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沉淀近十年后关于非暴力沟通的又一力作,实现了“非暴力沟通”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突破。
2、作者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卡尔·罗杰斯,临床心理学博士,有着50年实践经验、咨询培训经历。
3、揭示沟通障碍,用爱与理解倾听和表达,在任何场合无须妥协地实现沟通目的。每年新增近千万名非暴力沟通学习者。
4、原著被评为“2012年度灵性与实践图书”,出版近三年,始终在美国沟通类图书中排名前3!
5、化解冲突、建立关系、治愈创伤的全方位实践指导!
6、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进行真诚、顺畅的沟通。
海报: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明确提出非暴力沟通的概念,非暴力沟通不仅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语言、思维和生活方式,它能促进我们与自己、与他人建立真诚的联系,终实现顺畅的沟通。
《非暴力沟通实践篇》则是马歇尔??卢森堡继《非暴力沟通》后新推出的又一力作。本书延续了非暴力沟通的要义,但思想更成熟,系统而深入地讲解了非暴力沟通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会非暴力沟通,我们在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都能既理解对方,又充分表达自己,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达到沟通目的。
马歇尔·卢森堡(1934—),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卡尔·罗杰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非暴力沟通中心人,非暴力沟通专家。
他有着50多年的实践经验,指导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运用非暴力沟通,消除分歧和争议,实现高效沟通,还帮助解决了许多世界范围内的争端和冲突。
卢森堡博士著有许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书,其中2003年出版的《非暴力沟通》该书中文版已入选香港大学推荐的50本读书籍。
非暴力沟通简介/001
一章创造一个非暴力的世界
如何和平有效地化解冲突?
用非暴力沟通法化解冲突/003
告诉对方你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的/020
当冲突双方无法聚到一起时/022
小结: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对方的需要/023
二章在爱情中表达真实的自我
如何在密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
一场小“危机”/026
密男女之间的典型冲突/028
如何在婚姻关系中应用非暴力沟通?/030
练习非暴力沟通/031
角色扮演/038
如何表达欣赏?/082
如何练习非暴力沟通?/082
非暴力沟通与爱的关系/084
小结:用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085
第三章放下各自的伤痛
如何修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放下对他人的怨恨?/090
同理连接/097
治愈的四个阶段/104
灵活过程VS固定程式/110
让生活从容起来/111
试着理解那些要伤害你的人/113
一旦愤怒,我就知道自己需要慢下来/114
如何做到宽容?/116
与母达成和解/117
母给我的礼物/126
小结:治愈与和解的四个阶段/129
第四章愤怒的意外作用
如何有效管理愤怒?
将愤怒当作一个自我提醒/134
愤怒处理四步骤/137
从满足需要的角度来说,惩罚从来不起作用/149
杀人:对愤怒的肤浅表达/151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感受?/154
只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法的策略原则/156
关于愤怒的18句话/170
第五章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
如何与孩子进行非暴力沟通?
