐教育和神职人员培养
第五章 多元文化境遇中的当代中国天主教音乐
第一节 天主教弥撒音乐及其传统的地方化
第二节 仪式性与非仪式性的教会音乐
第三节 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与去世俗化(de—secularization)
第四节 教会音乐的多元构成
第六章 天主教音乐本土化和现代性变迁
第一节 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动因
第二节 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路径
第三节 本土化圣乐实践的现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 (1911-2006) 历史洪流中的信仰回响,文化交融中的艺术绽放 本书深入探究了自1911年至2006年间,天主教圣乐在沪宁杭这片中国经济与文化腹地的独特本土化历程。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如何在异质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汲取养分,并最终孕育出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的宏大叙事。本书不只是一部音乐史的梳理,更是一幅描绘在时代变迁、社会风雨和文化交流的宏大背景下,基督信仰与中华文化交织碰撞、相互塑造的生动画卷。 时代脉络的勾勒:从移植到融合的漫长足迹 1911年,辛亥革命的枪声打破了旧有的社会秩序,也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挑战。在宗教领域,天主教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困境。沪宁杭地区,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经济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传教士,也成为了天主教传播的重要基地。本书的研究始于此,勾勒出早期天主教圣乐在华的初步引进。早期圣乐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音乐形式的直接移植,例如拉丁弥撒曲、赞美诗等,它们承载着浓厚的西方宗教情感和音乐风格,在语言和文化上与中国受众存在一定的隔阂。 本书将深入分析这一时期的圣乐传播特点,包括传教士们在传唱、改编过程中所做的初步尝试,以及本土信徒在接受和学习中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社会动荡,天主教的传教活动经历了重重考验。在这一过程中,圣乐的传播也呈现出新的形态。如何让晦涩难懂的拉丁语歌词本地化,如何让西方音乐的旋律与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成为了摆在传教士和本土教会面前的迫切课题。 本土化探索的曲折与创新:古韵新声的交响 本书的重点在于对“本土化”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度挖掘。本土化,并非简单的曲目翻译,而是涉及音乐形式、歌词内容、创作理念乃至表演方式的全方位适应与再创造。在沪宁杭地区,本土化探索呈现出多元化的路径。 一方面,研究将关注那些致力于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天主教圣乐的实践者。他们可能从中国古典诗词、民间小调、戏曲音乐中汲取灵感,尝试将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音乐语言与基督教的教义相结合。例如,如何用中国传统的五声调式创作圣歌,如何借鉴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和意境来填写圣歌歌词,如何将中国传统乐器(如二胡、古筝、笛子等)引入圣乐的演奏,这些都是本土化探索的生动体现。本书将通过大量的史料考证和音乐分析,呈现这些创新尝试的细节,探讨它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传播效果和接受度。 另一方面,本书也将考察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阻力。这包括西方传教士对纯正西方圣乐传统的坚持,本土教会内部对音乐风格的认知差异,以及社会大众对宗教音乐的接受程度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本土化探索的力度和方式也会有所调整。例如,在特定时期,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宗教音乐的创作和传播会受到更多限制,这也会对本土化进程产生深远影响。 人才培养与机构构建:传承的基石 圣乐的本土化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相关机构的建设。本书将考察在沪宁杭地区,天主教会如何通过创办音乐学校、培训合唱团、组织音乐研习会等方式,来培养具有音乐素养的本土神职人员和信徒。这些人才不仅是圣乐的演奏者和演唱者,更是圣乐创作和传承的骨干力量。 例如,一些杰出的音乐家和教友,他们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为天主教圣乐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本书将梳理这些人物的生平、创作经历和音乐理念,展现他们如何在中国文化语境下,理解并践行天主教的音乐使命。同时,也会关注一些教会组织在推动圣乐本土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例如,是否有专门的音乐委员会负责圣乐的审定和推广,是否有教会出版物刊载本土创作的圣歌等。 2006年的节点:历史的回溯与未来的展望 本书的研究截止于2006年。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并非偶然,而是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意义。2006年,中国的天主教事业在经历了曲折之后,迎来了新的发展局面,教会的音乐生活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活跃的态势。本书将在此节点对整个研究时期的圣乐本土化历程进行总结与回顾。 通过对1911年至2006年间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历程的细致梳理,本书试图回答一系列核心问题: 在西方宗教音乐传入中国初期,本土化尝试是如何发生的?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环境和文化思潮如何影响了天主教圣乐的本土化进程? 本土化探索在音乐风格、歌词内容、创作理念等方面,具体体现出哪些中国文化元素? 在推动圣乐本土化的过程中,涌现了哪些重要的音乐家、创作者和实践者?他们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教会组织在人才培养、音乐教育和圣乐推广方面,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本土化圣乐的传播和接受度,在不同群体和不同时期,是否存在差异? 到了2006年,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的本土化状况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其发展轨迹与未来趋势又可能是什么?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学术意义上的音乐史研究,更是对一种跨文化交流和宗教适应的生动例证。它揭示了信仰如何能够突破语言和文化的藩篱,在不同的土壤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通过对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的呈现,本书为理解中国近现代宗教史、音乐史以及文化交流史,提供了一个宝贵而独特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何种文化或信仰,在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火花和深刻的生命回响。这本书,正是那段历史中,信仰与艺术共同谱写的深沉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源于对音乐本身的好奇。我一直认为,宗教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表达的极致体现,而当它与特定地域的文化相遇,一定会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书名中“圣乐本土化”这四个字,让我充满了遐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在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在旋律、节奏、配器、甚至歌词上,是如何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比如,是否借鉴了戏曲、民歌的调式?是否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歌词的翻译和创作,是否更贴近中国人的理解和表达习惯?1911年到2006年,这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音乐的潮流也在不断变化。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不同时期圣乐风格的演变?例如,民国时期的圣乐可能带有更多的古典和浪漫主义色彩,而新中国成立后,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创新?改革开放后,音乐的传播和创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新的可能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听到那些不同时代的、充满中国韵味的圣乐旋律,感受到作曲家们在创作中融入的东方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

