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马克思主义大辞典
:380.00元
作者:徐光春
出版社:崇文书局(原湖北辞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4-01
ISBN:978754034518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
内容提要
本书是帮助党员干部、高校教师、青年学生和广大群众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发展、创新、运用的工具书、教科书、历史书,力求为学习、宣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遇到疑难问题者提供准确、科学、可靠的答案。全书260万字,含基本概念、原理、代表性著作、代表性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思潮流派等2094个条目。
◆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编译局、《求是》杂志社、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44个党政军学单位90多位专家学者集体编纂;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12家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审阅。
◆代表了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成就。
目录
作者介绍
主编:徐光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首席专家,曾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常务副主编:梅荣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副主编:卫兴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田心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专家、教授)
尹汉宁(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副组长)
沙健孙(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李捷(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求是杂志社社长)
周新城(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赵 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央党校教授)
顾海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教育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院长)
梁 柱(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原副校长)
靳辉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学部委员)
陶德麟(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武汉大学教授、武汉大学原校长)
钟哲明(北京大学教授)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对它蕴含的知识量有了初步的敬畏。封面的排版简洁而有力,那种深沉的色调似乎预示着内容本身的厚重与严肃。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折射出一种低调的学术光芒,让人爱不释手。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保证了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度的疲劳,这对于研读这类需要反复推敲的著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加分项。装订方面也十分牢固,可以想象它能经受住多次翻阅的考验,成为案头常备的参考书。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完美地烘托了其内在的学术价值,给人一种“值得珍藏”的强烈感觉,光是放在书架上,也成为了一种无声的宣言,彰显着持有者对理论探索的热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具,为深入学习提供了物质基础上的保障。
评分最后,我想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精神触动”。在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代的对话感。它不是僵硬的教条汇编,而更像是一部思想的活历史。通过这些条目的梳理,我仿佛能看到一代又一代思想家是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艰难而又坚定地构建起这些理论大厦的。这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理论的生命力交织在一起,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油然而生一种对人类理性探索精神的敬畏。它促使我反思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我们应如何看待和运用这些经典的思想财富。这种超越知识本身,触及思想深处的熏陶,是任何快餐式阅读材料都无法比拟的,也正是它能长久留在书桌上的根本原因。
评分阅读体验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其注释和引文系统的完备性。学术著作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引用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靠性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几乎每一个关键论点的提出,都能找到精确的溯源,那些脚注的详尽程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我尝试随机抽取了几个章节进行验证,发现其引用的原始文本和出处都准确无误,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书中内容的信任度。更难得的是,在某些复杂的历史语境下,它不仅提供了引文,还对特定时期特定术语的语境差异做了必要的说明,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避免了当代读者望文生义的误区。可以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学术指南针”,指引我们如何在复杂的理论海洋中,锚定正确的理解航标。这种对细节的尊重,是真正优秀学术工具书的标志。
评分翻开正文,首先被吸引住的是其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脉络清晰得如同精密的瑞士钟表。每一个条目下的释义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既保证了理论原著的严谨性,又通过现代化的语言进行阐释,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显得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相对易于消化吸收。作者(或者说编纂者)的功力可见一斑,他们似乎深谙“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道理,在许多关键术语的辨析中,都非常巧妙地引入了历史背景和思想演变的过程,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这些核心概念的理解层次。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相互关联的概念时所展现出的系统性,这种串联不是生硬的堆砌,而是流畅的知识流淌,让读者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对于想要系统梳理某一领域脉络的人来说,这种组织方式简直是福音,避免了在浩瀚的文献中迷失方向的窘境。
评分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也超乎了我的预期。我之前在准备一次学术汇报时,遇到一个关于某个经典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阐释差异的问题,市面上很多工具书只是简单罗列,无法提供深入的比较分析。然而,我在这本辞典中找到了关于同一概念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精妙区分,甚至还包含了不同学派对该概念的不同侧重解读的对比。这使得我能够迅速搭建起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效率和论述深度。它不仅仅是名词解释的工具,更像是一个高级的“思想碰撞平台”,通过它提供的多角度信息,能够激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批判性思考和联想。对于任何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分析工具的研究者而言,这种功能性是非常宝贵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