跟孩子也能进行非暴力沟通/175
作为家长我意识到的一点/176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177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179
奖励也有局限性/181
改变你所习惯的沟通方式/182
“家务战争”/184
向孩子传达无条件的爱与尊重/186
让孩子做好应对暴力沟通的准备/188
“船长”游戏/190
强制力的使用/192
成为互助社区的一分子/194
第六章实践灵性
对非暴力沟通灵性基础的思考
推荐阅读/228
关于非暴力沟通中心/229
关于作者/231
强迫和惩罚的局限性
我要永远感谢我的孩子们,是他们教育了我,让我看到意欲让别人做你想要的事这一目的的局限性。他们教给我的是,我无法让他们做我想要的。我不能强迫他们做事。我不能强迫他们把玩具放回玩具箱,不能强迫他们铺各自的床,不能强迫他们吃饭。这对作为家长的我来说是有些羞辱的一课——意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因为我脑中有这么一个想法,认为让孩子听话是父母的工作。而这些小孩给我上的这一让人羞愧的课是:我不能强迫他们做事。我所能做的,只是让他们后悔刚才没做我要求的事。每当我到这么做时——也就是让他们后悔刚才没做我要求的事——他们教给我关于做家长和权力的二课,多年来证明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一课就是:每当我让他们后悔没做我要求的事时,他们都会让我后悔自己刚才的做法,因为暴力只会滋生出更多的暴力。
他们给我的教训是,使用任何强迫手段都会激起他们的抵抗,而这会导致我们的关系敌对起来。我不想和任何人关系敌对,不想和我的孩子,和那些我近且对他们负有责任的人关系敌对。我不想把惩罚作为对我的孩子的强迫手段之一。
这种惩罚观备受多数家长推崇。研究表明,80%的美国家长坚信孩子,这与坚信应该保留对罪犯的死刑的人口比例差不多。因为有这么高比例的人认为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惩罚是正当且必要的,因此,多年来我有很多次机会和家长们探讨这个问题。到现在,我很高兴地看到:只要扪心自问以下两个问题,就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任何一种惩罚的局限性。
问题一:我们想让孩子怎么做?如果我们只问这个问题,那看起来肯定是惩罚有时管用,因为,通过惩罚的威胁或施以惩罚,有时的确可以让孩子做我们想要他们做的事。
然而,据我一直以来的经验,当我们加上第二个问题,父母就会看到惩罚从不管用。第二个问题是:当孩子按我们希望的方式行事时,我们希望他们为何会这么做?正是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明白,惩罚非但不起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因为我们希望的那些原因行事。
因为惩罚的应用频度如此之高,又被认为是正当的,家长就只能想到其反面就是放任,就是当孩子的行为方式与我们的价值观不一致时,我们什么也不做。因此,家长只能这么想:“如果我不进行惩罚,那就等于放弃了我自己的价值观,放任孩子为所欲为。”正如我将在下面谈到的,除了放任不管或惩罚这样的强制手段外,还有其他方式。
对此,我想说,奖励和惩罚一样具有强迫性。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是以权压人,迫使别人按我们想要的方式行事,试图以此来控制情况。从这点上来说,奖励和惩罚出于同一思维模式。
放任不管和强迫之外的第三种方法
除了放任不管或采取强迫手段之外,还有一个方法,这需要我们意识到以下两种目的之间细微但重要的不同:一种目的是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我不提倡这点;相反,二种则是清楚地知道我们的目的,是要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满足的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
我的经验是,无论和孩子还是和沟通,当我们看到这两种目的的区别时——当我们有意识地不试图让他人做我们想要的事,而是努力互相关心、彼此尊重,让双方都认识到他们的需要非常重要,他们的需要和对方的幸福是相互依赖的——此时,让人惊讶的是,那些看起来没法解决的争端很容易就解决了。
创造使每个人的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必不可少的优质联系,这种沟通与以强迫形式解决与孩子之间分歧的沟通非常不同。这要求不用道德语言评估孩子,比如对错、好坏,而改用基于需要的语言。我们必须能够告诉孩子,不管他们做的和我们的需要是一致还是冲突,我们都必须以这种不会使孩子感到内疚或羞耻的方式来表达。因此,这就可能需要家长对孩子说“看到你打兄弟我很害怕,因为我需要保证家人的安全”,而不是“打兄弟是错的”。或者,可能需要从说“你不打扫自己的房间,真是太懒了”转换到“看到床没铺我很失望,因为我真的需要有人支持我保持房子整洁”。
这种语言的转变,把对孩子的行为以对错好坏区分的语言切换成基于需要的语言,这对我们中的有些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这些人一直被老师和家长教育要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思考。这还需要我们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能够陪伴他们,带着同理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因为,当我们被训练成家长时,想要介入,给出建议或试图处理一切问题时,这就不容易了。
给家长培训时,我们关注那些可能引起孩子说“没人喜欢我”这种话的情境。当孩子这么说时,我认为他们需要同理心的理解。我这里的意思是尊重他们、理解他们,让他们觉得我们就在身边,在真正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有时我们可以悄无声息地做到这一点,比如,只是通过我们的眼神,就让他们知道我们懂得他们的悲伤,理解他们需要改变与朋友的关系。有时我们可能需要大声说出来,比如,“嗯,你好像真的很伤心,因为你和朋友们在一起时不开心”。
但是,很多家长认为,自己作为家长,就得让自己的孩子一直开开心心的,当孩子讲述不开心的事时,他们会热切地问:“那么,你有没有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可能让你和朋友们疏远的事呢?”或不同意孩子的观点,说:“呃,这么说可不对。你以前有朋友,我敢肯定,你会交到更多朋友的。”或给建议:“也许,如果你换种和朋友说话的方式,他们会更喜欢你。”
