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军用飞机鉴赏指南(金装典藏版)

经典军用飞机鉴赏指南(金装典藏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军情视点编 著
图书标签:
  • 军事航空
  • 军用飞机
  • 航空史
  • 飞机识别
  • 经典机型
  • 航空模型
  • 军事科普
  • 图鉴
  • 收藏版
  • 航空爱好者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6833
商品编码:29456802229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作  者:军情视点 编 定  价:69.8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4月01日 页  数:280 装  帧:平装 ISBN:9787122286833 第1章军用飞机杂谈1
军用飞机的历史2
军用飞机的未来5
军用飞机专业术语解析8
第2章美国军用飞机10
P-38“闪电”战斗机11
P-51“野马”战斗机12
F4U“海盗”战斗机13
F-80“流星”战斗机14
F-82“双野马”战斗机15
F-84“雷电”喷气战斗机16
F-86“佩刀”战斗机17
F-94“星火”截击机18
F-100“超佩刀”战斗机19
F-101“巫毒”战斗机20
F-102“三角剑”截击机21
F-104“星战”战斗机22
F-105“雷公”战斗轰炸机23
F-106“三角标枪”截击机24
F-111“土豚”战斗轰炸机25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军情视点编写的《经典军用飞机鉴赏指南(金装典藏版)》一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军用飞机的发展历史、未来趋势和一些专业的航空知识,还全面收录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各国研制的两百余种经典军用飞机,包括战斗机、攻击机、战斗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侦察机、空中加油机、直升机、无人机等,每种飞机都有详细的性能介绍,并有准确的参数表格。本书不仅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学习军事知识的,也是军事爱好者收藏的不错对象。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空中骑士的史诗:现代战斗机图鉴与战术演进》的图书简介。 --- 《空中骑士的史诗:现代战斗机图鉴与战术演进》 内容简介 引言:钢铁之翼,超越音障的传奇 自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以来,人类对天空的渴望从未止息。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战斗机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空中拦截工具,它们已演变为集尖端科技、空气动力学智慧与国家军事意志于一身的复杂系统。从二战的螺旋桨时代到如今的隐形幽灵,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伴随着一次空中作战理念的革命。本书《空中骑士的史诗:现代战斗机图鉴与战术演进》旨在深入剖析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聚焦于二战后至今,特别是冷战高峰期及其后,世界航空工业与军事航空领域的核心成果。 本书不侧重于传统意义上的“鉴赏”手册,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的、具有时代纵深感的航空科技史与战术分析框架。我们邀请读者跟随历史的脉络,从喷气时代的黎明,穿越超音速的火焰,直抵信息时代的复杂网络中心,去理解这些钢铁巨兽背后的工程学奇迹与战略意义。 第一部:喷气时代的开端与超音速黎明 (1945-1960年代) 本篇章详述了喷气推进技术如何彻底颠覆了航空作战模式。我们首先回顾了二战末期早期喷气式飞机的试验性应用,如德国的Me 262,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重点剖析了第一代实用喷气式战斗机——以美国F-86“佩刀”和苏联MiG-15为代表的机型,它们在朝鲜战争中的空战表现,标志着喷气时代的正式来临。 深入探讨了跨音速飞行带来的挑战与机遇。空气动力学设计从平直翼转向后掠翼,弹射座椅和增压座舱技术的成熟,使得飞行员能够承受更高的G力。本部分还会分析如F-100“超级佩刀”和MiG-19等早期超音速战斗机的设计哲学,它们为后续“世纪”系列(Century Series)的诞生积蓄了能量。 第二部:导弹与雷达的融合:第二代与第三代战斗机(1960年代-1980年代) 随着电子技术突飞猛进,战斗机开始从纯粹的“狗斗”机器向“超视距”拦截器转型。本部分详尽介绍了以AIM-7麻雀和R-3导弹为代表的早期空对空导弹系统,以及与之匹配的机载雷达,如被动式机械扫描雷达(PESA)和更先进的脉冲多普勒雷达(PD)。 重点分析了美苏两代标志性机型。美国方面,聚焦于F-4“鬼怪II”的重型截击和对地能力,以及F-104“星状”的极致速度追求;苏联则分析了苏霍伊苏-9/苏-11等早期截击机的设计特点。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被置于核心位置,战争暴露了空对空导弹的局限性,促使空军重新审视近距格斗(Dogfight)的重要性,直接催生了“机动性优先”的第三代战斗机概念。 第三部:气动布局的革新与全天候作战能力的确立(1970年代-1990年代) 本篇章是本书的重量级部分,它描述了战斗机设计理念的黄金时代。气动布局开始变得更加大胆和复杂。我们详细解析了静稳性设计与电传操纵系统(Fly-by-Wire, FBW)的结合如何彻底解放了设计师的想象力。 矢量控制的先驱: 分析了如F-16“战隼”这种凭借气动设计和FBW技术实现的高机动性平台,以及后来的F/A-18“大黄蜂”的多用途能力。 “米格杀手”的崛起: 深入研究了F-14“雄猫”的可变后掠翼设计及其复杂的多目标雷达系统,对比了苏联对应产品苏-27“侧卫”家族对气动升力和大载荷能力的极致追求,特别是其对高攻角(High Angle of Attack)飞行的优化。 截击机的终结与转型: 剖析了如F-15“鹰”这种纯粹空中优势战斗机在冷战末期的技术巅峰,以及同时期截击机向多用途战斗机(Multi-role Fighter)过渡的必然性。 第四部:隐形革命与信息时代的战争(1990年代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决定当代空中力量格局的两个核心要素:隐形技术(Stealth Technology)和网络中心战(Network-Centric Warfare)。 F-117的突破与F-22的成熟: 详细解析了低可观测性(Low Observability, LO)设计所涉及的几何布局、材料科学和涂层技术。F-22“猛禽”作为首款正式服役的隐形优势战斗机,其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能力和综合航电系统的深度融合,被视为对传统作战范式的彻底颠覆。 