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父母大讲堂 美感与表
作 者: 宏章家庭教育研究所 编 著作 定 价: 29.8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2-03-01 页 数: 168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565606724 ●XX部分 感受与欣赏检验标准 ●1.衡量关注和发现自然环境和生活中美的事物的标准 ●4岁儿童标准 ●5岁儿童标准 ●6岁儿童标准 ●2.衡量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和作品标准 ●4岁儿童标准 ●5岁儿童标准 ●6岁儿童标准 ●3.衡量能初步感受艺术的基本特征标准 ●4岁儿童标准 ●5岁儿童标准 ●6岁儿童标准 ●第二部分 表现与创造检验标准 ●1.衡量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标准 ●4岁儿童标准 ●5岁儿童标准 ●6岁儿童标准 ●2.衡量能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声音等进行艺术探索与创造的标准 ●4岁儿童标准 ●......内容简介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父母大讲堂:美感与表现》从“感受与欣赏”和“美感与创造”两个领域结合大量生动的案例进行阐述,并配以专家解析和指导。同时辅以配套的支持性策略与活动。帮助父母有的放矢地对孩子进行美感教育。和孩子一同成长,顺利度过审美敏感期。
3~6岁的儿童正处于审美敏感期,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一开始是关注外在的事物,接下来是关注自身。美感萌发于儿童的无意识中,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力甚至要远远超过。
说实话,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强调了“家庭教育”中的情感连接。很多育儿书籍只关注技能传授,但美感和表现力,归根结底是与孩子的情感世界息息相关的。书中反复提到,父母的“在场”和“共情式参与”是激发孩子艺术潜能的关键。它没有要求父母成为艺术家,而是鼓励父母放下身段,成为孩子探索世界时的“同伴”。比如书中提到,当孩子展示他“抽象”的画作时,家长不应该问“这是什么?”,而应该问“你能给我讲讲这幅画的故事吗?”。这种提问方式的转换,看似微小,实则蕴含了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承认了孩子表达的自主性和价值。读完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更有耐心地倾听孩子用非语言方式发出的信号,如何欣赏他们眼中独有的世界观。这种亲子关系的升华,远超出了单纯的技能教育,它让美育变成了一场充满爱与理解的亲密互动,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我必须点出这本书在实际操作层面的一个巨大优势:它的“反套路”设计。很多早教材料都倾向于提供标准化的模板和成品图,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复制,而不是创造。而《美感与表现》这本书,仿佛是在对家长们说:“抛开那些成品,回到材料的本质去思考。”它引导父母去观察孩子是如何与材料互动的——是喜欢揉捏、撕扯,还是喜欢堆叠、连接?通过观察这些本能行为,父母才能准确地捕捉到孩子当前的发展需求和偏好。我发现,自从我开始用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来组织亲子活动后,我们家的客厅就不再是死板的“学习区”,而是一个流动的“创作实验室”。有时候是泥土和水,有时候是光影和布料。这种开放式的探索,让孩子的主动性被前所未有地激发出来。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没有提供一堆现成的课程表,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和理解孩子内在表达机制的“底层逻辑”,这种逻辑性的指导,远比任何具体的活动指南都要宝贵得多,因为它能够伴随孩子整个学龄前阶段,并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深化应用。
评分坦白讲,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点犹豫的,因为市面上很多“父母大讲堂”系列的书籍,常常是图多字少,或者内容非常碎片化。但《美感与表现》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排版设计非常人性化,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力。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深度体现在它对“环境暗示”如何影响孩子创造力的细腻分析上,比如如何利用自然光影、不同纹理的纸张或布料来刺激孩子的触觉和视觉神经。广度则体现在它涵盖了多种表现形式——从绘画、雕塑到音乐律动,甚至是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记录。我特别喜欢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如何利用“废旧材料”进行创作。这不仅符合现在的环保理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孩子如何用最简单的东西去想象出最复杂的世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这本书不是告诉你“你应该做什么”,而是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和丰富的案例,让你“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出适合自己家庭情况的教育方法。
评分这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父母大讲堂 美感与表现》的书,对于我们这些初为人父母的来说,简直就是一本及时雨啊!我记得我刚开始带孩子的时候,最大的困惑就是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启蒙。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多如牛毛,但大多要么过于学术化,晦涩难懂,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给的建议空泛无力。然而,这本书的编排思路非常清晰,它不像那种枯燥的教科书,而是真正站在父母的角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层层递进地剖析了3到6岁这个阶段,孩子在“美感与表现”方面的发展规律和关键期。特别是关于“如何在家中创设一个激发孩子表达欲的环境”那一章节,提供了好多具体、可操作的细节,比如不同材质的材料怎么摆放,光线怎么利用,甚至连背景音乐的选择都有讲究。我按照书里的建议尝试布置了家里的一个角落,短短几周内,我明显感觉到孩子对色彩和线条的敏感度提升了一个档次,他不再只是乱涂乱画,而是开始有意识地去“描绘”他看到的世界,那种从心底里散发出来的创造力,真的让人惊喜。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深奥的儿童美育理论,转化成了父母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实践指南,让我这个“小白”父母也能轻松上手,找到引导孩子欣赏和表达美的正确节奏和方法。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理论支撑非常扎实,这让我对它的推荐度非常高。我以前总觉得“美育”就是教孩子画画、弹琴,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教育心理学大师关于儿童认知发展和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并巧妙地将其融入到美感培养的具体活动中去。它强调的“表现”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包含了肢体动作、声音表达乃至情感的流动。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关于“过程重于结果”的论述。我们很多家长都有“完美主义”倾向,看到孩子画得不像,就忍不住想去纠正。但这本书用大量的实例和研究数据说明,在这个阶段,孩子通过探索材料、自由表达来建立自信和感知世界,比最终作品的“像不像”重要一万倍。这种理念的转变,简直是为我这位“细节控”父母打了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如何放下对“标准答案”的执念,真正去欣赏孩子每一次笨拙却真诚的尝试。阅读过程中,那种被专业知识武装起来的自信感油然而生,感觉自己不再是盲人摸象,而是有了一张清晰的地图,知道该往哪个方向去引导孩子的审美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