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 刘爽 9787509705827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 刘爽 97875097058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爽 著
图书标签:
  • 性别研究
  • 人口学
  • 出生性别比
  • 性别偏好
  • 中国社会
  • 社会问题
  • 人口政策
  • 性别不平等
  • 生育行为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天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05827
商品编码:2929962584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

定价:35.00元

作者:刘爽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09705827

字数:22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在对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系统述评的基础上,利用大量人口数据,得出了世界各国出生性别比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的规律性结论,并从全国、省、地(市)、县四级剖析了中国出生性别比失常问题;对中国育龄夫妇生育性别选择行为及其人口后果的量化分析填补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从社会和文化视角对出生性别比失常的内在动因——生育“性别偏好”做出了理论阐释,所构建的分析框架具有独到之处;对生育“性别偏好”与出生性别比失常可能产生的后果及其影响进行了新的探讨。

目录


作者介绍


刘爽,人口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人口学会理事、北京市计划生育协会理事、中国/联合国人口基金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国别项目专家组成员。

文摘


序言



探寻东亚社会的性别张力与未来图景:一部关于人口结构、文化传统与政策抉择的深度剖析 本书以宏大而细腻的笔触,聚焦于一个深刻影响当代东亚社会发展轨迹的核心议题——人口结构失衡及其背后的性别偏好现象。不同于以往仅停留在数据罗列或道德批判的层面,本书采取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视角,深度挖掘了性别选择行为在特定社会文化土壤中萌发、固化乃至演变的历史脉络与现实机制。 第一部分: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原点——性别偏好观念的深层结构 本章首先将读者带回历史的纵深处,追溯东亚传统社会中“重男轻女”观念的形成基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偏好,而是根植于宗法制度、土地继承权、养老保障体系以及父权家庭结构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复杂系统。作者细致梳理了在农耕文明背景下,男性在家庭经济生产和血脉延续中的不可替代性,从而构建了性别价值差异的初始模型。 随后,视角转向近代以来社会剧变的冲击。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浪潮涌动以及教育普及化的背景下,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开始松动,但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惯性并未完全消散。作者引入“文化遗产的惰性”概念,分析了在社会转型期,原有的性别价值判断如何以隐蔽或变异的形式继续发挥作用,成为解释当代性别比失衡的文化基础。例如,在家族荣誉感、后代延续的社会压力下,个体决策仍然倾向于维护既有的性别平衡,这为后续的性别选择技术应用提供了社会心理温床。 第二部分:量化的真实与驱动力的解析——性别比失衡的代际传导 本研究的核心部分,在于对出生性别比(Sex Ratio at Birth, SRB)数据的精细化解读与驱动因素的量化分析。作者超越了对“异常高值”的简单指认,致力于揭示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性别选择强度的异质性。 通过构建多层次的计量模型,本书深入探讨了影响出生性别比波动的关键变量: 1. 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性转变: 检验了收入水平的提高、非农收入占比的增加与性别偏好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特定发展阶段,经济条件的改善并未立刻导向性别比的正常化,反而可能因支付能力的提高而使性别选择行为得以实现。 2. 教育程度与信息获取: 分析了母亲和父亲教育水平对性别选择倾向的调节作用。教育是否是消除性别偏好的充分条件?本书提供了基于中国特定情境下的复杂答案,指出教育在赋予女性自主权的同时,也可能在特定文化情境下强化了对“理想后代”的追求。 3. 医疗技术的可及性与政策环境: 详细考察了B超等性别鉴定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普及程度,以及与之相伴的监管政策的有效性。不同地区对技术的“渗透率”差异,被证明是造成区域性别比差异的重要技术中介因素。 作者特别关注了“女儿红利”现象——在部分地区,由于生育二胎或三胎的政策约束,家庭为了确保“一个儿子”的期望,反而可能在第一次生育时表现出更强的性别选择倾向。这种“机会成本最大化”的理性计算,是理解当前性别选择行为的关键。 第三部分:社会后果的连锁反应——从“失衡”到“失范”的过渡 出生性别比的长期失衡,绝非孤立的人口统计学现象,而是引发社会系统性连锁反应的“压力源”。本书详细描绘了这些深远的社会后果: 1. 婚姻挤压与“光棍”问题: 系统评估了未来适婚年龄男性数量的绝对过剩及其在婚姻市场上的结构性影响。研究不仅关注数量上的不匹配,更深入分析了这种不匹配如何渗透到社会阶层、地域流动性中,加剧了底层男性的婚姻困难。 2. 社会安全与犯罪风险的潜在关联: 借鉴社会学和犯罪学理论,分析了大量过剩的年轻男性在社会资源竞争加剧、家庭支持网络弱化背景下,其潜在的社会不稳定性和暴力倾向的风险增高问题。 3. 家庭结构与代际关系重塑: 探讨了“独子家庭”中,一个儿子需要赡养多位老人的“4-2-1”结构压力,如何与性别选择行为相互作用。女儿的缺失对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支持网络产生了长期结构性削弱。 4. 性别规范与女性地位的悖论: 极端的性别选择压力,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对“具有生育价值的后代”的执念,这在某些层面反而可能固化了对女性的工具性看法,形成了一种“悖论式的赋权”——社会需要女性来延续香火,但女性本身并未获得平等的价值认同。 第四部分:政策干预的复杂性与路径重塑——迈向可持续的人口未来 面对严峻的挑战,本书的最后一部分集中探讨了不同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局限性与潜在的副作用。 作者认为,单纯依靠法律禁止和技术管制(“打非”行动)只能在短期内起到压制作用,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深层的社会偏好。真正的出路在于系统性的社会结构改革: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覆盖城乡、普惠公平的社会养老网络,降低家庭对儿子“养老保险”的过度依赖。 促进性别平等与女性经济赋权: 确保女性在教育、就业和财产继承上的实质权利,让生育选择真正成为个体自由的体现,而非社会压力的结果。 价值观的长期培育: 强调媒体、社区和学校在倡导“性别平等、生命平等”新观念中的作用,推动社会认知的根本性转变。 本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力,为理解东亚地区复杂的人口性别结构挑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翔实的经验证据。它不仅是对一个特定问题的诊断,更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文化价值与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次深刻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首先被它的厚度所震撼,这预示着作者在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和时间。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深知人口统计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严谨性,也明白要在一个如此宏大而敏感的议题上做出深入的探讨,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证数据。我对于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方法论感到好奇,是定量分析为主,还是结合了定性研究?它会引用大量的统计数据、图表,来支撑其论点吗?还是会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访谈,来捕捉最真实的人情世故?“性别偏好”这个词,尤其触动了我,它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更是无数家庭在生育决策背后,那些难以言说的情感和考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这种偏好的,它又与哪些社会经济因素 tightly intertwined?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伦、家庭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复杂议题。我对书中能否展现出对这些复杂性的 nuanced understanding 感到期待。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深意,那种淡淡的青色调,配上书名中“出生性别比”和“性别偏好”几个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中国社会深层问题的思考。我一直觉得,一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结构是否健康,而性别比的失衡,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痛点。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想要去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悄无声息地塑造着中国的家庭结构,又会对未来的社会产生怎样的蝴蝶效应。我很好奇作者刘爽先生/女士,是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找到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关键因素的。是经济的压力?是传统的观念?还是更深层次的文化根源?这其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脉络,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并从中看到一些解决的曙光。或许,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数字的研究,更是关于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的一种写照。

