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行书技法研究
:23.00元
作者:郜锦强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6640624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正在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民所接受、所认可。其中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影响,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为此感到自豪!在国内,“书法热”也正在兴起。可以说,一个书法艺术大有可为的时代正在到来!
在这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书法爱好者渴望得到技法方面的指导与启发,《行书技法研究》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编写的,笔者长期从事大学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与学生及社会上书法爱好者接触过程中,了解到其中热爱和学习行书的人数众多,有的因苦于缺乏指导而长期不得要领。有鉴于此,《行书技法研究》将行书技法作为分析介绍的重点,同时辅以必要的基础性的书学理论,以期使行书爱好者在阅读理论的同时,对照技法实践进行思考和训练。
书中首先介绍了行书的起源与行书名帖的艺术特色,分析了行书的基本特点与临习方法,指出行书创作应持有的审美价值取向。而后分别介绍了常见书法幅式的特点及创作方法,并以作者自书的行书作品作为分析对象,以研讨行书书写与创作的技法问题.试图用这种方法,使读者对行书技法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加强练习,日积月累,期有所成。书中的“作品不例”,仅仅是为了说明问题而举的例子,并非示范作品,其中难免缺点多多,清读者观赏时加以辨别,也请书学大家予以指教。
目录
前言
章 行书起源与名帖赏析
一、行书的起源
二、行书名帖赏析
第二章 行书特点与临习方法
一、行书的基本特点
二、行书的临习方法
第三章 行书技法与审美取向
一、行书技法的传承与创新
二、行书的审美价值取向
第四章 行书竖式中堂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第五章 行书横式中堂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第六章 行书条幅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第七章 行书横幅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第八章 行书斗方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第九章 行书扇面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第十章 行书对联技法
一、幅式特点
二、作品示例
三、技法研讨
附录1 师生情谊翰墨缘
附录2 我与尉天池先生的一次翰墨缘
附录3 以人为本。巧度金针
部锦强教授书法教育思想浅探
作者介绍
郜锦强,淮北师范大学书法艺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淮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安徽省首位书法硕士生导师,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书法研究生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安徽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淮北市书法家协会艺术顾问,教育部、中国书协联合主办的“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安徽赛区评审组长。曾荣获全国性书法大赛金、银奖10余次。
书法作品人展中国美术馆,并被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作为礼品用于出国交流,被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曾出版《郜锦强书法作品选》《行书创作艺术研究》等书法著作7部。在《中国高教研究》《中国教育报》《书法报》《书画世界》等报刊发表书学论文多篇、书法作品200余幅。多次应邀为党政机关、高校和企事业单位举办书法讲座。
长期从事大学书法教学与研究工作,被誉为“安徽省书法高等教育的开拓者和践行者”。所带书法硕士生肖三喜,以优异成绩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安徽省高校输送的位书法博士生。
文摘
序言
我是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充满热爱的人,而书法,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最近,我入手了一本名为《行书技法研究》的书籍,内心充满期待。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过多的浮夸装饰,给人一种沉静而专业的感受。翻开书页,我首先被书中精美的字帖所吸引,这些字帖涵盖了历代行书名家的经典作品,从王羲之的飘逸到苏轼的跌宕,都一一呈现。作者在解读这些字帖时,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的细节。例如,对于一个字的结构如何做到疏密得当,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来表达情感,书中都有非常细致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用笔”的讲解,作者将不同的用笔方法,如“中锋”、“侧锋”等,通过图示和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让我对如何控制笔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书中也提供了大量的练习范例,鼓励读者动手实践。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认为书法学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过,作为一本“研究”的书,我还是觉得在行书的理论层面,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例如不同书家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行书在历代文化背景下的演变等等。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作为一本实用的行书技法指导,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评分当《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拿到手中时,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我深知行书的“行”字,意味着“走”,也意味着“意”,它不像楷书那样规整,也不像草书那样奔放,而是介于两者之间,既有法度,又有情趣,这对书写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一直苦于自己的行书总是写得“死气沉沉”,缺乏那种流畅的韵味。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丝希望。