一本关于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的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宗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很感兴趣,尤其是天主教,它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音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经历过哪些有趣的转变,这都是我非常好奇的点。这本书跨越了从1911年到2006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时间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的诸多重要时期。我想象着,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天主教圣乐的创作和传播会呈现出怎样丰富的面貌。是怎样的一些音乐家,怀揣着怎样的情感和理念,将西方的宗教音乐与中国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他们是怎样克服时代的阻碍,又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例如沪宁杭这样三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各自独特的本土化圣乐风格?这本书无疑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段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融合的细节。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充满智慧和创意的音乐实践,感受信仰的力量如何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和传承。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会史感兴趣的读者,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沪宁杭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而天主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也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历程。“圣乐本土化”这个主题,更是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外来宗教如何在异域文化中扎根、生长,并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表达方式。1911年到2006年,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中国从晚清到改革开放的大部分历史时期,这其中充满了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天主教圣乐的本土化是如何被推动、被影响、甚至是被塑造的。它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民族情绪、以及教会自身的政策调整有关?那些为圣乐本土化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思想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近代教会史,特别是文化融合层面的重要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来自于它所蕴含的“叙事”的力量。历史的书写,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堆砌,更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而成。而“圣乐本土化”的过程,在我看来,必然充满了人的故事:传教士的探索,中国信徒的虔诚,音乐家的才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群体选择的交织。我想象着,这本书会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叙事”,讲述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的历程。这些叙事,可能来自于教会的档案,音乐家的回忆录,信徒的口述历史,甚至是当时的报刊杂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关于音乐创作的动人故事,关于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精彩篇章,关于信仰如何在音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感人瞬间。1911年至2006年,这百年光阴,足以让一代代人经历世事变迁,也足以让音乐的种子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独特的花朵。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部关于信仰、音乐、文化和人性的史诗,一段充满温情和力量的本土化叙事。

评分

我平时就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书籍,而“本土化叙事”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意义。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既有外来文化的输入,也有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圣乐本土化”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改变,更是信仰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表达和落地,这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沪宁杭地区,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先开放和发展的区域之一,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都具有代表性。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个显微镜,带领我深入观察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天主教圣乐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思潮和政策影响,经历着从模仿、借鉴到创新、再生的过程。书名中的“叙事”,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音乐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讲述了这段历史中人物的经历、思想的演变以及音乐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本土化过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它对中国天主教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