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氮沉降对内蒙古草甸草原主要碳氮过程的影响 刘杏认

大气氮沉降对内蒙古草甸草原主要碳氮过程的影响 刘杏认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杏认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氮沉降
  • 草甸草原
  • 碳氮循环
  • 内蒙古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植物生理学
  • 土壤生态学
  • 草原生态系统
  • 氮沉降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2050
商品编码:2944268605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大气氮沉降对内蒙古草甸草原主要碳氮过程的影响

定价:60.00元

售价:45.6元,便宜14.4元,折扣76

作者:刘杏认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1163205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介绍了模拟氮沉降对我蒙古草甸草原主要碳氮过程的影响。以我蒙古东北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呼伦贝尔草原围封的贝加尔针茅草地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年的氮沉降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不同的氮输入水平(0kgNha-1yr-1,CK;10kgNha-1yr-1,N10;20kgNha-1yr-1,N20)与不同形态氮(NH4、NO3-)输入对贝加尔针茅草地对贝加尔针茅草地主要碳氮过程的影响,主要包括氮沉降对温室气体(CO2、CH4、N2O)通量、土壤有机碳、无机碳以及土壤矿质氮含量的影响,探讨草地生态系统主要碳过程对外源氮输入的综合响应机制。全书共分7章,内容包括氮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内容,氮沉降对草甸草原土壤呼吸的影响,氮沉降对草甸草原土壤N2O排放的影响,氮沉降对草甸草原土壤CH4吸收的影响,氮沉降对草甸草原土壤碳库、氮库的影响,结论与展望。为了全面反映氮素输入对碳氮循环影响的*研究成果,本书参考或引用了大量相关文献,其中大多数已在书中注明出处,但难免有所疏漏。在此,向有关作者和专家表示感谢,并对没有标明出处的作者表示歉意。

目录


作者介绍


刘杏认,女,1976年10月生,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及温室气体排放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水专项课题1项,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领域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已发表论文30余篇,SCI论文10篇。