我被书中对“行笔”的讲解所吸引,作者用大量的图示,一步步地演示了如何让笔画之间产生自然的连接,如何让墨色在行笔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牵丝映带”的处理,书中给出了非常多细致的讲解,让我明白原来那些看似随意的连接,背后都有着精妙的构思。我也注意到书中对“字法”的讲解,如何安排一个字的内部结构,让它显得既饱满又不拥挤,如何通过笔画的轻重缓急来表达字的情感,都给了我很多启示。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困惑。我总觉得,技法是基础,但行书更重要的是“神”。这本书在“神”的层面,似乎没有给出太多指导,比如如何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书写中,如何通过行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境,这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但我仍然认为,这本书在技法层面,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提高自己行书水平的希望。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探索行书的学习之路,偶然间接触到了《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拨开了笼罩在行书技法上的迷雾。我一直认为,行书最难的地方在于它那种“似断非断”的连接,以及“似快非快”的速度感,这需要一种非常精妙的控制力。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作者在讲解“牵丝映带”时,并没有简单地说是“带一下”,而是详细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不同的笔画组合中运用。这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随意的连接,背后却有着严谨的逻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结构”的讲解。我发现,很多时候,我写出来的字之所以显得臃肿或松散,是因为字的内部结构没有安排好。这本书通过对大量名家作品的拆解,让我学会了如何去分析字的结构,如何找到字的“骨架”,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长短来调整字的形态。这对于我提高字的稳定性、协调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还有一个特别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在“节奏”的把握上,也给出了不少指导。我注意到,作者在讲解行书的行笔时,多次强调了“提按”和“顿挫”,这让我意识到,行书的流畅,并非一味地“滑”过去,而是需要有节奏的起伏和变化。这一点,对于我突破自己写字“平”的毛病,非常有帮助。当然,作为一名读者,我还是希望在未来的版本中,能够看到更多关于行书的“神韵”方面的探讨,例如如何通过行书来抒发情感,或者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等等。但就眼下而言,这本书在技法层面的价值,已经足够让我感到满意和欣慰了。
评分当我翻开《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那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书法是一门需要静下心来体会、去感悟的艺术,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书中没有花哨的排版,也没有过多的理论说教,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带领读者进入行书的世界。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用笔”的讲解。作者将笔画的起、行、收,以及运笔的力度、速度、角度,都做了非常细致的描述,并且配以大量的图例,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笔墨在纸上运行的轨迹。我之前常常在临帖时感到茫然,不知道为什么名家的笔画能写得那么生动,而自己的却显得僵硬。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明白,原来每一个笔画的背后,都蕴含着作者的用心和技巧。书中还对“墨色”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我一直觉得,墨色的变化是行书的灵魂之一,但自己却很难掌握。这本书通过对不同墨色状态的分析,以及如何通过运笔来控制墨色的浓淡干湿,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突破瓶颈,写出更有生命力的行书。当然,作为一本“研究”的书,我还是觉得在行书的理论深度上,还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挖掘。比如,关于行书的哲学内涵,或者它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等等,这些方面的内容,或许能让这本书更加完整。但即便如此,它作为一本专注于技法的书,已经做得相当出色。
评分拿到这本《行书技法研究》纯属偶然,当时在书店里闲逛,被它朴实无华的书名吸引了。我一直对书法情有独钟,尤其喜欢行书的飘逸与灵动,总觉得它最能表达书写者内心的情感。但学了这么多年,总感觉自己的行书缺少一种“神韵”,笔画的连接生硬,墨色的浓淡变化也处理不好,字与字之间的呼应更是谈不上。每次看到名家大作,都只能望洋兴叹。所以,当这本《行书技法研究》出现在我面前时,我内心还是涌起了一丝希望。封面设计很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感觉像是回归了书法的本质。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也很舒适,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翻开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序言,作者用真挚的语言阐述了自己对行书艺术的理解和研究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书法艺术的敬畏与热爱。这一点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本书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启发。毕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学习技法,更是一种心性的修炼,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我希望这本书能帮我打开那扇通往更高境界的大门,让我真正领略行书的魅力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对书法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是丰富而多层次的。首先,我对书中大量精美的范例和详细的解析印象深刻。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笔画、每一个结构时,都力求做到精确和深入,并且配以大量的图示,这使得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容易地理解。我之前在学习行书时,常常会遇到一些看似简单的笔画,却怎么也写不出那种流畅自然的感觉,而这本书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拆解,让我恍然大悟。比如,对于“点”的写法,书中就列举了多种形态,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作用,这让我意识到,每一个笔画的细微差别,都可能影响到整个字的韵味。