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想让孩子近你,先让孩子信任你
定价:29.8元
作者:潘鸿生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63949632
字数:220000
页码:27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第章 把尊重孩子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
尊重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3
蹲下来是尊重孩子的另一种姿态 7
尊重孩子的隐私,赢得孩子的信赖 13
尊重孩子就要给足孩子面子 18
尊重孩子的人格,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 22
不要操之过急,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28
尊重孩子的选择,给孩子做主的权利 34
第二章 用陪伴赢得孩子的心
陪伴是*好的教育 43
陪孩子一起玩耍 46
多陪孩子聊聊天 51
世界那么大,带孩子去看看 57
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关注 62
拥抱是给孩子*好的礼物 66
再忙再累也要陪陪孩子 73
第三章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 83
赞美让孩子更 90
让孩子发现自己与众不同 95
孩子因赏识而进步 101
用鼓励陪伴孩子成长 105
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110
第四章 用信任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信任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117
学会向孩子道歉 122
不要让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127
对孩子说到做到,信守承诺 131
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 136
正确看待孩子交异性朋友 140
第五章 父母要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147
管不住情绪,孩子就将离你远去 151
不要将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157
提升自身素质,教育孩子的同时完善自己 162
父母并不完美,何必苛求孩子十全十美 166
不要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169
第六章 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孩子需要体验生活的机会 177
让孩子尝试他想做的事 181
让孩子自己处理问题 184
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机会 190
给孩子尽情玩耍的自由 195
别把孩子的分数看得那么重要 200
给孩子真正自由的空间和时间 205
第七章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子关系
孩子的话,父母是否真的听懂了 213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218
打骂教育不出好孩子 223
重视与孩子的非语言沟通 225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不听话 230
与孩子多用协商的语气说话 233
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接受父母的批评 238
第八章 正面教育让孩子的心灵更强大
温暖的家是孩子心灵*好的土壤 245
对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要有足够的耐心 249
感恩让孩子的生命更充实 254
鼓励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挫折 259
有了宽容,更容易赢得孩子的信任 265
从溺爱孩子的旋涡中摆脱出来 269
很多家长都希望成为孩子的知己,成为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伙伴。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很多孩子会抵触情绪,不愿意让家长近自己。为此,很多家长苦恼不已。其实,每个孩子也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希望得到的伙伴不是在生活中对自己指手画脚、高高在上的人,而是一个自己信任、也信任自己,能让自己打开心扉讲出内心烦恼的人。
本书结合当下热点的案例,及中外一些名家的理论,让每一位家长都学习到,如何近孩子,如何成为孩子的知心伙伴。
潘鸿生,畅销书作者、图书策划人、心灵成长导师,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近年来致力于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及自我提升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和著述工作。其作品以故事见长,说理精辟,实用性强,为家长和孩子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理解、近的桥梁,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和支持。曾策划、撰写过《好家风成就好孩子》、《做人如水的哲学》、《听南怀瑾大师讲庄子》等图书。