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所有的人,处于痛苦中时,需要的都是关注和理解。我们可能也想得到建议,但那是在我们得到理解之后。我自己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教给我这点,他们告诉我说:“爸爸,请保留所有建议,除非你收到一个由公证人签署的书面请求。”
奖励也有局限性
很多人认为使用奖励比使用惩罚更人性化。但我认为这两者都是将权力施加于人,而非暴力沟通是基于与人共享权力。在共享权力中,我们影响他人的方式并非是他们没有做我们想要的事就惩罚,反之则奖励。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基于相互信任、彼此尊重的权力,让人们敞开胸怀,倾听彼此,相互学习,相互给予,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付出的渴望,而非出于对惩罚的恐惧或对奖励的渴望。
通过坦诚交流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而不加任何形式的批评,我们就获得了这种权力——与人共享权力。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方法是,以听起来不是命令或威胁的方式提出我们想要他人怎么做。正如我刚才所说,这还需要真正倾听他人试图传达的信息,并对之表现出准确的理解,而不是迅速插嘴、给出建议或试图解决问题。
对许多父母来说,我在这里谈论的沟通方式太与众不同,以至于他们说:“呃,可是这样沟通看起来不自然啊。”就在我提出这些想法的时候,刚好读到了甘地写的一些东西,他说:“不要将习惯和自然混淆。”甘地说,在我们的文化中,很多时候我们所学的沟通方式和行事方式是相当不自然的,但是它们已经成了习惯,因为我们业已由于各种原因被训练这么做。对我受到的关于与孩子的沟通方式的训练来说,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作为家长,我曾经学到的沟通方式就是通过判断对错好坏,广泛使用惩罚措施,而且,我很快对此习以为常。但我不会说,仅仅因为有些事已经变成了习惯,就意味着它们是自然的。
我认识到,让人们用一种充满理解与尊重的方式相互沟通,出于对彼此的喜悦而行事,而不是利用惩罚、奖励、指责或内疚等强迫手段,这才是更自然的。但是,这样的转变需要一定的觉悟和努力。
……
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在团队合作中,有时候就算有好的点子,也会因为说不出口而错失机会。偶然间发现了这套《非暴力沟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了,没想到真的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书里详细地讲解了非暴力沟通的四个核心要素——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起初,我以为这只是简单的沟通技巧,但深入阅读后才发现,它触及的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需求。作者马歇尔·卢森堡用非常温和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揭示了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常常会犯的一些错误,比如不加区分地进行评判,将感受和想法混淆,以及提出模糊不清的请求。我最受启发的是关于“需要”的部分,它让我明白了,很多冲突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找到彼此共通的需求。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去倾听他人的需求时,就更容易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在书的实践部分,我看到了很多真实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觉得书里的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概念,而是真正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工具。我开始尝试在工作会议上,更清晰地表达我的观察和感受,并且用更具体的语言提出我的想法和期望。让我惊喜的是,我的同事们似乎比以前更能理解我的意思,而且我们的讨论也变得更加高效和融洽。这套书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自己、对他人有了更深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这套书我简直爱不释手!拿到手里的时候,我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简洁大方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翻开第一页,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以前总觉得沟通是个难题,尤其是跟家人、伴侣或者同事之间,稍微一不顺心就容易升级成争吵,弄得双方都很受伤。看了这套书之后,我才明白,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书里讲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真的像一道光,照亮了我一直以来的沟通盲区。尤其是在“实践版”里,我看到了很多真实生活中的案例,有家庭矛盾,有职场冲突,甚至还有在一些非常棘手的社交场合。作者马歇尔·卢森堡用极其温和而有力量的语言,一步步地拆解这些问题,并且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书里教的方法,比如在我感到委屈的时候,不再是直接抱怨,而是去梳理自己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然后用一种温和的方式表达出来。神奇的是,对方的回应竟然真的不一样了!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下子就缓和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理解和愿意倾听。我真的觉得,这套书不仅仅是教我沟通技巧,更是引导我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用一种更有爱、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读完之后,感觉整个人都变得更柔软,更有力量了。
