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 向死而生9787307194229 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 菲利普·纳西夫,王倩

聆听 向死而生9787307194229 武汉大学出版社 (法) 菲利普·纳西夫,王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菲利普·纳西夫,王倩 著
图书标签:
  • 死亡
  • 临终关怀
  • 生命意义
  • 心理学
  • 哲学
  • 个人成长
  • 情感
  • 法国文学
  • 人文社科
  • 聆听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悟元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194229
商品编码:2936422052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7-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聆听 向死而生
作者 (法) 菲利普·纳西夫,王倩
定价 39.00元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7194229
出版日期 2017-07-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32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聆听:向死而生》这本书收集了77位人物在临终前所说的*后一句话,并通过他们的遗言来剖析他们的一生,给后辈的人带来激励和启示。告知后人生命的终结亦是另一种形式的重生,要坦然接受生死。本书是一本心灵治愈系的图书,并配了40幅生动的插画来给图书增加些轻松的基调。

   作者简介
菲利普·纳西夫(Philippe Nassif)是一位记者,担任《哲学杂志》的编辑顾问。曾创作作品《初的挣扎:离开虚无主义的帝国》《流行哲学》《欢迎来到一个无用的世界》。

   目录

目录

安东·契诃夫 // 001

路易十四 // 004

艾米莉·狄金森 // 007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 009

欧仁·拉比什 // 012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 // 015

列奥尼达 // 018

托马斯·爱迪生 // 021

亨利·梭罗 // 024

温斯顿·丘吉尔 // 026

保罗·波烈 // 029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032

理查德·瓦格纳 // 034

莎拉·伯恩哈特 // 036

艾伦·金斯堡 // 039

弗朗索瓦·拉伯雷 // 041

约翰·费茨杰拉德·肯尼迪 // 044

奥兰普·德·古热 // 047

苏格拉底 // 049

艾克托尔·柏辽兹 // 052

乔尔丹诺·布鲁诺 // 054

路易十六 // 057

罗兰夫人 // 060

拉瓦肖尔 // 063

米萨克·马努尚 // 065

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 067

乔治·雅克·丹东 // 070

劳伦·克里莫·德·拉海涅尔 // 072

艾德蒙·罗斯坦德 // 074

文森特·凡·高 // 076

科特·柯本 // 079

耶稣·基督 // 082

居伊·德·莫泊桑 // 085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 088

古斯塔夫·马勒 // 091

保罗·塞尚 // 094

米哈伊尔·巴枯宁 // 097

列奥纳多·达·芬奇 // 100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103

拿破仑·波拿巴 // 106

克洛泰尔一世 // 109

简·奥斯汀 // 111

菲利普·拉古-拉巴特 // 114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 116

让·巴蒂斯特·格勒兹 // 119

阿尔弗雷德·德·缪塞 // 121

雅克·夏多纳 // 123

马塞尔·普鲁斯特 // 125

杰拉尔·德·奈瓦尔 // 128

亨特·S. 汤普森 // 130

奈伊元帅 // 132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 // 135

尚福尔 // 137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 139

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 142

葛饰北斋 // 144

塞扎尔·弗朗克 // 147

尼禄 // 149

阿基米德 // 151

马瑟·巴纽 // 154

安德烈·布勒东 // 156

奥斯卡·王尔德 // 158

尤金·奥尼尔 // 160

奥古斯特·维利耶·德·利尔-阿达姆 // 162

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 // 164

查尔斯·夏尔·佩吉 // 167

小阿格里皮娜 // 169

埃瓦里斯特·伽罗瓦 // 171

亨利·德·图卢兹-罗特列克 // 174

让·拉辛 // 176

皮埃尔·儒勒·列那尔 // 178

列夫·托尔斯泰 // 180

圣方济各·迪·阿西西 // 183

克莱尔·迪·阿西西 // 185

弗朗索瓦·戈贝 // 187

阿尔弗雷德·雅里 // 189

维克多·雨果 // 191

费尔南多·佩索阿 // 194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生命之河:探寻存在的意义与死亡的智慧》 本书简介 在一个喧嚣而匆忙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日常生活的琐碎所裹挟,在追逐物质、名利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却忽略了内心深处最根本的追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死亡,作为生命旅程中不可避免的终点,又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面对的存在?《生命之河:探寻存在的意义与死亡的智慧》是一部深刻而温暖的哲学随笔集,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一场内省的旅程,穿越生命的河流,去聆听那些关于存在与消逝的古老智慧,去领悟一种更加完整、更有韧性的生命姿态。 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诗意而引人入胜的笔触,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日常的观察与细腻的情感之中。