关联模板【结束】节点,请勿手动操作节点内的内容!!!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技术派”家长量身定制的指南!我一直信奉科学育儿,对各种教育理论了如指掌,但真到了面对孩子那张写满情绪的小脸时,我那些理论知识就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堆空洞的口号,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细细道来,特别是在处理孩子“逆反期”的小冲突时,它的建议简直是立竿见影。我记得有一次孩子因为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拿走而大哭不止,我习惯性地想去讲道理,分析对错,结果他哭得更厉害了。翻到书中关于“共情式倾听”的那一章,我尝试着放下自己的“教育者”身份,蹲下来,只是静静地看着他,用非常平静的语气说:“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因为你很喜欢那个玩具。”那一刻,他的情绪像是找到了一个出口,哭声渐渐小了,开始愿意和我说话了。这种从“解决问题”到“接纳情绪”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原来所谓的“亲近”,不是靠我说了多少“正确的话”,而是靠我是否真正听懂了孩子那尚未成形的委屈和需求。它让我这个习惯了用逻辑武装自己的成年人,学会了如何用柔软的心去触碰孩子的心灵,那种感觉,就像是打通了一条以前堵塞的沟通管道,豁然开朗。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多数育儿书都在教父母如何“管理”孩子,这本书则是在教我们如何“自我管理”,以便更好地与孩子相处。它的章节设置很有逻辑,从建立安全感的基础,到处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话题,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它对“负面情绪”的解读。过去,我总是努力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氛围,一旦孩子表现出沮丧或愤怒,我就会感到焦虑,急于“修正”他们。这本书让我明白,负面情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信息载体”,它们在告诉我们孩子哪里需要帮助。书中提供的那套“命名情绪——确认感受——引导表达”的流程,是我尝试过的最有效的方法。它解放了我自己,让我不再需要为孩子的情绪负责,而是引导孩子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这种赋权感,不仅对孩子有效,对我自己也是一种极大的解脱。我们家庭的对话氛围明显柔和了许多,争吵的时间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深层次的相互理解,这种质的飞跃,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温暖,但内核却异常扎实,充满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读起来既有温度又不失深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对“边界感”的阐述。作为亚洲家庭的一员,我们常常被教导要“亲密无间”,恨不得把孩子的一切都管好,生怕他们走弯路。这本书却旗帜鲜明地指出,真正的亲近,建立在彼此尊重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它细致地分析了何时该“推开一步”让孩子自己尝试,何时该“上前一步”提供支持。这种平衡的艺术,我以前总是拿捏不准,要么过度保护,要么干脆放任自流。书中提供了很多情景模拟,让我能提前预演如何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让他们承担起本该属于他们的责任。这种“有距离的爱”,反而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真诚,因为孩子知道,我爱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我为他塑造的那个“完美形象”。阅读完后,我不再那么害怕孩子犯错,反而期待他们能带着自己的“作品”(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来找我讨论,因为我知道,我的角色已经从“裁判”转变成了“终身学习的伙伴”。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类家庭教育书籍是持保留态度的,总觉得市面上太多贩卖焦虑的内容,真正有价值的凤毛麟角。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过度渲染父母的“焦虑”,而是聚焦于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放松的亲子关系。书中对“信任”的探讨非常深刻,它不是简单地说“要相信孩子”,而是深入剖析了信任是如何在一笔一划的日常互动中累积起来的。我特别喜欢它提到的小细节,比如家长在承诺某件事后,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也要坚决做到,即使做不到也要及时、坦诚地解释原因。这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常常因为忙碌而随口答应孩子一些事,然后就忘了,事后敷衍了事。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这些“小小的失信”,在孩子心里堆积起来,可能就是我们关系中的巨大裂痕。它引导我把目光从“我如何管教孩子”转向“我如何成为一个值得孩子依靠和分享秘密的人”。阅读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它不是在评判我过去做得如何,而是在提供一套可以立即上手的工具箱,让我有勇气去修复那些不经意间留下的疏离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沟通”的传统认知。我一直认为,沟通就是信息的有效传递,所以我会努力清晰、简洁地表达我的要求和期望。然而,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非语言信息”和“内在意图”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孩子是通过观察我们的表情、语调甚至身体姿态来解读我们是否真的接纳他们。书中有一个小练习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要求家长在和孩子说话时,先做三次深呼吸,确保自己的心率平稳下来。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动作,却极大地改善了我处理冲突时的态度。当我不再带着“战斗”的姿态去面对孩子时,孩子自然也就卸下了防备。这本书与其说是教我们如何与孩子“套近乎”,不如说是提供了一套实现“内在平静”的方法论,因为只有父母内心先平静了,才能真正成为孩子可以依靠的“安全港湾”。它教会我的,是扎根于自身,然后才能自然地向外散发影响力,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是任何技巧所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