评分说实话,在读这套书之前,我一直认为沟通就是“说”和“听”,但往往越是努力沟通,越是适得其反,争吵不断,甚至冷战。这套《非暴力沟通》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我看到了沟通的另一种可能性。它不是在教你如何用更漂亮的词藻去包装自己,也不是教你如何“套路”别人,而是引导你回归真诚,用一种充满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去表达。书里反复强调的“倾听”和“表达”,让我明白了它们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以前总觉得“倾听”就是竖起耳朵听别人说话,但实际上,真正的倾听是带着同理心,去感受对方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话语背后的感受和需求。而“表达”也不是简单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清晰地陈述观察到的事实,表达内心的感受,说出自己真正的需要,并提出具体的请求。这四个步骤环环相环,缺一不可。实践版的案例让我觉得非常贴近生活,我看到了很多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场景,也看到了作者是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来化解这些矛盾的。我开始有意识地在和家人的交流中去练习,比如当我发现自己因为一些小事而烦躁时,我会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感到烦躁?是因为我需要更多的休息?还是需要得到更多的理解?然后,我会尝试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去表达,而不是直接指责。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家人的反应也从一开始的惊讶,到后来的理解和配合。这套书,让我觉得,原来爱和连接,才是沟通的终极目的。
评分我一直对心理学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很感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也读了不少,但总觉得有些理论过于空泛,或者不够落地。直到我遇到了这套《非暴力沟通》,尤其是它的实践版,才真正让我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这套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说服”别人,或者如何“赢得”争论,而是强调理解和连接。作者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提出的“非暴力沟通”模式,就像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智慧,让你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我特别喜欢书里那种循循善诱的风格,不会让人觉得被说教,而是像一位睿智的朋友,娓娓道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用“暴力”的方式去沟通,比如评判、指责、比较等等,以及这些沟通方式是如何一步步将关系推向僵局的。而当我们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表达感受而非想法,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需求,并提出具体的请求时,整个局面就会发生奇妙的转变。我开始在和伴侣的交流中,尝试去用书里提到的方式,当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耐烦时,我会先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是什么感受?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我会用一种平静的语气去表达,而不是直接爆发。这种改变虽然需要练习,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之间的争执明显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相互的理解和支持。这套书,我真的觉得是任何想要改善人际关系的人的必备读物。
评分在我看来,沟通一直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用;陌生,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说错话,为什么会惹人生气,为什么会适得其反。这套《非暴力沟通》就像一把钥匙,解开了我长久以来在沟通方面的一些困惑。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充满了实践性的指导。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语言,将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分解成易于操作的步骤,比如区分观察和评论,表达感受而不是想法,识别和表达自己的需要,以及提出明确的请求。我特别喜欢实践版里的案例分析,那些发生在真实生活中的对话,让我觉得书中的理论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触手可及。我曾一度认为,只要我把道理说清楚,别人就应该听我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很多时候,道理是讲不通的,但感受和需要是可以被理解和连接的。我开始在和朋友的交流中,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方法。当我感到不满时,我不再是憋着或者爆发,而是尝试去表达我的感受:“我感到有些失落,因为我期待的是……”这种表达方式,让我的朋友能够更容易理解我的处境,并且给予我支持,而不是陷入无谓的争论。这套书,我真心推荐给每一个在人际关系中感到困惑的人,它不仅仅是沟通技巧,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爱自己、爱他人的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