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鸿雁著的《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 》通过对民国以来沪杭宁三地天主教音乐的考察,就 中国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路径及现代性变迁,以及天 主教音乐在中国如何实现本土化展开讨论。笔者认为 ,天主教音乐的中国叙事象征性地体现了西方文化在 中国社会语境中与本土文化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在 不同文化碰撞中必然会出现,它可以是相互之间的抵 牾,甚至对抗;也可以是相互间的妥协,并互相采撷 。天主教音乐在中国的本土化是中西文化交流互动的 具体事例。天主教在经历了传教的困难之后向中国本 土的传统文化作出让步,这就使得它所代表的西方文 化中的某些成分得以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元素相 互受容,渐而形成新的圣乐形式,即中国本土的天主 教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本土、教内外人士的 参与,而且天主教本身也通过兴办教育和音乐教育, 以及教士们的主动参与加入了这一进程。本研究提供 了一个不同文化在相互磨合的历史过程中如何达到和 谐兼容的个案。
南鸿雁,内蒙古人。南京艺术学院民族音乐学博士(2004—2007),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后(2007—2009),目前为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过去十五年曾就中国天主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相关成果主要有,学术论文《内蒙占中西部天主教音乐的历史与现状》(2001);《本土化:杭州天主教音乐文化述略》(2005);《南京天主教音乐人文叙事》(2006);《沪宁杭地区的天主教音乐——民国时期相关仪式音乐与音乐文本的个案》(2007);《草原牧者:边缘地带上的天主教会》(2009);《民国时期沪宁杭地区教会中小学音乐教育管窥》(2011);《圣言上的乐音——以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弥撒点音乐个案为例》(2014);《从边缘文本看草原音乐文化的历史性与多样性》(2016);《圣乐的在地化实践——耿辉与“中华合一弥撒套曲”》(2017)。将要出版的专著有《地方传统与文化多样性一内蒙古地区天主教音乐研究》《浙江天主教音乐研究》。
绪论
第一章 天主教音乐人华之江南叙事
第一节 明清时期天主教传入与人文江南
第二节 明清时期天主教音乐寻迹
第三节 文化交流视野与在华天主教音乐
第二章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音乐与音乐文本
第一节 天主教音乐在沪宁杭地区的实践
第二节 教会音乐的遗存:音乐文本
第三章 沪宁杭地区天主教音乐教育与音乐创作
第一节 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
第二节 圣乐创作
第三节 民国天主教音乐的本土话语
第四章 20世纪50年代后的天主教音乐及重建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主教活动中的音乐构成
第二节 当代天主教音乐的重建
第三节 教会音乐教育和神职人员培养
第五章 多元文化境遇中的当代中国天主教音乐
第一节 天主教弥撒音乐及其传统的地方化
第二节 仪式性与非仪式性的教会音乐
第三节 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与去世俗化(de—secularization)
第四节 教会音乐的多元构成
第六章 天主教音乐本土化和现代性变迁
第一节 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动因
第二节 天主教音乐的本土化路径
第三节 本土化圣乐实践的现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
后记
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源于对音乐本身的好奇。我一直认为,宗教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表达的极致体现,而当它与特定地域的文化相遇,一定会产生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书名中“圣乐本土化”这四个字,让我充满了遐想。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探讨在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在旋律、节奏、配器、甚至歌词上,是如何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比如,是否借鉴了戏曲、民歌的调式?是否使用了中国传统乐器?歌词的翻译和创作,是否更贴近中国人的理解和表达习惯?1911年到2006年,这百年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音乐的潮流也在不断变化。这本书是否会呈现出不同时期圣乐风格的演变?例如,民国时期的圣乐可能带有更多的古典和浪漫主义色彩,而新中国成立后,又会面临怎样的挑战和创新?改革开放后,音乐的传播和创作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新的可能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听到那些不同时代的、充满中国韵味的圣乐旋律,感受到作曲家们在创作中融入的东方智慧和人文关怀。
评分一本关于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叙事的书,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我一直对宗教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很感兴趣,尤其是天主教,它在中国的传播和本土化过程中,音乐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否经历过哪些有趣的转变,这都是我非常好奇的点。这本书跨越了从1911年到2006年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时间跨度非常大,涵盖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上的诸多重要时期。我想象着,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天主教圣乐的创作和传播会呈现出怎样丰富的面貌。是怎样的一些音乐家,怀揣着怎样的情感和理念,将西方的宗教音乐与中国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他们是怎样克服时代的阻碍,又如何在不同的地域,例如沪宁杭这样三个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形成各自独特的本土化圣乐风格?这本书无疑会为我打开一扇了解这段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融合的细节。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充满智慧和创意的音乐实践,感受信仰的力量如何在音乐中得到升华和传承。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尤其是教会史感兴趣的读者,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立刻就被吸引住了。沪宁杭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前沿阵地。而天主教在这一地区的传播和发展,也经历了曲折而丰富的历程。“圣乐本土化”这个主题,更是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核心的议题:外来宗教如何在异域文化中扎根、生长,并最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表达方式。1911年到2006年,这段漫长的时间跨度,几乎涵盖了中国从晚清到改革开放的大部分历史时期,这其中充满了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变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在这些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天主教圣乐的本土化是如何被推动、被影响、甚至是被塑造的。它是否与当时的社会思潮、民族情绪、以及教会自身的政策调整有关?那些为圣乐本土化做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经历和思想又是怎样的?这本书无疑将为我提供一个了解中国近代教会史,特别是文化融合层面的重要视角,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轨迹。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是来自于它所蕴含的“叙事”的力量。历史的书写,不仅仅是冰冷的事实堆砌,更是由无数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而成。而“圣乐本土化”的过程,在我看来,必然充满了人的故事:传教士的探索,中国信徒的虔诚,音乐家的才情,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与群体选择的交织。我想象着,这本书会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叙事”,讲述沪宁杭地区天主教圣乐本土化的历程。这些叙事,可能来自于教会的档案,音乐家的回忆录,信徒的口述历史,甚至是当时的报刊杂志。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读到那些关于音乐创作的动人故事,关于传统与创新碰撞的精彩篇章,关于信仰如何在音乐中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感人瞬间。1911年至2006年,这百年光阴,足以让一代代人经历世事变迁,也足以让音乐的种子在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独特的花朵。这本书,在我看来,将是一部关于信仰、音乐、文化和人性的史诗,一段充满温情和力量的本土化叙事。
评分我平时就喜欢阅读一些关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的书籍,而“本土化叙事”这个词,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意义。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过程,既有外来文化的输入,也有与本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圣乐本土化”不仅仅是音乐风格的改变,更是信仰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表达和落地,这其中必然涉及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沪宁杭地区,作为中国近代以来最先开放和发展的区域之一,其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对外来文化的接受程度都具有代表性。我想象着,这本书会像一个显微镜,带领我深入观察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天主教圣乐是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面对不同的社会思潮和政策影响,经历着从模仿、借鉴到创新、再生的过程。书名中的“叙事”,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音乐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故事性,讲述了这段历史中人物的经历、思想的演变以及音乐实践中的挑战与突破。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帮助我理解本土化过程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以及它对中国天主教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