文摘


序言



《草原的呼吸:探寻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碳氮循环奥秘》 作者: [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书籍简介: 内蒙古,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孕育了举世闻名的草甸草原。它们不仅是重要的生态系统,维系着区域乃至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稳定,更是地球碳氮循环的关键节点,默默地调节着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维持着陆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和气候变化的加剧,这片古老而生机勃勃的草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空气中的氮化合物,作为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馈赠”,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渗入草原的土壤和植被,深刻地改变着这片土地的呼吸节奏,重塑着它维持生命的能力。 《草原的呼吸:探寻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碳氮循环奥秘》一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深入探究内蒙古草甸草原碳氮循环奥秘的旅程。本书聚焦于大气氮沉降这一关键的生态过程,详细剖析其如何如同无声的涟漪,层层深入地影响着草原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碳和氮的转化与储存。我们不仅将了解氮沉降的来源、输送机制及其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更将深入揭示其对草原植物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有机质分解、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最终的碳汇功能所产生的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先进的生态学模型和分析方法,呈现了一幅全面而精细的草原生态系统碳氮动态图景。读者将跟随作者的视角,深入到内蒙古的典型草甸草原,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理解隐藏在那片绿意盎然之下的精妙的生命律动。 第一部分:大气氮沉降——草原的“隐形食客” 在本部分,我们将首先认识“大气氮沉降”这个概念。它不仅仅是指雨雪中携带的氮,更包含干沉降,即空气中存在的氮氧化物、氨气等气态氮化物通过扩散或吸附作用,直接落入植物叶片表面或土壤中。我们将详细阐述氮沉降的主要来源,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农业活动(如化肥施用和畜牧业)、生物源排放以及工业过程。特别地,本书将重点关注区域性氮沉降的格局,分析内蒙古草甸草原在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氮沉降的强度和组成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作者将通过引用最新的科学数据和研究成果,勾勒出氮沉降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氮沉降对草原碳循环的影响——“呼吸”的加速与失衡 碳是生命之本,也是气候变化的焦点。草原作为重要的陆地碳库,其碳储存和释放的平衡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探讨大气氮沉降如何扰乱草原的碳循环。 植物碳固定: 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适度的氮沉降理论上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生物量,从而提高植物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增加碳固定。但本书将重点分析,当氮沉降超过植物的适宜范围时,会发生什么?过量的氮可能会导致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优势物种更替,某些对氮敏感的植物种类可能被淘汰,而一些入侵性或耐受性强的植物则可能过度繁殖,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这种群落结构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草原整体的碳固定能力。 土壤有机质的转化: 土壤是有机碳储存的巨大仓库。氮沉降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和多样性,而微生物是分解有机质、释放二氧化碳的关键。一方面,适度的氮可能激活某些微生物,促进有机质的分解,但这其中也伴随着二氧化碳的释放。另一方面,过量的氮沉降可能导致土壤酸化,影响微生物的酶活性,甚至抑制某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本书将详细阐述氮沉降如何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从而影响土壤碳的矿化速率,可能导致土壤碳释放量增加,削弱草原的碳汇功能。 温室气体排放: 除了二氧化碳,草原生态系统也是甲烷(CH4)和氧化亚氮(N2O)这两种强效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本书将重点分析氮沉降对这些气体排放的影响。例如,在某些厌氧条件下,过量的氮可能会促进土壤微生物产生更多的甲烷。而氧化亚氮的产生则与土壤氮转化过程密切相关,氮沉降很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土壤氧化亚氮的排放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第三部分:氮沉降对草原氮素循环的影响——从“营养”到“污染”的转变 氮素是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在生态系统中,过量的氮往往会带来负面影响。本书将详细剖析氮沉降对草原氮素循环的影响。 氮素的生物有效性: 氮沉降直接增加了土壤中生物有效性氮的含量。这会导致植物对氮的吸收发生改变,某些植物可能会出现“氮素毒害”现象,生长受阻。同时,过量的氮素也可能导致土壤中硝态氮的累积,增加淋溶损失的风险,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土壤氮素的转化与流失: 氮沉降会加速土壤中的氮素转化速率,例如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这些过程不仅影响土壤氮素的有效性,也与温室气体氧化亚氮的排放密切相关。本书将深入探讨氮沉降如何改变这些关键的微生物过程,从而影响土壤氮素的储存和输出。同时,过量的氮素还会增加氮素从土壤向大气或水体的流失,导致生态系统的氮素富营养化,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植物氮素利用效率的改变: 随着大气中氮素的富集,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可能会下降。一旦氮不再是限制性因素,植物可能会将更多的能量用于其他生长活动,或者在氮素供应过剩的情况下,植物的生理代谢受到影响。本书将分析氮沉降如何改变植物对氮素的吸收、转化和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其生长和繁殖。 第四部分:综合影响与未来展望——草原的韧性与脆弱性 在全面分析了氮沉降对碳、氮循环的各自影响后,本书将进入综合分析阶段。我们将探讨氮沉降如何与草原的其他生态过程(如水分循环、物种间竞争、气候变化等)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生态响应。例如,氮沉降与干旱的叠加效应,可能比单一因素的影响更为严重。 本书还将重点评估内蒙古草甸草原对氮沉降的整体响应特征。草原生态系统是否具有足够的韧性来适应这种氮素的“入侵”?长期的高氮沉降是否会导致草原生态系统的退化,甚至转变为其他类型的植被?我们将通过讨论相关的生态阈值和临界点,来评估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的风险。 最后,本书将展望未来。面对持续增长的氮沉降压力,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和应对?作者将提出科学的保护和管理建议,例如,如何优化农业生产,减少人为氮排放;如何加强生态监测,及时发现和预警氮沉降带来的风险;以及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为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草原的呼吸:探寻内蒙古草甸草原的碳氮循环奥秘》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次关于生命、关于生态、关于我们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它旨在唤醒公众对草原生态系统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大气氮沉降这一看似微小的因素所能引发的巨大环境变革。本书适合生态学、环境科学、农学、地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所有关注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读者阅读。通过本书,您将更深刻地理解这片土地的呼吸,感受它在无声的变迁中,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与脆弱的生态平衡。

