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季羨林談國學
定價:32.00元
作者:季羨林
齣版社: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754363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學大師季羨林談國學
國學是什麼 傳統文化的價值何在
國學大師季羨林指引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嚮
內容提要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特彆是國學的價值逐漸為人所認識。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是早倡導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及人與自然的關係,弘揚國學,保護自然環境的大師。本書對國學的範疇及價值做瞭發掘,是季羨林先生百年學問人生的精華與積澱,是不可多得的國學讀本,很值得一讀。
目錄
作者介紹
季羨林(1911—2009):山東聊城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的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傢、文學傢、國學傢、佛學傢、史學傢、翻譯傢。在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上有極高的造詣,是該領域的。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
1935年留學德國,1946年迴國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主任,1956年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著作有《牛棚雜憶》、《留德十年》、《季羨林談人生》等,有深遠的影響。
文摘
序言
我嚮來對那種故作高深的國學解讀敬而遠之,總覺得有些大師的論述,隔著一層厚厚的玻璃,雖然看得見輪廓,卻摸不著溫度。但閱讀此書的過程,更像是一次酣暢淋灕的思維漫步。作者的敘事視角非常獨特,他似乎總能從一個極小的切口,比如某一個古籍中的詞條,或者某一個曆史典故的細微之處,一下子切入到整個文化體係的宏大結構之中。比如,他解析“中庸”思想時,並非簡單地停留在“不偏不倚”的字麵意思,而是結閤瞭古代禮樂製度的運作方式,描繪齣一種動態的、適應性極強的生存智慧。這種由點及麵的能力,實在是高妙。更難得的是,老先生在論述中,始終保持著一種開放和包容的心態,他對不同學派的見解,即便是相左的,也給予瞭充分的尊重和同情的理解。這讓我體會到,真正的大學問,必然是兼容並包的,是能夠容納矛盾與對立,並從中尋找更高層次統一的胸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不再是零散的知識點堆砌,而更像是一張有機的網絡,每個節點都相互關聯,充滿瞭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其實也透露齣一種樸素而典雅的氣質,與內容相得益彰。紙張的觸感溫潤,墨色濃淡適宜,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視覺疲勞。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中對“文化自覺”的探討。在當前全球化浪潮席捲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定義“我們是誰”,這是一個非常迫切的問題。季先生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框架:文化自覺,源於對曆史的深刻理解和對當下現實的清醒認知。他以自身的經曆為例,講述瞭作為留學歸來的學者,如何平衡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與東方傳統思想的堅守。這種“在場感”極強的論述,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文化場域。我意識到,愛國學,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帶著批判的眼光和吸收的胸懷,去構建一個既植根於本土,又能與世界對話的現代文化體係。全書的論證邏輯層層遞進,從個體生命體驗到民族文化精神,視野開闊,讓人讀後久久不能平靜。
評分這是一本讀來令人感到“踏實”的書。我過去讀過不少關於國學的普及讀物,但常常陷入兩種極端:要麼過於淺薄,流於獵奇;要麼過於晦澀,讓人望而卻步。而此書巧妙地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它既有大傢深厚的學養作為根基,保證瞭內容的深度和準確性,又采用瞭深入淺齣的敘事方式,使得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領會其精髓。其中對中國士大夫精神的剖析,尤其令人拍案叫絕。他沒有將士大夫描繪成不食人間煙火的道德楷模,而是還原瞭他們作為有血有肉的知識分子,如何在復雜多變的政治環境中,堅守內心的道德底綫和文化擔當。這種對曆史人物的立體化刻畫,避免瞭臉譜化,使得傳統中的“人”的形象變得鮮活可感。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覺自己不僅瞭解瞭一些國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被注入瞭一種積極麵對人生挑戰的文化力量,這比單純的知識積纍更有價值。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的國學愛好者來說,簡直是一劑強心針。過去我對“國學”這個概念常常感到迷茫,覺得它太大瞭,太沉重瞭,似乎隻有皓首窮經的學者纔有資格談論。然而,季先生的筆觸是如此的輕盈而堅定。他沒有一味地強調傳統文化的優越性,反而坦誠地指齣瞭我們在繼承過程中遇到的睏境和誤區,比如對古籍的過度神化,以及在現代化進程中産生的文化失語現象。這種直麵問題的勇氣,比空洞的贊美更加令人信服。他談到學習經典,強調的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活學活用”,是將其中的智慧提煉齣來,用來解決當代人麵臨的睏惑,比如人際關係的緊張、精神世界的貧瘠等等。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讀書的樂趣”的描述,那種在字裏行間與古人神交的喜悅,被他寫得充滿畫麵感,讓人忍不住放下手機,重新拾起一本舊書,試圖重溫那種被文字浸潤的寜靜時刻。這本書,更像是一份鼓勵我們重新擁抱傳統的邀請函,而非一份高高在上的學術宣判。
評分這本薄薄的小冊子,拿到手裏的時候,我心裏其實是有些忐忑的。畢竟,季羨林老先生的學問之深厚,那不是一朝一夕能窺其堂奧的,我怕這“談國學”三個字,會讓我麵對的是一篇篇佶屈聱牙的學術論文,消化起來異常費力。然而,翻開第一頁,我懸著的心就放下瞭大半。行文流暢自然,仿佛老先生坐在我麵前,娓娓道來,沒有絲毫架子。他談論的那些看似宏大的國學議題,比如“什麼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如何看待儒釋道的相互影響”,都是從最樸素的常識和最鮮活的生活體驗中引申齣來的。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對“學問與人生”關係的闡述。他沒有空談理論,而是結閤自己早年的求學經曆,講述瞭那種身處異域,卻對故土文化念念不忘的復雜情感。那種對文化傳承的敬畏和責任感,透過字裏行間,真切地感染瞭我。這本書與其說是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份跨越時空的精神導師的私房筆記,它引導我思考的,是如何在一個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保有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清醒認識和溫情。它不是教你如何“做學問”,而是教你如何“做人”和“愛國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