多用途的极致: 探讨了F-35“闪电II”所代表的第五代战斗机发展方向——着重于传感器融合、态势感知(SA)和后勤维护效率。对比分析了俄罗斯苏-57和中国歼-20等新兴力量的独特设计取向。 战术演进: 探讨了数据链、电子战(EW)能力和无人机(UAV)协同作战(Loyal Wingman Concept)如何重塑了未来的空战格局。现代战斗机已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网络节点的一部分。 结语:面向未来的天空 《空中骑士的史诗》旨在提供一个跨越七十余年航空历史的宏大叙事,帮助读者理解每一次技术迭代背后的工程挑战、战略决策以及对全球地缘政治的影响。本书侧重于飞机的设计原理、技术驱动的战术变革以及它们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对这些钢铁杰作的系统梳理,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如何一步步征服天空,以及“空中骑士”这一职业所承载的全部重量与荣耀。 目标读者: 航空史爱好者、军事战略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对二十世纪中后期军事科技发展感兴趣的读者。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厚重的画册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就让人心头一热。光是翻开第一页,那些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描述就足以让人沉醉。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二战时期那些传奇战机的部分,比如P-51野马或者喷火式战斗机,作者对它们的气动布局、发动机型号乃至涂装细节的考据都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你会发现,即便是那些在无数纪录片里看过无数次的机型,通过这些高清的复原图和侧视图,你依然能发现新的、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巧思。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型号和参数,更像是一部航空工业发展史的缩影,把技术迭代的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对于真正的军迷来说,这种深度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沉浸在那些复杂的结构分解图里,试图理解不同时代工程师们在材料学和空气动力学上的突破与取舍。这份专注与投入,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工业美学的朝圣。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航空模型爱好者,我尤其看重细节的准确性,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我制作模型的参考价值。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无懈可击。它不仅提供了标准的侧视图和俯视图,还对机翼前缘后掠角、进气道口径比例,乃至辅助油箱的连接点位置都有明确标注。更绝的是,它还收录了一些非常罕见的早期原型机或试验机型的草图和设计稿,这些资料在网络上几乎是绝迹的。这让我立刻有了好几个新的模型制作灵感,而且可以确保我未来动手的精确度能提升一个档次。很多其他同类书籍只是提供一个大致的轮廓,但这本简直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拆解手册”,对于追求完美还原的动手一族来说,其参考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尤其是“金装典藏版”这个名头,并非浪得虚名。纸张的厚度、印刷的清晰度,乃至书脊的装订工艺,都体现出制作方对航空历史的敬畏之心。我注意到,即便是那些标注为“历史照片”的部分,其颗粒感和色调的还原也做到了极致,没有那种廉价翻印带来的失真感。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穿插的一些战史小故事,它们不再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饱含情感的瞬间定格。例如,对某次著名的空中缠斗细节的描绘,通过当事飞行员的日志片段进行交叉印证,使得原本枯燥的战术分析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荣耀。这本册子更像是邀请函,邀请你进入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去感受飞行动力学背后的勇气与智慧。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某些更现代化的飞行器,比如隐形轰炸机或者先进的无人机技术,原本抱着一种“也就那样”的审视态度。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扭转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停留在浮夸的性能数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未来之翼”背后的作战理念和生存哲学。比如,在介绍某款第五代战斗机时,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电子战系统如何与飞行控制系统深度融合,这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速度”与“火力”的范畴,进入了信息对抗的层面。那些关于传感器融合和数据链的描述,虽然技术性很强,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非常平易近人,仿佛是资深教官在手把手地教导新兵一样。读完这部分,我对现代空战的理解,从二维的“谁先发现谁先打”的简单逻辑,跃升到了一个多维度、高智慧的博弈场。这绝对是一次思维上的升级,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吸收。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收藏过好几套世界著名军机图集,但很多都存在一个通病:要么过于侧重美学渲染而牺牲了技术深度,要么就是技术参数堆砌到让人望而生畏。这本书却巧妙地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介绍一款机型时,总能让技术硬核人士和纯粹的爱好者都能找到共鸣点。比如,对某款苏联截击机复杂的气动布局的描述,用词精确又不失文学性,让人在理解其设计困境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设计者们那种“以简驭繁”的东方智慧。它不是一本快餐式的读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飞行器工程”这个概念的理解都变得立体而丰富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