此外,书中对于“结构”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的字之所以显得不够协调,是因为结构的安排出现了问题。这本书通过对历代名家作品的分析,让我学会了如何平衡字体的重心,如何做到疏密有致,如何让每一个字都显得既生动又稳健。不过,我个人还是希望这本书能在“创作”的层面上,给出更多指导。技法固然重要,但书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作。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构思一幅作品,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行书之中,以及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论述。尽管如此,这本书在技法层面的贡献,仍然是毋庸置疑的,它为我的书法学习之路,增添了许多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一直认为,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古人对话的独特途径。最近,我有幸拜读了《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内心深感触动。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书法艺术的深厚情感和严谨态度。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笔墨”的探讨,作者将墨的浓淡干湿、笔的刚柔曲直,描绘得淋漓尽致,让我仿佛置身于墨香四溢的书房之中。书中还引用了大量的古代碑帖,并对其中的精彩之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得以窥见古人书写的奥秘。例如,书中对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为何这幅作品会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的用笔、结体、章法,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然而,我同时也觉得,这本书在“意境”的营造上,可以有更深入的阐述。行书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其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我希望书中能够有更多的篇幅来探讨如何通过行书来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如何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但总体而言,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收藏的书籍,它为我打开了通往行书艺术殿堂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翻阅《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我的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起初,我被书名中的“研究”二字所吸引,以为能够深入探究行书的历史演变、风格流派以及各位大家们的创作心得。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却发现这本书的侧重点似乎与我的预期有所偏差。它更像是一本偏重于实践操作的指导手册,对于理论层面的探讨相对较少。书中的配图和范例非常多,几乎涵盖了行书的各个方面,从基础的笔画结构到复杂的章法布局,都有详尽的讲解。虽然我个人更偏爱从宏观角度去理解一门艺术,但不可否认,这本书在“技法”二字上做足了功课。那些精美的碑帖拓片,配合着作者细致入微的线条分析,确实让我看到了许多之前从未留意到的细节。例如,某个字的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变化,以及墨色在不同状态下的呈现方式,都得到了非常到位的解读。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书写习惯,是否过于追求表面的流畅,而忽略了内涵的挖掘。不过,我还是希望书中能有更多的篇幅来论述行书的审美取向,以及如何在这种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和风格。毕竟,技法是基础,但真正的艺术,还需要灵魂的注入。
评分收到《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我是带着一种探索的心态来翻阅的。作为一名对书法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试图在各种书体之间找到共性与个性,尤其是在行书这一介于楷草之间的书体上,我希望能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的标题“技法研究”让我联想到其中或许会有关于行书历史演变、代表人物风格分析、以及不同时代行书特点的比较。然而,当我深入阅读后,发现这本书的内容更多地聚焦于具体的书写技巧和方法。例如,对于“提按”的运用,书中就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图文并茂的讲解,从细微的笔锋变化到整体的力道传导,都做了细致的剖析。我还注意到,书中对于“牵丝映带”的处理方式,也给出了多种示范,并分析了其在不同字体中的作用。这一点对我来说很有启发,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行书在笔画连接处显得比较生硬,不够连贯。书中关于“章法”的论述,也让我对如何安排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比如留白的处理、重心的转移等等。总的来说,这本书在“术”的层面给了我很多具体的指导,让我对行书的书写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不过,作为一名对“道”也有所追求的读者,我还是期待在未来能看到更多关于行书精神内涵的探讨,以及如何在技法之上融入个人情感的指导。
评分我是一个多年的书法爱好者,尤其对行书情有独钟,总觉得行书既有楷书的端庄,又有草书的灵动,是书法中最能体现个人情感和个性的书体。《行书技法研究》这本书,我拿到手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也反复研读了几遍。说实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既有惊喜,也有一些小小的遗憾。惊喜在于,它对行书基础技法的讲解非常细致,尤其是在笔画的形态、结构的安排、墨色的运用等方面,作者都给出了非常具体和实用的指导。书中大量的范例,特别是对一些名家名帖的拆解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看王羲之的《兰亭序》,总觉得它行云流水,却不知如何下笔,这本书通过对《兰亭序》中某些字的处理方式进行分析,比如某些笔画的牵丝映带是如何形成的,字与字之间的虚实关系是如何处理的,都让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这对于我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我也觉得这本书在宏观的行书发展史、不同风格的行书特点对比、以及如何形成个人独特风格方面,着墨不多。感觉它更侧重于“怎么写”,而对于“为什么这么写”以及“写出什么”的探讨,略显不足。不过,瑕不掩瑜,作为一本侧重于技法的参考书,它无疑是合格的,甚至可以说是优秀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