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洞察力,从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多元视角出发,层层剥茧,探寻生命最本质的命题。它不是提供一个现成的答案,而是点亮一盏盏烛光,指引读者在迷雾中自行探索,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理。 核心主题与内容导览 第一部分:生命之河的源头——存在的初心与困惑 本书开篇,作者便将我们带回到生命的起点,审视人类普遍存在的“存在的初心”与“存在的困惑”。我们为何而来?我们在此生存在的意义又何在?作者认为,这些问题并非近代才出现,而是贯穿人类文明史的永恒追问。从古代哲人的沉思,到现代人的焦虑,人类对意义的渴求从未停止。 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孤独: 作者探讨了在群体社会中,个体意识觉醒带来的独特体验——既是自由的开始,也可能是孤独的起点。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连接和个体的独立之间找到平衡? 意义的追寻: 生命的意义并非天然赋予,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和发现。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哪些是我们真正珍视的价值?是情感的连接、知识的探索、艺术的创造,还是对世界的贡献? 无意义感的挑战: 在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和机械化进程中,无意义感成为许多人内心深处的隐忧。作者深入分析了这种感受的根源,并尝试提供一种积极的应对之道,例如通过投入热爱的事物,专注于当下,来对抗虚无。 第二部分:河流的奔涌——生命的体验与成长 生命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它充满了曲折、跌宕与丰饶的体验。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聚焦于生命过程中的各种体验,以及这些体验如何塑造我们的认知和成长。 爱与失去的辩证法: 爱是生命中最强大的动力,但也伴随着失去的痛苦。作者以温婉的笔触,剖析了爱在生命中的不同形态,以及如何从失去的创伤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痛苦与治愈: 痛苦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可能是身体的折磨,也可能是心灵的创伤。本书并非回避痛苦,而是以一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探讨痛苦的价值,以及如何通过反思、叙述和社群的支持来实现心灵的治愈。 美的发现与启迪: 美,无论是在自然风光、艺术作品,还是人性的光辉中,都能成为生命的重要滋养。作者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美的瞬间,让美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给予我们面对困境的勇气。 时间的流逝与记忆的沉淀: 时间是生命的度量衡,也是记忆的载体。本书将引发读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悟,以及如何通过有意义的记忆,构建连贯的自我,让生命的故事更加厚重。 第三部分:生命的汇聚——向死而生的智慧 生命最终将汇入死亡的海洋,但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本书的第三部分,将以一种更加坦诚而深刻的态度,审视死亡,并从中汲取“向死而生”的智慧。 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与生命的珍贵: 认识到死亡的必然,反而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眼下的生命。作者认为,死亡的阴影并非令人恐惧,而是赋予生命以紧迫感和深度,促使我们更认真地活着。 告别的艺术与和解: 告别,无论是告别生命、告别过去,还是告别某种不复存在的状态,都是一种重要的生命功课。本书将探讨如何以平和、有尊严的方式进行告别,以及如何在告别中实现内心的和解。 放下与超越: 面对死亡,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是“放下”。放下执念,放下不甘,放下对未尽事宜的牵挂。通过放下,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超越生命的局限。 生命的圆满与传承: 死亡并非终结,而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与传承。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我们如何才能让生命在结束时,显得更加圆满?我们又能为世界留下些什么?这可能是一种精神的遗产,也可能是对后世的启迪。 风格与特色 《生命之河:探寻存在的意义与死亡的智慧》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呈现出一幅关于生命的多彩画卷。 诗意与哲思的交融: 作者的语言充满诗意,将抽象的哲学概念具象化,让读者在优美的文字中,体验深刻的思考。 温情与力量并存: 尽管探讨的是严肃的生命命题,但本书始终弥漫着一种温情的力量,它不煽情,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给予读者安慰和鼓舞。 多元的视角与丰富的例证: 作者广泛借鉴了古今中外的哲学思想、文学经典、艺术作品,并结合真实的个人经历和观察,使得论述更加丰富多元,引人入胜。 鼓励反思与自我对话: 本书并非提供一套现成的哲学体系,而是如同一个良师益友,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命的反思,鼓励读者进行自我对话,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生命智慧。 阅读价值 阅读《生命之河:探寻存在的意义与死亡的智慧》,将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它将帮助你: 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方向。 更从容地面对生命的挑战: 无论是个人的困境还是外部的压力,都能从中汲取力量,坚定前行。 以积极的态度拥抱死亡: 认识到死亡并非虚无,而是生命圆满的最后一道风景,从而活出更加丰盈的人生。 提升精神境界,丰富内心世界: 在理解生命与死亡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智慧和宁静。 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本身的探险,一次关于灵魂的对话。它邀请你放慢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与生命之河一同流淌,最终抵达存在的彼岸。