用户评价

评分

合上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仅仅是枯燥的科学数据,而是一幅幅关于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画卷。作者通过对大气氮沉降这一关键因素的深入剖析,为我们揭示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书中不仅仅是关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结果,更是一种对自然敬畏的体现。它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最微小的环境变化,也可能在庞大的生态系统中引发连锁反应。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为生态学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宝贵的研究参考,也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草原生态系统秘密的窗户。它让我思考,作为人类,我们对环境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我们又该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对待这些脆弱而又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这本书的意义,已经超越了书本本身,引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封面上流动的绿色草地和朦胧的远山,仿佛在诉说着内蒙古草原的广袤与宁静。我一直对草原生态系统充满好奇,尤其是它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这本书的标题“大气氮沉降对内蒙古草甸草原主要碳氮过程的影响”虽然听起来有些专业,但它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让我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科学发现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大气中微小的氮元素变化,如何在广阔的草原上引发如此深刻的碳氮循环连锁反应?书中是否会呈现那些肉眼看不见但至关重要的生态过程,比如植物如何吸收氮,微生物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又如何反过来影响着土壤固碳的能力?我甚至在想象,作者是如何在茫茫的草原上进行实地考察的,那些可能是在荒芜的风沙中,又可能是在烈日下,研究人员付出的辛勤汗水,能否在书中化为生动的文字和详实的图表?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对中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之一的深入探索,希望能从中读到关于草原生态系统韧性与脆弱性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的序言部分,我个人感觉非常具有引导性,作者似乎是在试图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的生态背景。从介绍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到其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铺垫。这种写法让我感觉作者并非只是在罗列数据,而是试图让我们理解研究的出发点和意义。特别是关于“大气氮沉降”这一概念的引入,作者用了比较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它的来源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尽管我对此前的认知有限,但通过这部分的阐述,我大概了解了空气中的氮化合物会以何种方式落到草原上,以及它对植物生长的潜在影响。这种对科学概念的耐心解读,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定心丸,让我觉得即便是没有深厚的生态学背景,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书中探讨的核心问题。我期待书中后续章节能够继续保持这种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风格,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让我们领略到科学研究的魅力。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或许是它所揭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科学发现。例如,在阅读有关植物群落组成变化的部分时,我感到有些惊讶。我原以为氮素的增加只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书中似乎指出,过量的氮沉降反而可能导致某些物种的衰退,同时另一些适应性更强的物种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像是一个生态系统内部的“洗牌”过程,而氮沉降就是那个催化剂。此外,关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书中可能也描绘了一幅复杂的图景。我们都知道微生物在碳氮循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氮沉降是否会改变它们之间的平衡,甚至引发新的生态链反应,这一点让我颇感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令人警醒的负面效应,比如土壤酸化、养分淋失,甚至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这些都让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未来充满了思索。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部分。作者似乎采用了多种手段来探究氮沉降的影响,我猜测其中一定包含了实地采样、环境监测,甚至可能是温室实验。当我读到描述研究人员如何在不同地点设立对照组,又如何监测不同氮浓度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植物生物量变化以及氮素转化速率时,我感觉自己仿佛也置身于那片草原,与他们一同见证着数据的产生。书中对统计方法的阐述,虽然我不是数据分析的专家,但也能感受到其中严谨的逻辑和对结果准确性的追求。作者可能引用了大量的图表和统计数据来支撑其论点,比如不同处理组下的碳储量变化曲线,或者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氮添加量变化的雷达图。这些细节的呈现,无疑增加了这本书的科学性和说服力,让我觉得书中提出的结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扎实的科学证据之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