评分

我一直对人口结构和它对社会的影响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和悠久历史的国度。当看到《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吸引了。这个题目直指中国社会一个长期存在且备受关注的问题。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性别偏好”的,又是如何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来量化和分析这种偏好的存在与强度。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性别偏好的差异性?以及这些差异性又是如何与经济发展、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等因素相互作用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和分析,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现象背后错综复杂的社会学和经济学因素。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中国社会变迁和人们选择的书。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与性别偏好》以及作者刘爽的名字,让我感到一种庄重和严肃。这并非一个轻松的话题,它关乎着人口结构、社会伦理、家庭观念,甚至是国家未来的发展。我作为一名读者,深切地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深刻的洞见,理解这种现象的根源所在,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研究中平衡客观数据与人文关怀的,它是仅仅呈现冰冷的统计数字,还是会深入到影响这些数字背后的真实情感、家庭决策和文化传统?“性别偏好”这个词,更是触动了我内心深处,这其中蕴含着太多复杂的人性与社会因素。这本书,我期待它能像一面镜子,照见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并引发我们对未来的深思。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简介,我联想到了很多社会新闻和热点话题,感觉它触及到了中国社会一个非常现实且值得关注的问题。出生性别比失衡,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差异,它背后牵扯着很多家庭的无奈,也引发了关于社会公平、女性地位以及婚育观念的讨论。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书中是如何将这种宏观的统计数据,与个体家庭的微观选择联系起来的。它会不会揭示出一些我们平时难以察觉的社会机制,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生育意愿和选择的?例如,在一些地区,是否存在特殊的社会文化压力,或者经济因素,导致了性别偏好的出现?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契机,让我有机会从一个更具学术性的角度,去理解并反思这一现象。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帮助我更全面地认识中国社会人口结构的演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