用户评价

评分

《聆听:向死而生》是一本真正能够触动灵魂的书,它以一种极其坦诚甚至有些残酷的方式,将生命中最深刻的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我无法用简单的词语去概括它带来的感受,只能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愿面对的恐惧,同时也映照出我隐藏的勇气。在阅读的某个瞬间,我甚至觉得,作者仿佛是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低语着那些关于告别、关于释然的智慧。那些关于痛苦的描绘,不是为了制造绝望,而是为了引导我们走向理解和接纳。我发现自己开始更加关注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更加珍惜每一次相遇和每一次告别。这本书让我明白,生命即使短暂,也蕴含着无限可能,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就藏在那些最艰难的时刻里。它让我学会,在生命的旅途中,即使步伐沉重,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尊重。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多层次的,不仅仅是对“死亡”这个宏大命题的探讨,更是对“活着”本身意义的追问。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在思考: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活在当下”?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子,是否蕴含着我们尚未发掘的价值?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片段,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坚韧,以及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些关于回忆的描绘,那些过去的点滴,在临近终点时,仿佛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闪烁着温暖的光芒。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遗忘的情感,在书本的映照下,变得鲜活而动人。它让我明白,向死而生,并非是对死亡的沉溺,而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聆听和珍视。这种体验非常个人化,也极其触动心灵,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感悟。

评分

终于有机会拜读这部《聆听:向死而生》,这本书名就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沉重和深邃,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翻开书页,我被作者细腻入微的笔触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幽暗却又充满力量的叙事空间。那些关于生命终点、关于告别的描绘,不是廉价的煽情,而是沉甸甸的思考,是对存在本身的审视。我常常会在阅读时停下来,让那些文字在我脑海中回荡,去感受那种直面死亡的勇气,以及在绝境中寻求解脱的挣扎。菲利普·纳西夫的文字有一种催人反思的力量,它迫使你审视自己与生命的关系,思考那些你可能从未真正面对过的问题。王倩的译文功力也可见一斑,流畅自然,丝毫没有翻译腔,将原著的精神内核准确地传达出来,让我在阅读时能够全身心地沉浸其中,感受作者想要传递的那些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这本书不是那种轻松读物,它需要你静下心来,用一颗敏感而开放的心去接纳,去理解。

评分

我不得不说,《聆听:向死而生》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死亡”的认知。我一直以来都觉得死亡是遥不可及的,是属于别人的故事。但这本书,却让我真实地感受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终点,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好好地去“活着”。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并没有直接去分析哲学或者说教,而是通过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的内心独白,将这种情感和思考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我读到很多关于面对失去、面对痛苦的描写,这些描写让我感到非常真实,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是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和遗憾的。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并且从中找到意义。它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也更加懂得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并不是说它没有给我带来触动,恰恰相反,它带来的触动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渗透进我的内心,洗涤着我那些被世俗蒙尘的心灵。《聆听:向死而生》并非一本让人激昂的书,它更像是一首低沉而悠扬的歌,在生命的黄昏时分,为你吟唱着关于存在与消逝的歌谣。我被其中对“告别”的描绘深深打动,那不是简单的再见,而是包含着理解、原谅和深深的爱。它让我明白,即使生命走向终点,那些爱与被爱的痕迹,依然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闪耀。王倩的翻译,如同轻柔的羽翼,承载着作者的灵魂,让我得以在中文的世界里,也能感受到那份跨越语言的共鸣。这本书,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聆听”生命本身的声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可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